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二年級上冊》介紹
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數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寫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1~6年級)》,是以《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為依據,在總結原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材研究和使用經驗的基礎上編寫的。本套的各冊教材已經陸續通過全國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會的審查,并于2001年9月進入新一輪課程改革實驗區開始使用。從近5年來所收集到的各種反饋信息看,這套實驗教材受到廣大教師、學生和家長的普遍好評,在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改革理念、促進課堂教學的改革、滿足各地教育發展需求等方面都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 二年級上冊》的研究與編寫,堅持“在體現新理念的同時注意具體措施的可行性”“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兩個基本原則,力求使實驗教材具有創新、實用、開放的特點。注意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學生的年齡特征,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體現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努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材料與環境;使學生在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時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與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本實驗教材具有下面幾個明顯的特點。
一、筆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學習計算的同時,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應用意識。
100以內加、減法筆算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傳統的教學內容,也是要求學生掌握和形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之一。以往的教學重點一般放在使學生理解筆算的算理、掌握計算法則和方法上,并通過一定的訓練達到計算的熟練。此次教材的編排,突出的變化是不再孤立地教學筆算,而是將筆算放置在解決實際問題的現實背景中,使學習筆算與學習用筆算解決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例如,筆算加法中安排了參觀博物館的乘車問題,筆算減法中安排了北京申奧成功后得票多少的比較問題等。這里的編排順序是:在現實的情境中提出要解決的計算問題,使學習計算的必要性突出出來。接著通過操作、直觀探討計算的算理,展示計算的方法,在學生理解算理、獲得算法后,再看能否用計算解決前面提出的實際問題。這樣就使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例如,100以內的加法筆算,教材先提供一個二年級學生要乘車去參觀博物館的情境。由小精靈提出“哪兩個班可以合乘一輛車?”的問題,使學生處于所熟悉問題情境中。通過例1、例2、例3分別提出有關乘車的三個問題,都需要用計算來解決。進而引出了不進位加和進位加的三個計算式題,并引出筆算。在筆算方法的教學中,教材通過擺小棒直觀的展示算理,并結合直觀圖出示算法。在學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后就可以用之解決問題了。在例3中,每輛車限乘70人,通過計算結果知道一班和二班的人數是71,超出限乘人數,所以班長得出結論“一班和二班不能合乘一輛車。”使問題得到解決。這樣不僅讓學生經歷了筆算知識的形成過程,也讓學生經歷了應用筆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學生在這種有目的的學習活動中主動建構知識,獲得用數學的成功體驗,同時逐步形成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數學應用的意識。
二、提供關于空間與圖形的豐富素材,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對于學生來說,良好的空間觀念不僅是他們理解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認識現實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他們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小學數學中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主要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讓小學生在觀察物體、認識方向、制作模型、圖案設計、實驗操作等各種活動中,獲得關于空間與圖形的知識,更好地從形狀上去認識周圍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間的關系,形成和發展良好的空間觀念。
根據上述教育理念和《數學課程標準》第一學段的具體教學目標,本冊實驗教材對于空間與圖形內容的編排采取了這樣的一些措施:首先,提供了豐富的關于空間與圖形內容和素材。安排了“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和“觀察物體”三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每一單元中又設計了豐富多樣的動手實踐活動,如觀察、拼擺、折紙、測量、作圖、制作等,通過活動讓學生對長度單位米和厘米、角的概念進行感知、體驗和理解,對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所得圖形、以及對所獲圖形間關系進行體驗和理解等,使學生獲得豐富的空間與圖形的感性經驗,并受到操作空間形式的訓練。其次,教材設計了豐富多樣的探索性操作活動。例如,在認識長度單位之前,安排了關于用統一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必要性的探究;在認識米之前,安排了探索有效地測量黑板長度的方法;在介紹平面對稱之后,安排了探索對稱現象的簡單特征的活動等。讓學生在各種探索性的操作活動中,觀察、猜測、操作、討論交流,感知、感受幾何概念的含義、所學圖形的特征,借助圖形表象進行推理等,使學生獲得廣泛的空間與圖形活動的經驗,這正是發展空間觀念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