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自己去找 “ 一滴水 ”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 “ 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 這也就是要求要重視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難怪有人響亮地喊出: “ 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不如讓學生自己去找一滴水。 ” 由 “ 給水 ” 到 “ 找水 ” ,教育思想產生了質的飛躍,其帶來的教育效應也就不言而喻了。
教學片段一:
師:請大家展示自己調查來的家電價格(課前一天的課外作業:調查自己家1 —— 2件家電的價格)
生:這是我家的電視機價格:二千五百元……(學生情緒高漲,學習上表現主動積極)
反思:
1、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起點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經說過: “ 如果我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 ”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把握教學的起點意義重大。在本課設計前,為了更好地了解 “ 學生已走到了哪里 ” ,我對自己所教的兩個班進行了調查,發現學生在生活中已通過多種途徑,具備了對萬以內數的感性認識,而且已有80%以上的學生會讀部分萬以內的數,但沒有具體的、完整的讀數方法,只是憑著感覺讀。基于上面的發現,我認為學生的現實起點大大高于教材預計的邏輯起點,因此對教材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和補充,對教學重點進行了重新定位:從掌握萬以內數的讀法調整為自主發現、概括讀法。課前布置了一個作業:調查家里1 —— 2件家電的價格,用來作為上課的素材。
2、學習材料由學生自己提供
這一方面,本課的嘗試較成功。課堂上,學生對自己提供的材料很親切,我作為教師始終以合作者、參與者的身份介入,教學中的學習材料完全 “ 來自于學生、取自于學生、用自于學生 ” 。從課堂反饋來看,學生群體呈現的學習材料豐富多彩,有帶零的、不帶零的;有三位數的、四位數的甚至五位數的;有會讀的、也有不會讀的……讓學生自己提供、組建學習材料,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創新與實踐的環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欲望,使學生得到了成功的體驗。
教學片段二:
師:(教師選擇一些數貼在黑板上)你們能不能將這些數分分類?
生:1、三位數一類,四位數一類;
2、有8的一類,沒8的一類;
3、有零的一類,沒零的一類;
4、…………
師:這節課,讓我們以**同學 “ 有零的和沒零的 ” 方法進行分類(分好后讓學生自己討論、歸納讀數的方法)
反思:
尊重學生的課堂表現,讓學生自己去找一滴水。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對數學的評價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本節課中,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開啟了學生思維的閘門,課堂上學生敢說真話,創造的火花不斷閃耀。如在整理學習材料時,學生想出了不同的分類方法;在歸納讀法時更是精彩迭出: “ 不能跳來跳去的讀 ” , “ 我認為讀后面有零的數簡單 ” , “ 為什么要說從高位讀起,不說從左往右讀 ” ……面對一個接著一個的 “ 突然 ” 想法,我的評價: “ 大家聽懂了嗎? ”“ 你能解釋一下嗎? ”“ 好的,你有你的想法。 ” 等等,不加以輕易否定。
課后反思,認為自己對這節課的把握從總體上來說是成功的,能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參與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 “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參與者 ” 的基本理念。但也有一些問題值得注意:(1)學習材料的準備。由于本課中用來概括的學習材料都來自學生,不能確保學習材料的全面性,教師要有所準備。(2)我上兩個班的數學,雖然是我一個人教,但兩班的學生還是有差異,一個班對中間有一個0的數提出了質疑,一個班困惑的則是中間有兩個0的數。看來教材是靜態的,學生是動態的,課堂教學也應該是動態的,教師的 “ 教 ” 該如何更好地順應學生的 “ 學 ” ?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被動地學還是創造性地學
“ 年、月、日 ” 是省編教材小數第八冊的一個內容。它是在學生學了 “ 時、分、秒 ” 這些較小的時間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的知識點很多,既要讓學生掌握年、月、日之間的進率,會區分大小月;還要知道平年、閏年的知識;在判斷閏年時還要學會 “ 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 ” 的方法……如何把這么多知識點串成一個整體,讓學生有效地學到知識,是我所重點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