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2篇)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
在教學“時分的認識”前,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了“龜兔賽跑”的故事:小烏龜在鐘面形跑道上不緊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時),小白兔沿著鐘面形跑道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員卻最后判定:烏龜和兔子跑得一樣快。“啊?”(小朋友們都面面相覷)這個判定可令他們費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為何比賽結果卻是不分勝負呢?就當學生們疑惑之際,教師適時引入教學:“這是怎么回事呢?通過今天的學習,小朋友一定能解開這個謎。”這下,學生們個個瞪大了小眼睛,專心致志地投入到時分的認識之中。把“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
新課程提倡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險、有獎儲蓄、分期付款等經濟方面的數學問題,已日漸成為人們的常識,因此,數學教學不能視而不見,不管實際應用,這樣恐怕就太不合時宜了。
學生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為什么學數學,學數學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學時,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教學“圓的認識”后,我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到操場上畫一個半徑為5米的圓。有的學生想到兩個人用一根長繩畫圓,有的想到一排人轉一圈畫一個圓,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圍一個圈,沿這個圈畫出一個圓。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解決“為何現實生活中車輪都做成圓的,而車軸都裝在圓心上?”、“當有人在表演時,觀看的人群自然的圍成一個圓,這是為什么?”“為什么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圍是一個圓形?”這些實際問題。經常這樣訓練,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欲望,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
這一節課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興趣濃厚,教學效果也很好。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教學成功的關鍵有以下幾點:
1、 創設情境導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低年級學生對學習目的尚未樹立明確的認識,全憑好奇和新鮮感,他們的欲望往往是從興趣中產生的。因此,我在這課的教學中創設了多個情境導向,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
在《時、分的認識》導入新課時,我按動錄音機,讓同學們聽,這“滴嗒、滴嗒……”是什么東西發出的聲音?在學生回答出“時鐘發出的聲音”之后,我說:“對,這是時鐘走時發出的聲音,是時光老人的腳步聲。上一學期,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有關時鐘的知識,這一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時鐘的更多奧秘吧!”接著我在講臺上擺出了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鐘表。形象的語言,精美的實物展示,使學生感到很新奇,馬上對這節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讓學生觀察自己帶來的鐘表的面時,不一會兒,生1說:“我看到鐘面上有三根粗細不一的針,最粗的叫時針,幾乎看不到它在走。而那根中中的叫分針,它走得很慢;那根最細的叫秒針,它走得很快。”生2說:“這三根針好比三個兄弟,大哥叫時針,二哥叫分針,三弟叫秒針。”生3說:“我發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的時間是1小時。”生4說:“老師,我還發現每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這樣整個鐘面就有60個小格。每個小格就是1分鐘。”生5說:“我媽媽告訴我說1小時是60分鐘。”……緊接著,我出示“我們贏了”這一情境圖,讓學生觀看掛圖感受2001年7月13日晚上10時零8分北京申奧成功的喜悅場面。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安排了一個學生動手操作的實驗,讓他們感受“分”有多長。我讓一、二小組的同學寫數,看看在指定的1分鐘內能從1寫到幾?同時讓三、四組的同學測脈搏,數一數在1分鐘里,你的脈搏能跳動幾次……由于聯系到學生自己的生活實際,學生無不躍躍欲試,興趣盎然。在本節課將結束時,我播放課件出示了一位時光老人,生動的畫面,配上時光老人可親的話語,使學生擺脫了以往單調、枯燥的全課總結,而是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理清了全課的學習內容,把整節課再次推向高潮。
2、 為學生提供觀察、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
怎樣看“幾時幾分”的鐘面時刻是這節課的重點、難點,在這課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觀察鐘面,了解鐘面上的知識后,再通過合作交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幾個特殊時刻:如“我們贏了”這一主題情境圖中的鐘面時針走到數字10,就是10時,而分針走到了數字1和2的中間過一小格。我讓學生認真數一下分針是走幾小格,學生一下子數出了分針走了8小格。我問:“那就是幾分?”生答:“是8分鐘。” 我說:“所以這時已經不是整小時了,而是幾時幾分呢?”學生脫口而出:“10時8分。”接著,我撥鐘(時針撥過數字9,分針對準數字8),我問:“這時時針走到哪里?”生答:“走到數字9和10的中間。”我問:“時針剛走過數字9,還不到10,所以還是9時,只是這時已過9時多了,那多多少呢?”我再引導學生看分針:“分針走到數字8,就是走了幾個小格?”生答:“走了40個小格。”“那分針走了幾分鐘了?”“分針走了40分。”我說:“現在是幾時幾分呢?”學生異口同聲說:“9時40分。”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原有認識整點鐘的基礎上,由“幾時多”到“幾時幾分”,完成知識的遷移,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3、 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學習方式
在練習認識幾時幾分時刻時,通過師說作息時間生撥鐘,師撥鐘讓學生說作息時間;同桌合作:一個說幾時幾分,一個撥鐘等形式的練習,不但鞏固了所學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精神,讓學生學會與人溝通、認真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