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號里還可以填算式呢?
一、緣起
這是一堂家常的練習課。課已過半,按照預設,我把40+50>( ) 60+( )<65兩題很自然地寫與黑板上,并慣常地問了句:“括號里可以填什么?”由于以前已學過并做過此類的練習,所以很快有學生答到:“89。”“0。”“50。”“40。”我追問道:“括號里可以填的數多嗎?”“多!”“那到底有哪些呢?”一些學生開始小聲在下面討論。稍作片刻,一只小手羞澀地舉了起來,我馬上高興地叫他回答:“0、1、2、3、4、5、……89。”“真棒!”我長呼一口,暗暗欣慰,剛想轉入下題,一只小手猶豫著舉了起來,于是我不得不問他:“鄭依林,你還有什么想法?”“括號里還可以填算式呢?”話一出,班內頓時像炸開了鍋,連我一時也摸不著頭緒,聽他又小聲地說:“我想括號里填40+5=45,不是小于90嗎?”
二、過程
一看題目,再回想自己的提問:括號里可以填什么?沒想到確實可以這樣填,心里不禁為他的發現而暗暗高興,本想馬上表揚,并再作一番解釋,可一想,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不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嗎?!況且由我來講,效果肯定不好,反正離課結束還有10多分鐘,不如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討論吧!“小朋友們,到底鄭依林的想法對不對呢?請四人小組討論一下,討論的結果推選一位代表說說。”孩子們很快便投入到討論中去,不一會兒教室里安靜了下來。(出乎意料,這次的討論這么快就結束。)生1:“我們認為是可以的,只要填進去的算式的得數符合要求就可以了。”生2:“我們也認為是可以的,比如40+50等于90,我們括號里填20+20等于40,那么90不就大于40了嗎?”生3:“我們組認為是不可以的,因為這里只有一個括號,怎么可以寫算式呢?”……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其實孩子們的想法都對的。于是我適時引導:“小朋友們,其實在括號里,我們可以填一個數,像剛才大家說的89、50、40等;也可以寫一個算式,”我停頓了一會兒,環顧學生,發現大部分學生都點了點頭,“現在,你們說,括號里可以寫算式了嗎?”“可以!”我又說道:“剛才,小朋友們的發現很好,括號即可以填一個數,又可以填算式。具體填什么,我們還要看題目的要求,請大家翻書到P77。” ……
三、反思
這節課對我的促動很大,主要有三:
1、“美麗”的失誤 這是一節由于老師在課堂上的一次不經意的失誤而引發的教與學的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給學生創造了一次探究、學習的機會。課后,我查閱了新、舊教材1—4冊,在這個階段像40+50>( ) 60+( )<65這類題型,要求只有兩種類型:(1)括號里可以填什么數?(2)括號里最大可填幾?教學的目的歸根結底都是填數,而這堂課不僅鞏固了這個教學內容,而且讓學生在很自然地情況下,自主地、探究地學會了小學三年級的知識,就這點而言,此教學是成功的。
2、后怕的惰性 從這堂課其實可以反映出自己在教學上的惰性。新課程指出:教師要對教材進行重組,進行創造性地教學活動。而自己呢,卻沒有。其實這不僅僅是我存在的問題,這其實也是我們一大部分中青年教師存在的問題。我們的教學不是因精心預設而精彩,而是課堂隨機生成而“創彩”。回顧我們對待教學的態度:只有在上公開課、優質課等的時候,我們才不得不鉆研教材,精心設計問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而在平時,最多看一眼教案、課本,有時甚至直接拿著課本去教室,隨課本隨意的、憑自己的感覺漠然地向學生傳授知識……這種教學態度,可想而知,怎會不犯類似的錯誤呢?運氣好的,可能會創造新的知識,開發新的智力,但更多的只是帶給學生無窮的傷害,留給自己的也將是無限的悔意。
3、正確把握角色 作為新課程下的教師到底應該如何把握自己的角色呢?新課程認為: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教師的教學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沒有以研究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復舊經驗、照搬老方法的巢穴里不能自拔。新課程所蘊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出現和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都是過去的經驗和理論都難于解釋和應付的,教師不能被動地等待著別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門來,再不假思索地把這些成果應用到教學中去。教師自己就應該是一個研究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于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研究,才能接受新課程所帶來的新的挑戰和抓住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