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上冊第三、四單元復習提綱
科學五年級上冊三、四單元復習提綱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復習提綱
1、地形及地形的特點:
地形特點
平原:地貌寬廣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周邊以明顯的陡坡為界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
山地:地勢較高,蜿蜒起伏,層巒疊嶂
盆地:四周地勢較高,中間低平
2、地球上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大;我國西部多高山,東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內(nèi)部運動引起的。地球內(nèi)部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絕大部分的地震發(fā)生在地殼內(nèi),火山活動與地幔和地殼的運動有關。
4、地球內(nèi)部的運動是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不斷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表現(xiàn)出來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時是極其緩慢的變化,像喜馬拉雅山年復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變化都是在流水、風、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緩慢的進行的,我們在短時間內(nèi)難以察覺。
5、很多的高山是因為板塊的擠壓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峽谷是板塊拉伸后形成的斷裂谷。
6、巖石變化的原因有冷和熱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動物的活動等。
7、由于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巖石破碎,這種現(xiàn)象叫風化。
8、土壤分層實驗中,最底層是沙礫(小石子),中間是沙和粉沙,最上層是顆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殘體。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著幾十億個生物體。土壤為他們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間,也為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來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殘體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質更豐富。動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動土壤,為空氣和水營造空間。
11、雨點降落時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動時,攜走了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帶走了,這就是侵蝕。雨點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蝕的開始。
12、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會被侵蝕;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會發(fā)生沉積。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時每刻都由侵蝕和沉積的現(xiàn)象發(fā)生。侵蝕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積卻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蝕和沉積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風、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蝕土地。
16、房屋應該建在坡度比較平緩的地方,在坡度較大的地方應該植樹和種草,減少雨水對土地的侵蝕。
第四單元《運動和力》復習提綱
1、物體都有一個向下的力,這個力就是重力。
2、用橡皮筋作動力的小車,橡皮筋繞的圈數(shù)越多,行駛速度越快,行駛距離越遠;橡皮筋繞的圈數(shù)越少,行駛速度越慢,行駛距離越近。
3、橡皮筋、彈簧這樣的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很容易改變,在形狀改變時,它們會產(chǎn)生一個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個力叫彈力。
4、衣褲松緊帶、票夾、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樣的彈簧都是利用了物體的彈力。
5、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chǎn)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這個力叫反沖力。噴氣式飛機、火箭都是靠噴氣發(fā)動機產(chǎn)生的反沖力運動的。
6、要使精致的物體運動起來,必須對物體用力;要使物體運動的更快,必須對物體用更大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