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精選4篇)
終南山 篇1
終 南 山 作者:王維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連著山一直蜿蜓到海邊。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云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
白云望合,青靄入看無。
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2003/03/29
終南山 篇2
王維,字摩詰,7XX年生,761年逝世,祁(今山西祁縣)人。唐朝著名詩人、畫家,與弟縉并以詞學知名。天寶十五年(755)安祿山叛軍攻陷長安,曾拘摩詰于洛陽普施寺,授以給事中。后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王維崇佛教,性喜山水。寫詩多以山水田園為內容,狀物傳神,精深入微,北宋蘇軾稱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晚年居藍田輞川,多寫隱逸生活和談禪說佛之作。兼通音樂,工書法,精繪畫,擅畫平遠景。常以“破墨”寫山水松石,曾繪《輞川圖》。明董其昌推王維為山水畫“南宗”之祖。并說“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
才子加帥哥,因為長得帥所以中狀元
大唐盛產天才,(王勃6歲時善于文辭,13歲時寫了著名的《滕王閣序》,14歲做官;駱賓王七歲寫下了“鵝,鵝,鵝,曲頸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武則天近侍上官婉兒十四歲能詩;李白在5歲時誦六甲,10歲時觀百家;白居易,1歲時開始識字,五六歲就能做詩,9歲時已精通詩韻)王維也是這些天才中的一個,他9歲能文,17歲就寫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千古名句,21歲就中了狀元。
唐朝的進士是有名的難考,多少大腕在進士考試前落馬,連老杜那樣的主都未能得逞,王維卻生生地拿了一個進士頭名,絕對是少年得志。
但王維能把狀元抱回家,不單單是文化課成績好,還因為他是大帥哥,而且才藝表演出眾。
參加進士考試之前,傳聞狀元已經內定,王維就去找皇室宗親岐王想辦法。當時進士考試只要能夠中榜,就是無比榮耀的事情,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也不過就是中了個進士,很多人考了一輩子都沒鬧上。可聽見狀元落入他人之手,王維就很不甘心地急于發動社會關系,可見年輕時候的王維心氣之高。
這事岐王也說了不算,但岐王夠哥們兒,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給王維出了個主意。岐王讓王維盡心修飾打扮后,帶著他到了九公主的府邸,說是來獻上酒樂。王維精心修飾過的帥哥形象先聲奪人,等他很有火候的琵琶獨奏曲《郁輪袍》一上演,立刻就把九公主給迷倒了。據說旁邊還有好些伴舞的演員,就像莫文蔚的演唱會,綠葉配紅花,效果一下就出來了。
公主一問之下,王維就把他的作品拿了出來,公主看了大吃一驚:這都是自己平時喜歡讀的,還一直以為是古人的詩篇。馬上請王維上座。就這樣,靠著公主的大力提攜,王維狀元到手。
這有點兒類似選美比賽前先到評委家拉選票。但在唐朝,走動社會關系是正常行為,還有一個專用名詞叫“干謁”。王維獲勝畢竟不是光靠形象,也憑借才名遠播,是當之無愧的實力派。
因為畫得好,所以能治病
除去寫詩做文,繪畫、音樂、書法王維樣樣拿手。
關于王維的畫最神的牛皮是宋朝的秦觀吹的,就是民間傳說中被蘇軾的小妹3次難倒的那位著名詞人。這位以多愁善感著稱的秦觀老師有一次莫名其妙地久病不愈,什么辦法都用了就是不成。秦觀的一位朋友帶著王維畫的《輞川圖》來看望他,說你看看這幅畫試試,秦觀看了幾天,居然病就痊愈了。
這事情說得神乎其神,但秦觀也不是無名之輩,憑空這樣信口開河好像也沒有必要。或許事有湊巧,或許書畫家往往長壽,其中多少有些養生的道理。不管怎么樣,王維的畫歷來被抬得很高,境界號稱不是凡人能夠達到的,王維也被尊為中國山水畫南派的鼻祖。
王維的音樂也是專業水準,并不是只能糊弄糊弄公主。他進士及第后做的第一個官就是太樂丞,就是專門掌管皇家音樂的。不料闖禍就闖在這個職位上。王維手下的演員們不知怎么心血來潮,私下組織表演了一場舞黃獅。按定制,這個節目只有皇帝老子才能欣賞,王維因此獲罪,被打發出長安,貶謫到地方上當小官去了。
王維30歲夫人早逝,此后一直到死他不但沒有再婚,而且始終獨居一室。用情之專一,無論在當時的唐代,還是在今天,都實屬難得。
因為降叛黨所以留污點
安史之亂爆發后叛軍勢如破竹,唐王朝撒腿開溜,王維腿腳慢了一點,被安祿山俘虜了。王維沒辦法,弄了些藥吃下去假裝說不出話,想借此躲過出仕。但王維名聲太大,安祿山很需要他這樣的人物在自己的政府充門面,硬是讓王維當了個官。
一天,安祿山大擺筵席,把唐王朝的宮廷樂工拉來演奏助興。樂工們觸景生情止不住流淚,其中有一個更是哭出了聲,安祿山二話沒說就把他給分尸了。王維聽說后悲傷不已,寫了一首懷念唐王朝的詩。唐王朝撥亂反正后,出任偽職的多半掉了腦袋,王維因為有這首詩作證,加上他弟弟請求削官為他贖罪,王維只被輕輕發落、貶職了事。但是,投降變節成為洗刷不掉的污點,王維終生都以此事為恨。
詩歌譯文:
終南山高大雄偉,幾乎接近天都,山山相連,直到海角。回望剛剛在身前退向兩邊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霧,又彌漫成了朦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中峰高大雄偉,成了分野之界,陰天和晴天里千巖萬壑的景象相差懸殊。天晚了,想要找個人家住下,我只好隔著水向樵夫打聽。
詩歌賞析:
鑒賞這首詩,首先要注意詩的線索和順序。作者以游蹤為線索,以時空變化為順序,對終南山進行了描繪。首聯是遠觀,用夸張手法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峻、廣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連,直到海角。頷聯寫進入山中所見到的云霧繚繞變幻莫測的奇妙景象。頸聯寫來到中峰時所見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變換無窮。尾聯寫登山流連往返,以至天晚欲尋覓宿處。線索清楚,層次分明,在僅僅四十個字之內把終南山的高大雄偉展現在我們面前。
藝術創作,貴在以個別顯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劉勰所謂“以少總多”,古代畫論家所謂“意余于象”,都是這個意思……作為詩人兼畫家的王維,很懂得此中奧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個字的一首五言律詩,為偌大一座終南山傳神寫照。
首聯“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先用夸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只能得之于遙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視。所以,這一聯顯然是寫遠景。
“太乙”是終南山的別稱。終南雖高,去天甚遙,說它“近天都”,當然是藝術夸張。但這是寫遠景,從平地遙望終南,其頂峰的確與天連接,因而說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張寫真實。“連山接海隅”也是這樣。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止河南陜縣,遠遠未到海隅。說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實,說它“與他山連接不斷,直到海隅”,又何嘗符合事實?然而這是寫遠景,從長安遙望終南,西邊望不到頭,東邊望不到尾。用“連山接海隅”寫終南遠景,雖夸張而愈見真實。
次聯寫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與下句“入看”對偶,則其意為“回頭望”,王維寫的是入終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剛走過的路。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云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云又合攏來,匯成茫茫云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經驗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維,又有誰能夠只用五個字就表現得如此真切呢?
“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靄,仿佛繼續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這一聯詩,寫煙云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孕。即如終南山中千巖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一切都籠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進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靄”俱“合”,則剛才呈現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明說,但他卻在已經勾畫出來的“象”里為我們留下了馳聘想象的廣闊天地。
第三聯高度概括,尺幅萬里。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至于終南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峰變”一句來表現。游山而有“分野中峰變”的認識,則詩人立足“中峰”,縱目四望之狀已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彼,南北之遼闊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陰晴眾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所謂“陰晴從壑殊”,當然不是指“東邊日出西邊雨”,而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淡、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巖萬壑千形萬態。
對于尾聯,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有些人認為它與前三聯不統一、不相稱,從而持否定態度。王夫之辯解說:“‘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姜齋詩話》卷二)沈德潛也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別裁》卷九)
這些意見都不錯,然而“玩其語意”,似乎還可以領會到更多的東西。第一,欲投人處宿“這個句子分明有個省略了的主語”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見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處處有”我“,以”我“觀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處宿“而要”隔水問樵夫“,則”我“還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賞心悅目,詩人之避喧好靜,也不難于言外得之。第三,詩人既到”中峰“,則”隔水問樵夫“的”水“實際上是深溝大澗;那么,他怎么會發現那個”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樹林,有音響。詩人尋聲辨向,從”隔水“的樹林里欣然發現樵夫的情景,不難想見。既有”樵夫“,則知不太遙遠的地方必然有”人處“,因而問何處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詩人側首遙望的情景,也不難想見。
總起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點是善于“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余于象”的藝術效果。
終南山 篇3
《終南山》作者是王維,有“詩佛”之稱,這篇課文常常以閱讀理解題的形式出現在初中語文考試的試題當中。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終南山》閱讀題目,歡迎大家參閱。
《終南山》閱讀原文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yú) 。
白云回望合,青靄(ǎi)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hè)殊 。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終南山》閱讀題目8. 這首詩善于“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余于象”的藝術效果。請以第二聯為例,對此做簡要賞析。(6分)
9.末句所問內容可能“單一而又豐富”,請做合理推想。王維在這首詩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5分)
《終南山》閱讀答案8. “青靄入看無”與“白 云回望合”是 “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描寫進入終南山所見到的奇妙景象。朝前看,白云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云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云又合攏來,匯成茫茫云海。短短10個字,描繪出終南山最迷人的特色,成為偌大一座終南山的傳神寫照。終南山中千巖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一切都籠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進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靄”俱“合”,則剛才呈現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明說,但他卻在已經勾畫出來的“象”里為我們留下了馳聘想象的廣闊天地。
9.單一:所問皆與終南山有關。豐富:借問宿處,問明天俊游之處,問終南山的掌故,問此處的隱士……表達醉心山水,流連忘返,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秀美山河的贊美之情。
《終南山》閱讀譯文巍巍的太乙山臨近長安城,山連著山一直蜿蜒到海邊。
白云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
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
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終南山 篇4
《游終南山》是唐代詩人孟郊的作品。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游終南山》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游終南山》閱讀原文游終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
長風驅松柏,聲拂萬壑清。
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
《游終南山》閱讀題目(1)本詩前四句寫出了終南山的哪些特點?(3分)
(2)請賞析“長風驅松柏,聲拂萬壑清”兩句中“驅”、“拂”二字的妙處。(4分)
(3)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3分)
《游終南山》閱讀答案(1)(3分)氣勢宏大(1分),高聳(1分),幽深(1分)。
(2)(4分)“驅”“拂”二字運用了比擬(擬人)的手法(1分),“驅”字傳神地寫出了風吹松柏之態(1分);“拂”字化無形為有形(1分),形象地寫出了松濤過后,萬壑清明之景(1分)。
(3)(3分)對終南山美景的喜愛(1分),對正直、坦蕩品格的贊美(1分),對追名逐利行為的厭棄(1分)。
《游終南山》閱讀譯文終南山高大雄偉,塞滿了整個天地,太陽和月亮都是從山中的石頭上升起落下。當終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籠罩時,高高的山峰上還留著落日的余暉;而當終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經灑滿陽光時,深深的幽谷中還是一片昏暗。終南山矗立在那兒不偏不斜,山中居住的人也和這山一樣爽直正派,雖然山路陡峭,崎嶇不平,但他們卻心地平坦,從不會有路險身危的感覺。山高風長,長風吹動松柏,松枝松葉在風中呼呼作響,松濤回蕩在千山萬壑之間,十分清脆激越。來到終南山見到如此險絕壯美的景色,我真后悔當初為什么要刻苦讀書,天天去追求那些虛名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