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列與組合》教學設計(課標版)
教學內容背景材料: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排列與組合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猜測、操作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2、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規律的過程。3、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教學重點: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規律的過程教學難點:初步理解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教具準備:教學課件 學具準備:每生準備3張數字卡片,學具袋教學過程:步驟師生活動修改意見設計意圖一(一)創設問題情境:師:森林學校的數學課上,猴博士出了這樣一道題(課件出示)用數字1、2能寫出幾個兩位數?問題剛說完小動物們都紛紛舉手說能寫成兩個數:12、21。接著猴博士又加上了一個數字3,問:“用數字1、2、3能寫出幾個兩位數呢?”小豬站起來說能寫成3個,小熊說5個,小狗說7個,到底能寫出幾個呢? 用學生感興趣的童話故事引入,易于激發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同時也向學生滲透助人為樂的品德教育。(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試一試師:請同學們也試著寫一寫,如果你覺得直接寫有困難的話可以借助手中的數字卡片擺一擺。學生活動教師巡視。(學生所寫的個數可能不一樣,有多有少,找幾份重復的或個數少的展示。) 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體現了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方式學習數學這一新的教學理念,易于吸引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來。2.發現問題學生匯報所寫個數,教師根據巡視的情況重點展示幾份,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有的重復寫了,有的漏寫了。 引導學生發現寫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就此展開討論、交流,遵循了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體驗到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并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不同的方法,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此過程中學生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本身,更多的是能力、情感。3.小組討論師:每個同學寫出的個數不同,怎樣才能很快寫出所有的用數字1、2、3組成的兩位數,并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呢?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 4.小組匯報匯報時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情況:1、無序的。2、先寫出1在十位上的有12、13;再寫出2在十位上的有21、23;再寫出3在十位上的有31、32。3、用數字1、2能寫出12、21;用數字2、3能寫出23、32;用數字1、3能寫出13、31。引導學生及時評價每一種方法的優缺點,使其把適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來。 5.小結教師簡單小結學生所想方法引出練習內容。 (三)拓展應用1、 數字2、3、4、5、出個兩位數?寫完交流。(或者也可用這樣一道題:用△○□能擺成6種排法,例如:□○△ 請你試著擺出其他幾種排法。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讓學生自主的選擇方法進行練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二、(一)組合故事引入師:下課了小狗、小熊、小豬做“找朋友”的游戲,好朋友見面之后要握握手,每兩只小動物握一次手,小狗、小熊、小豬一共握幾次手?怎樣握? 用同一條故事主線貫穿整節課的始終,以問題串的形式展開全課,能讓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充分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二)探索新知學生在充分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展開小組交流,并3人一組親身實踐一下。匯報思考的過程。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