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兒歌《小朋友愛清潔》(精選2篇)
小班兒歌《小朋友愛清潔》 篇1
活動目標:
1、理解兒歌內容,學習按兒歌韻律有節奏地朗誦兒歌,愿意做個愛清潔、講衛生的孩子。
2、學習與教師、同伴合作表演,體驗扮演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動物圖片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各種動物圖片,引導幼兒了解兒歌中的角色:
1.出示圖片小鴨、小雞、小狗、小貓,看看誰來了,和動物朋友問個好。
2.幼兒模仿動物的叫聲和動作,提問:它們是怎么叫的?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做一做。
二、教師示范朗誦兒歌,引導幼兒理解兒歌內容:
1.小鴨呷呷呷,小雞嘰嘰嘰,小狗汪汪汪,小貓喵喵喵,它們在說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兒歌。
2.教師邊表演兒歌內容邊有節奏地朗誦。
3.提問:小鴨叫我干什么?小雞叫我干什么?小狗叫我干什么?小貓叫我干什么?
4.引導幼兒與同伴互相檢查一下指甲、鼻涕、衣裳、小臉的清潔情況。
三、教師帶領幼兒一起朗誦兒歌:
1.在圖片邊演的提示下,幼兒跟隨教師有節奏地朗誦兒歌。
2.師幼用對念的方式邊做動作邊朗誦兒歌,教師朗誦前一句,幼兒朗誦后一句。
3.分男孩、女孩朗誦;女孩前一句,男孩后一句。
4.小朋友,你是清潔寶寶嗎?請你們在課后想一想還有哪些是清潔衛生的好習慣?
小班兒歌《小朋友愛清潔》 篇2
幼兒及教材分析:
小班幼兒對于重疊的象聲詞“汪汪汪”“喵喵喵”“嘎嘎嘎”“嘰嘰嘰”比較熟悉,幼兒能夠根據已有的經驗對應說出小動物和它們的叫聲。兒歌《小朋友愛清潔》句式重疊、兒歌內容易懂,以小動物的話來提醒幼兒要做好一些日常生活的清潔衛生工作,語言充滿了童趣,容易讓幼兒接受,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由于小班幼兒的語言表達比較簡短,因此兒歌中“叫,,叫我”的句式對幼兒也是一個挑戰。
成功之處:
1、再次優化教案
在上此次教學活動之前,我先聽取了兩位老師的課堂教學活動,根據他們課堂的教學情況,我對教案的一些環節進行了修改,如:
①為了先讓小朋友鞏固較簡單的句式“叫,,”我在分段欣賞兒歌內容環節增加了: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吧:“小鴨叫,嘎嘎嘎”;“小雞叫,嘰嘰嘰” ……讓幼兒先掌握前半段句式,這樣學習后半段句式就會稍容易些。
②在引出主題前,先讓小朋友們一起把小動物們說的話來說一遍,鞏固句式“叫,,叫我”,同時引出主題,小朋友要愛清潔,講衛生,大家才都會喜歡他。
③在第二環節學念兒歌中,原先教案為“分男女朗誦兒歌”,我在聽了2個班級的朗誦后發現小班幼兒現在還不能分清性別,在教學時這個環節會出現一些小混亂;而且班中女生少,男生多,在朗讀時女生的聲音音量比較處于弱勢。因此我在上課時把這一環節改為“師幼分句朗誦兒歌”,老師說 “叫,,”幼兒說“叫我”。這樣既可以解決以上所說的問題,又可以鞏固句式“叫,,叫我”。
2、逐步培養幼兒的文明語言習慣
幼兒經過一個多月的幼兒園生活,已經形成了常規意識,課堂紀律有了一定的好轉。在課堂上幼兒能做好小聽眾,認真的聽老師和其他小朋友說話,不插話打斷別人;對老師的提問能主動積極的舉手發言,而不是七嘴八舌。幼兒的文明語言習慣讓整個教學過程顯得有序。
不足之處及整改:
1、沒有對教具進行修改
在聽課過程中,發現自制的兒歌圖譜中有些圖片會讓幼兒有誤解,如“洗臉”的圖片,很多幼兒看到后都以為是打鼓;“擦鼻涕”的圖片,幼兒都看不出鼻子下面是塊小毛巾。但是我在上課前并沒有對這些教具進行適當的修改,在教學過程中幼兒對圖片的認識也出現了混淆。我應該在上課前針對聽課中發現的問題對及時對教具進行修改,讓幼兒能借助圖片更容易的理解兒歌內容。
2、語氣、語調太平,不能很好的調動孩子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的語氣、語調沒有什么變化,始終平穩的語氣無法調動孩子的興趣。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注意結合情景使用豐富的語言,注意語氣、語調、語速的變換,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
3、難易層次沒有把握好
在教學過程中,我在前半段讓幼兒自己去說,后半段反而是和幼兒一起去說,難易層次沒有分好。我應該把句式架構鋪設好,把握由“易—難”的層次,多讓孩子去說,讓孩子有挑戰的喜悅。
4、沒有對孩子的回答給予回應
在“小雞是怎么叫的?”提問中,有幼兒回答:“喔喔喔”。我沒有及時的對幼兒的回答給予回應,而是為了要理想的答案“嘰嘰嘰”直接叫其他幼兒發表意見,導致后面的幼兒以為“喔喔喔”是對的都這么說,導致我最后并沒有從幼兒那得到我想要的答案。我應該一開始對幼兒“喔喔喔”的回答給予回應,“喔喔喔是大公雞的叫聲,我們現在來的是小雞,小雞是怎么叫的呢?”并配以手勢動作讓幼兒加以理解,我想經過這樣的引導孩子會比較容易理解并回答。
5、過于強調教學內容,減少了幼兒自由發揮的空間
在兒歌中,“換衣裳”的圖片出示后,很多幼兒都是根據已有生活經驗回答的是“穿衣服”,而我強調了兒歌原本內容“換衣裳”,限制了幼兒的想象。其實我可以隨幼兒的回答來說兒歌,不要過分強調完全按照兒歌本身內容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