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習20以內的數》教學反思(精選2篇)
《復習20以內的數》教學反思 篇1
《復習20以內的數》教學反思
李嬌
這節課上了兩次。第一次試講很不成功,整節課拖拖拉拉,到最后只有匆匆結束。經過反復思考,修改了一些內容,第二天正式上課,雖說不上成功,但也算是把事先安排的內容都呈現出來了。經歷了和張老師討論教案,自己試講,向吳老師征求意見,直到最后上出一節“有進步”的課,自己感覺真是收獲不少。
那天聽課后,張老師笑說寫反思不是寫認錯書,要對自己的優缺點都進行總結。還真是應該這樣,除了不斷的反省自己的缺點,還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優點,這樣的反思對自己才是最有效的,也能讓自己進步的更快。
先說說自己還存在的問題。
一、對教材的挖掘還不夠深。
總是存在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每次自己都想不到,但是張老師總是能一點就破呢?我想問題還是在自己設計教學時,一心只想把本節課的目標落實到位,重難點一一突破,以求最終能夠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這樣做似乎已經很完善了,但卻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知識體系的連貫性。我在設計教學時,只停留在了本節課的知識點,對教材的認識和挖掘都不夠深刻。如果這節課在教學計數單位“個”和“十”上再深刻的解析一下,將會有更好的效果,而且為學生在以后學習退位減法時打下理論基礎。
二、教態語態還要更生動。
講話時老是一樣的腔調,很容易讓學生疲倦,缺乏吸引力。其實我自己一直都知道這個缺點,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也時刻在提醒自己,但始終感覺放不開,特別是有其他老師聽課的時候。在課堂上老師就是應該像演員一樣盡情表演,用語言和形態來不斷刺激和吸引學生,讓學生情不自禁的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和老師一起做一起學。在學習中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師生之間的融洽關系。一個好老師應該是吸引學生的,相反學生喜歡老師也會喜歡上老師的課堂。
找了兩個大問題,也有了自己的改進方向,再說說這節課的優點。
我想,最大的閃光之處應該是很好的呈現了復習課“總-分-總”的結構。開課先由學生回憶歸納知識點,再逐一進行解決,最后又通過綜合練習總合知識。這節復習課讓我第一次這么深刻的認識了復習課,了解了復習課的上法,不僅為學生,也為自己上了深刻的一課。
《復習20以內的數》教學反思 篇2
一、 對象分析
學前班的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等現象都有了一定的興趣,但由于數學教學活動比較枯燥,所以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不是很高,經常是機械性的學習,學習不夠主動。
二、教材分析
《幼兒教育大綱》中指出:“教育內容應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熟悉的比較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有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更有利于幼兒主動學習,”為了讓幼兒更主動學習,積極的參與學習,我在幼兒會認、會寫8以內的數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師生互動活動——用我們自己身上的寶貝(雙手)做拍手活動,讓幼兒通過自己會做的拍手游戲,輕松的學會數8以內的數。
三、 活動過程
先讓幼兒認8以內的數,再讓幼兒寫出師隨便報的8以內的數,再通過師生活動讓幼兒數8以內的數,再讓幼兒數課件上實際物體的數量并用合適的數字來表示,最后鞏固知識——幼兒動手完成書上的練習,集體訂正。整個活動我是按由簡單到難,循序漸進的方式來設計的,符合幼兒教學特點。
總之,本次教學活動能讓每個幼兒都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整個教學活動都組織的比較有序,幼兒學習興趣高,達到了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