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譯文
| ||||||||
|
| |||||||
[1/3] | ||||||||
今年四月,決定國家大計的詔書頒布后,譚君由于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的保薦,被皇帝宣召。碰上他這時生著大病不能上路,直到七月間帶病進見皇帝。召見時,他回答皇帝的話很合皇帝的心意,光緒破格提升他為有四品卿銜頭的軍機章京,同楊銳、林旭、劉光第一起參預新政,當時稱為“軍機四卿”。參預新政的幾人,猶如唐宋時代的“參知政事”,實際上是宰相的職位。光緒本想重用康有為先生,但是害怕西大后,不敢按自己的想法辦。幾個月來,光緒有詢問的事,就讓總理衙門傳達旨意;康有為有向上報告的事,就寫在他呈給皇帝看的書信里了。自從“四卿”進入軍機處,這以后光緒同康有為之間的意見開始能夠稍稍通達,決心要實行大的改革了。然而西太后及奸臣也就忌恨更厲害了,不到十天,政變就發生了。 |
今年四月,定國是之詔既下,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被征。適大病不能行,至七月乃扶病入覲,奏對稱旨。皇上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時號為軍機四卿。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也。皇上欲大用康先生,而上畏西后,不敢行其志。數月以來,皇上有所詢問,則令總理衙門傳旨,先生有所陳奏,則著之于所進呈書之中而已。自四卿入軍機,然后皇上與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銳意欲行大改革矣。而西后及賊臣忌益甚,未及十日,而變已起。 | |||||||
起初,譚君剛進京,(有人)跟他談到皇上手中無權和西大后阻撓變法的事情,他不相信那些說法。到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想開懋勤殿設顧問官,指令譚君起草詔書,先派太監拿出歷朝皇帝的遺訓給他,(大監)轉達皇上的話,說康熙、乾隆、咸豐三朝都有開懋勤殿的先例,叫他查出引入詔諭中,因為皇上將在二十八日親往頤和園向西太后請示。譚君退朝回來,就告知同事說“我現在才知道皇上真的沒有權了。”到二十八日,朝廷里人人都知道皇上擬開懋勤殿的事情了,以為今天詔諭將要下達,可是終于沒有下達,于是大家越發知道西大后與皇上已互不相容了。二十九日,皇上召見揚銳,接著交給他一份“衣帶詔”,上面有“我的帝位幾乎不能保住,命令康有為與‘四卿’和其他同志從速設法營救”的話。譚君和康有為棒著“衣帶詔”大哭。可是皇上手里沒有一點權柄,真拿不出好辦法來。當時在許多將領之中,只有袁世凱長時間出使朝鮮,研究過中國和外國的國情,是力主變法的。于是譚君向皇上密奏。用優厚的待遇去聯絡他,希望在危急時或者能得到救助,話說得很激昂痛切。八月初一日,皇上召見袁世凱,特別賞賜他侍郎的官銜。初二日,又再一次召見他。初三日晚上,譚君本人直接到袁世凱居住的法華寺去拜訪,直接了當地問袁世凱:“你認為皇上是怎樣的一個人?”袁世凱說:“是一代少有的好皇帝!”譚君又問:“天津閱兵的陰謀,您知道嗎?”袁世凱說:“是的,本已聽到了一些傳聞。” |
初,君之始入京也,與言皇上無權、西后阻撓之事,君不之信。及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欲開懋勤殿設顧問官,命君擬旨,先遣內侍持歷朝圣訓授君,傳上言康熙、乾隆、咸豐三朝有開懋勤殿故事,令查出引入上諭中,蓋將以二十八日親往頤和園請命西后云。君退朝,乃告同人曰:“今而知皇上之真無權矣。”至二十八日,京朝人人咸知懋勤殿之事,以為今日諭旨將下,而卒不下,于是益知西后與帝之不相容矣。二十九日,皇上召見楊銳,遂賜衣帶詔,有“朕位幾不保,命康與四卿及同志速設法籌救”之詔。君與康先生捧詔慟哭,而皇上手無寸柄,無所為計。時諸將之中,惟袁世凱久使朝鮮,講中外之故,力主變法。君密奏請皇上結以恩遇,冀緩急或可救助,詞極激切。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初二日復召見。初三日夕,君徑造袁所寓之法華寺,直詰袁曰:“君謂皇上何如人也?”袁曰:“曠代之圣主也。”君曰:“天津閱兵之陰謀,君知之乎?”袁曰:“然,固有所聞。” | |||||||
[1/3] | ||||||||
《譚嗣同》 | 2003/0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