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算法的多樣化與最優化
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課中要注意鼓勵學生算法的多樣化,老師采用多種方式鼓勵每一位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積極參與綜合應用的學習過程。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尊重學生思維的多元性,鼓勵算法的多樣化。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活動,就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處理算法的多樣化與最優化,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自己的看法。一、教學過程中不能盲目追求多樣化
課標中雖然提出了要鼓勵學生算法的多樣化,但并沒有要求每節課中老師都必須引導學生總結出多種算法,有許多老師在上課時,特別是上公開課時,總認為要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總結出多種算法,并且認為越多越好,結果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此問題上,結果一節課下來,自己本節課的重點沒突出來,難點沒突破。我在某校的公開課中就遇到過這種情況,老師上第二冊中的是一節應用數學課,課中講到用4元-3元5角,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說出了兩種算法:第一種將4元看成40角,3元看成35角,然后用40角-35角=5角;第二種:先用4元-3元=1元,然后把1元看成10角,用10角-5角=5角。可這時老師還是不甘心,通過各種鼓勵、引導、提示,非得讓學生再想出一種算法來,結果學生還是沒有想出來,老師似乎只好又給學生灌了一種:“把4元看著3元10角,用3元10角-3元5角=5角”。可當時有一個同學馬上舉手回答:“老師,我認為您說的算法和上面的某種是差不多的”。我們先不說這個同學說的是否有道理,只從這個學生的回答中,就很容易看出,這第三種算法是老師的,而不是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等一系列活動總結出來,既使體現了多樣化,但對于學生來說,意義都不大,另外老師在第三種算法中花費的時間太多,結果自己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所以老師在教學時,不能盲目地追求多樣化,只是為了體現多樣化而將老師的思維方式強加給學生,一定要是學生通過自己實踐而總結出來的,容易接受的多樣化的算法。
二、認真傾聽學生,及時捕捉學生中多樣化的算法
算法的多樣化是指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實踐,將已學過的知識通過自己的消化、總結出的多種算法。這里就要求老師在課堂上要認真傾聽學生,引導學生把自己總結的算法說出來。我在聽課時就遇到過這樣一種情況,有一位老師在上退位減法時,當時的例題是36-8,當老師講了一種算法后,讓學生自己通過擺小棒得出不同的算法,當時,坐在我旁邊的一位小同學就通過擺小棒,得出了一種不同的算法,當這名同學主動站起來回答老師的問題時,可能當時由于時間的關系,老師急于將自己本節課的任務完成,在學生還沒有將自己的算法講清楚時,就打斷學生,草草地讓學生坐下了。結果,這一節課下來,算法的多樣化一點也沒有體現出來。其時,我就親眼目睹這里算法的多樣化在學生中還是體現出來了,只是由于老師傾聽學生不足,把學生總結的多樣化給埋沒了。所以,在課堂上,老師一定要象要求學生傾聽老師一樣,認真傾聽學生,及時捕捉學生中體現出來的算法的多樣化。
三、處理好算法的多樣化與最優化的關系
數學中有許多一題多解的現象,可不管是什么內容,在多樣化的基礎上,都有一個最優化。如何處理好算法的多樣化與最優化的關系,是一節課中難點突破的關鍵。我認為,最優化是在多樣化的基礎上體現出來的,老師一定要在多樣化的基礎上,再體現最優化,如果老師先把最優化推薦給了學生,再讓學生去多樣化,這時,有許多學生就會認為沒有必要再去動腦筋,想出那些比老師已經教給我們的方法還差的算法。這樣,就局限了學生的思維,上面談到的那位老師在處理36-8這個例題時,也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其時,老師在課堂中不能盲目地給學生推薦最優化,因為老師心目中的最優化不一定是學生理解的最優化。我在教學中就遇到了這種情況,我在教學分數應用題時,有這樣一種類型,一種商品,原價是49元,現在比原來降低了1/7,現在售價多少元?我向學生推薦了我認為這類題目最好的算法:49×(1-1/7),可我每次批改作業時,就發現有一位學生每次的解法是:49-49×1/7,我感到很奇怪,就問學生:“你為什么要用這種方法,老師給你講得方法不好嗎”?這個學生答道:“老師,我認為我常用的這種算法比你的要好,我更容易接受”。這時,我才醒悟,原來,我心目中的最優化并不是學生心目中的最優化。后來,我在課堂上,再也不把我認為的最優化強加給學生了,只是引導學生在多樣化的算法的基礎上,總結出自己心目中的最優化,在平時對問題的解答與生活實踐中加以應用。
數學課中,教師認真處理好了不盲目追求多樣化,認真傾聽學生,處理好算法的多樣化與最優化的關系,激活教材,激發并善于發現和捕捉學生的思維,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