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思品講禮節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待人接物的一般禮節和與小學生的有關的禮儀規范。
2.懂得講究禮節是有禮貌的具體體現。
情感:
1.對講究禮節的人產生好感,對不講禮節的行為不滿。
2.愿意做一個講究禮節的人。
行為:
1.外出時著裝整潔,儀表大方、得體。
2.在就餐、交談、集會、觀看演出和比賽等場合能遵守有關的禮節。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標準》三至五年級“文明禮貌”德目中認知目標第三條“知道待人接物的一般禮節和與小學生有關的禮儀規范”,行為目標第一條“在就餐、交談、集會、觀看演出比賽等場合,遵守有關禮節”和第二條“外出時衣冠整潔,儀表大方”而設置的,與上一課同屬一個單元。
本課課文共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說明要做一個彬彬有禮的人,就應當懂得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禮節常識,并知道在各種場合怎樣表現出對人的尊敬。
第二部分通過小青這一形象,向學生表明要像小青一樣,做一個懂禮節的人。
第三部分是說明生活中的禮節除了就餐外,還有很多,如參加集會、觀看演出和比賽等。
第四部分是講禮節的內在意義及作用。
本課共有五個欄目:
1.導入部分“說一說”欄目采取了問題的形式,意在與低年級相銜接,起一種承前啟后的作用。
2.課后練習“說一說”中有三個手勢,一方面讓學生通過演練懂得這三個手勢的規范動作,另一方面是讓學生懂得這三個手勢所代表的含義。
3.“比一比”欄目是讓學生擴展一下自己的禮儀知識。
4.“議一議”欄目是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而設的,意在讓學生認識和鞏固課文所學觀點,認識到講禮節并不是假客套。
5.“演一演”欄目目的是使學生將認識轉化為行動,以達到教學實效。
教法建議:
1.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認識、理解一些禮節的含義,教師可以采用創設情境讓學生表演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
2.教材中“演一演”欄目是讓學生演練一下領獎、介紹等幾個規范的禮儀動作。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有所擴展,將認識轉化為行動,以達到教學實效。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難點:
知道待人接物的一般禮節和與小學生的有關的禮儀規范。
教育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提問:
同學們,你到別人家做過客嗎?做客時要注意什么?你是怎樣做的?
2.小結:
同學們到別人家做客時都很注意講禮節,講禮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呢?我們來學習第七課講禮節。
板書課題:七講禮節
二、講明觀點
1.師:
同學們都愿意做一個彬彬有禮的人,懂得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禮節常識,知道在各種場合怎樣表現出對別人的尊敬,是很必要的。小青就是一個講禮節的學生。
2.學文明理
(1)提問:小青是怎樣講禮節的?
(2)演示課件一(課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3)學生回答問題。(小青運用的禮節課參考教參上的內容)
(4)從這個故事中你知道講禮節有什么好處嗎?
板書:增進友誼受人歡迎受人尊敬
(5)師:同學們經常遇到的場合,除了就餐外,還有到別人家做客、參加集會、觀看演出等等,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禮節。
討論:
①觀看演出時有哪些禮節?
②與別人交談時有哪些禮節?
③參加集會時有哪些禮節?
④與外國友人交往時有哪些禮節?
(說明:判斷學生討論的結果是否正確可以參考教參。)
(6)小結:在待人接物中注意遵循禮節,就會使對方感到愉快,產生好感,愿意與你交往,也有利于辦成事情;反之,就會使對方不快,甚至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