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思品與生活下冊《分享的快樂》教案
第一課時關愛別人、分享快樂,這是社會文明的體現,也是時代進步的標志。這種風貌和精神正越來越多地滲入家庭,融入社會,已成為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主旋律之一。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第二單元第3課的《分享的快樂》是讓學生體驗由共同分享所帶來的快樂。它旨在從人和人之間互動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說明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與人之間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援助,而與人分享快樂是一種人間真情交流和心靈溝通。根據品德社會課活動性這一特點,我把整節課設計以活動的形式展開。具體安排如下:全班分成6組,每組8人,每組成員圍坐在一起,力求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生活經驗相融合,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與主體性,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
教學目標:
1.體會與他人分享時的快樂和自我滿足感。
2.學會與人交流,分享快樂,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體察他人的情感。
3.培養與人分享快樂的情感。
教學重點:學會與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樂,培養良好的參與、合作意識。
教學難點:理解分享是種快樂。
教學流程:
活動一:我們班的“分享日”,享受快樂
師:(過渡)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是我們班的“分享日”。你知道為什么稱今天是“分享日”呢?
生:就是每個人把自己喜愛的物品帶來后,讓大家共同分享。
師:對。我看見很多小朋友都帶來了東西。請你來介紹一下,讓其他同學來欣賞。
生1:這是車模,是我讀二年級時做的科技作品,在校比賽中得的獎。
生(齊):哇,真棒,我們好喜歡。
生2: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書名是《十萬個為什么》,里面介紹了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你們喜歡看嗎?
……
師:好呀,現在八人一組互相交流自己的物品,你也可以把自己組的物品推薦給其他組,好嗎?
小組活動,教師巡視。
【點評:學生帶來了集郵冊、圖書、植物等。教師先安排個別學生上臺介紹,再分組活動。這個環節的設計,教師應留給學生一定的活動空間,主要讓學生介紹自己的物品與他人交流,把學生的主動性調動起來,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欣賞別人的作品美,從而獲得交流的快樂。】
師:剛才在交流中,當別人欣賞甚至愛不釋手你的作品時,你感受如何?
生1:當徐月紅欣賞我帶來的菊花,聽到了她的贊美詞,我的心里像灌蜜一樣甜。
生2:當張佳欣賞我帶來的《自然科學》時,我覺得自己帶來的物品很有價值,原來她和我有一樣的愛好,我真高興。
師:現在我再請你們談談當你欣賞別人的東西時,你又有什么收獲呢?
生:當我欣賞王璐帶來的集郵冊時,我心里好感謝她,因為她能借給我看,使我能理解到很多課外知識,我好高興。
……
師:對呀,你有一個快樂拿出來與另一個同學分享,就變成了兩個人的快樂。假如有三個甚至更多的同學與你分享,就變成了更多人的快樂。
【點評:教師讓學生在交流之后談感受,讓學生自然地感受到給予是一種快樂,有快樂要與人一起分享。】
活動二:回歸生活,體驗分享
師:(過渡)小朋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課件一:下雨天,同學們陸續回家了。一個同學站在校門口,焦急地望著天空。這時,小明同學拿著傘剛要回家,小明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