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沃的土壤、豐富的物產
一、活動背景
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應以學生發展為本,因地制宜,挖掘課程資源。組織學生對地方的自然資源,社會背景進行調查,開發和利用地方教育資源,本著“立足學校,輻射周邊,人為我用,地為我用,資源共享,健康發展”的思想,深入了解學校周邊的工業、農業、風土人情等,確定了學生觀察、調研、實踐的場所。
我們的家鄉,地處浙江中部沿海地區,是“中國蜜橘之鄉”、“中國楊梅之鄉”。“一方水土養一方物產”,這豐盛的物產來自于肥沃的土壤。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搖籃。土壤的種類、土壤的酸堿性、土壤的肥效都影響著農作物的生長。自從學習了《科學》中土壤的種類和土壤酸堿性的測定以后,學生已經從課本得知這些因素都直接決定植物生長狀況。有必要讓學生實測當地農作物中的土壤和土壤中有機物的含量,并調查農民對農作物如何選擇季節施肥,施什么肥料?對植物補充那些營養元素,充分認識土壤性狀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說實在的,現在的學生,雖然吃過很多的水果和特產,但對植物的本身一無所知。還可以通過這次活動,讓學生對自己所選擇植物作個簡介,使他們對植物有個比較系統的認識。此活動比較適合九年級學生。
二、活動目標:
㈠知識目標:
1、通過本次活動,讓學生們了解各種農作物生長不同的土壤環境,明確土壤性狀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
2、讓學生了解家鄉豐富的特產。
㈡情感目標:
1、通過開展調查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體合作意識,讓學生感受到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樂趣。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的品德。
㈢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調查、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2、培養學生測定土壤酸堿性和有機物含量的實驗能力
3、培養學生實踐活動能力。
三、活動器材:
精密ph試紙、玻璃片、標準比色卡(或ph儀)、玻璃棒、酒精燈、燒杯等。
四、活動準備:
提出問題:自己的家鄉有什么土特產,可以是水果或經濟作物?學生展開了熱烈討論后,有藥山的楊梅、澄江的本地早、魚岙的水蜜桃、長潭水庫的枇杷、店頭荸薺、上洋的竹筍等等,這些都是在黃巖很有名的特產。植物的健康生長與土壤的性狀密切相關。于是就順勢提出如何利用我們已經學過的課本知識去測量土壤的性狀?學生經過熱烈討論后得出可通過測量土壤的酸堿性、有機物的含量和土壤種類的辨別,了解這些因素對農作物生長的實際影響。布置各位同學選一種自己比較熟悉且家鄉就有特產植物,按植物的種類組成四人小組,例如柑橘小組、楊梅小組…… 。如何完成任務呢?經討論形成以下共識:取土壤,注意采集方法,要選取生長旺盛和生長不良典型植物的土壤,并調查農民對農作物如何選擇季節施肥,施什么肥料?另外到學校圖書館和上網查找有關資料匯成特產簡介,制成表格,并根據實際提出改良土壤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