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爺爺在哪里(通用3篇)
冬爺爺在哪里 篇1
冬爺爺在哪里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研究自然的情懷。
2.組織開展觀察家鄉冬季氣候特征和動植物的變化。
3.了解與冬天有關的自然現象和淺顯的科學常識。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冬天的氣候特征和有關的自然現象。
教具學具:
制作“天氣情況小記錄本”,觀察周圍花草樹木和小動物的變化。
教學過程:
一、小小朗誦會
1.(播放北風吹的錄音)朗誦小詩<冬爺爺在哪里>。可讓學生自由發揮,加上動作表演。
2. 冬爺爺在哪里呢?(出示頭像,貼圖)
二、尋找冬爺爺
1. 冬爺爺來了,從北到南經過了哈爾濱、東北、黃山、玄武湖(逐一展示照片,欣賞冰雕,雪景)冬爺爺來了。多美的景色啊!
2. 冬爺爺也來到了我們家鄉。
引導學生討論家鄉冬季的變化。
3.開展“我見到了冬爺爺”一分鐘介紹
三、科學考察隊
1. 我們的發現。
交流觀察發現
2.我們的記錄
交流天氣變化
3.我們去考察
四、童話劇《冬日疑案》表演
分角色表演
五、涂色――尋找失蹤者
1.指導涂色,看看有何發現
2.討論:一些動物為何要躲進洞里。
3.觀看錄像:動物冬眠和動物過冬。
六、巧破“白氣之迷”。
冬爺爺在哪里 篇2
本課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通過了解祖國各地風光雪景和家鄉冬天迷人景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熱愛家鄉的一草一木的情感。粉妝玉砌的銀色世界,又能抒發學生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情懷,培養研究自然、探索科學的興趣。
2.行為與習慣:通過組織開展如觀察家鄉冬天氣候特征和動、植物變化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這些豐富多彩而又有意義的實踐性活動,同時在活動中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珍愛生命、愛惜資源的良好的行為習慣。
3.知識與技能:通過各種實踐性活動,豐富學生的社會生活常識,了解與冬天有關的自然現象和淺顯的科學常識,在指導學生學習觀察、比較、實驗等科學活動中,增強他們應用知識的能力和操作技巧。
4. 過程與方法:通過探討冬天“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和“冬日疑案”的告白,指導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獲得體驗。
第1課時
一、課前準備
1.教師收集各地有關冬季來臨的信息,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內容包括各地冬天的景色、兒歌等。
2. 指導學生通過“天氣預報”等渠道記錄下兩周天氣和氣候的變化。
3. 指導學生觀察冬天里動、植物的變化以及人們穿戴的變化。
二、教學過程
(一)交流“我的記錄 ”,揭題
1.小朋友,最近一段時間,我們觀察了天氣和氣溫的變化。請小朋友拿出你的觀察記錄,讓我們一起進入“小小匯報會”。(學生進行分組交流,教師巡視,并鼓勵學生堅持記錄。)
2. 討論:有沒有從你的記錄中發現什么呢?
3. 小結:在我們的記錄中,我們發現氣溫越來越低,看來,冬爺爺向我們走來了。(引出課題《冬爺爺在哪里》)
課前指導學生記錄兩周的氣溫和天氣的變化,既是為本課的教學作鋪墊,又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學習科學的態度和探索科學知識的良好習慣。
(二)活動“尋找冬爺爺的足跡”,感受冬天大自然的特點
1.冬爺爺從遙遠的北方慢慢地向我們走來了,讓我們一起去尋找冬爺爺的足跡。
(出示一組從北到南的雪景,如松花江畔的霧凇、安徽黃山的雪景等)
你找到冬爺爺了嗎?你是怎么發現冬爺爺的?(通過看圖,學生明白冬天到了,好多地方都下雪了。)
你見到過雪嗎,請你用上一兩個詞語來贊美一下雪,行嗎?
2. 冬爺爺還來到了我們的家鄉——蘇州,你有沒有發現他的足跡呢?
學生交流課前觀察到的冬天里動、植物的變化以及人們穿戴的變化。
3. 冬爺爺還到了我們學校呢!我們一起去找找他藏在哪里了?
布置觀察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在校園內尋找冬爺爺的蹤跡。可以用眼睛看,還可以用耳朵聽,用手觸摸。時間為五至八分鐘。
小組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4. 活動交流。
以“我見到了冬爺爺”為題分小組進行一分鐘介紹。
“尋找冬爺爺的足跡”活動,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與冬天有關的自然現象。冬爺爺的腳步由遠及近向學生走來,從遙遠的北國之城,走進蘇州,繼而走進我們校園。活動也是循著這樣的一條線索分三層進行。第一層欣賞祖國各地冬天的雪景。雪是冬天最重要的特征,但蘇州城的冬天很少見到雪,學生很難真切感受到粉妝玉砌銀色世界的動人之處,所以借助媒體來展現。學生在觀賞雪景的同時,也感受到了祖國風光之美。冬爺爺走進我們的家鄉蘇州,學生交流在日常生活感受到的冬天的特征,與學生的生活相連,有課前的準備作基奠,學生的發現一定會是豐富多彩的。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觀察方法(比如用眼看,用手觸摸,用鼻子聞)后,帶領學生來到校園里,讓學生觀察自然,近距離地、更真切地感受冬天。學生的真實感受勝過任何語言。而且對學生來說,他親身體驗獲得的知識,印象也會深刻許多。
(三)動手畫一畫,深化對冬天的認識
1.導入:小朋友觀察得都很仔細,看來呀,到處是冬爺爺的影子。我們都找到了冬爺爺。老師覺得冬爺爺最像個魔法大師,他讓花草樹木都變了模樣。
2. (課件演示:一棵大樹,原來長著綠綠的樹葉,可一到冬天,樹葉全掉光了,就剩下光禿禿的樹枝。) 老師把這光禿禿的樹枝畫了下來,因為這是老師找到的冬爺爺。那么,你找到的冬爺爺是怎樣的呢?請小朋友把你找到的冬爺爺畫在書上方框里。
3. 學生作品展示、點評(以表揚鼓勵為主)
動手畫一畫,將觀察發現以圖畫的方式予以記錄。繪畫的方式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當然也可以鼓勵學生以自己擅長的形式來記錄自己的觀察發現。
(四)唱兒歌,總結課文
(兒歌播放)小朋友都找到了可愛的冬爺爺,那就讓我們來快樂地讀讀這首兒歌。(出示兒歌:《冬爺爺在哪里》)
三、課件制作和使用的設想
課件制作遵循兩個原則:趣和美。教材內容以童話的形式展開,“趣”是教材的主要特征。課件的制作當然要與教學內容相吻合,“趣”可體現在課題的揭示,兒歌的配圖等方面。本課時的教學還承擔著讓學生感受祖國各地風光之美這一教學任務,所以課件中展示的各地冬天的風光圖片一定要美得有震憾力,以彌補學生生活體驗的不足。
四、對本課時教學的簡短提示與建議
1.課前學生的觀察、記錄是本課時教學目標達成的重要保障。只有學生在山山水水中尋找冬天,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冬天,這樣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我們的教育目標才得以真正實現。
2.學生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觀察、記錄、實驗和思考,表面上看好像一無所獲,但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獲得了多種體驗,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學習科學的態度和探索科學知識的良好習慣。所以教學過程中要留有足夠的時間組織并指導學生去觀察、去體驗。
第2課時
一、課前準備
1.課前組織學生觀看《黑貓警長》的故事,了解其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
2. 準備好用于實驗的玻璃片和用于表演的頭飾等。
二、教學過程
(一)聽故事
經過小朋友的觀察、動手、合作、交流和展示,冬天的世界變得越來越精彩了。冬天里的故事也特別多。今天,黑貓警長又接到一個案件,什么案件呢?一起去聽聽。(教師根據書上的插圖,自編配樂童話故事。)
昨天下午,下了好大一場雪,樂樂猴可高興了,它叫來康康熊、愛愛鴿、還有創創鼠,一起堆了個大雪人,尖尖的鼻子、黑黑的眼睛、紅紅的圍巾,可真漂亮!
今天早上,它們來看雪人,可是雪人不見了,樂樂猴大叫起來:“呀,雪人不見啦!昨晚還在呀!”康康熊也發現有點不對:“不光雪人不見了,青蛙和蛇也失蹤了!”愛愛鴿也神秘地說:“我昨天看到‘一只耳’嘴里吐著白氣跑過過去的!”創創鼠堅定地說:“一定是‘一只耳’干的!它最喜歡做壞事了,一定是它干的!”于是,它們一起去找黑貓警長。黑貓警長生氣地說:“難道又是‘一只耳’干的?”
卡通人物是深受低年級孩子喜歡的,但是對于目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黑貓警長似乎是過時的明星了。但考慮到教材內容,他又是個不能替代的卡通人物,所以課前組織學生收看《黑貓警長》的動畫片,對于課堂中順利地進行教學是很有幫助的。
(二)情境表演。
這個故事很有趣,小朋友想不想自己演一演?(引導小朋友戴頭飾分組表演,激發學生想象,合理擴展情節。)
演一演的形式增添了學習活動的樂趣,學生在樂中質疑,在樂中求知。
(三)巧破“冬日疑案”
1. 我們一起來當黑貓警長的小助手吧!
討論:“冬日疑案”中藏著多少小問號呢?你能解決嗎?
故事中包含“雪人怎么不見了?”“小動物去哪里了?”“為什么嘴里會吐出白氣?”等問題。以學生的生活體驗來看,解決第一個問題不會有困難,但對下面兩個問題的解答就不會那么輕松了。此處設疑,在學生的討論中解答第一個問題。
2. 神探黑貓警長有個好主意,他能找到失蹤的小伙伴。聽!(課件提示:涂色破案的要求)
指導學生按要求完成涂色。
你發現了什么?
3. 討論:冬天里青蛙、蛇、烏龜、刺猬等一些動物為什么要躲進洞里?什么叫“冬眠”? 你還知道哪些動物過冬的知識?
觀看課件:動物冬眠和動物過冬。
動物冬眠、動物過冬這些是科學性很強的知識,教師在課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資料查找工作。利用課件能把這些科學常識講解透徹。
4. 巧破“白氣”之謎。
過渡:看來這次不是“一只耳”干的壞事,那它嘴里的白氣是怎么回事呢?要我說,不光“一只耳”會吐白氣,你們也會吐氣。
老師拿出用熱水瓶做成的“一只耳”,打開瓶塞,讓“一只耳”冒氣:請同學們呼氣試一試看看自己會不會吐白氣?
那白氣到底是什么?請你拿著拿著玻璃片放在自己的嘴邊哈氣試一試,看看白氣到底是什么?
如果天氣不夠寒冷,那可以讓學生拿著玻璃片放在熱水瓶口試試驗,找出白氣的奧秘。學生動手試試,培養學生“做中學”的動手能力。
總結冬天為什么嘴里會吐白氣。
破案的游戲頗具挑戰性,學生的學習充滿了樂趣。
(四)學生質疑
通過破案,我們了解了冬天里的許多科學知識。關于冬天,你還有哪些問題呢?(小朋友自由提問題,如冬天水為什么會結冰,冬天人為什么會生凍瘡等,從而確定課后“小考察”研究項目)
成功的課堂教學是讓孩子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又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學生的探索精神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培養出來的。
(五)總結
冬爺爺給我們帶來了“十萬個為什么”,每個問號里都有無窮的奧秘,讓我們乘著冬風,唱著歌兒和冬爺爺一起去考察吧!(播放教師改編的歌曲《冬天在哪里?》)
冬天在哪里呀,冬天在哪里?
冬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
這里有白雪呀,這里有青松,
還有那冬眠著的小表蛙,
冬天在哪里呀,冬天在哪里?
冬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
我們去觀察呀,我們去探索,
我們是最可愛的考察員,
嘀哩哩哩哩哩哩,嘀哩哩哩哩,
冬天在小朋友的問號里,
還有那最可愛的冬爺爺。
三、課件制作和使用的設想
本課時的課件制作的重點在于解答動物冬眠及動物過冬的知識。可以選取《動物世界》中的片斷。內容宜淺顯。
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將教材中的“冬日疑案”做成動畫的效果,課堂上的趣味性會更強。
四、對本課時教學的簡短提示與建議
1. 本課時涉及的內容是動物冬眠等科學常識,學生一知半解,借助課件,將這些知識讓學生理解清楚,但對這些知識的難易程度要把握好,太深奧了也不行。
2. 通過探究白氣的奧秘,學習用小實驗來驗證和解釋生活中的問題,所以要放手讓學生試一試。
3. 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也是本課時的任務。指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進行探究。留給學生課后探究的問題,教師在課余時間必須給予指導。
本課教學設計總體評價與反思:
活動為主線。本課教學設計以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操作為特征,以活動促學生的發展。一年級的孩子天性好玩,生性好動,喜歡活動。活動不僅是兒童認識的源泉,也是兒童發展的基礎。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兒童的主體參與性才能得到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才能得以提高。
重視學習過程。新課程的重要任務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在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中,教師尤其要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重視學生的每一個學習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要認識到課堂內外的某些活動過程,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表面上卻一無所獲,但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道德生成與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
重教學過程的延續。學生的學習不僅有課堂這一陣地,課前的活動、課堂的教學、課后的延續,是一個有機組合。當學生能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帶進課堂,又能從課堂上帶著問題去生活中實踐、探索之時,那么我們的教育目標才得以真正實現。上課鈴不是教學的開始,下課鈴更不是教學的休止符。
冬爺爺在哪里 篇3
第13課《冬爺爺在哪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觀察認識冬天的季節特征,引導學生了解祖國各地風光雪景和家鄉冬天的迷人景色。
2、情感與態度:觀察與冬天有關的一些生活現象,感受自然的美,親近自然,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
3、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嘗試自己動手,用不同的方法、材料制造冬日雪景。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及動手能力。
【學情分析】
冬天是孩子們很喜歡的季節,尤其是冬季特有的一些活動:打雪仗、堆雪人。大家玩得是不亦樂乎。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孩子了解更多的冬天的知識。更加喜愛冬天。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活動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一)從四季比較,導入新課
1. (點擊課件)同學們,我們的老朋友創創鼠給大家帶來了自己的攝影作品,你們看這是什么季節?
2、對!創創鼠在找冬爺爺給我們帶來的美景呢!告訴你們吧,冬爺爺早已悄悄來到我們身邊了,今天我們一起來幫創創鼠找找冬爺爺好嗎?
出示課題:《冬爺爺在哪里》
二、活動一:找冬天在哪里
1.你從什么地方發現冬爺爺了?同學自由發言。相機貼圖概括講解:
(1)我們從植物的變化發現冬天來了,所有的樹都落光葉子嗎?(松柏)所有的花都凋謝了嗎?(臘梅、水仙)
(2)從動物的變化發現冬天來了,有的動物冬眠,(解釋冬眠是一些動物不會儲存糧食在秋天時候吃得飽飽的來的時候他就躲在洞美美睡上一覺一直睡到第二年春天并舉例)有的儲藏糧食冬天吃,有的飛到南方,有的長了厚厚的脂肪和皮毛……
(3)從小朋友的衣著發現冬天來了,穿棉襖,戴手套,戴帽子,戴口罩,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
(4)從溫度計上的氣溫發現冬天來了:溫度降到了10度以下,有時甚至在零度以下。相機學習:今天多少度?
師小結:你們真聰明,想出了這么多的好辦法來知道天氣情況,老師還想考考你為什么每天的氣溫怎么有兩個的?
活動二:體會大自然的變化。
瞧!天越來越冷,滴水成冰,哈爾濱的人們建起了童話般的冰雕城堡,吉林松花江上的水汽留下了美麗的霧凇,首都北京一地的白雪,我們南京玄武湖也已是銀裝素裹,勇敢的小朋友穿上了棉襖,連小狗都穿上棉外套,安徽黃山給迎客松披上潔白的圣衣了……
老師總結冬天在哪里
大家可真會發現,從植物、動物、小朋友、氣溫、大自然的變化發現了冬天,哎呀,冬爺爺果真就我們的身邊,創創鼠可以美美地攝影了。
第二課時
一導入
雖然我們南京的小朋友遇不到這么惡劣的冬天,但是我們在平時也要學會保護自己。你覺得我們平時應該怎么做?
(三)冬天同學們怎么保護自己
天冷了,我們學校要進行冬季長跑,每次長跑前我們要注意什么?
在室內室外衣服的增減上注意什么呢?
天冷吃哪些東西比較好?
(四)破“白氣”之謎
1、一只耳吐白氣怎么回事呢?老師給你們來做個小實驗你就知道答案了。
(師給玻璃杯倒半杯熱)
(指名兩位同學觀看實驗。)看!有沒有發現什么?
△ 是呀,有很多白氣冒出來,現在把玻璃片輕輕放在杯口上,拿出來,又發現了什么?
△ 咦!玻璃片上怎么有小水珠呢?
△ 小結:原來,開水珠冒出的熱氣遇到冷的玻璃片,就會凝結成一粒粒小水珠,我們剛才看到的白氣就是那無數個小水珠呀!
老師: 那現在知道一只耳嘴里吐的白氣是怎么回事了嗎?在生活中,你還在哪些地方發現了白氣?(冬天的玻璃窗上,玻璃鏡片上,公共汽車的車窗)
夏天的時候你見過這樣的白氣嗎?(冰箱里拿出的東西)為什么?
六、總結活動
這堂課,小朋友們通過在大自然中找冬爺爺,說冬爺爺,畫冬爺爺,做小實驗等,還學到了不少知識呢!相信,只要我們小朋友能帶著問題去多觀察、多動腦、多發現,一定會學到更多的知識。
【板書設計】
冬爺爺在哪里
我的記錄
----年----月----日
天氣-----------
氣溫:最高--------最低---------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