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課:問題反思與對策探討教學動力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傳統的“標準”式評課有被當前流行的“理念”式評課取代之勢。“標準”式評課既有客觀性和可比性,又有機械性和片面性。“理念”式評課既有開放性和人文性,又有主觀性與不可比性。“矛盾”式評課則能兼顧教學的過程與結果,體現出科學與人文的結合。
關于如何評價一堂課的質量,過去我們常用某些標準來衡量。隨著新課改的推進,現在更多地是看它是否符合新課程理念。“課”是教學的基本單位,課的評價是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評課對廣大教師有重大導向作用,涉及到新課程理念的貫徹落實。因此,我們有必要對評課方式的轉變進行反思,指出其優點與不足,并尋找相應的對策。
一、傳統的“標準"式評課
長期以來,我們相信好課及其評價應有明確的標準,并大同小異地將其寫在各種版本的《教學論》或《教育學》書籍中: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內容正確、方法恰當、表達清晰、組織嚴密、氣氛熱烈。這些標準被作為上好課的基本要求讓學生學習與掌握,當他們從事教學工作后,又成為衡量他們上課質量的基本依據。而且為體現客觀性和便于操作,各學校又進一步將標準細化成賦有權重的具體指標,制定成相應的評課表,聽課、評課時只需要在表格里打“√”,然后把分值相加得出總分,總分的高低便代表一堂課的優劣。
基于這些標準的評課的確有以下優點:(1)客觀性。評課標準是統一的,不因被評者或評者而異,再加上細化的評價指標便于操作,使得主觀因素的干擾作用大大降低,從而提高了評課的客觀公正性;(2)可比性。每個具體指標都賦有相應的分值,只要將課堂上觀察到的教學行為與評價指標作對照,就可獲得被評教師的得分,用分數多少判定課的好壞,教師之間相互比較時,清楚明確,不容爭辯。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專門活動,上述評課標準對教學有明顯的導向和規范作用,有助于教師盡快走上“正軌”,減少教學的盲目性與低效性。也許正是由于這些優點和作用,多年來它一直被廣泛采用,成為對教師進行等級評定與選拔的有效工具。即使在推行新課改的當今,仍有許多學校在沿用這種評價。
“標準”式評課也有明顯的弊端,對此已有大量批評,突出表現在:(1)機械性。教學具有高度的復雜性,用統一標準來衡量,不是反映而是消除教學活動的豐富性。而且即使教師在各項標準方面都表現不錯,它們加起來也未必是好課。更何況課堂上學生的思想、情感與智力的發展是難以用量化的標準來衡量的。因此,這種評課是一種簡單化與機械化的做法;(2)片面性。傳統評課標準中盡管也有“氣氛熱烈”這樣一條,但總體上講,它們主要關注教師采取了什么樣的教學措施,學生獲得了多少知識,焦點集中在教師的教以及學生對教材的掌握程度上,而對學生的學及多方面發展重視不夠。從根本上說,傳統評課的這些不足與我們過去對教學本質的理解有關,即認為教學過程在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掌握間接知識的過程,因此,教學與評價關注教師的教和知識的掌握也就自然而然了。
二、當前的“理念”式評課
新課改對傳統教學思想做了反思,并確立了新的教學理念,倡導把教學活動看作自主探究與積極交往的過程。響應新課改的召喚,許多教師積極嘗試在新理念的指導下開展教學,使課堂面貌煥然一新:課堂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在逐漸減少,積極參與、大膽質疑、自主探究的現象在逐漸增多。面對課堂上的這種變化,許多教師以及評課者放棄傳統的評課標準,轉而采用新課程理念進行評析。認為只要符合新理念,即使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是好課。關于這一點,只要看一看教師的課后反思以及專家點評就能明白。下面舉一個典型例子。在小學六年級語文課《鷸蚌相爭》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教材產生懷疑,于是教師決定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老師,我覺得課文有問題”,“你看,書上寫鷸威脅蚌說‘你不松開殼兒,就等著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沒有了水,你就會干死在這河灘上!’你想呀,鷸的嘴正被蚌夾著呢,怎么可能說話呀?”受此啟發,其他同學認為蚌也不能對鷸說:“我就夾住你的嘴巴不放,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你也會餓死在這河灘上!”因為蚌一開口,鷸就會趁機拔出嘴巴逃走。
教師鼓勵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同學們紛紛發表意見:有的認為課文這樣寫的確不妥;有的認為課文是根據古文改編的,沒什么問題;有的反對說,改編也要古為今用,不正確的要修正;有的認為課文是寓言,是在借這個故事說明道理,這么寫沒什么問題;有的堅持認為,盡管是寓言,也要符合實際,比如總不能說鷸夾住蚌的嘴巴吧。
最后教師建議學生根據討論結果把教材改一改,并給編輯叔叔寫一封信。下面是其中一個小組寫給編輯叔叔的建議:“鷸用盡力氣,還是拔不出來,便狠狠瞪了蚌一眼,心想:哼,等著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千死在這河灘上吧。蚌像看透了鷸的心思,得意洋洋地想:哼,我就夾住你的嘴巴不放,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吃不到東西,你就會餓死在這河灘上!”
如何評價這節課?根據傳統的“標準”,這顯然是一堂“目標不明”或“偏離目標”的課,即便不壞也談不上好。但用新課程理念來評,結論就完全不同。正如該任課教師在課后自評時所說,課堂是教師、學生互動交往、探究的場所,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的生成過程,學生的懷疑正是生成課程資源的大好時機,不容忽視。拋開事先的預設,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是明智之舉。結果課堂因此而出彩,而且是“一堂無法預約的精彩”㈦。此案例引起許多學者的興趣,紛紛發表評論,他們幾乎都贊同這是一堂符合新課改理念的精彩課,爭論只在于這樣的課能否預設以及是否每堂課都應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