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童謠《阿福阿喜》(精選2篇)
小班童謠《阿福阿喜》 篇1
設計意圖:
惠山泥人,是江蘇無錫漢族傳統工藝美術品之一,無錫三大著名特產之一。而惠山泥人大阿福給我們無錫人留下一個動人的民間故事《阿福阿喜》。兒歌《大阿福》就是根據民間故事《阿福阿喜》創編而來的。民間故事進幼兒園教學實踐研究是我們長安中心幼兒園的課題,這次我們學校組織的民間故事同課異構活動,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現在無錫新市民的增多,很多小孩不會講無錫話,于是我就特意設計了這個兒歌教學,為了增加兒歌的趣味化和生活化,我采用了用無錫方言來學習這首兒歌,讓孩子體驗無錫方言帶來的樂趣,讓我們無錫本土的文化由孩子帶動給他們的父母。
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園的教育模式在悄然發生變化,建構式教育理念已滲透在幼兒教育課程中,以游戲貫穿幼兒教學的目標,幼兒教學游戲化,是指把幼兒教育的目標、內容、要求融于各種游戲之中,教學游戲化的內涵是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所以兒歌教學游戲化也顯得尤為重要,一般兒歌教學比較枯燥,這次我滲透了體態動作,節奏等游戲化教學,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才是我們教學的宗旨。
一、活動目標
1、學習運用無錫本土方言念童謠。
2、喜歡跟讀童謠,體驗童謠游戲的快樂。
二、活動準備
1、阿福阿喜圖片一張
2、腰鼓一個。
三、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主題
師:這是誰?(出示阿福阿喜的圖片)。上次徐老師給大家講了一個阿福阿喜的故事,阿福阿喜合起來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大阿福。用無錫話說一下(讓幼兒復述一遍)大阿福長什么樣子的呀?
師小結:原來大阿福是用泥土做出來的,它們呀胖嘟嘟、圓乎乎的,非常可愛,它們還幫我們趕走了怪獸,所以無錫人人都喜歡它們。
(二)學習童謠
1、師:老師也很喜歡它們,老師還特地為它們用無錫話編了一首童謠,可有趣了,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2、老師邊用無錫方言念童謠。
3、這首童謠有趣嗎?(有趣)你聽到了什么?它跟我們平時說的話有什么不一樣?(師:講得話跟我們普通話不一樣,是用無錫話來念的)我們一起來試試。
4、師幼一起念童謠。
5、師:小朋友真棒!很快就學會了。我們還可以來玩個游戲,讓我們的童謠更好聽。小朋友聽仔細了哦。(教師敲鼓打節奏并念兒歌)。
6、幼兒和老師一起邊打節奏邊念兒歌。(教師敲鼓,幼兒拍手。)
第一遍教師敲鼓,幼兒拍手念童謠。第二遍幼兒跺腳念童謠。第三遍給幼兒留白。第四遍繞圓圈邊走邊念,第五遍跳躍念童謠。
(三)師:今天我們玩得開心嗎?華老師知道,我們很多小朋友的爸爸媽媽不會講無錫話,但是我們小一班的寶寶們很厲害,已經會用無錫話年兒歌了,今天我們回家把這首兒歌教給爸爸媽媽好嗎?
童謠:阿福阿喜
乃泥捏個泥某某,
阿福阿喜笑嘻嘻。
胖嘟嘟,圓乎乎,
無錫人人才干喜。
小班童謠《阿福阿喜》 篇2
設計意圖:
民間故事是一種較為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方式,不僅可以為孩子們提供個方面的知識經驗,而且有助于他們養成社會道德感和價值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本次活動可以讓孩子們在了解當地民間文化的同時,培養孩子們善良勇敢的品質。故事阿福阿喜是無錫的民間故事,故事內容生動有趣,情節簡單卻不平淡。故事從寧靜和諧的氛圍引入,到怪獸出現的恐怖情緒,再到阿福阿喜智斗怪獸的緊張情緒,到最后勝利的喜悅,層層鋪墊,環環緊扣人心。主人公阿福阿喜善良勇敢的品質也值得孩子們學習。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的內容,初步學習欣賞民間故事《阿福阿喜》。
2、了解阿福阿喜的外形特征,體驗主人公勇敢的品質。
3、多媒體課件:阿福阿喜;泥塑作品:阿福阿喜。
4、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動準備:
1、阿福阿喜泥塑
2、多媒體課件:阿福阿喜;
活動過程:
一、出示“阿福阿喜”形象,引出主題
1、出示泥娃娃,師:今天呀,我們班來個兩位小客人!你們來猜一猜他們是誰?
2、師:他們呀一個叫阿福,一個叫阿喜,小朋友們跟他們打個招呼吧!
3、觀察并講述阿福阿喜的外形特征
師:他們是什么樣子的?
二、欣賞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1、師:阿福阿喜身上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你們想來聽一聽嘛?(教師有表情的講述故事)
2、根據故事內容提問:惠山一帶的人們害怕什么?故事里的青毛獅可怕吧,
3、是誰來制服了這山里的怪獸的?是什么辦法?你喜歡他們嗎?為什么?
4、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你遇到困難你是怎么做的?
5、師:今天我們講的這個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三、結束活動
小結:阿福阿喜不怕怪獸,勇敢地去打敗怪獸,他們是一對善良勇敢的孩子。
延伸活動:
童謠游戲
老師把這個好聽的故事變成了一個好玩的童謠游戲,讓我們一起來玩一玩
從前有個青毛獅,(幼兒拍手)天天只會干壞事,(一幼兒扮演青毛獅做出之前學的張牙舞爪的動作)嚇得人們四處逃,(幼兒拍手)阿福阿喜來幫忙,(一幼兒扮演阿福阿喜)從此人們樂呵呵!(拍手)
活動反思:
無錫惠山泥人傳于人間。阿福、阿喜,是路路平安,家家幸福的吉祥象征,他們想象憨態可掬,惹人喜愛,讓人一看便難以忘懷。故事里講述了在很久以前山上有青毛獅子,天天出來做壞事,人們都害怕上山砍柴,于是阿福阿喜來幫忙,打敗了青毛獅子的故事。通過故事中阿福阿喜勇斗青毛獅子的行為,給孩子傳達了一個道理:勇敢是一種良好的品質。《指南》中指出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流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同伴間的交流,和幼兒一起講故事豐富其語言表達能力。因此,這則《阿福阿喜》民間故事是有利于幼兒的口語和認知能力的,同時也讓孩子們感受了民間故事的魅力所在《阿福阿喜》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是相對較簡單的故事,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條理清晰,矛盾沖突和互助的感恩情感比較明顯,在一定程度上能引起幼兒的喜歡和共鳴。
小班幼兒年齡小,對故事、語句的接受力和理解能力較差,結合幼兒園故事教學的要領,我進行分段講述故事,分層落實我的目標,把人物分化在學學、說說、猜猜中,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故事的內涵。但是小班幼兒理解能力不是很強,民間故事內容比較抽象,在理解故事中孩子有點一知半解。因此在教學中我還需多運用各種方法,讓孩子理解故事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