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思考集:情境創設為哪般?
《數學課程標準》在“前言”中指出“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課程實施建議”中又提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確實,創設有效的數學情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前不久筆者聽了一節《認識乘法》,執教者在上課一開始創設了一個生動的情境,出示了一個像動畫片一樣的精彩畫面“動物園的一角”。老師讓學生觀察畫面并提出“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經過觀察后踴躍發言:
生1:我發現這兒真好玩!有小動物,有房子、大樹、白云、河流、小橋。
生2:我發現小河的水還在不停地流動呢!
生3:我發現小河里還有魚兒在游呢!
生4:我發現小兔們在開心地跳動著。
生5:我發現小雞的頭還在一動一動的,它們在啄米呢還是在啄蟲子?
生6:我發現小橋上有兩只小白兔,它們是要到橋這邊來呢還是要過橋去?
生7:那兩座房子是小雞家的還是小兔家的?
生8:遠處的白云在飄動著,好象在歡迎我們小朋友呢!
生9:我發現那座大房子門前有路通向小橋,而小房子門前卻沒有路
……
至此,十多分鐘過去了,學生不斷有新的發現,老師在肯定中不斷提問“你還發現了什么?”于是,學生不斷又有新的發現。聽到這兒,筆者不禁要問:情境創設到底為哪般?這樣的情境創設,是在上數學課還是在上看圖說話課?
其實,在出示情景圖后教師只要提問:圖上有幾種動物?它們是怎樣站立的?接著引導學生2只2只地數小兔,4只4只地數小雞,然后讓學生想辦法求小兔和小雞各有多少只。
數學課上的情境創設應該為學生學習數學服務,應該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關注情境,應該為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提供支撐,為數學思維的發展提供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