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一,說教材1,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三冊《角的初步認識》.
2,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折疊,拼擺,測量,制作學具等加深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教材中還特別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折紙,制角,畫角等,以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就為以后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3,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材編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從素質教育的三個方面知識,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學目的:
(1)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學會用尺子畫角.
(2)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并對學生進行事物的運動發展變化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3)創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相協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4,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對于角的認識往往只是借助于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角缺乏系統的認識,所以本課時的重點是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難點是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使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二,說教法學法
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個課時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并充分發揮現代教學多媒體組合的優勢,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里.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
三,說教學過程: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只有在情緒高漲時的二分之一.說明人的認識活動和情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整堂課中,我除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通過它的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形成鮮明的表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還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整堂課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 按照觀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實踐創新這一模式進行,使教學過程始終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
〈一〉激趣導入
(媒體應用)屏幕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的實物圖.引導學生回顧復習,依次回答出各個圖形的名稱.
教師指著三角形說,早晨上學的時候,粗心的"小馬虎"卻把一條邊忘在了家里,(媒體應用)〈計算機將三角形的一條邊移走〉大家看這還是一個三角形嗎 ——不是.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來認識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