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常見問題淺析及對策
教師可準備500克的鹽,1千克的油…… 讓學生用手掂一掂,這樣學生學得興致盎然,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起了感知能力。 (2)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說、辯、交流和動、玩等方式來培養訓練對數學問題的感知能力。說、辨、交流即是用語言表達思維,這不僅僅是簡單的語言表達,更是數學思維在腦內的抽象凝結,對凌亂知識的梳理,然后以語言為載體將其表達出來。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都有強烈的表現欲,教師可抓住這個契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他們一個舞臺,讓他們用語言表達和交流數學的信息。例如在教學“倍”的概念時,就可用身邊的例子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解釋這個概念,比如“陽陽有6支鉛筆,歡歡有2支鉛筆,陽陽鉛筆的支數是歡歡的幾倍?”學生在學習了“倍”之后可能朦朧知道是3倍,但對于倍的意義,未必在腦子里形成非常清晰的概念,此時若接著問學生“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學生可能會有“6支里面有3個這樣的2支”之類的回答,雖然還不能非常簡練準確的表達出來,但通過動腦子想,然后用嘴說,就加深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對數與數之間的聯系進行了深化。 教育學理論指出,教育活動要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在小學階段,學生坐不住、好動的特點尤為顯著,既然這是兒童成長的必經階段,就不必刻意壓制,反之,要以疏導的方式,讓學生去“動”、“玩”,恰當的動”、“玩”把學習的過程變成一個親自動手、動腦,得出結果的過程,變成一個探索、思考的過程。這是非常有助于培養訓練他們的感知力的。 (二)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性,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
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精神,首先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愉悅、和諧、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素質教育鮮明提出了“人”的意識和覺醒,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教師也不能再進行填鴨式教學。列寧曾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尊重學生,關愛學生,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變生硬灌輸為師生共同探討,使枯燥的數學課堂充滿感情和活力。輕松和諧的民主氛圍,融洽的師生關系,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來學習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學生從小就培養起健康情感,使學生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熱愛的重要性。這正符合真正意義上的“育人”宗旨,是貫穿于每堂數學課所必須具備的大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學習不是被動或是被迫的,而是積極地主動地,學習的自主性就慢慢形成了。 其次培養學生學習的創新性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1)要注重學生的觀察力。學生從小具有強烈的接觸物體,探究物體的本能和需要,這種本能是創新思維的基礎。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種需要來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只有在觀察的基礎上才能使學生有新的發現。(2)是注重發展學生的想象力。一切創新的活動都從創新的想象開始。(3)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只有親自動手實踐,才能使創新思維的結果物質化,同時可以看到自己的創造成果,體驗到新的快樂,進一步引發創新探究的意識。總之,在課堂教學40分鐘的活動中要讓學習體驗到參與的快樂,思維的興趣,創新的愉悅。
(三)要克服和糾正“形式過多”的錯誤,關鍵要抓住兩條。一是作為教師首先要有一個正確認識,并非形式越多,學生興趣就大,教學效果就越好。認真學習好兒童心理學,根據學生認知特點,恰當的選用必要的教學形式。在選擇教學形式時,目的一定要明確,使其緊緊圍繞教學知識,服務于教學目的,避免形式掩蓋內容,喧賓奪主。堅決杜絕追趕時髦盲目效仿,華而不實的種種做法,使教學形式成為教學過程有效的載體。二是注意充分暴露思維過程,揭示知識的發生過程,加強活動的內化設計與實施,使知識教學落實到思維訓練上來,使教學形式有利地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發展。 (四)防止小學生“負擔偏重”,消除學生畏懼心理要*學校、教師、家長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教師要用科學的思想指導教學,改進課堂教學,本著讓學生全面發展的原則,以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喚起學生的興趣熱情,培養起學生的自信心,以數學知識本身的藝術魄力吸引住每一位學生的心。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和教材的安排,即不照本宣科,又不肆意拔高,人為提高難度,讓學生承擔不必要的負擔,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畏懼。二是學校要加強教學常規管理,作業要求嚴格按年齡段有關規定執行,要把數學作業的布置與檢查作為考核教師的重要項目,防止不管不理,任其發展,讓小學生在課余時間陷入“題海”“題洋”。三是加強學校、教師、家長三者之間的交流溝通,形成一個有利于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必須在教育理念、方法等方面保持協調一致,給學生一個有序的成長空間,而不是三方面互施壓力,決不能讓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從一開始就背上一個大包袱。 在進行教學實踐過程中,出現問題和困惑是在所難免的。我們廣大教師必須付出智慧和精力,再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形勢下,積極地去學習和掌握一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迎難而上,在問題中思考,在思考中發展,把課改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