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課堂教學策略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社會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必然要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未來的社會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未來的勞動者對素質的要求要高于對知識的需求,而小班化教育站在國家發展和個人發展相統一的前列,著力構建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新型辦學模式,凸現人的主體意識,彰顯人的創新能力。
新時期素質教育需要小班化教育。二十一世紀的素質教育不僅要使學生學會學習,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和強烈事業心的人,一個有科學文化知識和開拓能力的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而小班化教育正是在這種先進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深入到素質教育的領域而進行的前瞻性、開拓性的研究工作。
科學研究表明,教師的視野覆蓋范圍一般不超過25人,超過這個范圍,教師的視野關注就會“顧此失彼”,超過人數越多,顧不到的學生就越多,結果導致精力有限的老師只能抓兩頭帶中間,即比較多地關注好與差的學生,中間的學生只能“帶帶過”。這正是群體教育貌似公平中最大的不公平,因為群體教育中成績一般的大部分學生被忽略了,而"小班化教育"由于人數在30人之內,改變傳統教育的模式,強調師生之間、教學之間、書本與方法之間等諸多方面的和諧互動,注重每個受教育者平均所能得到的教育和關愛時間、精力隨之擴大。
人民群眾接受優質教育的愿望選擇了小班化教育。隨著我國人口政策的進一步落實,中小學入學高峰的退潮已成為事實,教育資源將出現較大寬裕。出生率的下降,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們對提高精神文化質量,對優質教育產生了強烈的需求,小班化教育正是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和生源數量逐漸變少之間的一個最佳結合點。
所謂小班化教育,是指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在較少班額(不超過30人)的教學班級之內,按照其特有的內在價值和教育教學規律采取的一種新型的班級教育形式。在課程設置上,它強調人文精神,重視統編課程和校本課程的統一,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統一,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統一,為學生構建起多元化、生活化、體驗化的課程體系,構建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和個性和諧發展的新場景。
但在傳統觀念的束縛下,學校教育,特別是語文課堂教學中仍然沿用傳授式的教學方式,以書本為中心,教師為中心的重知識傳授、輕實踐能力培養的弊端還普遍存在。顯然為考試而教,為考試而學的傾向影響青少年全面健康的發展,讓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的四大支柱也難以實現。為此,探索小班化教學實踐,開展各科課堂教學研究,著重抓住對現行以書本知識為本位,教師為中心以及傳授灌輸為主要特征的課堂教學策略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新型教學過程,創造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新的教學環境。圍繞小班化課堂教學策略的改革,按照教育學、心理學、教學論的公平理論,教育價值理論,形成新型的教學觀。教學論對于小班化教學方法的雙邊性、發展性,最優化和現代化手段的運用具有較強的指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