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思品不一樣的社區
鄂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案
第一單元 社區是我們的大家庭
3.不一樣的社區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鄂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不一樣的社區》。本課是第一單元《社區是我們的大家庭》中的第三個主題-《不一樣的社區》,旨在拓展學生知識視野,引導學生感受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社區文化的獨特風格與魅力。本主題包含著兩個三級活動主題,即“祖國各地社區”、“國外的社區”。
學情分析
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由于人們生活環境與習慣不同,因此人們生活的社區風貌也各具特色。由于教學內容廣泛,從國內到國外,從學生的社會生活環境看,三年級學生年齡較小,他們的親身經驗是有限的,這在客觀上束縛了他們的知識視野,很難去感受不同的社區文化的獨特風格與魅力;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程度上分析,他們對身邊的、自身親歷過的社區生活有所形象的認識和感受,而對于全國各地乃至國際的社區的認知和感受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本課針對上述學情分析,組織教學的切入點在于:發揮我校中心城區的孩子網絡技術運用熟練的優勢,借助孩子家庭生活成員旅游、探親、工作等國內國際社區資源,在“討論式”的頭腦風暴交流中,在網絡學習的幫助下,實現與本課教學內容的對話。由此,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多媒體網絡,教師引導學生去形象地感受不同地區、不同的民族、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社區文化。教學難點是:教師引導學生,嘗試探尋不同的社區特點及形成的原因,感受社區文化內涵之美。
設計思路
皮亞杰的知識建構理論指出,學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生活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因此,在教學中,我力圖以兒童社會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資源,讓他們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會,在活動中探索學習主題,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在教學環境選擇上,我們化繁為簡,有意識地組織孩子在網絡教室學習,拓展教學空間,從平時的學習教室走向網絡空間。在教學內容編排上,通過讓學生通過網絡搜索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民俗資料,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在教學活動設計上,我們以小組學習為主體,讓同學們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關反映國內外不同文化習俗的圖片、郵票、明信片等,通過開展“優秀社區導游大比拼” 、“我說你猜”的游戲、“構建理想社區”等活動引導,充分讓學生在交流研討,自主探究等實踐性教學活動中,感受國內外人們美好的心靈和生活。
教學目標
1.感態度價值觀:感受不同地區、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社區文化,引導學生從小能以多元的觀念來認識多彩的世界,尊重不同地域人們的生活方式。
2.能力:通過活動,培養學生交流研討、自主探究等實踐能力。
3.知識: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人們的生活習慣不同,生活的社區也各有特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不同地區、不同的民族、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社區文化特點。
教學難點
探尋不同的社區特點形成的原因,感受世界各國、祖國各地社區文化之美。
教學準備
課前師生共同大量收集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社區風情資料、相關郵冊、明信片、飾品等,教師制作相關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