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周長》教學反思
《認識周長》這節課是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它是本單元的起始課,它是在學生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的,這是學習平面圖形周長的基礎。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后面的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學好本節課的內容,對今后的學習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這個詞語,所以只有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親身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在課堂上,首先我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呈現一只螞蟻爬樹葉邊線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學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長"這兩個詞語;再讓學生用彩筆描出自己喜歡的樹葉及課本上習題上的圖形,進一步直觀地感知周長,從而使學生得到圖形的周長就是一周的長度;接著讓學生找身邊的例子來說一說什么是它的周長,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長,拓展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初步認識周長的意義;最后讓學生通過量一量、算一算,讓學生運用周長的知識,計算規則圖形的周長及知識的拓展延伸。
這節課雖說重視知識的形成與獲取過程,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實踐活動,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受和體驗,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我覺得有就一處的設計對教材內容挖掘得太過深徹了。我一共設計了六個圖形讓學生判斷那些圖形有周長,那些圖形沒有周長,為什么?在學生作答后我引出只有封閉圖形才有周長,還有兩個是不封閉的圖形,目的在于讓學生體會感受圖形邊線具有封閉的特性,從而使他們知道在指物體表面周長的時候一定要指完整,不能斷。其實后來的幾個環節都是叫學生指周長,都在暗示著讓學生體會周長的這一特征,所以前面強調邊線的首尾相接是沒有必要的,而且效果也不太好。
其次,是細節的處理上還有待精細化。例如:在“試一試”環節,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樹葉的周長時,我發現學生對測量方法的選擇很隨意,而且整個測量過程用時比較多,細細想來是在進行測量之前缺少對學生方法選擇的引導。如果在測量之前加上個“你打算怎樣來測量?”問題的探討,也許會避免上述的問題。有學生說用繩子圍著樹葉一圈之后,把繩子拉直,用尺子量一量就可以知道樹葉的周長是多少,這時我卻沒有抓住機會適時給學生滲透“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又如:在實踐聯系計算圖形周長時,我出示的是課本“想想做做”第4題,其中第一個圖形是等腰三角形,第二個是等邊三角形,第三個是平行四邊形。其中就體現了一個從一般到特殊的過渡,有很多同學就選擇使用比較簡便的乘法來計算,而我卻沒有抓住機會,讓他們體會文本的意圖。如若能讓學生就圖形的實際情況來說說為什么能用乘法的話,相信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一定會更深。
另外,教學評價欠缺。當學生回答后不能及時準確的進行評價,或者是當學生出現不同的意見時,不能夠抓住機會及時的引導學生,并進行評價,這是今后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
通過這次講課使我感觸很深,我覺得一節好課它是有生命活力的,而這種生命活力來自于學生對事件或事實的感受、體驗,來自于對問題的敏感、好奇,來自于豐富活躍的猜想、假設,來自于不同觀點的碰撞、爭辯、啟迪、認同。而恰恰這點就是我的課堂所缺少的。通過這次講課結合年會的學習讓我真正明白,在數學課中一個有效的數學問題,一個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其實它就是學生思維的碰撞,思想的升華,數學方法的滲透。所以,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學中我會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思考、交流、實踐、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經歷體驗、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去感受、體驗周圍豐富多彩的世界,發現、提升數學的美,使學生從課堂學習中獲得多方面的滋養,讓課堂成為學生精神享受的家園。
因此,我覺得要能在文本間自由地穿梭,挖掘出其中蘊藏著的奧秘,還要將自己領悟到的東西深入淺出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是教師用來塑造一節好課最靈魂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