認識分米和毫米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第四冊第27-29頁。 教學目標: 1、在實踐活動中感知用分米和毫米作長度單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認識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 2、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關系。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度量物體的長度,并且能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 3、在數學活動中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學重點:在活動中認識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 教學難點: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意義。 課前準備:一次性水杯、1分硬幣、電話卡1張、學生用尺、米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測量教室門的高度用什么做單位呢? 生:用米做單位。 師:誰了估計一下,這門大約有多高? 生:大約高2米。 師:那么1米有多長呢?誰來到黑板上畫出來? (指名畫,師適當幫助并板書:米(m)教給學生讀法) 師:去年我們還學了一個長度單位是——生:厘米。(板書:厘米(cm)教給學生讀法) 師:厘米是用來量比較怎樣的物體的?誰能上來畫一條長1厘米的線段。 師:1米這么長,1厘米就只有這一點長呀!那這1米的線段里面有幾個1厘米的線段呢?(100個)為什么?(因為1米=100厘米) 師:小朋友們,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是十進制的,比如說10分錢就是1角,10角就是1元,我們計算加法時,一般也是滿十進一的,而這里要滿了100厘米才是1米,感覺怎樣?那有沒有一個比厘米長些又比米短些的長度單位呢?(分米) 師:小朋友們想得真好,科學家們也是這樣認為的,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分米。 (板書課題:認識分米) 二、實踐操作,主動探究 1、認識分米 (1) 畫一畫 師:按照我們剛才十進制的想法,我們應該把多少厘米定為1分米呢?(10厘米)請大家和老師一起在你的課堂練習紙上畫出一條1分米長的線段。(板書:分米(dm),教給學生讀法) (2) 溝通分米與厘米間的關系 師:我們已經畫出了1分米的線段,那1分米究竟是多長呢?(板書:1分米=10厘米)2分米呢?50厘米又是多少分米呢? 指名說說你是怎樣畫的?(學生一般會說從0刻度畫到10刻度) (3) 找一找 師:你們也是這樣畫的嗎?那你們的尺子上只有這一個1分米嗎?仔細找找看,看誰的眼睛尖!(引導學生指出從刻度1到刻度11、從刻度2到刻度12等都是1分米) (4) 比一比 師:你能用手比劃出1分米的長度嗎?請大家同桌合作,一人比劃,一人測量驗證,看誰比劃得準。 (5) 舉例與測量,體會1分米的實際長度 師:好,知道了1分米大約是這么長,那我們來找找,哪些物體的長度或高度大約是1分米呢,你也可以一邊找一邊量一量。 (6) 溝通米與分米間的關系 師:同學們自己創造出了米和厘米中間的長度單位分米,我們規定1分米就是10厘米,那1米是多少分米呢?噓——請把你的想法悄悄地告訴你的同桌。 (板書:1米=10分米) 2、認識毫米 (1) 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 師:剛才我們測量了很多物體,現在請大家來量一量我們數學書的厚度。 (測量結果估計有以下四種情況:大約1厘米、不到1厘米、6個小格、6毫米,師根據情況總結引導,使學生感到要比較精確地進行測量,需要有新的長度單位來解決,直接請學生介紹毫米,并讓其他學生補充對毫米的認識。) (師板書:毫米(mm)并教給學生讀法) 師:到你的尺上找一找1毫米。讓學生明確尺上每一厘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2) 溝通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 師:請大家用筆尖指著直尺上的小格數一數,1厘米有多少毫米。板書:1厘米=10毫米。 (3) 舉例與測量,體會1毫米的實際長度 師:知道了1毫米是這么小的長度單位,我們找找看,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師根據學生的舉例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部分物體,讓學生量一量它們的厚度,如1分硬幣、電話卡等) 師:在書上數出8張紙,先用手捏一捏,再量一量這8張紙的厚度大約是多少。 (4) 比一比 師: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劃出1毫米大約有多長,同桌合作,一人比劃,一人用硬幣、銀行卡等物體插進兩指之間測量驗證,多進行幾次,看誰準。 (5) 想一想 師:哪些東西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單位。(四人小組討論,集體匯報,師總結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