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語文教學寶典 > 文言文翻譯 > 《與妻書》譯文(精選8篇)

《與妻書》譯文

發布時間:2022-11-07

《與妻書》譯文(精選8篇)

《與妻書》譯文 篇1

  與 妻 書 作者:林覺民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1/3]

  意映愛妻如見:我現在用這封信跟你永別了!我寫這封信的時候,還是世上的一個人,你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已經成為陰間的一個鬼。我寫這封信時,淚珠和筆墨一起灑落下來,不忍寫完而想擱筆,又擔心你不能體察我的衷情,以為我忍心拋棄你而去死,以為我不了解你是多么希望我活下去,所以就強忍著悲痛給你寫下去。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為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書竟,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我極其愛你,就是這愛你的念頭,使我勇敢地走向死亡啊。我自從遇到你以來,常常希望普天下的“有情人”都能夠結成恩愛夫妻;然而遍地是腥血、滿街是狼犬,有幾家能夠稱心快意地過日子呢?人民的災難使我和白居易那樣淚濕青衫,我不能學古代圣人那樣忘情。古語說:有仁愛心腸的人“尊敬我家里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里的長輩;愛護我家里的兒女,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里的兒女”。我擴充一片愛你的心,去幫助天下人也能愛自己所愛的人,所以我果敢決定在你死以前先死,只好忍心丟下你而不顧了。你要體諒我的一片苦心,在哭泣之余,也從全國人民的幸福著想,一定會樂于犧牲我和你個人的幸福,去為全國同胞謀求永久的幸福。你不要悲傷。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司馬青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你記得嗎?四五年前某個晚上,我曾經告訴你說:“與其使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你開始聽了發怒,后來經過我委婉的解釋,你雖然不認為我的話是對的,但也無言回答我。我的意思原是說憑你的纖弱,一定經受不住失掉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給你,我是不忍心的,所以寧愿讓你先死,我來擔當一切苦難與悲痛。唉!哪里料到我終于死在你之前呢?

  汝憶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嘗語曰:“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比瓿趼勓远,后經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辭相答。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嗟夫,誰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1/3]

  《與妻書》

  2003/02/23

《與妻書》譯文 篇2

  【教學目的】

  1.掌握本文重點實虛詞,掌握課文中活用的詞在詞的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領會“吾至愛汝,既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的含義,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合以及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學習革命前輩犧牲一己,“為天下人謀永!钡墓廨x思想和高尚情操。

  【文言基礎知識】

  1.注音釋義

  意映卿卿如晤(晤,音wù,相遇、見面,引申為面對面)

  的的非吾所忍(的,音dí,實在、的確)

  2.通假字

  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近)

  3.一詞多義

  [竟]

  a動詞

  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完畢、終了,本課)

  此縣官重太后,故不竟也(追究《漢書、霍光傳》)

  輕舟竟川(從頭到尾,曹操《善哉行》)

  b副詞

  道竟何為耶(究竟、終究,劉禹錫《天論上》)

  神農竟不知(竟然、居然,杜甫《游何將軍山林》)

  [身] 

  a名詞

  首身離合心不懲(身體、軀體,《國殤》)

  且以汝有身也(有身指懷孕,本課)

  b代詞

  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自己、自身《出師表》)

  身是張翼德也(我《三國志•蜀書•張飛傳》)

  c副詞

  將軍身披堅執銳(親自《陳涉世家》)

  4.詞性活用

  a. 名詞用作動詞

  汝幸而偶我(婚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尊敬。幼,疼愛)

  b. 名詞用作狀語

  汝泣告我(哭著)

  瓜分之日可以死(像分瓜一樣)

  c. 動詞使動用法

  不能竟書而欲擱筆(使……完畢)

  當盡吾意為幸(使……盡)

  d. 形容詞用作動詞

  卒不忍獨善其身(完善)

  e. 形容意動用法

  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以……為樂)

  5.古今異義

  汝可以模擬得之(模擬 古義:想象、揣摩。今義:模仿)

  6.句式解析

  稱心快意,幾家能彀(主謂倒裝句)

  【難句解析】

  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全句譯為:當我寫這封信(的時候),淚珠和筆墨一齊落下,不能把信寫完就擱筆了,又很擔心你不能深深地了解我的苦衷,說我忍心丟了你去死,說我不了解我的不要我死去(的心情)啊,因此忍著悲痛跟你講講這種苦衷。

  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

  “春衫”實際是“青衫”,原句是《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薄疤稀本褪恰疤拧保钸h最古的,引申為最高尚的人。全句譯為:江州司馬的青衫(濕了),我不能學那些修養高超的人忘懷于世理人情。

  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樂”意動用法,以……樂。全句譯為:你在哭不成聲以后體察我的苦衷,也能把天下人(的福利)放在心上,(那么),就應當也把犧牲我跟你的福利作為樂事,去為天下人謀福利啊!

  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

  “適”,合適的意思。“篩”名詞兼動詞,既表動作又表動作使用的工具!耙老 弊鳌胺路稹薄ⅰ半鼥V”講。譯作:新婚三四個月,恰巧是冬天的某個月半的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就象篩孔一樣,篩出了稀疏的月影,(梅影和月影)朦朧地互相掩映。

  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而使汝擔憂的的非吾所忍。

  “犧牲”和“百死”同義,這里復用,為的強調死。譯作:我平時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目標告訴你,是我的不是;但是,如果告訴了你卻又很怕你天天替我擔憂,我即使犧牲一百次也不退避,使你擔憂倒的的確確不是我能忍心的。

  【內容主旨】

  全文七段,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段),作為遺書的開端,簡要地說明自己寫這封遺書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3、4段),是信的核心。在這部分中,烈士心情傾訴自己“至愛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2段開頭一句“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是全文的綱。烈士在這段里先簡單地闡述“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钡牡览怼H缓笙旅嬗脙啥挝淖,一段詳訴,“吾至愛汝”的衷情,一段說明“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

  第3段,用“汝憶否”、“回憶”、“又回憶”引出三件夫妻恩愛的追憶。三件事情都反映了烈士對妻子的眷戀之深,為妻子著想“無所不至”,用事實說明自己絕不是一個無情的人。

  第4段,開頭用“吾誠愿與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勢觀之”作為過渡,把“吾至愛汝”的傾訴過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說理。先列舉種種“可以死”的情況,說明延緩此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對方死;次講破鏡難以重圓,說明“生離”較“死別”更為痛苦;再說“天下人”生死離別的慘狀,說明“鐘情如我輩者”不能忍心不救,從而得出要“就死而不顧汝”的道理。最后寫對妻子的叮囑,把磁頭后人的任務托給妻子。

  第三部分(5、6、7段),作為遺書的結尾,再一次傾訴自己“至愛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腸。

  第5段開頭一句“吾今與汝與無言矣”,似乎要收住話頭了,但感情澎湃,欲止不能,很自然地又寫出自己死后的愿望:靈魂永遠陪伴妻子──以此進一步表達“吾至愛汝”的衷情。

  第6段再一次申述自發一前“未嘗以吾所志”告訴妻子的原因,并慨嘆夫妻二人的“幸”與“不幸”,從“幸”與“不幸”的角度,再次抒發“吾至愛汝”、“忍舍汝而死”的思想感情。

  第7段是希望妻子讀懂遺書,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

  這封遺書表達了烈士對革命的忠誠和對妻子的摯愛,闡明了個人幸福與全民幸福的關系以及個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

  【寫作特點】

  本文作者為了表達“吾至愛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復雜的思想感情,遺書中非常自然地綜合運用了抒情、記敘、議論三種表達方式。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現了烈士在面臨為革命獻身之時,從內心洶涌而出的強烈的情感浪濤。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記敘了一些往事。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愛汝”的情外,還在于“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烈士為全國同胞爭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犧牲個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為烈士摯愛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義的“理”就有巨大的說服力和感人力量。

  此外,本文的語言也非常好。信中之話是烈士的肺腑之言,真切感人,扣人心弦。同時,因為作者平素語言修養高,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信中多處用了典故,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又不覺冗贅艱深的毛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鏡重圓”等。

  【解題指導】

  一、見【內容主旨】

  二、見【文言基礎知識】

  三、1.可是遍地血腥陰云,滿街狼狗(橫行),有幾家能夠稱心快意(過日子)呢?(人民的災難使我像)白居易那樣淚濕青衫,我不能學(那些所謂)“太上之人”,泯滅了喜怒哀樂之情。

  2.唉!當時我內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短短的毛筆來形容的。

  3.(寫信的)方巾短而(我的)衷情長,(還)未(寫)完的,還有萬萬千千,你可以想象得到我的萬千衷情。

  【資料窗】

  黃花崗起義

  清代末年,清政府極度腐朽反動,對帝國主義屈辱投降,連年喪權、賠款、割地;對人民則加強剝削壓迫,因而激起人民的反抗。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十六字政治綱領。在我國南方,先后發動了十幾次武裝起義。

  1910年11月,孫中山從美洲來到南洋,在檳榔嶼(現在馬來西亞西北部)召集革命黨人開會,總結了過去多次起義失敗的教訓,決定在廣州再發動一次規模更大的起義。

  1911年4月23日,總指揮黃興由香港秘密來到廣州,在兩廣總督衙門附近設立指揮部,部署起義。但因為在關鍵時刻,負責運輸槍械的人叛變了。革命黨人只好放棄原來的十路進兵的計劃,集中全力攻打總督衙門。

  4月27日,黃興率一百多人攻入總督衙門,強鳴岐(兩廣總督)已逃走,黃興等人就和返撲的水師提督李準的部隊激戰。寡不敵眾,大多數革命志士犧牲,黃興只身脫逃。

  這次起義,戰斗犧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烈士。事后群眾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廣州西北郊的黃花崗,所以后人把這次起義叫作“黃花崗起義”。五個多月后,武昌(辛亥)起義爆發了。

  林覺民(1886—1911)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福建閩縣人。林覺民閱讀了大量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書刊,確立了“中國非革命無以自強”的思想。他曾留學日本慶應大學,在那里加入了同盟會。寫了一些宣傳革命思想的論文及小說。后在“黃花崗起義”中壯烈犧牲,時年僅二十五歲。

《與妻書》譯文 篇3

  【教學目的】

  1.掌握本文重點實虛詞,掌握課文中活用的詞在詞的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領會“吾至愛汝,既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的含義,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合以及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學習革命前輩犧牲一己,“為天下人謀永!钡墓廨x思想和高尚情操。

  【文言基礎知識】

  1.注音釋義

  意映卿卿如晤(晤,音wù,相遇、見面,引申為面對面)

  的的非吾所忍(的,音dí,實在、的確)

  2.通假字

  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靠近)

  3.一詞多義

  [竟]

  A動詞

  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完畢、終了,本課)

  此縣官重太后,故不竟也(追究《漢書、霍光傳》)

  輕舟竟川(從頭到尾,曹操《善哉行》)

  B副詞

  道竟何為耶(究竟、終究,劉禹錫《天論上》)

  神農竟不知(竟然、居然,杜甫《游何將軍山林》)

  [身]

  A名詞

  首身離合心不懲(身體、軀體,《國殤》)

  且以汝有身也(有身指懷孕,本課)

  B代詞

  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自己、自身《出師表》)

  身是張翼德也(我《三國志•蜀書•張飛傳》)

  C副詞

  將軍身披堅執銳(親自《陳涉世家》)

  4.詞性活用

  A. 名詞用作動詞

  汝幸而偶我(婚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尊敬。幼,疼愛)

  B. 名詞用作狀語

  汝泣告我(哭著)

  瓜分之日可以死(像分瓜一樣)

  C. 動詞使動用法

  不能竟書而欲擱筆(使……完畢)

  當盡吾意為幸(使……盡)

  D. 形容詞用作動詞

  卒不忍獨善其身(完善)

  E. 形容意動用法

  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以……為樂)

  5.古今異義

  汝可以模擬得之(模擬 古義:想象、揣摩。今義:模仿)

  6.句式解析

  稱心快意,幾家能彀(主謂倒裝句)

  【難句解析】

  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全句譯為:當我寫這封信(的時候),淚珠和筆墨一齊落下,不能把信寫完就擱筆了,又很擔心你不能深深地了解我的苦衷,說我忍心丟了你去死,說我不了解我的不要我死去(的心情)啊,因此忍著悲痛跟你講講這種苦衷。

  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

  “春衫”實際是“青衫”,原句是《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薄疤稀本褪恰疤拧,最遠最古的,引申為最高尚的人。全句譯為:江州司馬的青衫(濕了),我不能學那些修養高超的人忘懷于世理人情。

  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樂”意動用法,以……樂。全句譯為:你在哭不成聲以后體察我的苦衷,也能把天下人(的福利)放在心上,(那么),就應當也把犧牲我跟你的福利作為樂事,去為天下人謀福利啊!

  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

  “適”,合適的意思。“篩”名詞兼動詞,既表動作又表動作使用的工具。“依稀”作“仿佛”、“朦朧”講。譯作:新婚三四個月,恰巧是冬天的某個月半的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就象篩孔一樣,篩出了稀疏的月影,(梅影和月影)朦朧地互相掩映。

  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而使汝擔憂的的非吾所忍。

  “犧牲”和“百死”同義,這里復用,為的強調死。譯作:我平時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目標告訴你,是我的不是;但是,如果告訴了你卻又很怕你天天替我擔憂,我即使犧牲一百次也不退避,使你擔憂倒的的確確不是我能忍心的。

  【內容主旨】

  全文七段,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段),作為遺書的開端,簡要地說明自己寫這封遺書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3、4段),是信的核心。在這部分中,烈士心情傾訴自己“至愛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2段開頭一句“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是全文的綱。烈士在這段里先簡單地闡述“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钡牡览。然后下面用兩段文字,一段詳訴,“吾至愛汝”的衷情,一段說明“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

  第3段,用“汝憶否”、“回憶”、“又回憶”引出三件夫妻恩愛的追憶。三件事情都反映了烈士對妻子的眷戀之深,為妻子著想“無所不至”,用事實說明自己絕不是一個無情的人。

  第4段,開頭用“吾誠愿與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勢觀之”作為過渡,把“吾至愛汝”的傾訴過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說理。先列舉種種“可以死”的情況,說明延緩此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對方死;次講破鏡難以重圓,說明“生離”較“死別”更為痛苦;再說“天下人”生死離別的慘狀,說明“鐘情如我輩者”不能忍心不救,從而得出要“就死而不顧汝”的道理。最后寫對妻子的叮囑,把磁頭后人的任務托給妻子。

  第三部分(5、6、7段),作為遺書的結尾,再一次傾訴自己“至愛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腸。

  第5段開頭一句“吾今與汝與無言矣”,似乎要收住話頭了,但感情澎湃,欲止不能,很自然地又寫出自己死后的愿望:靈魂永遠陪伴妻子──以此進一步表達“吾至愛汝”的衷情。

  第6段再一次申述自發一前“未嘗以吾所志”告訴妻子的原因,并慨嘆夫妻二人的“幸”與“不幸”,從“幸”與“不幸”的角度,再次抒發“吾至愛汝”、“忍舍汝而死”的思想感情。

  第7段是希望妻子讀懂遺書,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

  這封遺書表達了烈士對革命的忠誠和對妻子的摯愛,闡明了個人幸福與全民幸福的關系以及個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

  【寫作特點】

  本文作者為了表達“吾至愛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復雜的思想感情,遺書中非常自然地綜合運用了抒情、記敘、議論三種表達方式。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現了烈士在面臨為革命獻身之時,從內心洶涌而出的強烈的情感浪濤。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記敘了一些往事。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愛汝”的情外,還在于“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烈士為全國同胞爭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犧牲個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為烈士摯愛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義的“理”就有巨大的說服力和感人力量。

  此外,本文的語言也非常好。信中之話是烈士的肺腑之言,真切感人,扣人心弦。同時,因為作者平素語言修養高,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信中多處用了典故,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又不覺冗贅艱深的毛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鏡重圓”等。

  【解題指導】

  一、見【內容主旨】

  二、見【文言基礎知識】

  三、1.可是遍地血腥陰云,滿街狼狗(橫行),有幾家能夠稱心快意(過日子)呢?(人民的災難使我像)白居易那樣淚濕青衫,我不能學(那些所謂)“太上之人”,泯滅了喜怒哀樂之情。

  2.唉!當時我內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短短的毛筆來形容的。

  3.(寫信的)方巾短而(我的)衷情長,(還)未(寫)完的,還有萬萬千千,你可以想象得到我的萬千衷情。

  【資料窗】

  黃花崗起義

  清代末年,清政府極度腐朽反動,對帝國主義屈辱投降,連年喪權、賠款、割地;對人民則加強剝削壓迫,因而激起人民的反抗。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十六字政治綱領。在我國南方,先后發動了十幾次武裝起義。

  1910年11月,孫中山從美洲來到南洋,在檳榔嶼(現在馬來西亞西北部)召集革命黨人開會,總結了過去多次起義失敗的教訓,決定在廣州再發動一次規模更大的起義。

  1911年4月23日,總指揮黃興由香港秘密來到廣州,在兩廣總督衙門附近設立指揮部,部署起義。但因為在關鍵時刻,負責運輸槍械的人叛變了。革命黨人只好放棄原來的十路進兵的計劃,集中全力攻打總督衙門。

  4月27日,黃興率一百多人攻入總督衙門,強鳴岐(兩廣總督)已逃走,黃興等人就和返撲的水師提督李準的部隊激戰。寡不敵眾,大多數革命志士犧牲,黃興只身脫逃。

  這次起義,戰斗犧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烈士。事后群眾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廣州西北郊的黃花崗,所以后人把這次起義叫作“黃花崗起義”。五個多月后,武昌(辛亥)起義爆發了。

  林覺民(1886—1911)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福建閩縣人。林覺民閱讀了大量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書刊,確立了“中國非革命無以自強”的思想。他曾留學日本慶應大學,在那里加入了同盟會。寫了一些宣傳革命思想的論文及小說。后在“黃花崗起義”中壯烈犧牲,時年僅二十五歲。

《與妻書》譯文 篇4

  1給下列的字注音

  晤(      )      彀(      )

  肖(      )      旁(      )

  婉(      )      禁(      )

  2解釋下面的字詞

 、偃缥            ②腥云

 、弁              ④切切

  ⑤第              ⑥抑

 、咂歧R            ⑧率性

 、岬牡            ⑩獨善其身

  3用現代漢語表述下列句子。

  1)第以今日事勢觀之。                                                    

  2)則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                                              

  4預習效果反饋

  1.“又恐汝不察吾衷”中“吾衷”指什么?

  2.“司馬春衫”的意思是什么?

  3.給加點字注音。

 、僦^吾忍舍汝而死(     )   ②稱心快意(     )

  5.本文選自                ,作者            是             之一。課文是1911年作者參加             前夕寫給妻子的絕筆書。

  6林覺民,字         ,號         ,又號         。福建人。他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           ,寫過            、                     等論文和小說           ,翻譯了             。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憶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嘗語曰:“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比瓿趼勓远,后經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嗟夫!誰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后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并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及今思之,空余淚痕。又回憶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復歸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遠行,必以告妾,妾愿隨君行。”吾亦既許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及與汝相對,又不能啟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故惟日日呼酒買醉。嗟夫!當時余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誠愿與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今日吾與汝幸雙健。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吾今死無余憾,國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蛴质悄校瑒t亦教其以父志為志,則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當甚貧,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

  吾今與汝無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電感應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實,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

  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而使汝擔憂,的的非吾所忍。吾愛汝至,所以為汝謀者惟恐未盡。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以模擬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時時于夢中得我乎!一慟!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書。

  家中諸母皆通文,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當盡吾意為幸。

  一、基礎題。

  1.解釋加點詞語。

 。1)謂吾忍舍汝而死                                  

 。2)抑汝能之乎                             

  2.用現代漢語表述下列句子。

 。1)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

 。2)卒不忍獨善其身。

  二、整體感悟

  作者是一個革命者,又為什么說“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這能否說明作者有迷信思想?

  三、課文閱讀題

  閱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各題。

  1.用現代漢語表述下列句子。

 。1)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

 。2)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

  2.“汝憶否”的作用是什么?

  3.選文回憶了幾件事?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內容。

  4.選文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5.讀了選文后,相信你肯定會被感動的。把你的感受寫出來,不少于50個字。

  周處  劉義慶

  周處少年時,兇強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并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余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吳尋二陸。平原不在,正見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清河曰:“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邪?”處遂改勵,終為忠臣。

  1.給加粗字注音。(4分)

  有蛟(    )  三橫(    )  朝聞(    )  更相慶(    )

  2.解釋加點字的含義。(4分)

  (1)或說處殺虎斬蛟             

  (2)始知為人情所患            

  (3)實冀三橫唯余其一           

 。4)處遂改勵,終為忠臣           

  3.用現代漢語表述下列句子。(4分)

 。1)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2)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

  4.讀了本文,你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

  5.假如你周圍有周處這樣的同學,你如何勸說他改過自新?(不少于50個字)(4分)

 。1)《與朱元思書》中作者抒發感慨的語句為:_____,______;____,_____。

 。2)《送東陽馬生序》中作者認為太學生“業有不精,德有不成”的原因是_______。

 。3)《錢塘湖春行》中的頷聯為_______,________。

 。4)_______,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溯回從之,道阻且長。_____,______。

  (6)《黃鶴樓》一詩中描寫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三)閱讀《兒子的魚》,然后回答14——17題。(14分)   兒子的魚   我環顧周圍的釣魚者,一對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們在自己的水域一聲不響地釣魚。父親抓住、接著又放走了兩條足以讓我歡呼雀躍的大魚。兒子大概14歲左右,穿著高筒橡膠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兩次有魚咬鉤,但又都掙扎著逃脫了。突然,男孩的魚竿猛地一沉,差一點兒把他整個人拖倒了,卷線軸飛快地轉動,一瞬間魚線被拉出很遠。   看到那魚跳出水面時,我吃驚得合不攏嘴!八灥搅艘恢煌貂q,個頭不小。”伙伴保羅悄聲對我說,“相當罕見的品種!   男孩冷靜地和魚進行著拉鋸戰,但是強大的水流加上大魚有力的掙扎,使孩子漸漸被拉到布滿漩渦的下游深水區的邊緣。我知道,一旦鮭魚到達深水區就可以輕而易舉地逃脫了。(a)孩子的父親雖然早把自己的釣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發,只是站在原地關注著兒子的一舉一動。   一次、兩次、三次,男孩試著收線,但每次魚線都在最后關頭猛地向下游躥去,鮭魚顯然在盡全力向深水區*攏。15分鐘過去了,孩子開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遠處,我也可以看到他發抖的雙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氣奮力抓緊魚竿。冰冷的河水馬上就要漫過高筒防水靴的邊緣,王鮭離深水區越來越近了,魚竿不停地左右扭動。突然,孩子不見了!   一秒鐘后,孩子從河里冒出頭來,凍得發紫的雙手仍然緊緊抓住魚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臉上的水,一聲不吭又開始收線。保羅抓住魚網向那孩子走去。   (b)“不要!”男孩的父親對保羅說,“不要幫他。如果他需要我們的幫助,他會要求的!   保羅點點頭,站在河岸上,手里拿著魚網。   不遠的河對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叢,樹叢的一半淹沒在水中。這時候鮭魚突然改變方向,徑直躥入那片灌木叢里。我們都聽到魚線崩斷時刺耳的響聲。然而,說時遲那時快,男孩往前一撲,緊跟著鮭魚鉆進了稠密的灌木叢。   我們三個大人都呆住了。(c)男孩的父親高聲叫著兒子的名字,但他的聲音被淹沒在河水的怒吼中。保羅涉水到達對岸,示意我們鮭魚被逮住了。他把枯樹枝撥向一邊,男孩抱著來之不易的鮭魚從樹叢里倒著退出來,努力保持著平衡。   他瘦小的身體由于寒冷和興奮而戰栗不已,雙臂和前胸之間緊緊地夾著一只大約14公斤重的王鮭。他走幾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幾步。就這樣走走停停,孩子終于緩慢但安全地回到岸邊。   (d)男孩的父親遞給兒子一截繩子,等他把魚綁結實后,彎腰把兒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著氣,但目光一刻也沒有離開自己的戰利品。保羅隨身帶著便攜秤,出于好奇,他問孩子的父親是否可以讓他稱稱鮭魚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親毫不猶豫地說:“請問我兒子吧,這是他的魚!”   14.整體感悟:小說采用第一人稱手法,敘述了“兒子”捕魚的故事,細讀全文,在下面的方框里把“兒子”捕魚的過程補充完整。(2分)      → → → →      15.品析語言:在“兒子”與鮭魚搏斗的過程中,文章對父親進行了多次精彩描寫,請從文章a、b、c、d四處中任選兩處,并結合語境作點賞析。(4分)   我來賞析( )處:    我來賞析( )處:    16.問題探究:(4分)   ⑴小說以“兒子的魚”為標題有什么含義?(2分)   我的理解:    ⑵你認為小說中的兒子是怎樣的一位男孩?(2分)   我的分析:    17.生活體驗:生活中,你捕到過自己的“魚”嗎?請寫出你“捕魚”的經歷和感受。   (4分)   我的經歷:    我的感受:    18.閱讀《母親河的自述》,完成18——21題。(12分)   母親河的自述   我叫黃河,全長5464公里,生于10萬年以前,我的源頭在青海巴顏喀喇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九個省(區)。千百年來,我哺育著炎黃中華兒女,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我認作民族的搖籃,稱我“母親河”。   從前,人們總愛說“跳進黃河洗不清”,說的是我含的泥沙大。我每年要把16億噸泥沙帶走,淤在下游把河床擔得老高,有人又叫我“懸河”。這些我都沒有辦法,大自然就是這樣安排了我,幾萬年也都這樣過來了。   最近又有一句話說我——“跳進黃河洗不凈”,我聽了很傷心。要是以前“洗不清”,澄澄泥沙就清了;現在洗不凈,可事關我個人“品質”。不知道最近大伙到我那兒看了沒有,我中游支流的汾河、渭河、洛河、新蟒河、沁河都臟得不得了,有的地方簡直成為“排污溝”,臟東西超了好幾倍,連我周圍的農民都嫌我臭,澆地時掩著鼻子干活。   前些年,我的水質都在三類以上,既能澆地,也能到機器里轉轉;現在好多河段的都不行了,就是放在池子里當景觀用水,還有人提意見。別人對我說,從來沒有見過我這樣臟過。從三門峽以下到入?,7個水質監測口,有6個說我臟。他們對我說,中下游很多城市的飲用水都從我這里取,為了讓人們喝得放心,處理臟東西花了好多錢。   我知道,今年這樣臟,與缺水有很大關系。去年開始,我從來沒有這樣干渴,我一年的來水量比正常年份少了將近2/3,說是有實測記錄以來來水最少的年份。而向我懷里排的臟水卻是一天比一天多,10年間翻了一倍,現在一年有42億噸,相當于我今年的來水的一半,過去叫“一碗水,半碗泥”,現在成了“一碗水,關碗污”,根本消化不了。   可能有人問了,不是說不讓往你那里排污嗎?其實也有人管,但總有人偷偷地排,檢查的人來了,少排點,檢查的人一走,照排不誤。管這種事的也不好辦,有人總結得很形象,叫“環保不下河,水利不上岸”。更何況,還有一些不肖子孫說是當地掙錢重要,我干凈的事往后放放。我聽說,天津已經不用我了,我真羞愧。人們費老大勁修了引黃濟津的水渠,我卻幫不了他們的忙。要是再這樣給我身上潑臟水,我這母親河就變成臭水溝了。   救救我吧!   18.仔細閱讀全文,從母親河的自述中,你獲取了哪些主要信息?請回答。(2分)   ⑴    ⑵母親河自述為何“洗不清”的原因(介紹黃河自古以來含泥沙量大的特點)。   ⑶    19.你能從文中發現造成黃河污染的主要原因嗎?請談談你的理解。(3分)   我的理解:⑴    ⑵    ⑶    20.細心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號中的問題。(4分)   ⑴去年開始,我從來沒有這樣干渴,我一年的來水量比正常年份少了將近2/3,說是有實測記錄以來來水最少的年份。(加點的短語能刪掉嗎?為什么?)      ⑵連我周圍的農民都嫌我臭,澆地時掩著鼻子干活。(請指出該句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并說說它的表達效果。)         21.閱讀下面的三則材料,聯系本文,寫出你探究的結果。(3分)   材料一:兩千多年前,黃河只叫“河”,沒有“黃”字!对娊洝分性S多篇章都提到過。那時的黃河水還比較清亮。黃河上游及晉陜一帶森林植被還比較多,水草豐茂,清澈秀麗。   材料二:古人言“黃河清,天下寧”,黃河的治理,事關廣大人民的生計。   材料三:   ⑴    ⑵    ⑶       都是污染惹的禍   三、綜合性學習與探究(10分)   親愛的同學,你在《到民間采風去》的綜合性學習中,一定會被家鄉的山山水水、民俗風情所陶醉,也一定會有許多驚喜的新發現吧!下面就請帶我們走進你的家鄉——武穴。   22.走進家鄉名勝古跡:假如在這次活動中你被選為“走進家鄉名勝古跡”活動小組的組長,要帶領全組同學編一本反映家鄉風光的讀本,你計劃怎樣完成這個任務?請寫出你們小組的主要活動過程,并給這個讀本擬一個新穎、恰當的書名。(4分)   讀本書名:《 》   活動過程:⑴    ⑵    ⑶    23.介紹家鄉特產:在活動中,你一定品嘗了不少家鄉特產,那么,請你介紹一種自己最喜愛的家鄉特產,并給它擬一條廣告詞,讓它走出武穴,名揚天下。(3分)   特產名稱:    廣告詞:    24.探尋家鄉節日風俗:假如你是“探尋家鄉節日風俗”活動小組的成員,在展示課上,以家鄉端午節為例,展示你組探尋的收獲。(3分)   有關端午節的習俗:    有關端午節的故事:

  與妻書答案

  1略

  2①如見面②帶血腥的云。③婉轉,溫和而曲折。④形容聲音很細。⑤但,但是。表示轉折。⑥還是,或者。表示選擇。⑦比喻夫婦分離。⑧順著本性(去做)。這里有斷然、干脆的意思。⑨真實,確實⑩致力于自己的道德操守。這里指只顧自己好。

  1)但是以今天的形勢來看。2)那么,我死后還有兩個我在呀。

  4  1.“吾衷”指作者摯愛妻子,但為了革命事業又必須舍妻而去的心情。

  點撥:聯系下一段思考。

  2.指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末句詩“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這句詩表達了詩人白居易對下層人民的同情。作者用此是表現自己對勞苦大眾的同情之心。

  3.①shě  ②chèn  

  5.《廣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  林覺民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廣州起義   點撥:不要寫錯別字。如“黃花崗”的“崗”不要寫成“岡”。

  6.一、意洞  抖飛  天外生  中國同盟會  《原愛》  《駁康有為物質救國論》  《莫那國之犯人》  《六國憲法論》

  .一、1.(1)拋棄 (2)還是,或者。表示選擇。  點撥:詞語的解釋應放在句子中進行思考。

  2.(1)我平時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理想)告訴你。(2)我終于不忍心只顧自己好。

  點撥:譯文不要丟掉重點詞語的解釋。

  二、不能。因為作者至愛妻子,就是死了也不能忘記,盼望有鬼之說更能體現愛妻之心。

  點撥:聯系本文的中心句“吾至愛汝”考慮。

  三、1.(1)與其讓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  點撥:注意關聯詞語“與……無寧”的解釋。

 。2)就想乘便把這次走的事情告訴你。

  2.引起對下文三件事的回憶。  點撥:從與上下文的聯系考慮。

  3.三件事。(1)夫妻間就“誰先死”的談論,說明自己本來不愿先死而“留苦”給妻子。(2)對月影之下訴真情的回憶,說明自己是真的不能忘記妻子的。(3)追述最后分手之前,因害怕妻子承受不了將要失去丈夫的沉重的悲痛,未能將起義的事告訴妻子。  點撥:抓住事情概要。

  4.作者一心為妻子著想,對妻子無限愛戀的感情。  點撥:從三件事共同蘊含著的對妻子的“摯愛”考慮。

  5.略  點撥:可從作者對妻子無微不至的愛以及革命的大義進行思考,符合題意即可。

  一古詩文默寫答案

  (1)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2)心不若余之專耳

 。3)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5)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6)芳草萋萋鸚鵡洲

  二、1.jiāo  hèng  zhāo  gēng  點撥:注意多音字的讀音。

  2.(1)有人 (2)才 (3)希望 (4)就,于是。 點撥:據上下文推斷詞語的意思。

  3.(1)才知道被人們當成了禍害,自己有了改正的意思。

  (2)古代的賢人很看重“為了追求到道義,哪怕是早上明白晚上就死去”的精神,況且你的前途還很有希望。  點撥:根據上下文和重點詞語來推斷。

  4.人有了過錯不要緊,但只要勇于改正錯誤,就會成為對社會、國家有用的人。

  點撥:從“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句思考。

  5.略   點撥:如給他講一些名人改過自新的故事,勸他改過,符合題意即可。

  14.沉入深水區 拖入灌木叢

  15.示例:a這句生動的描寫表明這位父親不但時刻關注著兒子,而且做好了隨時救援兒子的一切準備,體現了父愛的深沉。b體現了父親對兒子的理解和尊重,注重對孩子的獨立性格的培養。c父親終于忍不住高聲叫出了兒子的名字,這是情不自禁的擔心,又一次點出了父親對兒子的關愛。d因為父親這時清楚地知道,兒子已經精疲力竭,用盡了最后一點力量。父親對兒子垢那種特殊的關愛,至此表露得淋漓盡致。

  16.⑴①表明這是兒子的勞動成果;②強調這是父親對兒子的尊重、肯定、欣賞。⑵是一個沉著堅毅、倔強勇敢的小男孩。   17.示例:⑴經歷:爸爸教我學騎自行車時,看到我摔倒了,他也不扶我,而是讓我自己站起來。漸漸地我從跌倒中掌握了要領,學會騎車。⑵感受:在生活中要學會獨立,學會克服困難,戰勝自己。   18.⑴介紹母親河的來歷。⑶自述為何“洗不凈”(或介紹黃河污染嚴重。)

  19.⑴大量污水排入黃河;⑵缺水,來水量嚴重減少;⑶對污染管理不善。

  20.⑴不能。加點的短語是用實際檢測的記錄來說明來水是有史以來最少的年份,體現了科普作品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⑵描寫 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黃河污染嚴重。

  21.⑴關注黃河,保護黃河,還黃河的本來面目。⑵治理黃河,讓母親河為人民造福。⑶污染生存環境,就是毀滅人類自己。   22.如《風景這邊獨好》⑴收集名勝古跡的相關信息;⑵實地采訪,拍攝名勝古跡的相關照片;⑶整合信息,編寫讀本。   23.山藥(酥糖、豆泡等)參考示例:山藥,山藥,美味佳肴,人人需要!

  24.家家門窗插艾葉、菖蒲以示辟邪。賽龍舟,吃粽子,鄉親們一般都會吃新麥發粑,小兒胸掛五彩線袋裝的紅蛋。屈原投江、白蛇娘娘喝雄黃酒顯原形。

《與妻書》譯文 篇5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革命前輩犧牲一己,“為天下謀永福”的光輝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的含義,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合以及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掌握課文中活用的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意、至、語、書、身、禁”等多義詞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義。

  二、難點、重點分析

 。ㄒ唬┰谶@封遺書中,作者反復強調的是“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一中心思想。這一中心思想是怎樣貫穿全文的?

  分析:文章第1段“吾作此書,……故遂忍悲為汝言之”這句話,說明了寫遺書時的心情和原因,在說明心情時即深含“吾至愛汝”的感情,而說明原因則正是為了引出“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2段中“吾至愛汝,……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則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第3段集中抒發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應了中心前半的“吾至愛汝”。第4段逐層深入地論述了“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這句話所包含的道理,呼應了中心后半點的“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5段進一步呼應“吾至愛汝”,表達了自己“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的心愿。第6段圍繞著“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獨善其身”這個中心句,慨嘆“幸”與“不幸”,實際上也是緊扣中心:“幸”,“吾至愛汝”;“不幸”,使自己“就死”。第7段希望妻子“當盡吾意”,這里的“吾意”,就是遺書的中心,以此結束全文。

 。ǘ拔崞饺詹恍庞泄恚駝t又望其真有!边@句話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是個革命者,當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則說明自己對妻子的“至愛”,二則用來安慰妻子。這哀痛欲絕的話,同樣反映了作者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懷。

 。ㄈ槭裁凑f《與妻書》是一曲“正氣歌”,是一篇“檄文”?

  分析:說它是一曲“正氣歌”,因為文章中充滿著革命豪情,烈士視死如歸,“吾今死無余憾”,“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足以說明這一點。說它是“檄文”,因為文章中處處揭露清王朝的腐敗,“遍地腥云,滿街狼犬”,“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等句子最為突出。

 。ㄋ模白洳蝗酞毶破渖怼币痪涞暮x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提示:“獨善其身”出自《孟子•盡心上》,意思是只顧自己好,不顧別人。林覺民雖“至愛”妻子,他要把這種愛推廣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獨善其身”。這句話是全文的總結。

 。ㄎ澹┤姆譃閹锥危⒎治雒慷蔚年P鍵性句子。

  提示:全文7段,每段大致都有關鍵性的句子。第1段,“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開門見山,點明這是絕筆書。第2段,“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边@是全文綱領性的句子,全文說理,由此而開展。第3段,“汝憶否?”一個“憶”字,帶出一連串的回憶。第4段,“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能忍之乎”這個反問,極其有力。因為不能忍,故挺身而出,樂于犧牲自己。第5段,“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再次表達至愛之情,從另一方面解釋“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第6段,“卒不忍獨善其身”,點明為革命而必死之心。第7段,“當盡吾意為幸”,擱筆時的希望。

  (六)文章開頭說,“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作者是從哪幾方面向妻子解釋的?

  分析:一方面表明他是愛妻子的;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不忍當前時勢,愿“助天下人愛其所愛”。

 。ㄆ撸┪恼碌2自然段中說,“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倍诘4段末了又說“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這是簡單的重復還是論述的深入?

  分析:是論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釋,是在概括的述說后得出的結論;第二次說“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是在詳細敘述鐘愛之情以及與當時形勢對比之后得出的結論。

 。ò耍┯腥苏f,很多革命烈士的遺書往往寫得激昂慷慨、大義凜然,而《與妻書》為何如此委婉,“汝憶否?”一節,近乎閑情逸致?

  分析:這是一封非同平常的絕筆書,因為擔心妻子不理解而產生誤會,因此處處要作安慰與解釋;再則,寫愛得深——愛妻子,愛生活,更見其精神境界之高,死得偉大。

 。ň牛┍疚膶懽魈厣鞘裁矗

  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是抒情為主,以情見長,兼及記敘,議論。作者把感夫妻之恩愛,憤國家之黯弱,憐天下之離散,悲夫妻之死別的復雜思想感情融于一體。信的字里行間充溢著作者“生人作死別”的顯豁,作者的態度更為鮮明。如寫到中國事勢之時,抒發的則是對國家黯弱腐敗憤慨之情。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意境全出,以增強情的感染力量。如憶雙棲生活時,“梅篩月影,依稀掩映”,何其愜意!而今卻生離死別,怎不聲淚俱下!或通過描繪形象來抒情,使情具象化。讀罷全信,我們似乎見到了一個既忠于愛情,但又能舍小家為大家,“為天下謀永!,視死如歸的英雄漢,也見到了一位感情篤厚,知書識理的婦女;或結議論來抒情,寓情于理,情理相生,使說理充滿了感情色彩,全信充溢著浩然正氣,雖為生離死別的絕筆,卻又是聲討反動勢力的檄文,也是振聾發聵,給人以力量的正氣歌。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指導學生自讀,并用一課時檢查自讀情況,解答疑難,講評練習。

  (二)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朗讀“自讀提示”,口頭歸納“自讀提示”的主要內容。

  2.解釋詞語:

 。1)卿卿(2)竟書(3)掩映(4)率性(5)模擬(6)太上忘情(7)眼成穿而骨化石(8)獨善其身

  3.掌握活用詞的意義和用法:

  (1)不能竟書而欲擱筆(2)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5)卒不忍獨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7)當盡吾意為幸(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指導完成“思考和練習”第二題。

 。ㄈ⿲W生討論,教師解答疑難。

  1.要求學生在課文中逐一劃出各段關鍵性句子,然后說一說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樣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討論此題旨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清文章思路。)

  提示:全文7段,每段都有一些關鍵性的句子。第1段,“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钡2段,“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碧岢鋈牡闹行,全文說理,由此而展開。第3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發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愛汝”的感情。第4段,“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闭撜f全文中心的后半點“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钡5段,“……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边M一步表達全文中心“吾至愛汝”的衷情。第6段,“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慨嘆“幸”與“不幸”,實際上也是緊扣中心,“幸”,夫妻恩愛;“不幸”,“忍舍汝而死”。第7段,“當盡吾意為幸!毕M拮油笍亓私膺z書的意思,也就是全文的中心。(參考人教社《中語參》高中第二冊)

  2.為什么說《與妻書》是一曲愛情的頌歌,更是一首正氣歌?(討論此題旨在了解本文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合的寫法。)

  提示:

  (1)林覺民在犧牲前給妻子的絕筆書中表現了兒女之情的纏綿細膩,也表現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這封信所表現的對妻子的愛情,正是作為獻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種基礎和襯托。沒有對親人的愛,也就無法將這種愛擴充成為對天下人的愛;沒有對妻子篤深的感情,也就無以襯托他舍此捐軀之高尚情操。

 。2)《與妻書》所抒發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與廣大讀者產生共鳴,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間經常發生的生離死別賦予了悲壯的愛國主義色彩,在于他把熱愛親人和熱愛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結合起來。

  “為汝言之”,說明寫遺書的原因和寫遺書時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愛汝”的感情,而寫遺書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詳談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3.為了表達“吾至愛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復雜思想感情,作者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討論此題旨在了解本文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提示:

  (1)指導學生找出課文中直接抒情的語句,理解這些話語,正是作者面臨為革命英勇獻身之時,從內心洶涌而出的強烈的感情浪濤。

  (2)指導學生理解第3段里對于夫妻生活的三個回憶,看似是兒女情深,纏綿悱惻,實質上正是對作者豪邁氣概和宏偉志愿的烘托和反襯。寫對妻子之愛愈深愈真,作者的舍愛就死、義無反顧的精神就更悲壯感人。

 。3)指導學生了解《與妻書》闡述道理的兩個特點。

  ①在抒情的基礎上發表議論?v觀遺書的行文脈絡,1、3、5段屬于抒情,2、4、6段則是在抒情的基礎上說理,層層推進,波瀾起伏,既抒革命之情,又述革命之理。

  ②說理時選擇了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和表達豐富感情的句式,使議論也涂上自己所憎所愛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談到清朝血腥兇殘的統治時,并不直說,而用“遍地星云,滿街狼犬”來比喻。又如第6段中說:“……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現狀的黑暗時,接連使用了排比、設問、反問等句式,酣暢淋漓,一氣呵成,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從而有助于思想觀點的表達。(參考《語言教學》6/1982龍南:《一片丹心照日月——讀林覺民的<與妻書沖>》)

  (四)作業(課堂練習,未完成的可留到課后)。

  1.口頭翻譯句子(“思考和練習”第三題)。

  2.將課文中用到“其”、“以”兩個虛詞的句子找出來,并且掌握它們在句中的意義。

  3.預習“單元基礎知識”。

  〖小資料〗

 。ㄒ唬┲攸c內容圖示。

 。ǘ┝沂可胶喗。

  林覺民(1886~1911),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福建閩侯縣(今福州市)人。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一。14歲進高等學堂,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影響,課余談到時事,總是慷慨激昂地說:“中國不革命不能自強!碑厴I后到日本留學。

  19xx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學生接到黃興、趙聲兩人的來信,說事情大有可為,林覺民于是離東京回國,準備在福建起義響應。到了香港,黃興把他留下來協助廣東革命事務。于是他便停止了建州起義響應的計劃,專程回福建召集同志來香港參加廣州起義。三月二十九日(陽歷四月十七日)早晨,他和方聲洞等率領全體福建同志入廣州,和林廣塵(文)會于城內。下午五點多鐘,一同攻擊轟炸督署,不幸中彈受傷,力盡被捕。在審訊中,他從容不迫,縱論世界大勢,宣揚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張,臨刑談笑自若,引頸就義,年僅25歲。

 。挠ⅲ骸<絕筆書>注》,《中華活葉文選》合訂本(三),中華書局1962年版)

 。ㄈ┍疚牡膶懽鹘涍^。

  1.這封《絕筆書》是林覺民烈士在起義前三天的三月二十六日(陽歷四月二十四日)夜里寫的,原書共兩封,一封是給他父親的,內容僅云:“不孝兒覺民叩稟父親大人: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補于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這里所選的一封是寫給他夫人陳意映女士的,信里充滿了犧牲一己,為全國同胞爭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挠ⅲ骸<絕筆書>注》,《中華活葉文選》合訂本(三),中華書局1962年版)

  2.林覺民《與妻書》,又名《絕筆書》,又名《寄妻絕筆書》。這是一篇從妻子的思想實際出發,反復闡明為爭取民族、國家的自由獨立而勇蹈死地、義無反顧的革命道理的情書,反映了他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思想。他在寫《與妻書》的同時,還給他父親林孝穎先生寫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這封信言簡意明,充滿了他熱愛祖國、為爭取自由獨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他給父親的信和《與妻書》是在廣州起義前三天寫的,起義失敗后,有人秘密將這兩封信(絕筆書)在半夜里塞進林覺民家門縫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發現這兩封信,其妻陳意映閱后,當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遺腹子仲新。兩年后(1913)意映在悲傷抑郁中逝世。……

  《與妻書》手稿,現已由林覺民次子仲新獻給人民政府(長子伯新即信中之依新,后夭折),現陳列在福建省博物館。

 。◤堉旧疲骸<與妻書>淺說》,《語文戰線》1983年第6期)

  (四)烈士夫人陳意映簡況。

  意映姓陳,福建省福州市郊區螺洲鎮人,畢業于福州女子師范學堂,是名宦陳若霖的后裔。陳意映婚后,參加了丈夫在家里辦的一所女學。女學生十多人,夫之弟媳,堂嫂,堂姐妹,濟濟一堂,聆聽林覺民介紹歐美各國的社會制度及近況,抨擊舊禮教,宣揚新思想。爭取自由平等的見解,漸漸深入她的心坎。當時,陳意映正纏小腳,思想上受著封建禮教的束縛。通過女學的教育,思想覺悟有了提高,小腳不纏了,要做新女性,于是便投考了福州女子師范學堂。

  陳意映的父親,叫陳元凱,廣州起義失敗時,陳元凱尚在廣州任職。事發,他立即遣人返回福州林家報警。這就使陳意映等能在清政府官文未到之前,從南后街場橋路口萬升桶石店后面,偷偷地遷往地處偏僻、住戶很少的光祿坊早題巷內居住。不久,在一天深夜,有人從門縫塞進一小包東西,第二天清晨發現,原來就是林覺民烈士的兩封絕筆書。陳意映一見遺書,悲痛萬分。當讀到“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時,她眼花目眩,當即暈了過去。這以后,陳意映抑郁成疾,于19xx年去世。

 。▽幨嫒A,《陳意映女士及其子嗣》,1986年6月19日《中學語文報》)

 。ㄎ澹S花崗烈士事略(孫中山)。

  滿清末造(末年),革命黨人,歷(經過)艱難險巇(危險),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民賊相搏,躓踣(受挫折)者屢(多次)。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吾黨菁華(精華),付之一炬(意為全部損失),其損失可謂大矣!然是(這次)役也,碧血橫飛,浩氣(正氣)四塞(充滿天地四方),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壓抑)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沖擊)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則斯(這次)役之價值,直(簡直)可驚天地,泣鬼神(使鬼神感動得流淚),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永存)。(說明:著重號及括號中的注釋均為編寫者所加。)

  (六)陳覺:《與妻書》。

 。愑X,19xx年生,湖南醴陵人,1923年中學讀書時加入共產黨,1925年派往蘇聯學習,與同學趙云霄結婚。1927年9月兩人同時回國,先在東北,后到湖南從事革命工作。1928年兩人先后被捕入獄。1928年10月14日,陳覺在長沙英勇就義,時年25歲。陳覺與林覺民不同,前者是共產主義戰士,后者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者。但他們兩人“以天下人為念”的思想是一致的。閱讀陳覺的《與妻書》,可以再受一次革命傳統教育,并可從表達方法上作些比較。)

  云霄我的愛妻:

  這是我給你的最后的信了,我即日便要處死了,你已有身,不可因我死而過于悲傷。他日無論生男生女,我的父母會來撫養他的。我的作品以及我的衣物,你可以選擇一些給他留作紀念。

  你也遲早不免于死,我已請求父親把我倆合葬。以前我們都不相信有鬼,現在則惟愿有鬼!霸谔煸笧楸纫眸B,在地愿為并蒂蓮,夫妻恩愛永,世世締良緣!被貞浳覀z在蘇聯求學時,互相切磋,互相勉勵,課余時閑談瑣事,共話桑麻,假期中或滑冰或避暑,或旅行或游歷,形影相隨。及去年返國后,你路過家門而不入,與我一路南下,共同工作,你在事業上、學習上所給我的幫助,是比任何教師任何同志都要大的,尤其是前年我本已病入膏盲,自度必為異國之鬼,而幸得你的殷勤看護,日夜不離,始得轉危為安,那時若死了,可說是輕于鴻毛,如今之死,則重于泰山了。

  前日,父親來看我時還在設法營救我們,其誠是可感的,但我們寧愿玉碎卻不愿瓦全。父母為我費了多少苦心才使我們成人,尤其我那慈愛的母親,我當年是瞞了她出國的。我的妹妹時常寫信告訴我,母親天天為了惦念她的遠在異國的愛兒而流淚,我現在也懊悔此次在家鄉工作時竟不曾去見她老人家一面,到如今已是死生永別了。前日父親來時我還活著,而他日來時只能看到他的愛兒的尸體了。我想起了我死后父母的悲傷,我也不覺流淚了。云!誰無父母,誰無兒女,誰無情人,我們正是為了救助全中國人民的父母和妻兒,所以犧牲了自己的一切。我們雖然是死了,但我們的遺志自有未死的同志來完成!按笳煞虿怀晒Ρ愠扇省保烙趾魏叮〈俗

  健康  并問

  王同志好

  覺  手書

  一九二八•一○•一○

  (摘自《湖南革命烈士詩詞書信選》)

 。ㄆ撸┱n文中所用典故的意義。

  所謂“典故”,是指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詩句。課文中的典故有如下幾處:

  1.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司馬春衫”

  語出白居易《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痹娭袑懓拙右茁犈门畯椬嗯们,深受樂曲的感染,聯想到自己被貶的不幸遭遇,十分感傷,落下的淚水打濕了青布衫。林覺民用“司馬春衫”的典故,表達對“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春衫”,當為“青衫”之誤。

 。2)“太上之忘情”

  原作“圣人忘情”。語出《世說新語•傷逝》:“王戌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記了喜怒哀樂之情”。林覺民說“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達自己關心民眾的痛苦,與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語出《孟子•梁惠王上》。作者用這個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愛妻子的感情推廣到愛“天下人”,為“天下人”的幸福,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

  2.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

 。1)“眼成穿”

  是“望眼欲穿”的化用。意思是極目遠望,眼睛都快要破了,形容盼望非常急切。語出杜甫《寄越州賈司馬六丈巴州嚴八使君兩閣老五十韻》:“歸好腸堪斷,新愁眼欲穿!

  (2)“骨化石”

  事見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狀若人立。古傳云: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北山,立望夫而化為立石!绷钟X民用這個典故,意在說明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夫妻離散,相見無期。

 。3)“破鏡能重圓?”

  作者反用“破鏡重圓”的典故,意在說明在反動統治者肆虐的中國,夫妻離散,永無團圓之日!捌歧R重圓”,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陳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寶之妹,封樂昌公主,才色冠絕。時陳政方亂,德言知不相!似埔荤R,人執其半,約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賣于都市,我當在,即以是日訪之!瓣愅,其妻果入越公楊素之家,寵嬖殊厚。德言流離辛苦,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方于都市。有蒼頭(奴仆)賣半鏡者,大高其價,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設食,具言其故,出半鏡以合之,乃題詩曰:‘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照明月輝!愂系迷,涕泣不食。素知之,愴然改容,即召德言,還其妻,仍厚遺之!

  后來用“破鏡重圓”比喻夫妻失散或決裂后,又重新團圓。

  3.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

  “獨善其身”,語出《孟子•盡心上》:“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意思是處于困窘的境地,也要搞好自身的修養。后用來指保持自身的節操;只顧自身好而不顧大局。林覺民說自己“不忍獨善其身”,表明了他心系國家、人民的偉大胸懷。

 。ò耍┱n文中時間的記法。

  1.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辛未,干支紀年,19xx年。

  三月,農歷三日,當為公歷四月。

  念六,二十六日。念,二十。

  四鼓,即四更,凌晨1~3點。

  2.適冬之望日前后。

  冬之望日,農歷立冬之月的十五日,即農歷十月十五日。

 。ň牛⿻r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極度腐朽反動,對帝國主義屈辱投降,連年喪權、賠款、割地;對人民則加強剝削壓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19xx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十六字政治綱領。在我國南方,先后發動了十幾次武裝起義。19xx年11月,孫中山從美洲來到南洋,在檳榔嶼(現在馬來西亞西北部)召集革命黨人開會,總結了過去多次起義失敗的教訓,決定在廣州再發動一次規模更大的起義。孫中山親自在華僑中募捐,派人到各國購買武器。同盟會總部又從國內各省、南洋華僑以及在日本留學的學生中征集挑選八百人作為起義骨干,同時聯絡清軍中的新軍、防營和民間會黨響應。經過幾個月的緊張準備,19xx年4月23日,總指揮黃興由香港秘密來到廣州,在兩廣總督衙門附近設立指揮部,部署起義。但這次起義仍然失敗了。因為在關鍵時刻,負責運輸槍械的人叛變了,不僅一部分槍械不能到手,而且兩廣總督張鳴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繳了傾向革命的新軍二營的槍支,調兵加強了廣州的戒備。結果革命黨人只好放棄原來的十路進兵的計劃,集中全力攻打總督衙門。4月27日,黃興率一百多人攻入總督衙門,張鳴岐已經逃走,黃興等人就和反撲的水師提督李準的部隊激戰,因眾寡懸殊,大多數革命志士犧牲,黃興只身脫逃。這次起義,戰斗犧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烈士。事后群眾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廣州西北郊的黃花岡,所以后人把這次起義叫作“黃花岡起義”。這次起義,是同盟會歷次起義中戰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會震動最大的一次。雖然失敗了,但推動了全國的革命高潮,是五個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義的前奏。

 。ㄊ┳g文。

  親愛的意映:我今天用這(封)信同你永別了!我寫這(封)信的時候,還是世界上的一(個)人;你看這(封)信的時候,我已經成為陰間一(個)鬼了。我寫這(封)信,淚珠和筆墨一起落下,(悲苦得)不能寫完就想停筆,(但)又怕你不了解我的苦衷,說我忍心丟掉你去死,說我不知道你不愿我死,所以就強忍著悲痛跟你談。

  我最愛你,就是這愛你的想法,使我勇于去死。我自從遇到你以來,常常希望普天下的有情人都能夠結成恩愛夫妻;可是遍地血腥陰云,滿街狼狗(橫行),有幾家能夠稱心快意(過日子)呢?(人民的災難使我像)白居易那樣淚濕青衫,我不能學(那些所謂)“太上之人”,泯滅喜怒哀樂之情。古語說:“仁愛的人,敬愛自己的老人,要擴大到愛護別人的老人,愛護目己的小孩,要擴大到愛護別人的小孩。”我擴大我愛你的心意,(去)幫助天下人愛他們所愛的人,所以(我)敢在你死以前先死,(而)不顧你了。你要體察我的苦心,在哭泣之余,也從普天下人民(的幸福)著想,一定也會樂于犧牲我自己和你自己的福利,為普天下人民謀永久的幸福,希望你不要(太)悲痛。

  你記得嗎?四五年前的一個晚上,我曾經告訴(你)說:“與其讓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你起初聽了這話就怒了,后來經過我婉轉解釋,雖然(你還)不認為我的話是對的,但也沒有(反對的)話(可以)回答。我的意思原來(是)說憑你的脆弱,一定不能經受失掉我的悲痛,我先死(的話),留下悲痛給你,我不忍心,所以寧愿請你先死,(由)我(來)承擔(失去你的)悲痛。唉!誰知道我終于比你先死呢?我(是)真真不能忘掉你啊!回憶(我們)后街的房子,進大門穿過走廊,通過前后廳,再三四(個)轉彎,有(一個)小廳,小廳旁邊一間屋子,(就)是我和你雙雙同住的地方。(我們)新婚三四個月(時),剛好冬天的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樹篩下明月映照的影子,依稀掩映;我同你并肩攜手,低聲私語,什么事情沒有談到?什么衷情沒有傾訴?到現在想起這情景,空余淚痕。(我)又回憶六七年前,我逃離家庭又回家(時),你流著淚請求我“希望(你)以后去很遠的地方,一定要告訴我,我愿意跟你(一起)走!保ó敃r)我也已經答應你了。前十幾天(我)回家,就想乘便把這次走的事情告訴你,(可是)到了同你相對,又不能開口,而且因為你(已經)懷孕了,更怕你不能經受悲痛,所以(我)只是天天借酒來麻醉(自己)。唉!當時我內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短短的毛筆來形容的。

  我的確希望跟你作伴到死,但是以今天的(中國)形勢來看,天災可能叫我們死,盜賊可能叫我們死,國家被瓜分的時候我們可能死,奸官污吏殘害人民我們也可能死,我們處在今天的中國,國內無地無時不可以叫我們死,到那時,讓我眼睜睜看你死,或者讓你眼睜睜看我死,我能這樣呢,還是你能這樣呢?即便可能不死,但是(夫妻)離散,不得相見,白白使(分居)兩地(的你我)望眼欲穿,身子變成空望對方的石頭,試問自古以來幾次見過夫妻失散后能夠重新團圓呢?那樣(的話),就比死(更)為痛苦了。我們對這種情況將怎么辦呢?(雖然)今天我和你都幸運地活著,(可是)天下的人民不該死而死,和不愿分離而(被迫)分離的,(多得)不能用數字來計算,像我們(這樣)感情豐富的(人),能忍心(看)這種慘狀嗎?這就是我敢干脆(為人民)去死而不顧你的原因。我現在死了毫無遺憾,救國之事成功不成功,還有與我志向相同的人存在。(他們還會繼續奮斗)依新現已五歲,轉眼就要成人,希望你好好撫育他,使他像我(一樣)。你腹中所懷的孩子,我疑她是女兒,女兒就一定像你,我心里非常欣慰。或許又是男孩,就也教他把父親的志向作為自己的志向,那么,我死后還有兩個意洞存在。這很幸運,很幸運哪!我們家以后的日子將會很貧困,貧困沒有(什么)可苦惱的,清靜過日子罷了。

  我現在同你沒有什么話說了。我(死后)在九泉之下遠遠地聽到你的哭聲(時),一定也用哭聲同你相應和。我平時不相信有鬼,(但)現在卻又希望它真有。現在的人又說,(人死后)心電(同活著的人的心靈)交相感應很靈,我也希望那說法是真的,那么我死(后),我的心靈還是依依不舍地靠近你,(陪伴你,)你不必因為失去伴侶而悲痛。

  我平時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理想)告訴你,(這)是我不對的地方;但是告訴(你)這些事,又怕你天天為我擔憂。我(為人民)犧牲,死一百次也不怕,但讓你擔憂,實在不是我能忍心的。我愛你到極點,所用來替你打算的惟恐不夠周到。你有幸而婚配我,又為什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國!我有幸而得到你(做妻子),又為什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國。ㄎ遥┙K于不忍心只顧自己好(而不顧全國人民)。唉!(寫信的)方巾短而(我的)衷情長,(還)未(寫)完的,還有萬萬千千,你可以想象到我的萬千衷情。我現在不能見到你了!你不能舍掉我,希望(你)時時在夢中找到我吧!多么悲痛!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夜四鼓,意洞親筆。

  家里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曉文字,(你對這信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你)請她們指教,(你)應該全部理解我的意思為好。

《與妻書》譯文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革命前輩犧牲一己,“為天下謀永!钡墓廨x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的含義,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合以及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掌握課文中活用的詞

  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意、至、語、書、身、禁”等多義詞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義。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文中所用典故,及其相關成語的應用 

  三、教學過程 

  (一)時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極度腐朽反動,對帝國主義屈辱投降,連年喪權、賠款、割地;對人民則加強剝削壓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提出了“驅逐

  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十六字政治綱領。在我國南方,先后發動了十幾次武裝起義。1910年11月,孫中山從美洲來到南洋,在檳榔嶼(現在馬來西亞西北部)召集革命黨

  人開會,總結了過去多次起義失敗的教訓,決定在廣州再發動一次規模更大的起義。孫中山親自在華僑中募捐,派人到各國購買武器。同盟會總部又從國內各省、南洋華僑以及在日本留學的

  學生中征集挑選八百人作為起義骨干,同時聯絡清軍中的新軍、防營和民間會黨響應。經過幾個月的緊張準備,1911年4月23日,總指揮黃興由香港秘密來到廣州,在兩廣總督衙門附近設立指

  揮部,部署起義。但這次起義仍然失敗了。因為在關鍵時刻,負責運輸槍械的人叛變了,不僅一部分槍械不能到手,而且兩廣總督張鳴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繳了傾向革命的新軍二營的槍支,調

  兵加強了廣州的戒備。結果革命黨人只好放棄原來的十路進兵的計劃,集中全力攻打總督衙門。4月27日,黃興率一百多人攻入總督衙門,張鳴岐已經逃走,黃興等人就和反撲的水師提督李準

  的部隊激戰,因眾寡懸殊,大多數革命志士犧牲,黃興只身脫逃。這次起義,戰斗犧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烈士。事后群眾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廣州西北郊的黃花

  岡,所以后人把這次起義叫作“黃花岡起義”。這次起義,是同盟會歷次起義中戰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會震動最大的一次。雖然失敗了,但推動了全國的革命高潮,是五個多月后的武昌

 。ㄐ梁ィ┢鹆x的前奏。 

  (二)烈士生平簡介。 

  林覺民(1886~1911),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福建閩侯縣(今福州市)人。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一。14歲進高等學堂,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影響,課余談到時事,總是慷慨激

  昂地說:“中國不革命不能自強”.畢業后到日本留學。 

  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學生接到黃興、趙聲兩人的來信,說事情大有可為,林覺民于是離東京回國,準備在福建起義響應。到了香港,黃興把他留下來協助廣東革命事務

  。于是他便停止了建州起義響應的計劃,專程回福建召集同志來香港參加廣州起義。三月二十九日(陽歷四月十七日)早晨,他和方聲洞等率領全體福建同志入廣州,和林廣塵(文)會于城

  內。下午五點多鐘,一同攻擊轟炸督署,不幸中彈受傷,力盡被捕。在審訊中,他從容不迫,縱論世界大勢,宣揚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張,臨刑談笑自若,引頸就義,年僅25歲。 

  (三)本文的寫作經過。 

  1.這封《絕筆書》是林覺民烈士在起義前三天的三月二十六日(陽歷四月二十四日)夜里寫的,原書共兩封,一封是給他父親的,內容僅云:“不孝兒覺民叩稟父親大人:兒死矣,惟累大人

  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補于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边@里所選的一封是寫給他夫人陳意映女士的,信里充滿了犧牲一己,為全國同胞爭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2.林覺民《與妻書》,又名《絕筆書》,又名《寄妻絕筆書》。這是一篇從妻子的思想實際出發,反復闡明為爭取民族、國家的自由獨立而勇蹈死地、義無反顧的革命道理的情書,反映了他

  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思想。他在寫《與妻書》的同時,還給他父親林孝穎先生寫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這封信言簡意明,充滿了他熱愛祖國、為爭取自由獨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他

  給父親的信和《與妻書》是在廣州起義前三天寫的,起義失敗后,有人秘密將這兩封信(絕筆書)在半夜里塞進林覺民家門縫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發現這兩封信,其妻陳意映閱后,當即昏

  倒在地,不久生下遺腹子仲新。兩年后(1913)意映在悲傷抑郁中逝世! 

  《與妻書》手稿,現已由林覺民次子仲新獻給人民政府(長子伯新即信中之依新,后夭折),現陳列在福建省博物館。 

  (四)學生對照書下注釋自己翻譯文章 

  (五)檢查翻譯情況。 

  1.分段翻譯文章(以學生翻譯為主)。 

  2.解釋重點詞語: 

  (1)卿卿(2)竟書(3)掩映(4)率性(5)模擬(6)太上忘情 

 。7)眼成穿而骨化石(8)獨善其身 

  3.掌握活用詞的意義和用法: 

  (1)不能竟書而欲擱筆(2)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5)卒不忍獨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 (7)當盡吾意為幸(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 

  4.文章中所用的典故 

  所謂“典故”,是指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詩句。課文中的典故有如下幾處: 

  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司馬春衫” 

  語出白居易《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詩中寫白居易聽琵琶女彈奏琵琶曲,深受樂曲的感

  染,聯想到自己被貶的不幸遭遇,十分感傷,落下的淚水打濕了青布衫。林覺民用“司馬春衫”的典故,表達對“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按荷馈,當為“青衫”之誤。 

  “太上之忘情” 

  原作“圣人忘情”。語出《世說新語·傷逝》:“王戌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

  “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記了喜怒哀樂之情”。林覺民說“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達自己關心民眾的痛苦,與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語出《孟子·梁惠王上》。作者用這個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愛妻子的感情推廣到愛“天下人”,為“天下人”的幸福,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 

  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

  見破鏡能重圓?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 

  “眼成穿” 

  是“望眼欲穿”的化用。意思是極目遠望,眼睛都快要破了,形容盼望非常急切。語出杜甫《寄越州賈司馬六丈巴州嚴八使君兩閣老五十韻》:“歸好腸堪斷,新愁眼欲穿。” 

  “骨化石” 

  事見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狀若人立。古傳云: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北山,立望夫而化為立石!绷钟X民用這個典故,意在說明在當時的

  社會條件下,夫妻離散,相見無期。 

  “破鏡能重圓?” 

  作者反用“破鏡重圓”的典故,意在說明在反動統治者肆虐的中國,夫妻離散,永無團圓之日!捌歧R重圓”,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陳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寶之妹,

  封樂昌公主,才色冠絕。時陳政方亂,德言知不相保……乃破一鏡,人執其半,約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賣于都市,我當在,即以是日訪之!瓣愅觯淦薰朐焦珬钏刂遥瑢欐允夂

  。德言流離辛苦,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方于都市。有蒼頭(奴仆)賣半鏡者,大高其價,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設食,具言其故,出半鏡以合之,乃題詩曰:‘鏡與人俱去,鏡歸

  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照明月輝。’陳氏得詩,涕泣不食。素知之,愴然改容,即召德言,還其妻,仍厚遺之! 

  后來用“破鏡重圓”比喻夫妻失散或決裂后,又重新團圓。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 

  “獨善其身”,語出《孟子·盡心上》:“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币馑际翘幱诶Ь降木车兀惨愫米陨淼男摒B。后用來指保持

  自身的節操;只顧自身好而不顧大局。林覺民說自己“不忍獨善其身”,表明了他心系國家、人民的偉大胸懷。 

  5.課文中時間的記法。 

  (一)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辛未,干支紀年,1911年。 

  三月,農歷三日,當為公歷四月。 

  念六,二十六日。念,二十。 

  四鼓,即四更,凌晨1~3點。 

  (二)適冬之望日前后。 

  冬之望日,農歷立冬之月的十五日,即農歷十月十五日。 

  (六)分析文章內容 

  1.找出文章表示中心思想的一句. 

  2.在這封遺書中,作者反復強調的是“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一中心思想。這一中心思想是怎樣貫穿全文的? 

  分析:文章第1段“吾作此書,……故遂忍悲為汝言之”這句話,說明了寫遺書時的心情和原因,在說明心情時即深含“吾至愛汝”的感情,而說明原因則正是為了引出“即此愛汝一念,使吾

  勇于就死也。”第2段中“吾至愛汝,……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則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第3段集中抒發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應了中心前半的“吾至愛汝”。第4段逐

  層深入地論述了“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這句話所包含的道理,呼應了中心后半點的“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5段進一步呼應“吾至愛汝”,表達了自

  己“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的心愿。第6段圍繞著“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獨善其身”這個中心句,慨嘆“幸”與“不幸”,實際上也是緊扣中心:“幸”,“吾

  至愛汝”;“不幸”,使自己“就死”。第7段希望妻子“當盡吾意”,這里的“吾意”,就是遺書的中心,以此結束全文。 

  3. 為什么說《與妻書》是一曲愛情的頌歌,更是一首正氣歌?(了解本文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合的寫法。) 

  提示: 

 。1)林覺民在犧牲前給妻子的絕筆書中表現了兒女之情的纏綿細膩,也表現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這封信所表現的對妻子的愛情,正是作為獻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種基礎和襯托。沒有對親人

  的愛,也就無法將這種愛擴充成為對天下人的愛;沒有對妻子篤深的感情,也就無以襯托他舍此捐軀之高尚情操。 

 。2)《與妻書》所抒發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與廣大讀者產生共鳴,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間經常發生的生離死別賦予了悲壯的愛國主義色彩,在于他把熱愛親人和熱愛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結合

  起來。 

  “為汝言之”,說明寫遺書的原因和寫遺書時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愛汝”的感情,而寫遺書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詳談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4.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在抒發對妻子的愛的過程中闡述革命的道理的(具體方法). 

  (一)以情說理(四個回憶的部分) 

  (二)以事說理(第二自然段及第三自然段后半部分) 

  進而了解本文寫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是抒情為主,以情見長,兼及記敘,議論。作者把感夫妻之恩愛,憤國家之黯弱,憐天下之離散,悲夫妻之死別的復雜思想感情融于一體。信的字里行間充溢著作者“

  生人作死別”的顯豁,作者的態度更為鮮明。如寫到中國事勢之時,抒發的則是對國家黯弱腐敗憤慨之情;蚪杈笆闱,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意境全出,以增強情的感染力量。如憶雙棲

  生活時,“梅篩月影,依稀掩映”,何其愜意!而今卻生離死別,怎不聲淚俱下!或通過描繪形象來抒情,使情具象化。讀罷全信,我們似乎見到了一個既忠于愛情,但又能舍小家為大家,

  “為天下謀永!,視死如歸的英雄漢,也見到了一位感情篤厚,知書識理的婦女;或結議論來抒情,寓情于理,情理相生,使說理充滿了感情色彩,全信充溢著浩然正氣,雖為生離死別的

  絕筆,卻又是聲討反動勢力的檄文,也是振聾發聵,給人以力量的正氣歌

《與妻書》譯文 篇7

  【教學目的】

  1.掌握本文重點實虛詞,掌握課文中活用的詞在詞的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領會“吾至愛汝,既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的含義,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合以及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學習革命前輩犧牲一己,“為天下人謀永福”的光輝思想和高尚情操。

  【文言基礎知識】

  1.注音釋義

  意映卿卿如晤(晤,音wù,相遇、見面,引申為面對面)

  的的非吾所忍(的,音dí,實在、的確)

  2.通假字

  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靠近)

  3.一詞多義

  [竟]

  A動詞

  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完畢、終了,本課)

  此縣官重太后,故不竟也(追究《漢書、霍光傳》)

  輕舟竟川(從頭到尾,曹操《善哉行》)

  B副詞

  道竟何為耶(究竟、終究,劉禹錫《天論上》)

  神農竟不知(竟然、居然,杜甫《游何將軍山林》)

  [身]

  A名詞

  首身離合心不懲(身體、軀體,《國殤》)

  且以汝有身也(有身指懷孕,本課)

  B代詞

  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自己、自身《出師表》)

  身是張翼德也(我《三國志•蜀書•張飛傳》)

  C副詞

  將軍身披堅執銳(親自《陳涉世家》)

  4.詞性活用

  A. 名詞用作動詞

  汝幸而偶我(婚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尊敬。幼,疼愛)

  B. 名詞用作狀語

  汝泣告我(哭著)

  瓜分之日可以死(像分瓜一樣)

  C. 動詞使動用法

  不能竟書而欲擱筆(使……完畢)

  當盡吾意為幸(使……盡)

  D. 形容詞用作動詞

  卒不忍獨善其身(完善)

  E. 形容意動用法

  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以……為樂)

  5.古今異義

  汝可以模擬得之(模擬 古義:想象、揣摩。今義:模仿)

  6.句式解析

  稱心快意,幾家能彀(主謂倒裝句)

  【難句解析】

  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全句譯為:當我寫這封信(的時候),淚珠和筆墨一齊落下,不能把信寫完就擱筆了,又很擔心你不能深深地了解我的苦衷,說我忍心丟了你去死,說我不了解我的不要我死去(的心情)啊,因此忍著悲痛跟你講講這種苦衷。

  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

  “春衫”實際是“青衫”,原句是《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薄疤稀本褪恰疤拧,最遠最古的,引申為最高尚的人。全句譯為:江州司馬的青衫(濕了),我不能學那些修養高超的人忘懷于世理人情。

  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樂”意動用法,以……樂。全句譯為:你在哭不成聲以后體察我的苦衷,也能把天下人(的福利)放在心上,(那么),就應當也把犧牲我跟你的福利作為樂事,去為天下人謀福利啊!

  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

  “適”,合適的意思。“篩”名詞兼動詞,既表動作又表動作使用的工具。“依稀”作“仿佛”、“朦朧”講。譯作:新婚三四個月,恰巧是冬天的某個月半的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就象篩孔一樣,篩出了稀疏的月影,(梅影和月影)朦朧地互相掩映。

  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而使汝擔憂的的非吾所忍。

  “犧牲”和“百死”同義,這里復用,為的強調死。譯作:我平時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目標告訴你,是我的不是;但是,如果告訴了你卻又很怕你天天替我擔憂,我即使犧牲一百次也不退避,使你擔憂倒的的確確不是我能忍心的。

  【內容主旨】

  全文七段,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段),作為遺書的開端,簡要地說明自己寫這封遺書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3、4段),是信的核心。在這部分中,烈士心情傾訴自己“至愛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2段開頭一句“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是全文的綱。烈士在這段里先簡單地闡述“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的道理。然后下面用兩段文字,一段詳訴,“吾至愛汝”的衷情,一段說明“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

  第3段,用“汝憶否”、“回憶”、“又回憶”引出三件夫妻恩愛的追憶。三件事情都反映了烈士對妻子的眷戀之深,為妻子著想“無所不至”,用事實說明自己絕不是一個無情的人。

  第4段,開頭用“吾誠愿與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勢觀之”作為過渡,把“吾至愛汝”的傾訴過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說理。先列舉種種“可以死”的情況,說明延緩此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對方死;次講破鏡難以重圓,說明“生離”較“死別”更為痛苦;再說“天下人”生死離別的慘狀,說明“鐘情如我輩者”不能忍心不救,從而得出要“就死而不顧汝”的道理。最后寫對妻子的叮囑,把磁頭后人的任務托給妻子。

  第三部分(5、6、7段),作為遺書的結尾,再一次傾訴自己“至愛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腸。

  第5段開頭一句“吾今與汝與無言矣”,似乎要收住話頭了,但感情澎湃,欲止不能,很自然地又寫出自己死后的愿望:靈魂永遠陪伴妻子──以此進一步表達“吾至愛汝”的衷情。

  第6段再一次申述自發一前“未嘗以吾所志”告訴妻子的原因,并慨嘆夫妻二人的“幸”與“不幸”,從“幸”與“不幸”的角度,再次抒發“吾至愛汝”、“忍舍汝而死”的思想感情。

  第7段是希望妻子讀懂遺書,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

  這封遺書表達了烈士對革命的忠誠和對妻子的摯愛,闡明了個人幸福與全民幸福的關系以及個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

  【寫作特點】

  本文作者為了表達“吾至愛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復雜的思想感情,遺書中非常自然地綜合運用了抒情、記敘、議論三種表達方式。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現了烈士在面臨為革命獻身之時,從內心洶涌而出的強烈的情感浪濤。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記敘了一些往事。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愛汝”的情外,還在于“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烈士為全國同胞爭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犧牲個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為烈士摯愛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義的“理”就有巨大的說服力和感人力量。

  此外,本文的語言也非常好。信中之話是烈士的肺腑之言,真切感人,扣人心弦。同時,因為作者平素語言修養高,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信中多處用了典故,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又不覺冗贅艱深的毛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鏡重圓”等。

  【解題指導】

  一、見【內容主旨】

  二、見【文言基礎知識】

  三、1.可是遍地血腥陰云,滿街狼狗(橫行),有幾家能夠稱心快意(過日子)呢?(人民的災難使我像)白居易那樣淚濕青衫,我不能學(那些所謂)“太上之人”,泯滅了喜怒哀樂之情。

  2.唉!當時我內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短短的毛筆來形容的。

  3.(寫信的)方巾短而(我的)衷情長,(還)未(寫)完的,還有萬萬千千,你可以想象得到我的萬千衷情。

  【資料窗】

  黃花崗起義

  清代末年,清政府極度腐朽反動,對帝國主義屈辱投降,連年喪權、賠款、割地;對人民則加強剝削壓迫,因而激起人民的反抗。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十六字政治綱領。在我國南方,先后發動了十幾次武裝起義。

  1910年11月,孫中山從美洲來到南洋,在檳榔嶼(現在馬來西亞西北部)召集革命黨人開會,總結了過去多次起義失敗的教訓,決定在廣州再發動一次規模更大的起義。

  1911年4月23日,總指揮黃興由香港秘密來到廣州,在兩廣總督衙門附近設立指揮部,部署起義。但因為在關鍵時刻,負責運輸槍械的人叛變了。革命黨人只好放棄原來的十路進兵的計劃,集中全力攻打總督衙門。

  4月27日,黃興率一百多人攻入總督衙門,強鳴岐(兩廣總督)已逃走,黃興等人就和返撲的水師提督李準的部隊激戰。寡不敵眾,大多數革命志士犧牲,黃興只身脫逃。

  這次起義,戰斗犧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烈士。事后群眾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廣州西北郊的黃花崗,所以后人把這次起義叫作“黃花崗起義”。五個多月后,武昌(辛亥)起義爆發了。

  林覺民(1886—1911)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福建閩縣人。林覺民閱讀了大量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書刊,確立了“中國非革命無以自強”的思想。他曾留學日本慶應大學,在那里加入了同盟會。寫了一些宣傳革命思想的論文及小說。后在“黃花崗起義”中壯烈犧牲,時年僅二十五歲。

《與妻書》譯文 篇8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實詞、虛詞。

  2.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內涵的句子。

  3.通過誦讀,感悟文章情感,體悟作者為天下人謀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覺。

  二、課時安排

  1課時。

  三、教學過程

 。ㄒ唬┱n前預習要求

  1.借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流暢地通讀全文,初步疏通文意。

  2.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畫出蘊含真摯感情、內涵豐富的句子。

  3.反復朗讀全文,體味文中的兒女情長和革命豪情。

  (二)教學活動

  1.導入新課。

  2.作者及背景介紹。(借助課文注釋及多媒體)

  3.正音正字。

  (1)教師范讀課文。(把握節奏,讀準每一個字)

 。2)下列加點的字該怎么讀?如何理解其含義?(多媒體顯示)

  意映卿卿如晤(wù)     幾家能彀(gòu)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jīn)  嗟夫(jiē)

  吾靈尚依依旁汝也(bàng) 使之肖吾(xiào)

  4.學生討論交流。

 。1)文中的多義詞,如:

 、偾乙匀曛猩硪病         言

  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     自身

  ②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       信

  不能竟書而欲擱筆         寫

 、蹌t亦教其以父志為志       代詞,他

  吾亦望其言是實          代詞,那

  獨善其身             代詞,自己

  汝其勿悲             副詞,表示期望

 。2)詞類活用現象,如:

 、佼斠鄻窢奚嵘砼c汝身之福利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②瓜分之日可以死     

 、劾衔崂,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苋晷叶嘉     

 、莓敱M吾意為幸   

 。3)找出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如:

 、傥釃L語曰:“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

 、诖宋崴愿衣市跃退啦活櫲暌病

  ……  

  5.再次朗讀課文,體味作者感情。

  6.展開質疑、討論活動。

 。1)作者的衷情是什么?

  明確:作者“忍悲”所言衷情是:“吾至愛汝”并“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從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進而慰“汝不必以無侶悲”。

  (2)作者是圍繞什么來表達衷情的?

  明確:作者圍繞“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 ——實際上即“吾衷”二字來表達衷情的。

  (3)作者是怎樣表達衷情的?

  明確:全文以“忍悲為汝言”的“吾衷”為主線,結合抒情憶事,進行深刻的說理,表達了“吾至愛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復雜的思想感情。

  全文按主線“吾衷”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忍悲為汝言之”——交代寫信的原因和心情。

  思考:①作者為什么要悲呢?

 、跒槭裁匆V“吾衷”?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自然段):從情理、事勢、后事等幾方面具體闡述“吾衷”。

  這是本文的主體部分,對“吾衷”作了真實、深刻、詳盡的闡述,感人肺腑,教人激奮,慰人勿悲,從而達到了作者寫信的目的。

  第三部分:(第五至六自然段):加深言情,情深永相旁;深入說理,志高不幸生。這是第二部分的補充和加深。

  這樣就全面地闡明了“情至生死永相旁,志高不幸生中國”的真情實理,使全文的言情說理達到了至善至深的地步,顯示了作者的情操、理想之高尚,突出了作者文筆之精粹。

 。4)想一想,這篇絕筆為什么會感人至深?

  明確:文章第四自然段,作者以深情的筆墨記敘了幾件往事,表達了對妻子的愛戀和為妻子著想“無所不至”的一片真情。這種“吾至愛汝”的夫妻之情至誠美好,令人感動;但更令人感動的是,“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的獻身精神及由此而闡述的道理。

  林覺民為造福天下放棄自己幸福和生命的說理過程,是對其摯愛陳意映的說理,更是對自己的說理。正是因為它是對革命者本身的說理,革命者本身才由意志作出決斷,自愿犧牲本身的生命、幸福、自由,以及與此相關聯的家人、好友的幸福、情感,投身于革命洪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革命者的人性的光輝和理性的自覺。

  7.寫作技巧小結。

  想一想,這篇文章在寫作方面有什么特點?

  明確: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1)通覽全文,很多語句都是直接抒情的。從開頭的“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不能舍吾,其時時于夢中得我乎!”這些話語,正是面臨為革命英勇獻身之時,從內心洶涌而出的強烈的感情浪濤。

  (2)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記敘了一些往事。如第四自然段里對于夫妻生活的三個回憶,深深地抒發了對妻子的愛戀和為妻子著想“無所不至”之情。

  (3)烈士在記敘抒情的基礎上發表議論。通覽全信可知,第一、五自然段基本上屬于抒情,第三自然段基本上是記敘,第二、四、六自然段則是在抒情、記敘的基礎上說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說革命之理。正因為烈士對妻子的“情”是那樣深摯,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義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說服力和感人力量。

  8.作業。

 。1)課堂完成課本p107頁第四題。

 。2)預習《逍遙游》。

《與妻書》譯文(精選8篇) 相關內容:
  • 24.與妻書

    這封遺書表達了烈士對革命的忠誠和對妻子的摯愛,闡明了個人幸福與全民幸福的關系以及不惜犧牲個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一、基礎知識積累1.給下列加紅字注音卿(qīng) 晤(wù) 彀(gòu) 慟(tòng) 語(yù) 婉(wǎn) 嗟(jiē...

  • 《與妻書》教案

    一、教學目標(一)學習革命前輩犧牲一己,“為天下謀永!钡墓廨x思想和高尚情操。(二)理解“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的含義,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合以及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

  • 《與妻書》參考資料

    1.課文解讀。(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林覺民(1886—1911),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福建閩縣人。13歲時,他受父命參加科舉童子試,竟在試卷上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后擲筆離去。15歲考入全閩大學堂,后來人讀福州高等師范學堂。...

  • 《與妻書》教案3

    【教學目的】1.掌握本文重點實虛詞,掌握課文中活用的詞在詞的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2.領會“吾至愛汝,既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的含義,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合以及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

  • 《與妻書》教案2

    一、教學目標(一)學習革命前輩犧牲一己,“為天下謀永福”的光輝思想和高尚情操。(二)理解“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的含義,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合以及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

  • 《與妻書》同步練習

    1給下列的字注音晤()彀()肖()旁()婉()禁()2解釋下面的字詞①如晤②腥云③婉④切切⑤第⑥抑⑦破鏡⑧率性⑨的的⑩獨善其身3用現代漢語表述下列句子。1)第以今日事勢觀之。2)則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

  • 與妻書..

    孫銘陽一、教學目標(一)學習革命前輩犧牲一己,“為天下謀永!钡墓廨x思想和高尚情操。(二)理解“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的含義,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合以及記敘、議論、抒情相結...

  • 語文教案-《與妻書》

    【教學目的】 1.掌握本文重點實虛詞,掌握課文中活用的詞在詞的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領會“吾至愛汝,既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的含義,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合以及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

  • 與妻書 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革命前輩犧牲一己,“為天下謀永!钡墓廨x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的含義,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合以及記敘、議論、抒情相結...

  • 《與妻書》

    【教學目的】 1.掌握本文重點實虛詞,掌握課文中活用的詞在詞的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領會“吾至愛汝,既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的含義,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合以及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

  • 深圳市富源實驗中學高一語文第二模塊《林覺民·與妻書》課堂練習卷

    (說明:本試卷為課堂練習之用,強調文言文字詞意義和用法的鞏固掌握,強調文言句式的辨析掌握,試圖以試卷樣式激發學生學習作品的積極性主動性,以使學習更深入有更好的效果。...

  • 文言文翻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鸭山市| 华蓥市| 无锡市| 彰化市| 郓城县| 五莲县| 和龙市| 调兵山市| 巴林左旗| 安福县| 屯昌县| 青河县| 大兴区| 繁峙县| 扶绥县| 榆林市| 宜兰市| 安国市| 张家川| 桓仁| 民和| 离岛区| 前郭尔| 津市市| 东安县| 潜山县| 沈阳市| 大港区| 汉中市| 南川市| 桃江县| 隆林| 福贡县| 璧山县| 化德县| 潼关县| 田林县| 遂川县| 刚察县| 衡阳县| 鸡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