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小貓吃魚—8、9的加減法》教學例談
【引言】《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即在恰當的學習目標導引下,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動獲得對數學的理解。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對一年級的教材進行了探討,對《8、9的加、減法》做以下設計: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將學生引入學習中,并使學生通過細致觀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等方式獲取知識,發展學生的觀察、思考的能力。
【案例】《8、9的加、減法》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細致觀察
布魯納說得好:“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币虼,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各種愉快的情境,時時引起學生的驚奇、興趣、疑問、新鮮等情緒。使教學過程始終對學生有一種吸引力,吸引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主動地獲取知識。
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通過觀察圖上小朋友的不同穿著、發飾等,為學習8的加法打下基礎。
師:說說你從圖上看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生1:我看到有4個男生,4個女生在跳繩。
生2:我看到有3個女生穿裙子,其他小朋友穿褲子。
生3:我看到有2個小朋友掄繩子,其他小朋友在跳繩。
生4:我看到1個小朋友戴著帽子,其他小朋友沒有戴。
……
學生各抒己見,很好的表達了自己所觀察到的事物。這時,老師提一個問題:“告訴老師,可以怎樣列式?”學生茅塞頓開,一下子說出了很多不同的算式,并且說出了這樣列式的理由。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同時為下面學習9的加減法打下興趣的基礎。
二、動手實踐、自主探究
教師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出示9個方格,數一數,一共有幾格?學生通過數數,回答。這時將方格涂綠一格后,問:怎么列式?學生興致勃勃,躍躍欲試:1+8=9或8+1=9,當問及為什么這樣列式時,學生回答得很好:“有1格被涂成了綠色,其他8格是白色的,所以可以這樣列式。”老師再出示減法:9-( )=( ),問:“誰來解答這道題呢?”學生經過思考,得出:9-(1)=(8)認為有9格,1格涂成綠色,還剩8格沒有涂。還有的學生得出9-(8)=(1)認為有9格,有8格是白色的,剩下的1格是綠色的。學生經過觀察思考,說出了這樣或那樣列式的理由,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教師出示涂綠五格后的方格,為學生的學習進行鞏固。再出示全涂滿后的方格,問:又可以怎么列式?因為這涉及的0,所以有的學生對涂滿后的方格不知道該怎樣分類,教師適當引導:有9格,9格都涂滿了,還剩下幾格沒有涂呢?學生回答是0后,就明白了可以怎樣列算式了。學生回答后,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在這個基礎之上,讓學生動手涂一涂,看誰還能列出和老師不一樣的算式。學生的興趣、好勝心被激發,一個個都迫不及待的動手涂起來,并且說出了這樣涂后可以列怎樣的算式。教師完成板書。這樣,在學生濃厚的興趣之下,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很快就將8、9的加減法的算式寫出來了。
【評析】本節課利用課件播放主題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觀察,然后引導學生說圖意,列出算式,并及時評價。注重培養學生觀察、動腦、動手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實踐對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研究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學的主要信息源,是教學活動實施的線索。我們提倡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內容、知識傳授的深度和廣度既應以教材為主要依據,又應結合教師實際和學生現有的知識、技能、思維水平、學習心理等實際,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學本課時,在學生對9的加減法都比較熟練的基礎上,將9格都涂滿,讓學生認識到還有涉及到0的加減法,使教材變得富有挑戰性。
二、細致觀察,自主探究。
細致觀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凡是學生通過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識,教師可以不講或適當點撥,在教學中可以提供給學生充分的觀察材料。觀察材料要準確、鮮明,要能引起學生的觀察興趣,由教師帶領學生觀察,給學生觀察提綱提示,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作出判斷。本課的主題圖,就需要學生認真細致的觀察圖中的小朋友的不同衣著、發飾,為學習8的加法做好鋪墊。通過細致觀察,學生不僅發現了“怎樣列式”,還說出了“為什么這樣列式”。這對今后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反思】整堂課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導入新課,細致觀察主題圖,快樂的投入到學習中來,學生不僅發現了“怎樣列式”,還說出了“為什么這樣列式”。通過動手實踐,列出了不同的算式,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