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以內數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4篇)
《1000以內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
小學數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教學反思(一)
100以內數的認識是很重要的認數教學的內容,不僅是學習100以內數計算的基礎,也是認識更大的自然數的基礎。
學生在平日的生活中對100以內的數有很多的接觸。通過課前調查發現通常的孩子都能數到100,但是在數法上不是很標準,很多孩子習慣了簡單的口語式數數,把幾十幾數成幾幾(如三十四數成三四等)。另外,拐彎處的數數也是一個難點,尤其在幾十九后面接著是幾十,還是有些孩子不太熟練。
因此,我精心設計本節課的教學,整堂課下來,感覺在以下幾個方面做的比較好。
1、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在教材提供素材的基礎上,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擴大了取材的范圍,準備了書本以外而又是學生熟悉的一些材料:玉米、小棒、花生、回形針、三角形片、瓜子、大米等。為學生提供了更廣泛的思考空間,同時讓學生估計這些物品的數量,使學生自覺產生更想知道其有多少的問題,從而引出課題。
2、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最大限度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學生不是一張白紙,即使一年級的學生也有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和知識的積累,特別是一百以內數的認識這一內容,學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接觸過。因此,我在進行教學時,不是讓學生被動地吸取、模仿、記憶和反復練習,而是創設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通過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學習,讓學生共同數出100粒瓜子,讓學生認識并感受100有多少。然后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數一百以內的數,并進行猜數游戲。最后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有一百以內的數,充分鞏固了學生對一百以內數的認識。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沒有教師生硬的講解,而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不知不覺地掌握知識。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力圖體現一百以內的數在生活中的意義,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養成有條有理的習慣。我們教師不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善于在教學中挖掘各種素材對學生進行教育。根據本節課的內容,我在學生學習完后,讓學生從自己身邊尋找數。例:我們教室有多少張凳子,多少張桌子等。
總之,這節課我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參與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并收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小學數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教學反思(二)
100以內數的認識有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是要為學習萬理大的數的認識基礎。在學生的認識還很有限的基礎上,如何讓學生能盡快地建立起大數的概念和意識,在這里顯得格外重要。
1、在整節課中,我充分利用了小方塊來幫助學生建立數的表象。通過讓學生來估計小方塊的數量,到具體地數出,10個一列(10個一是10),100個一片(10個十是100),充分感知個、十、百之間的關系,為學生建立了形象的感性認識。并借助計數器的進行抽象,直至最后數的概念的概括,讓學生經歷從“數小方塊”到“用計數器數”這個知識的抽象概括過程,體會十進制計數的原理,理解十個十是一百是,認識計數單位“百”,在展現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培養數感。指導學生動手撥計數器上的珠子演示數,讀數,進行多樣性的練習,突破了拐彎數的難點。
2、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本節課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抓住學生喜歡玩游戲這點,來以游戲的方式貫穿始終,從開始的“猜一猜,數一數,看誰猜得對”到最后的“填數游戲”,從新課的導入到最后的結課,學生一直興趣盎然,樂此不疲。
3、能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本節課我沒有用教材上的小木塊來進行教學,而是利用學生熟悉的小棒來完成了例1的教學。這樣做一是比較直觀,形象,學生能在實際操作中接受新知;二是小棒是學生熟悉的學具,學生容易和前面的舊知建立起聯系,數感更好建立一些。注重培養學生對數感的建立。每次出示小棒時,都要讓學生來估一估,然后再數,通過數的結果來較正自己估數的能力。
總的來說,我覺得培養學生的數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從課內擴展到課外,校內延伸到實際生活。結合生活中的具體實例去教學數學知識,讓學生感覺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從而能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體驗數感。
《1000以內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
數學萬以內數的認識教學反思(一)
親歷探索過程,感受數學樂趣。教學片斷一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簡單地交給學生“10個一百是一千、10個一千是一萬”,過于生硬和說教,學生很難掌握個、十、百、千、萬之間的關系。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種強烈的需求——總想自己是發現者、探索者。他們期望自己獲得成功,期望體驗到創造的快樂。學習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授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新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在教學中要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實踐的活動過程,注重問題的探索性,留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去探索知識。讓學生逐漸理解10個10十是一百,10個一百是一千,10個一千是一萬,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展現學生的思維方法。
這節課總體上的效果還可以,層次清晰,從復習百數、千數,逐步過渡到學習的新知識——萬的認識以及萬以內數的組成和讀數方法。通過學生已有的千以內數的知識遷移到萬以內數的認識上,學生學習的較為輕松,學習效果也很好。在這節課上,通過直觀的數數使學生認識計數單位百、千,萬并掌握數數方法,掌握10個一千是一萬使學生對于萬有了一個較為形象和深刻的印象,構建萬的概念十分的到位。在上課的過程中,兩次運用了表象操作,使學生對于萬數和萬以內的數位順序表掌握的更為鞏固,有效訓練學生的表象操作能力。
整節課的課堂氣氛較為活躍,學生發言積極熱烈,思維活躍。小組合作有序有效,學生很感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不僅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小結讀數方法時,教師語言規范,但是學生說數的最后一個0不讀,教師應及時更正,小結時也應說清不管末尾有幾個0,我們都不讀。如果總結語言不規范,會造成學生知識體系上的缺失。
教師在上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注意好各種細節,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機智,善于處理教學時的突法情況,才能使教學效果更為理想,學生學習的更愉快。
數學萬以內數的認識教學反思(二)
萬以內數的認識的重點是初步認識計數單位“萬”,初步理解萬以內數的實際含義,了解萬以內數的組成,能認、讀、寫萬以內的數。
我認為難點有三:
一、在數數的過程中,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拐彎處的數如何數。
二、學生在體會多位數中的數位意義以及相鄰數位之間的10進關系。
三、如何讀寫中間、末尾有“0”的數。
針對以上教學難點,我們在集體備課的過程中,深入研究了教材,進行了預設,估計了學生容易出現的錯誤,但是在數數的過程中,有的學生仍然還出現了錯誤,尤其是個位是9的,接近整百、整千的拐彎處,學生還很容易數錯。例如,從一百七十八一個一個地數,數到一百九十六。有的學生數完一百八十九,沒數一百九十就直接數二百了。根據學生出現的這些問題,我們利用計數器通過直觀演示,讓學生動手在計數器上撥珠,先在計數器上撥上一百七十八,然后一邊數,一邊撥珠,一百七十九,再撥一個珠,一百八十,一百八十一,就這樣一邊數,一邊撥,一邊數數。在練習課上又設計了多個拐彎處的數數題進行練習,如二百九十四數到三百零七、數出一千七百九十五后面的六個數,從九百九十起,第六個數是幾等等,不同的練習,幫助學生克服了思維障礙,能夠正確的數數。在利用計數器數數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撥珠,不僅鞏固了數數,還對多位數中的數位意義以及相鄰數位之間的10進關系,有了較深刻的理解。
在讀寫中間、末尾有“0”的數的時候,學生容易出現不用“0”占位的錯誤。例如三千零三寫作:303、三千五百寫作:350、三千三百寫作:330等問題,學生之所以出現這類問題分析原因還是由于對數位的理解不夠透徹,重點指導在讀數寫數時先分析這是一個幾位數,然后在讀數寫數,讀寫后數一數數位,這樣就不會出現缺少數位了,就知道沒有數的數位要用0來占位。
《1000以內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3
“1000以內數的認識”是學生在學習了100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怎樣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認識數字規律、了解1000以內數的認識的算理和“學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聯系在一起,在本節課里我覺得有以下成功之處:
一、數形結合,讓學生充分體驗到了數概念
這個地方采用了數小棒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數的形成,在開始的過程中,我采用游戲的方式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估一估的方式讓學生產生估算的意識。在數小棒的過程中,我分成了三部:(一)游戲估一估,一個一個地數一數,10個一是十,十根小棒捆成一捆,設置問題:為什么要十根小棒捆成一捆?而不是八根?七根?六根?….加深體驗,而不是硬性地接受十根小棒捆成一捆,因為方便的需要。繼而十根十根地數一數,10個十是一百,順理成章捆成一捆。(二)估一估本組的小棒個數,然后一起驗證。這個地方我給定了確定的目標和要求,讓生有目的地去數一數。(三)想不想知道全班同學和老師的合起來共有多少根小棒?讓生產生求知欲望。這一步里我和學生共同數數,我采用從百位加起,讓生體驗滿十進一和拐彎數的理解。尤其是989以后加十為拐彎的地方,往下就是999再加一是多少?體驗1000以內數的產生算理。
二、讓生感受更大計數單位即千位產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小組內數出來小棒的個數之后,我投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出示三個小筐,讓生拿著本組的小棒到前面來擺一擺,看一看能不能讓其他組的同學一眼看出他們組有多少根小棒?找生演示。通過這個過程,學生體驗到了1000以內數的認識和其相應數位的對應,并讓生在不知不覺中認識了千位,了解到了1000的書寫,為例二的學習做了鋪墊。
三、回歸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樣也要回歸生活,這個地方我自己決定不錯,讓生欣賞生活中的1000,體驗在我們身邊處處有數字有數學,同樣的數字不同的物體給我們的視覺效果也是不一樣的。讓生產生興趣,原來數學如此有趣。
其中也有不夠理想的地方:
一、 在拐彎數的處理上,有些混亂。當張主任問及為什么不從個位加起,我回來之后又仔細想了這個問題,我覺得從各位加起,學生的確容易理解,比較清晰,但是我覺得那樣就沒有了拐彎數的處理,更不會出現999再加上一個是1000.所以我還是覺得應該從百位加起,但是還沒想出更好的過程中的處理方法,怎么讓學生更清晰地體驗這個拐彎數的產生和過渡。
二、 時間處理上有些前松后緊了,所以沒有在規定時間完成教學任務。
三、 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還不夠充裕,后來覺得應該給予學生再多一些獨立思考的空間,個人發表想法的機會再多一些會更好。
經過這次講課,我覺得自己有了很大的提升,其中有很多的困惑和失誤,期待給予指導,我會在此基礎上,認真學習,不斷進一步提升自己。
《1000以內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4
“1000以內數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上,對數的認識的進一步學習。怎樣把學生原有的認識基礎、認識規律與“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結合起來設計教學,是本課著重研究的內容。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干老師力求突出以下幾點:
一、數形結合,讓學生獲得清晰透徹的數概念。
在整節課中,干老師充分利用了小方塊來幫助學生建立數的表象。通過讓學生來估計小方塊的數量,到具體地數出,10個一列(10個一是10),100個一片(10個十是100),1000個一個大正方體(10個一百是1000)。充分感知了個、十、百、千之間的關系,并有梯度性,為學生建立了形象的感性認識。之后,當干老師出示1片6列、3片5列2個的小正方體時,學生基本上都能馬上看出這些數;接著出示一些具體的數,學生也能想象出這是怎樣的一幅方塊圖。以上種種都歸功于干老師之前為學生建立的方塊圖的表象。計數器的半抽象,直至最后數的概念的抽象概括,讓學生經歷從“數小方塊”到“用計數器數”這個知識的抽象概括過程,體會十進制計數的原理,理解十個一百是一千,認識計數單位“千”,在展現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培養數感。指導學生動手撥計數器上的珠子演示數,讀數,進行多樣性的練習,突破了拐彎數的難點。
二、讓學生感受更大的計數單位和數位產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當干老師揭示了全校人數有980人后,向學生提問:往后數多少就到1000人了?一個學生上臺在計數器上撥,撥到999后,學生碰到了困難,使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和理解了更大的計數單位“千”以及“千位”的產生,同時又使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計數單位的十進關系。
總的來說,在這節課中,干老師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千方百計幫助學生強化這節課的重點,突破這節課的難點。整節課貼近生活,比如讓學生搜集1000以內的數,使學生感受1000以內數在生活中的應用。但個人感覺,在本節課中,干老師在教學拐彎數時,讓學生說得不多,而且請學生上臺撥計數器時,沒有徹底放手讓學生去撥,而是發現學生稍有不對,就把學生打斷了,然后自己親自去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