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復習課)實踐與反思
教學內容:浙江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第十冊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數的意義、性質等內容,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2、初步學會根據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整理有關分數知識,發展邏輯思維能力,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激發學生參與熱情,培養主體意識和數學應用意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重點:
知識的整理及應用
難點:
綜合運用
教學設想:
1、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
以往我總是帶著學生進行復習整理,就算是放手也是在教師的提示下進行的,學生的自主性、個性被壓抑著。為此,我力求突破傳統復習課的教學方式,嘗試運用“課堂自主整理——集體交流點評——復習綜合提高”的步驟,通過學生之間、組與組之間、師生之間的集體討論,相互交流、補充、完善,相互質疑、辯論、評價,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取長補短,張揚個性。
2、重視學生學習方式的指導。
新《課標》把學習方式作為學習數學的重要內容。因此,本節課注重引導學生歸納復習與整理的方法。整理過程中,鼓勵學生用合理、簡潔、清晰、有特色的形式進行整理,借此培養學生獨特的個性品質和創新意識;在相互評價整理情況時,引導學生比較歸納總結出根據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進行整理的方法,并鼓勵學生今后用這種方法去整理其他知識。這樣從整理和復習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獲取知識的方法、步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3、注重過程,強調綜合應用。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我們認識到學習不僅僅是只注重結果,更重要的是學習的過程。學生在整理知識點后進行進一步的概括(意義、分類、運用等),使學生明確各知識之間的聯系。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突出數學的應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創設民主氛圍,突出主體。
開放教學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復習運用的過程。教師始終是參與者和合作者。課始引導學生產生整理的需要,整理后先在小組內交流,推薦優秀作品,選代表介紹,然后讓其他同學點評,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營造一種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談話揭題“復習分數的意義和性質”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復習“分數的意義和性質”。
[評析:直接出示課題,學生明確本節課的任務。]
二、整理知識
1、提供材料
— 2— 6 — —
2、交流
看到這些分數你想到什么?(分數的意義、分類、性質、通分、約分、化成小數、比較大小等)
根據學生的想法直接應用。
[評析:簡單的材料,開放的提問,放手讓學生發揮各的已掌握的知識解決問題。從中教師可以把握學生的起點,有的放矢。學生的思維是參差不齊的,開放的,想到什么就是什么,能解決什么就解決什么,教師必須敏感的捕捉信息,進行必要的修整。學生不受教師思維的限制,思維的浪花被激起,每一位學生都獲得情感的滿足。]
3、質疑
剛才,你們解決了這么多的問題,如果把這些知識這樣放在一起,有什么感覺?
[評析:激發起學生整理的需要,從中感受到整理知識的重要性。]
4、整理
要想使用權知識有條理,找到它們之間的聯系,就需要對這些知識進行整理。
5、小組合作
下面請四人小組合作,根據知識要點和知識間的聯系進行整理,并記錄。我們來比一比,看哪組整理得既清楚,又完整,而且有特色。
(學生分組整理,教師巡視指導,參與討論)
[評析:小組合作完成整理的過程,每一個成員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個人的個性得到張揚,更從其他成員的討論中完善知識的建構,取長補短。同時培養學生學會傾聽,學會交流。教師不在是高高在上,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發表或指導學生的建議,成為合作者、引導者。]
6、展示交流
同學們,整理好了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交流一下整理的結果和過程。在介紹之前,老師提一個小小的要求,請大家認真聽,再想一想,請你給它們做個評價。
(學生展示,學生點評)
7、回顧總結
請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是根據什么來整理這些知識的?以什么為基本概念?分成哪幾部分?
(課件演示整理過程,學生跟著口述)
意義(分數單位)
真分數
分類 假分數
互化
分數 帶分數(整數)
通 分
性質
約 分
與小數互化
8、自我檢測
對于這部分知識,大家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請提出來。
[評析:學生通過自我檢測中,明白自身的不足之處,可以在今后的學習中進行彌補。學生的反思是進一步學習的動力,教師要多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有利于自主學習,自我肯定,增強學生的獨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