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母表示數教學反思(精選3篇)
〈用字母表示數教學反思 篇1
教師在教后一定要用心反思自己,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用字母表示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您!
用字母表示數教學反思一
《用字母表示數》是學習代數知識的重要內容,是小學生們由具體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數,在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對我們四年級孩子來說,本課內容較為抽象與枯燥,教學有一定難度。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應以建構主義為理論依據構建信息環境下“主體參與”教學模式,立足于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采用多樣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逐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并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抽象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講完這節課,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 實現情景創設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本課開始,我從學生感興趣的兒歌入手,一只青蛙一站嘴,兩只眼睛四條腿……讓學生從兒歌中捕捉信息,再進行編兒歌的過程,充分調動積極性的同時也自然引出了新的問題,如果有很多只青蛙該怎么表示。學生在編兒歌的同時也在經歷著尋找規律的過程,從而自然總結出相應的數量關系,再把數量關系從用文字描述上升到用字母表示,體會用字母表示的優越性。在這一環節中,原本比較枯燥的教學內容因為這樣的情境創設變得十分生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被調動。更重要的是,在編寫兒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經歷了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在玩游戲的同時,學到了許多數學知識。讓教學情境直接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服務。
2、練習設計的層次性
課堂練習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重復接觸或重復反應,課堂練習能及時反饋不同層次學生所掌握知識的情況,能反映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又能對學生的學習起到鞏固、發展、深化知識的作用,同時又起到一種激勵效應,通過課堂練習使三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所獲,有所悟,并體驗到成功和快樂。在上完編兒歌這一環節之后,沒有急著出示更高層次的問題,而是設置了擺三角形小棒這一環節,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基本練習中鞏固新知,教師更可以叢中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促使知識的內化,以達到第一層次教學目標的落實。接下來的環節:“魔術盒”問題,就將顯形的規律變化隱藏起來,要求學生要完全通過原始數據和結果中去尋找過濾,思維要求更高的同時也考察了學生對于知識掌握的程度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第三層次則是通過一些綜合練習,對新知識掌握的程度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3、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關于用字母表示數的特定和變化的優越性不必深究,如果簡單而過,那么省下來的時間可以進行大量練習。
2)教師講得多,學生說的少。
3)練習設計中通常對第一、第二層次的練習關注較多,如何把握第三層次的練習——即綜合運用這一部分,以更好的體現教學目標。
不足之處有待于以后教學中不斷提高改進。
用字母表示數教學反思二
我上了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方程中的《字母表示數》這一課,看教材時我覺得這節課內容簡單,但比較抽象,在備課時我就嘗試根據新課標理念和學生實際設計本節課,在本節數學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體現三大特點:
首先、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數學知識。
“用字母表示數”在數學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怎樣讓剛剛接觸這些知識的小孩子理解“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數”、“在什么情況下用字母表示數”呢?于是,我采用了上課初,我選擇了學生最熟悉的電視臺標記(cctv)、撲克牌(A、J、Q、K)和肯德基(KFC)展示給學生看,讓他們從這里感知到字母代表的意思,然后從生活中提出有字母的事例;其次我選用了學生喜歡的兒歌《數青蛙》,通過唱兒歌,來體會、認識到用字母表示數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的廣泛應用。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與我們的生活關系密切。做到了“生活性”和“數學性”相結合。
其次、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數學知識
為了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掌握知識,變“學了做”為“做中學”。我把書上的淘氣與媽媽的年齡之間的關系變成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在課堂上我找一名學生與我配合做游戲,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都愿意上臺,這一下就把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起來了。在猜老師的年齡時,孩子們的熱情很高,這樣我就很自然地引導到我與該生之間的年齡關系,從而引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兩者的數量關系,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讓學生能夠接受了抽象的知識。
最后、習題設計有趣,生動。
本節課在學生學完新知后,其精神正處于疲憊狀態,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其思維充分活躍起來,我在習題的設計上下了一番功夫,我給每道題都配上了學生喜歡的卡通人物,題目的顏色很鮮艷。我設計了唱兒歌,讓學生放松心情,同時在這里我采用了絢麗的圖片吸引學生。同時,我還引導大家回憶以前學過的運算律,用字母表示出來兒童用品大全。學生興趣很高,從而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
但是,我覺得本節課我還存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講課時,我對學生的信息反饋不到位。課堂上教師要“耳聽四方,眼觀八路”,將學生中反饋的信息迅速納入下一進程的教學活動中去;但我只是點了個別學生,尤其是在說一個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思時,沒有認真地傾聽學生的想法。在課堂上多數都是被我點將的,沒有能聽取各類學生的意見;學生練習情況也應既有互評,也有教師根據學生基礎適時抽查;優則按高標準要求與評價,差則按低標準要求與評價,并及時給予個別點撥,在課堂上體現分層教學的思想。本課在反饋與評價上顯得不夠全面,因材施教的思想不夠鮮明。
結合對新《課程標準》教學理念的知識和本次課堂教學的深切體會,讓我感到我們不僅要學習教材、領悟教材、學會超越教材,更要了解學生,會傾聽學生的心聲,這樣我的課堂效益才會更高。
〈用字母表示數教學反思 篇2
由于自己首次擔任初一數學的教學,又適逢新教材,可以說是自己既無教學經驗又無前人寶貴經驗的借鑒。所以本著提出問題、共同探討的態度,希望通過這堂課,提供大家一個探討、研究的話題,研討在新教材的形勢下該采用何種教學方法,明確教學方向,指導以后的教學活動。上課前用了較多的時間去準備,參考了新課標的教學建議,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上課主要讓學生自主探索,較難的內容也可通過合作交流來完成,這樣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不同需要。上完課,聽課老師提了許多很好的意見,反復思量,確實受益不淺。結合自己的對新教材的領悟和教學實踐,也有以下體會:
一、深入研究教材,對教材應有具體的分析又有總體的把握
新教材較之以前的舊教材在內容上有較大的改變:在“數與代數”方面強調了通過實際情景使學生體驗、感受和理解數與代數的意義;強調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活動學習數與代數;強調探索并表示出事物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等等。在這一節里,有這樣一個題目:
你能用下面的圖解釋這些等式的嗎?
4、我們知道: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我想編者設置這道題的目的是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表示式子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培養學生的代數推理能力;而云圖的設置是希望學生對同一問題的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有的學生用了這個圖形 (圖1)來解釋等式: ,由于自己沒有好好研究這圖形的特征,只是隱隱覺得此圖有點不對勁,所以也未能很好地向學生解釋,只能向學生展示正確的畫法:(圖2)
(圖1)
(圖2)
后來聽嚴老師解釋之后才明白:此圖具有對稱性,黑色方塊、白色方塊都可以解釋等式 ,而每一組的兩種顏色的方塊的數目之和都等于4意示式子: 中的(3+1),三組方塊的總數的一半恰好是跟式子 相符的。如果當初自己能深入鉆研一下教材,多點與同行交流,未必會在課堂上碰釘子了。我認為研究教材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解例題、會做習題、會向學生講解重點、難點,還應該揣摩編者安排這些例題、習題有何意圖,對前面、后面的學習有何幫助,甚至這一節課在整章的內容中有怎么樣的地位等等。只有這樣才能突出知識主干,講解時有的放矢,提高課堂效率。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多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指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這就要求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關注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要求老師要多聆聽學生的聲音,創造條件并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以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
這節課有一道例題:
每本練習本 元,甲買了5本,乙買了2本,兩人一共花了 元,甲比乙多花了
元。 課本提供的答案是(5m+2m)元和(5m-2m)元,但我提問學生時,學生的答案是(5+2)m元和(5-2)m元。當時我想這要涉及到后面合并同類項的問題,本不想多講,隨口問了一句:這兩個結果相同嗎?很多學生都說:相同。我又問了一句:“為什么?”我想他們應該回答不了的,沒想到有個學生回答:“乘法分配律。”我一怔:果然可以解釋。我馬上表揚了他,以后碰到類似問題時,也用這種方法解釋了,因為我覺得這樣解釋學生是可以接受的。課本上有到這樣的題目:
雞兔同籠,雞a只,兔b只,則共有頭 個,腳 只。
許多學生的答案是2(a+b)只腳,后來我在講評作業時出示答案2(a+2b),有學生馬上反應:“老師,兔不是兩只腳的嗎?”我一聽,奇怪了,問:“那還有兩只是什么?” 許多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手!”我更奇怪了:“怎么是手了?”有一個女聲回答:“我親眼看到兔用‘手’把菜葉往嘴里送!”我笑了,說:“只有
人才有手的”有學生馬上反駁:“那猴子呢?大熊貓呢?”甚至有個女生舉手回答:“老師你能不能說猴子用腳來吃東西?”可見,學生眼里的世界很多與成年人的不同,他們有自己觀察世界的方式、特點,只有多與他們溝通,研究他們的心理特點、認知起點,多從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能了解他們需要什么,老師才能準確制定教學目標,恰當選取教學內容,確定正確的教學方法。
三、如何協調兩個“度”的問題
我本來是想用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討論、發現日常生活中可用字母表示數的例子,所以在處理前面教學活動時有點急,出現了不顧學生是否掌握而趕時間的現象。特別是講解下面這道題時:
我們知道:
;
;類似地:
某三位數的個位數字為 ,十位數字為 ,百位數字為 ,則此三位數可表示為 。
有學生提出用cba表示時,我沒有解釋為什么是錯的,而把它跳過了,這個地方有很多老師都指出來了。由于學生的基礎、理解能力不同,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的表現也會不一致,教師應該照顧盡可能多的學生。這就涉及到如何協調兩個度的問題:一是數學活動的度,另一個是教學進度的度,既要盡量滿足學生的需要,讓學生得到充分的發揮,又要保證教學進度的順利進行。嚴老師指出: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投入數學活動,有較多的思考空間和時間,不必強求一節課的完整性。我覺得是很有道理的,因為沒有比讓學生展開思維更重要的了。
另外,我覺得這堂課的合作交流的深度不夠,如何組織好合作交流,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活動,學會與人合作交流;以及如何評價活動本身是否達到預期目的等都是以后要探索的問題。
〈用字母表示數教學反思 篇3
用字母表示數,是代數與算術的一個重要區別,用字母表示數是代數的一個重要特點。有了用字母表示數,使具有相同性質的不同數學問題都可以用同一個式子表示出來,使數量關系的表示簡潔明了,更具有普遍意義了,給研究和計算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本節教材在現實情境中進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掌握用字母表示數,讓學生在探索現實世界數量關系的過程中,建立符號意識。
在小學數學中,已經滲透了用字母表示數的思想,并已開始用字母表示計算法則和公式,因此學生較容易接受。初一學生具有好勝、好強的特點,班級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與實踐的良好學風,學生間相互評價、相互提問的互動的氣氛較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