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有趣的七巧板教案(精選3篇)
大班數學有趣的七巧板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雙基目標:認識七巧板,進一步熟悉基本平面圖形。
2、能力目標:借助七巧板,讓學生在活動中拼圖,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3、德育情感目標: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責任心以及合作意識,增強集體榮譽感。教學重點:利用七巧板拼出不同形狀的圖形。
教學難點:
能創造性地把拼出的圖形組合編出小故事。
教學準備:
七巧板,課件盤。
教學過程:
一、直觀演示,激趣導入。
1、電腦出示由七巧板制成的“動態”圖形課件,(有人和小動物在玩、乒乓球員比賽圖)問:小朋友,你知道這是由什么拼出來的嗎?
2、介紹七巧板有關知識。七巧板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圖形游戲,它起源于宋代,已有二千五百年的歷史了。它是黃伯思創造的,起初叫“燕磯圖”,也叫“七星”“易方”,后來就叫做“七巧板”。它不僅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還得到了世界的贊美。
3、設置疑問:你們知道為什么后來它被稱為“七巧板”嗎?正因為它可以拼出各種各樣美妙的圖形,所以被稱為七巧板。今天我們就用聰明的腦去想,靈巧的手來拼,讓七巧板更巧吧,并揭示課題。
二、小組交流,自主探索。
1、說一說:
給七巧板編號,并認識。組織小組交流,說出自己發現了七巧板有哪些特點。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再向全班匯報。
2、拼一拼:
利用七巧板,學生自主拼出學過的基本圖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鼓勵學生想出不同的拼法,并要求學生匯報拼出的圖形由哪些圖形組成。
3、議一議:
電腦出示淘氣、笑笑拼出的各種形狀的圖形。讓學生通過觀察,小組討論想象這些圖形是平時生活中的哪些物體?
4、試一試:
學生動手操作,拼出自己喜歡的生活中的圖形,并起個好聽的名字。讓學生介紹自己拼出的圖形,比一比誰的圖形最好。
三、實踐應用,拓展創新。
1、電腦演示“守株待兔”的拼圖,猜一猜它們分別象什么。
2、讓學生嘗試自己敘述“守株待兔”的故事,并說一說故事內容告訴我們哪些道理。
3、小組活動:拼圖編小故事。要求小組合作把拼好的圖編成小故事,看哪個小組完成得最快。
4、展示學生作品,學生自由發言,講述自己拼圖編出的故事,其他學生談談對故事內容的看法和意見。
四、評價體驗,結束全課。
1、這節課我們用七巧板拼出了許多美麗的圖形,編出了許多有趣的故事。你覺得七巧板有趣嗎?
2、屏幕演示網上關于七巧板的益智游戲。告訴學生可以在網上找到許多“七巧板”的游戲,鼓勵學生課后上網拼圖,并查找有關七巧板的知識。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活動課,我在如何讓全體學生“動”起來上下了一些功夫,從不同的角度給學生提供了活動的機會。課前,我讓學生動手做“七巧板”,師生共同為課的進行作了思想上、物質上的準備。課中,我創設了生動的情景,使學生思維十分活躍,讓學生動手、動口積極參與,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通過聽故事、看動畫,讓學生始終興趣盎然。小組合作完成拼圖編故事時,學生進入了思維的最佳狀態,他們在“守株待兔”的引導下,創造出許多好故事:如“釣魚”、“各種形態的人”(附圖)。最可貴的是,課后,學生的興趣未減,紛紛出點子,讓老師再玩“七巧板”。我接受了學生的建議,組織了課外活動。
活動1:自主拼圖比賽,讓學生用紙剪出七巧板,拼出自己最喜歡的圖形貼在一張紙上。通過評比,把有創意的作品展示在公布欄上。
活動2:全班分成小組再進行拼圖編故事比賽,并將好故事在全年級進行交流。
大班數學有趣的七巧板教案 篇2
《七巧板》教育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
七巧板是我們民間的一種智力游戲材料,由七種顏色不同、形狀不同的大小不一的木塊組成。幼兒通過自由拼搭,就能初步感受七巧板可以變成各種各樣形象有趣的造型,可以拼出豐富多彩的圖案,還可以表達無盡的含義,正是這樣才更加吸引幼兒想去玩七巧板,想去參與操作探索的欲望。我們設計本次活動,是有機地整合了語言、科學、藝術、社會等學科領域的相關內容,通過各種游戲形式,由淺入深的讓幼兒掌握七巧板的初步玩法,并以此為切入點開發幼兒的智力、鍛煉幼兒動手動腦的能力、啟迪幼兒的智慧和創造意識。
涉及領域:
科學語言社會藝術
活動方式:
集體與分組教育相結合
活動名稱:
綜合活動《七巧板》
活動目標:
1、了解七巧板的組成,嘗試用幾何圖形進行不同的組合,創造出各種有趣的造型。
2、培養幼兒的探索意識,動手操作能力,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進一步鞏固幼兒對圖形的認識。
3、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體驗玩七巧板的成功和樂趣。
活動準備:
1、人手四套七巧板。
2、大七巧板一套。
3、造型模板若干。
4、橡皮泥若干。
5、背景音樂。
活動過程:
一、認識七巧板
1、老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套玩具。”(出示七巧板大教具)提問:“誰知道它為什么叫七巧板?”
2、請幼兒通過顏色、形狀、大小來說出它們的不同。
3、小結七巧板的組成。
教師提示幼兒一邊擺弄一邊總結:“七巧板是由七種顏色、七個形狀和大小不同的木塊組成的。在玩七巧板的時候,七塊拼板都要用上。七塊拼板之間可以“角邊相接”,或“邊邊相接”,但相互不能重疊。”
教師提出引發幼兒探索操作的下一步:七塊拼板生活在一個家里不能分開,當它們團結在一起的時候,就可以變出各種各樣的圖形(動物、建筑、生活用品等),你們相信嗎?”
二、幼兒初步嘗試玩七巧板
1、提供橡皮泥,讓幼兒用七巧板在橡皮泥上隨意造型,激發幼兒對七巧板的興趣。
師:“小朋友,請你們試試七巧板寶寶在橡皮泥上能變出什么樣的圖形。”
2、教師巡回指導,可以配合幼兒完成他的構思,并提示幼兒將做好的造型放到展示板上。
3、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用七巧板創作的造型名稱、操作步驟和內容。
提示幼兒語言的完整性。
三、進一步嘗試七巧板游戲方法。
1、師:“小朋友圖案寶寶也來了,她們也想和七巧板寶寶做游戲,你們愿意幫它嗎?”教師提供有內線圖案和沒有內線圖案的模板,通過兩種難易程度的不同讓幼兒分別進行游戲,掌握七巧板的基本玩法。
2、教師進行指導對有困難的幼兒進行幫助。
3、幼兒互相欣賞同伴的作品并幫助幼兒有困難的幼兒完成拼圖游戲。
4、師:“小朋友快來看有一個圖案寶寶沒有拼好,誰愿意幫助它?”讓幼兒發現有錯誤的拼圖并請小朋友幫助解決和改正。
四、師:“小朋友看還有一種玩七巧板的方法,你們想嘗試嗎?”請幼兒自由選擇一塊大的七巧板分組合作進行拼圖游戲。
延伸活動: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這種方法是怎么玩七巧板的嗎?(看圖拼七巧板)那我們一起出去試一試吧!”教師帶幼兒到活動室外面去玩七巧板。
教師自我評價:
1、過程評價(主要環節評析)
幼兒通過嘗試和探索,對七巧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自己的操作,設計出各種不同的造型,通過探索和實踐,發現七巧板的各種不同的玩法,在教育活動中,教師通過大的七巧板教具讓幼兒更直觀形象地認識它的形狀、大小和顏色,了解七巧板的組成,不僅為下面的七巧板的拼圖打下了基礎,而且,將活動與數學教育活動相結合。在小結七巧板的組成時,我注意讓幼兒來概括和總結。采用了:“你認為他說的完整嗎?你還有什么不同的發現?”、“有哪位幼兒能準確、完整地敘述七巧板的組成?”的提問,使幼兒的總結評價能力進一步得到培養的機會。在幼兒初步嘗試玩七巧板時,教師提供了橡皮泥的模板,讓幼兒用七巧板在橡皮泥模板上隨意造型,激發幼兒對七巧板的興趣,這是本次活動的開場游戲,是一個讓幼兒展示豐富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探究過程,幼兒在玩中會利用七巧板表達對社會生活環境的理解和情懷,是教師觀察和發展幼兒的空間觀念和實踐創新能力的摸底嘗試。在這一環節中,幼兒拼出的造型很多都超出了教師的想象,如:有的小朋友拼出了公園;有的小朋友拼出了稻草人;還有的小朋友拼出了生日蠟燭……。在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用七巧板創作的造型名稱、操作步驟和內容環節中,重點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述能力。同時,培養了幼兒相互交流、學習的能力。在進一步嘗試探索七巧板游戲玩法的時候,教師提供了有內線圖案和沒有內線圖案的模板,讓幼兒在進行游戲操作的過程中自然體會到兩種難易程度的不同,從而能更進一步了解和掌握七巧板的基本玩法。幼兒互相欣賞同伴的作品并幫助幼兒有困難的幼兒完成拼圖游戲,讓幼兒互相學習,在幼兒發現問題時,請知道的小朋友進行解答,幫助幼兒共同提高。在延伸活動中,通過請幼兒自由選擇一塊七巧板分組合作進行拼圖游戲,不僅七巧板的玩法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發展了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合作的快樂。
2、自我評價(對整個活動的總體評價)
(1)成功經驗
為了讓幼兒更快更好的掌握活動七巧板的玩法,教師采取了由淺入深的游戲活動形式,先給幼兒提供橡皮泥模板自由的造型,這種游戲的方式,幼兒在七巧板的造型時,不受任何約束,按自己的想象進行造型,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然后提供有內線圖案的模板,讓幼兒根據形狀提示擺放七巧板,最后,提供沒有內線圖案的模板,讓幼兒根據外廓提示擺放七巧板,這就要求幼兒對外廓內的形狀進行判斷,增加了一定的難度,這種方法使幼兒逐步掌握了七巧板的玩法,同時激發了幼兒愿意玩的興趣,活動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也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同時針對發言不積極的幼兒我及時地給予機會。其次活動中我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充分地自由探索,我只是作為引導者,隨時給予個別幼兒進行隨機引導。在活動中我采用開闊性的語言進行提問,讓幼兒有充分的思維和語言空間。在整個過程中,我注重多給幼兒創造探索發現的機會,多給幼兒相互學習、交流的機會,多給幼兒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機會。
(2)不足之處
在活動中有個別幼兒沒有按照七塊木板來拼,個別小朋友雖然拼出了造型,但他只用了五塊板或六塊板,沒有掌握七巧板的正確玩法,教師的個別指導還要加強七巧板的規則玩法。
(3)改進措施
采取幼兒互相學習的方法,對七巧板的特征要進行更深的強調和提醒。在此類教學的下一步,應該讓幼兒根據自己拼出的圖案來自畫模版。也可以讓幼兒把自己體驗到的經驗告訴和傳輸給還沒有玩七巧板的幼兒,這樣更能夠鞏固幼兒對玩七巧板能力的訓練。
園長評析:
本次活動,是教師在我園班級智力玩具區域活動的基礎上創編的一個教育活動。在活動的選材上,充分考慮了幼兒的興趣,適合幼兒的年齡特征,有利于幼兒的身心發展。在活動的內容上,有機地整合了語言、科學、藝術、社會等學科領域的相關內容,是一個富有創意的綜合活動。在活動的組織上,一是教師能輕松自然地組織活動的各個環節,整個環節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充分體現了玩中學的特點。二是教師能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把時間、空間大量的留給幼兒,讓幼兒通過操作相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幼兒們在相互交流、學習的過程中完成活動目標。教師的語言精練、準確、開放,幾乎沒有重復性、封閉性的語言。三是教師讓幼兒學會評價貫穿了整個活動之中,所有評價環節均是教師通過組織幼兒自評、互評來實現的。四是教師放收自如,各個環節均把握了先放后收的原則,“放”給幼兒較為充分、操作、自主的時間,“收”給了幼兒再思考、再探索的相互交流、學習空間。五是教師在材料上很充分,不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能有效地為整個活動添彩。在活動的效果上,全部幼兒始終都能處于興奮、積極的狀態,參與度高。他們能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勤奮操作,活動效果顯著。只是教師的個別指導有時還顧及不到全體幼兒。
大班數學有趣的七巧板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魏格納及他的大陸漂移學說;
2、能夠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論點,并能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地球上些現象發生的原因;
3、通過了解“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理論”的形成過程,初步認識假說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學重點:
板塊構造學說的形成
三、教學難點:
板塊構造理論的主要觀點
四、教學方法:
討論法
五、教具準備:
世界地圖、二億年前后地球位置變遷圖、兩塊板、一張膠紙、空瓶子一個
六、教學設計:
本節課內容比較抽象,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配合使用世界地形圖和多媒體技術模擬大陸漂移的過程和板塊活動的過程。
七、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講故事:一個大詩人的夢
一個大詩人的夢
1910年的一天,德國年輕的氣象學家艾爾弗雷德魏格納躺在床上,目光注視著墻上一幅世界地圖。他意外地發現,地圖上大西洋輪廓是如此相吻合!這一啟示,使他產生了一個閃念:非洲大陸與南美洲大陸、歐洲大陸與北美大陸是不是曾經貼在一起?這就是著名大陸漂移假說的最終思想。
1911年秋,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魏格納又從一個論文集中看到了“根據古生物的證據,巴西與非洲間曾經有過陸地相連接”的論述。于是他便在大量測量學與古生物的范圍內研究,并的出了重要的“大陸漂移”的肯定論據。由于這一假象如此偶然,如此富于幻想離奇色彩,使得當時許多地質學家目瞪口呆,直至今日仍有人稱這一假象為“一個大詩人的夢”。為此,魏格納也獲得了“地質浪漫詩人”的稱號。
師:從這個故事中,說明了“大陸漂移假說”的主要觀點是什么?有那些證據支持他的觀點?從魏格納“大陸漂移說”的提出過程中可以學到一些什么?
生:分組討論(前后桌4人為一小組,時間2―3分鐘,教師參與學生討論)
師:哪個小組的發言人來匯報一下你們小組的討論情況
生:“大陸漂移學說”的主要觀點是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曾經是一個整體,后來因為各種原因才破裂分開后的。證據是大西洋兩岸的輪廓是如此的相對應;巴西與非洲間曾經有過陸地相連接,古生物之間存在一定的親緣關系。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應用了先假說后尋找證據的方法。
(說明:允許學生有錯誤的見解存在)
師:聽了以上幾組同學的結論,我們來看一下大陸的漂移過程(展示2億年前后大陸的位置變遷的圖片)
師歸納: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最終沒有有足夠的證據,直到現在還有人稱這一假想為“一個詩人的夢”,但這一“學說”的提出假說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們在以后的科學研究中也應有學習魏格納的這敢于假說、勇于探索的精神。
(引導學生閱讀P151的閱讀材料)
師歸納:20世紀60年代,隨著海洋地質學、考古地磁學、地球物理學等的興起和發展,人們在“大陸漂移學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的全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理論
(引導學生觀圖4—45“六大板塊示意圖”)
師:這些大陸巖石圈是否像我們小時候玩的七巧板?想想消亡邊界和生長邊界是如何產生的?
生:分組討論
師:大陸的巖石圈好像是一整塊拼好的七巧板,這一小塊的七巧板就叫板塊。
師: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六大板塊的分布。
(結合書本上地圖講述六大板塊的分布情況)
師:請大家看一下哪幾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中國處于哪個板塊?
生:(太平板塊亞歐板塊)
師:全球由六大板塊構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
(領導學生閱讀4—43、4—46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圖)
問:世界上火山、地震多分布在什么區域?
生:(各板塊交界處)
師:兩個板塊相撞會發生什么現象,用兩本書碰撞一下,
生:分組討論并實驗
師歸納:板塊碰撞時產生巨大的能量,產生海嶺或山脈,例: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此時兩板塊的邊界就叫做消亡邊界。
(問:喜馬拉雅山脈是哪兩大板塊相撞而成的?)
生:(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
師:原本相鄰的兩大板塊破裂,會發生什么現象,并用實驗證一下。
生:分組討論并驗證
師歸納:板塊張裂形成了山谷和海洋,例: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的形成。此時兩板塊的邊界就叫做生長邊界。
總結:
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一、魏格納和他的大陸漂移學說
1、大陸漂移學說是魏格納的一個假說
2、證據
(1)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
(2)大西洋兩岸大陸上的生物存在一定的親緣關系
二、板塊構造學說
1、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這些板塊飄浮在軟流層上
2、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板塊的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3、板塊碰撞和張裂是引起地殼變動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