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精選7篇)
五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材
《奇異的琥珀》是第十冊新教材中第三單元的課文,此單元以“神話傳說,科學天地”為主題,訓練的重點是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反復推敲重點詞句,記錄自己的疑惑和體會,也可以查找一些資。同學們會隨著語言文字進行特殊的旅游。根據這些要求,我以我校一貫堅持的培養學生十大創造性學習習慣為核心,努力關注文本,關注學生,盡力把讀的時間,說的機會,問的權利,評的自由還給學生,為此我從以下幾方面設計了教學過程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作者說明語言的生動準確;二是體會作者推測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二、 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與學生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理解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這塊琥珀形成的 過程以及這樣想象的依據。
2、復述故事過程。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ㄈl展目標:
培養學生的默讀、朗讀、理解、想象能力。
本課教學的重點:
1、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和必須具備的條件。
2、體會科學家合理想象的依據。
教學難點:理解科學家想象的依據。
三、 說設計理念
課文語言樸實自然,敘寫生動具體,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深切感受作者說明語言的生動準確;體會作者推測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教學中重朗讀、重感悟、重情感、重創新。在聽、說、讀、寫中落實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四、 說教學思路與意圖
。ㄒ唬⒒仡櫯f知,導入新課
1、回顧舊知,教師導入:(課件出示課題)
2、課件出示琥珀的圖片,設懸:
要知道在世界上,琥珀里面有一個小動物并不稀奇,而最稀奇的是在這塊琥珀里同時存在著兩個小動物,還有掙扎過的痕跡,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個有趣的故事吧。
[意圖:回顧舊知,鞏固上節課所學知識,加深學生的印象,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展示圖片,給學生設置懸念,對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學習松脂球形成的部分(2—9自然段)。
。1)課件出示有聲動畫——松脂球形成的過程(學生觀看動畫)
[意圖:用動畫課件展示這一過程既直觀又形象,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同時也為后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2)看后,教師問:你覺得這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呢?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2—9自然段,邊讀邊用直線畫出相關的句子。
。3)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找出松脂球形成的條件,教師巡視幫助。
(4)全班匯報交流。
五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葉公好龍》是北師大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古文,本單元主題是龍。這是一則寓言故事,廣為流傳,后來成了成語典故.這則寓言講的是一個叫葉公的人,十分喜愛龍,梁柱上雕的,門窗上刻的,墻壁上畫的都是龍。天上的真龍聽說后,特地趕來看葉公。而葉公見到真龍后,卻嚇得面無人色,失魂落魄。以后,人們就諷刺那些只是口頭上說喜歡某事物,言行卻不一致的人為“葉公好龍”。常常用來比喻表面愛好某事物,其實并不是真的喜愛的行為。
二、說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的編寫以及學生的特點,我把本課的目標制定為以下內容:
1、知道葉公好龍這個寓言的故事,從中體會到做人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實事求是、不可弄虛作假。
2、理解文中“好”、“寫”、“窺”、“施(yì)”“走”等字的意思。
正確、流利地朗誦課文,背誦課文。
3、能根據現代文、工具書理解文章內容,在反復誦讀課文中,能產生自己的獨特感受,初步培養誦讀文言文的語言感悟能力。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學習文言文要能正確斷句,流利地朗讀。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學生能讀懂每句話的意思。能讀懂全文,并能理解寓意。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基于此,我采用激趣導入,抓住重點引導感悟,結合實際拓展遷移的教學模式。
四、說教學程序:
教學程序分為四部分:一講解典故,激趣導入,二熟讀課文,感悟內容,三演一演,背一背。
1、講解典故,激趣導入。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課一開始,我就給學生講和“葉公好龍”這個成語有關的歷史典故——春秋戰國時期魯哀公的故事,學生聽的饒有興味時,我以“想知道故事中的子張給魯哀公留下了什么話嗎?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葉公好龍》。”之后,板書課題,引導理解“好”的意思,記憶它的讀音。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為學生理解文本做好鋪墊。
2、熟讀課文,感悟內容,
由于導入新課時教師的引導,使學生產生較強的閱讀期待,帶著好奇和疑惑,讓學生迅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但因為是文言文,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范讀課文兩次,并提出閱讀要求:1、注意句中的停頓,用“/”劃出來。2、注意讀音準確。
學生通過自讀、同桌讀、指名讀、小組讀等方式讓學生充分朗讀。教學意圖: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重點在讀,難點在讀,特別是小學生接觸文言文不多,更應該多讀少講,使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明理,豐富語文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
之后,學生文白對照并且結合金鑰匙內容,了解文章大概內容。并且通過葉公真的喜歡龍嗎?讓學生小組討論之后,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在此之后,返回文章最初的內容:字張對魯哀公說這個故事是想說什么呢?生活中有這樣的人嗎?學生討論。將語文引向生活,形成一個開放的課堂。
3、演一演,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為學生背誦做鋪墊,使朗讀表演相輔相成,理解背誦相得益彰。目的是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讀趣學,學有所得。
4、知識拓展——正確認識歷史人物,向學生講述歷史上真實的葉公。
感謝黃老師的辛勤付出,方便了大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五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詩。本組教材是以童年為專題來編排教學內容的!赌镣肥翘拼娙藚螏r所作,呂巖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呂洞賓。整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兒童晚歸休憩圖:草場、月夜、笛聲、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全詩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的表現了牧童悠閑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
2、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注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但有時,則對詩歌背后蘊含的詩人情感不能深刻的體會到。
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結合本單元教材分析、教學要求和本課教學要求,依據課程標準中的“三個維度”,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一下的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古詩,感知古詩大意。
2、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并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閑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向往。
3、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感受中華語言的精妙。
并以此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并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閑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向往。”同時這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三、說教學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苯虒W本首詩,我重點運用“情景教學法”、“設景想象教學法”,借助多媒體課件與音樂來創設學生樂于接受,能走進其間的意境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閱讀、感悟、表達與創新。
此外,我還采用了“誦讀法”、“重點字詞剖析教學法”進行教學
四、說教學過程
我將從以下五個環節展開教學。
(一)、以明快的音樂入手,走進《牧童》
課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歡快的樂曲《田園之歌》,讓學生聽。隨后問學生:歡快的音樂帶給你什么樣的心情?然后順勢引導:其實,能帶給人快樂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就很快樂。見到久別的朋友,會很快樂。認識一位新朋友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F在,就讓我們帶著一顆快樂的心跟隨詩人呂巖去結識一位新朋友。由此導入古詩《牧童》,并板書:牧童
這樣的安排,我旨在“快樂”二字上展開教學,不但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又讓學生以快樂的心情走進課堂。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課堂基調,課堂教學也因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二)、三讀古詩,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詩只有用心朗誦,才能彰顯它獨特的韻味。在此,我采用了“誦讀法”,設計了三“讀”環節:
1、一讀字正腔圓
學生初讀本首詩時,我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重點認讀“鋪”、“蓑”、“臥”。
2、二讀抑揚頓挫
在學生讀準讀通詩句的基礎上,我告訴學生:詩歌更講究節奏,讀詩要讀出它的抑揚頓挫,讀出它的變化,才能讀出它的美。
3、三讀詩中意境
通過以上兩個環節的練讀,學生大多已能熟讀古詩,并初步感知古詩大意。此時,我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讀——品讀古詩。我鼓勵學生,會讀詩的孩子一定能讀懂古詩,請你在心里品一品每一句詩,你從中讀出了什么?
(1)讀出詩中所蘊含的畫面
此環節我會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意境,讓學生用一個合適的詞形容一下這景、這人、這物。此時出示課件:你會填嗎?
( )的草 ( )的笛聲 ( )的牧童 ( )地躺著
( )的草場 ( )的月光 ( )的的晚風 ( )的月夜
如此,學生從單個詞語入手,經過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使詩中的景、人、物變得鮮明生動起來,并為下面的古詩理解降低了難度,體現了學習的階梯。
(2)、讀出牧童愉快的心情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北臼自姷奶攸c是敘事抒情,情景交融。為了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我從詩中人物“牧童”切入,讓學生邊讀邊悟。要求學生把所填的詞語放到詩中去讀一讀,并猜一猜這是位什么樣的的牧童?大多學生通過反復的讀能感受到牧童的快樂心情。在和學生的交流中,板書:快樂、悠閑。
“三”讀古詩環節,我力圖將學生置于閱讀的的主體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讀,調動了學生學習古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讀出層次,讀出詩韻,讀出詩情。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思維。充分體現了“快樂讀美文,輕松學古詩”的理念。
(三)、入詩境,悟詩情
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我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學們,你們發現沒有?這首詩的題目為《牧童》,可整首詩并沒有出現“牧童”二字,你是從詩的什么地方看到了這樣快樂悠閑的牧童?并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教學。
五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威尼斯的小艇》是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九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文從小艇的樣子、船夫的駕駛技術以及小艇在威尼斯市民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等幾個方面,介紹了水城威尼斯獨特的交通狀況和特有的風土人情。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在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威尼斯的風土人情。
2.了解小艇的特點,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和精彩描述的方法。
3.學會生字、新詞,理解詞語。
4.學習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表達出事物的動態和靜態特征。
5.有語氣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了解小艇的特點及其重要作用,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寫作的方法。
教學難點:
使學生明確小艇和威尼斯的密切關系。
二、說教法
教為學服務,這是當前把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想!锻崴沟男⊥А肥且黄v讀課文,在其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充分發揮教師的潛能。所以我采用了“學——議——練”的教學模式,所謂“學”就是自學,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學;“議”就是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通過讀課文提出問題,并盡可能自己解決疑問,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動腦、動口、動手,獲得新知;“練”就是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三、說學法
因為教為學服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讓學生運用讀讀、劃劃、議議等學習方法。這樣通過動腦、動口、動手等方式,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提高自學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 威尼斯的小艇
二、簡介威尼斯
威尼斯是意大利的一座名城,是一座舉世聞名的水上城市。整個城市雖然不大,卻由118個島嶼組成,全市有117條大小河道,有400多座橋梁連成。由于城市河道眾多,而大街就是河道,所以,小艇就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
三、師生互動
1、同學們 學習一篇課文,我們可以從課題入手,那么,從課題“威尼斯的小艇”我們可以知道些什么?
2、很好,威尼斯是一個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縱橫交叉,小艇就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車。
3、那么,從課文的重點詞“小艇”,如果你是作者,會圍繞小艇寫些什么呢?
4、說得真好!威尼斯位于意大利,是一座聞名遐邇的水上城市,下面請大家讀課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寫的?
四、了解小艇的樣子和特點:
1、說的很好,當我們置身于威尼斯的小艇中,會有一種“船在水中走,人在畫中游”的感受,那么就先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些造型別致、乘坐舒適的小船。
2、我請一位同學讀一下課文第二自然段,看看課文是怎樣描寫小船的樣子和特點的?(學生讀) 請看小黑板: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像獨木舟。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活,仿佛田溝里的水蛇。
3、誰來談一談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使我們感到描寫得更生動形象?
4、很好,作者主要運用了比喻的方法,大家看
用“獨木舟”比喻小艇,說明小艇‘又窄又深’
那么用“新月”比喻小艇的什么特點?——兩頭翹起。
用“一條蛇”比喻什么呢?——小艇的行動輕快靈活。
5、那么,用了這三個比喻句,我們眼前就出現了小艇的樣子、造型。以及它行動起來的感覺,今后我們也要學習這些描寫的方法,使我們的文章也同樣生動、形象。
五、學習“船夫駕駛技術特別好”一段:
1、 那么,船夫的技術如何呢?下面請男同學齊讀第三節,想一想,哪些詞說明船夫駕駛技術出眾?(板書:駕駛技術好:)
2、哪些詞說明船夫駕駛技術好呢?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操縱自如、擠過、穿過、急轉彎)
六、學習“小艇和人們的生活關系密切”:
1、課文一開始就說“威尼斯的小艇相當于大街上的汽車”。那么都有哪些人離不開汽車,他們乘坐小艇去做什么呢?
2、下面請大家靜息,我來測試一下大家的聽記能力。請周華閩讀一下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
3、誰乘坐小艇去做些什么呢?
4、小黑板出示:
誰
干什么
。ㄉ倘耍
。ㄈプ錾猓
(婦女)
(高聲談笑)
(孩子由成年人伴著)
坐著小艇
。ǖ浇纪夂粑迈r的空氣)
。ɡ先藥е遥
(上教堂做禱告)
(一大群人)
。ɑ丶遥
七、小結:
1、從黎明到夜深人靜,我們可以看到小艇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當威尼斯的小艇一出動,城市就怎么樣?(喧鬧,充滿生機和活力);當小艇一停泊,威尼斯就 。(寂靜)
八、師小結
大家講得很好,的確,課文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美的地方何止一個威尼斯,我希望大家能投入生活,熱愛生活,那么你就會感到生活充滿了快樂。
板書設計:
威尼斯的小艇
樣子獨特:長 窄 深 翹
船夫技術高超:操縱自如
作用大:關系密切
五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舟過安仁》是新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吨圻^安仁》這首詩,以新奇的角度寫漁童行舟過江,以傘作帆,張傘使風時天真、活潑的情景。對正在經歷童年的孩子來說,童年故事應該是不陌生的。所以,教學中我利用他們的閱讀期待,調動起學習的興趣。
本組課文以“童年”為主題,引導學生感受童年的樂趣,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所表達出的對童年的眷戀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這首詩集中刻畫了一對孩童的聰慧機智與行動中散發出的單單屬于童年的童真、童趣,讓人心生向往與眷戀,學生對于這種感情的感受,為此后語文園地的口語交際訓練“難忘童年”作了一定的鋪墊。
五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七言律詩積累,知道學習古詩的幾個步驟和基本方法。學生對于小組活動的展示也充滿了興趣,而如何順應這種學情則是教師所應該把握的。在《舟過安仁》這首詩的學習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首關于童趣的《牧童》,對于這種淺白易懂,充滿情趣的詩歌興趣濃厚。
根據這些相關要求、教材內容特點,并結合學情,我安排了一課時的教學時間,并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借助注釋,結合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意思,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小童的形象;
3、體會作者對兒童的贊賞、喜愛之情,同時也感受詩人的不泯童心。
課標中明確要求,詩歌教學,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想象畫面是關鍵,因此我將這節課的重點放在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想象詩歌的意境上。此外,在這首充滿童趣的詩中,兩小童的形象非常的鮮明、突出,怎么從詩句中一步一步的感受到小童聰慧伶俐的形象,體會詩人對他們的喜愛之情和詩人那不曾泯滅的童心,成為我這節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及學法:
語文教學應通過朗讀、對話等途徑,引領學生觸摸文本、走進文本,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因此在學法上,我主要采用朗讀法,“以讀促情、以讀感悟”。以各種形式的朗讀,匯成學生知識、情感的海洋。在教法的選擇上,我選擇“以畫入手,生發想象”,“以想為器,培養思維”,“以說為主,鍛煉口語”。通過對詩歌一層一層深入的解讀,感受詩人對孩童的贊賞與喜愛的情感。
三、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出童趣:
新課導入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合理的導入能奠定一堂課的基調,使教學過程順利展開。
首先我以學生身邊的趣事入手,讓生自由的說一說在他們身邊發生的充滿童趣的事,使這堂課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展開。
接著我總結學生的故事,引出今天所要學習的詩歌。
在引出課題之后,我及時的對課題進行分析理解,以便學生了解這堂課的學習方向。
(二)初讀感知,讀順讀熟:
詩歌,朗讀是生命,怎么樣一步一步深入的朗讀是教師應該考慮的重點。在這一環節,我采用二層次教學。
第一層-----讀正確,通過自讀,指名讀,齊讀等朗讀方式,達到讀正確,讀流利的目標。
第二層-----讀節奏,通過同桌互讀互評,教師范讀,小組賽讀等形式,達到讀出音律,讀出節奏的目標。
一葉︱漁舟︱倆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并且我還在ppt上打出詩歌的節奏,增強學生對節奏的感知。
(三)自讀自悟,理解詩意
五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景陽岡》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小說《水滸傳》第二十三回選編的。課文記敘了武松在陽谷縣的一家酒店內開懷暢飲后,趁著酒興上了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現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機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先講武松進店飲酒,不聽勸告,執意過岡;接著講武松上岡,見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決定繼續上岡;然后講武松赤手空拳與猛虎搏斗,終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講武松一步步挨下岡來。在這四部分中,第三部分是重點,前兩部分,即武松在酒店喝酒和上岡,不僅是故事情節發展的需要,而且表現了武松豪放、倔強的性格和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為寫他勇打猛虎做了很好的鋪墊。
課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讓人過目難忘。作者運用了多種表現方法來刻畫人物,特別是在動詞的運用上,很有特色,對表現武松打虎時的驚心動魄的場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文章寫人虎相遇時,老虎的“一撲”“一掀”“一剪”等動作,把老虎兇猛殘暴、讓人生畏的氣勢顯現無遺。而武松只是“閃、躲”“閃”和“躲”的意思相近,但內涵有些不同!伴W”是閃避,即迅速側轉身子躲避,它表現了武松動作敏捷、武藝高強。武松在遭到老虎的突然襲擊,“閃” 是本能反應,說明武松動作之敏捷;“躲”是躲避,指故意離開或隱蔽起來,使人看不見。“躲”是有意為之。閃和躲,同時說明了武松既有優秀的本能又有沉著冷靜和勇敢無畏的性格。
文中寫武松手中唯一的武器就是哨棒。作者寫到哨棒的地方就有十多處,而每一處所用的動詞均不一樣。這些動詞,用得無一不是恰到好處。請看:“靠、提、拖、插、拿、掄、劈、丟”,這些動詞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強、無畏的性格特點。
當武松躲閃過了猛虎的“一撲、一掀、一剪”之后,便立即轉守為攻。在文中,這部分內容又準確地運用了幾個動詞“揪、按、踢、提、打”,把武松打虎的場面寫得有聲有色,神采飛揚,打虎英雄的形象躍然紙上。
再看,經過一場惡斗,打死了老虎之后,武松的精力已經耗盡,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會兒,隨后,便“一步步挨下岡來”。一個“挨”字,可以說比用任何一個表示“走”的意思的動詞更合適不過了。它精確地寫出了武松在同猛虎搏斗后,手腳疏軟、筋疲力盡的狀態。武松畢竟是血肉之軀,經過一場激烈的人虎相搏后,他疲勞了,困倦了,這是很自然的現象。這樣的描寫,非但無損于英雄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樸實、豐滿、逼真、可信。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武松的英雄氣概,體會其豪放、勇敢、機智的性格,并能講述武松打虎的部分,從而進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同時,在閱讀中積累閱讀名著的方法。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這部分,是課文重點,也是教學重點;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教學目標 :
(1)認識“倚、著”等19個生字,會寫“岡、饑”等15個生字,正確讀寫“晌午、篩酒”等詞語。
(2)指導學生遇到難理解的詞語,聯系上下文和閱讀經驗猜出詞語的大致意思。
。3)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把事情的發生、發展、結果弄清楚,了解武松打虎的經過;能簡要的說一說故事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詳細講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抓住人物的語言、心理活動、動作等了解人物的特點,了解武松豪放、勇敢無畏的性格。
。5)通過學習,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
2.教學重點:
默讀課文,聯系上下文和閱讀經驗猜出詞語的大致意思;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經過;了解人物的特點,了解武松豪放、勇敢無畏的性格;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親近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
3.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遇到不理解的詞語,聯系上下文和閱讀經驗猜出詞語的大致意思,把事情的發生、發展、結果弄清楚;抓住人物的語言、心理活動、動作等了解人物的特點,了解武松豪放、勇敢無畏的性格。
三、說學情:
我國著名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滸傳》這本家喻戶曉的文學名著是課程標準推薦閱讀書目之一。學生在此之前的學習或生活當中或多或少有所接觸,影視節目在多次滾動播放。因此,他們對其中的人物形象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這種了解不夠深刻、全面,在學生平時的閱讀中,他們大多只關注故事情節,而忽略了作品的藝術性、思想性,教學中帶領學生通過對重點段落章節的閱讀、探究,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深入地了解它的表達方法。并通過片段教學引導學生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提高學生閱讀欣賞的能力,從而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四、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主要選用“自讀、自悟、自得”和“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方式,采用創設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和展開想象。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理解課文內容,積累閱讀方法。展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雙邊活動,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學能力。
2.說學法: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自主閱讀、以讀促思、讀中感悟、讀中發現”,引導學生積累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學會讀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巧妙設計,激發探索,不僅讓學生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達到讓學生“會學”的目的。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六、說教學流程:
1.交流小說,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交流激趣。
由欣賞大型電視連續劇《水滸傳》的主題歌《好漢歌》入手,引出對《水滸傳》的探討和交流。在交流中引導學生了解《水滸傳》的創作背景、語言技巧和描寫人物的筆法,初步了解《水滸傳》的語言平實樸素、準確、洗練而生動,富于濃烈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個性;在描寫人物上,粗筆濃墨,色彩絢爛,酣暢淋漓,神情面貌如見其人。無形中拉近了欣賞與《水滸傳》的距離。
(2)導入課題。
在拉近了學生與《水滸傳》距離的基礎上,導入課題,并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和景陽岡的有關信息,進一步拉近了學生和文本的距離,調動了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
2.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本課生字新詞數量多,很多詞語都遵照原文,未加改動,與現在的用法差距很大,因此學生理解詞語難度大,在教學中我嘗試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結合詞語所在的語言環境猜一猜詞語的意思,在交流環節教師再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理解古典名著中詞語的方法。
3.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指讀完一篇文章后產生的心理感觸,是對課文的整體領悟,是閱讀者通過直覺在較短的時間內對課文要點進行大體上的領會和把握。它是閱讀者著眼于全局,通過自己的主觀認識,綜合運用學過的各種語文知識和語感,對閱讀材料進行宏觀的理解。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通讀全文,初步把握文章大意,也就是先對文章的大致內容有個整體感知。這樣,有助于學生能迅速進入狀況,融入文章,對文章各部分內容的把握與理解也就能更迅速,更準確。
在學生初讀課文時對文章的線索有個大概的了解,然后總攬全文,并整理線索,這樣學生對文章的情節發展過程就有了總體上的把握,這就為下一步作進一步的細致的局部分析作了充分準備。
4.細讀課文,深入探究。
。1)“喝酒”這一部分,主要突顯了語言方面的特點。我先讓同學們默讀這一部分內容,并標注出人物對話,特別是著重標注武松的語言。引導學生在朗讀和分角色朗讀中感受武松豪放、倔強的性格特點。
(2)武松“上岡”這一部分,作者著重從心理描寫入手。教學中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有關內容,畫出描寫武松心理活動的句子,讀一讀,深入體會,并引導學生在互相交流通過體會武松心理心理活動的變化,感受武松的倔強、固執和無畏的英雄氣概。向學生滲透側面烘托這一表現人物形象方法。
5.“打虎”這一部分,主要突顯了動作方面的特點。教學這部分課文時,我引導學生抓住武松和老虎的動作進行探討和交流。引導學生從“掄、劈、揪、按、踢、提、打”等詞語感受武松虎虎生風,感受武松打虎的英雄氣勢,感受武松勇武過人的高大形象。從武松三次“閃”感受武松的“機智”或“機敏”。
6.“下岡”這一部分,主要突顯了動作和心理活動方面的特點。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武松的心理活動感受他的機敏;引導學生探究“挨”字,感受作者用詞的巧妙。
7.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通過課堂總結引導學生從總體上感受課文內容,把握課文主旨,并在理清課文順序的基礎上繼續生如感受人物形象。
在拓展延伸環節,引導學生了解《水滸傳》中許許多多人物都有表現自己特點的綽號,并通過交流了解學生比較熟悉人物的綽號,感受人物的特點或品質,感受施耐庵是如何既傳神又真實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提出有爭議的問題:對于課文中的武松,人們有不同的評價——“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薄拔渌珊芤孀,有些魯莽,不聽別人善意的勸告,虎口逃生只是僥幸!币龑W生在交流中發表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說說自己的理由,教師在講評環節對各種看法都予以肯定,目的是向學生滲透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要辯證的、發展的看待問題,評價事物。
七、說作業設計:
閱讀《三國演義》中自己感興趣的章節,在閱讀中檢驗自己掌握的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鞏固自己學會的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
八、說板書設計:
這堂課的板書設計,既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概括了人物特點,又形象直觀,條理清晰,便于學生理解,進而輔助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
景陽岡
喝酒——豪放、倔強
上岡——倔強、固執和無畏
打虎——機智靈敏、有勇有謀
下岡——機敏
五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白楊》是九年義務教育五年級小學語文(人教版)教材中第二組課文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回鄉接兩孩子上學,在往返的火車上,向孩子們介紹戈壁灘上的白楊,以樹喻人,歌頌了扎根西部建設者博大的胸懷和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
學習本課,可以激發學生對獻身于西部建設者的崇敬之情,學習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從而感染自己;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認真閱讀、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扎好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學會本文的生字新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從“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課文結束。(知識目標)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說出自己的見解,學會借物喻人的寫法。(技能目標)3.讓學生初步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獻身祖國建設的崇高理想。(情感目標)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白楊有哪些特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與課文內容。教學難點:體會爸爸借白楊表達了自己什么樣的心,領悟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四、說教法
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緊扣教學重、難點,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通過師生、生生的雙向互動,讓學生帶疑讀書,在閱讀時抓住人物的神態和對話描寫來體會人物的不同個性特點。在教學中主要通過朗讀促進理解(指名讀、分組讀、分角色朗讀等),并適當地結合課文內容設計幻燈片投影,放錄像等方法幫助學生從視覺上感知理解。
本課主要以讀為主,通過朗讀-理解-再朗讀來理解課文,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五、說學法
教是為學服務的,教是為了不教,新課程理念中把由重“教”改為了重“學”;既要讓學生逐步學會自己學習,又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根據本文特點,我主要采用置疑、討論、交流、合作的方式來讀懂全文,把握課文的價值取向。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通過具體形象的畫面,使學生感受白楊生活的艱辛及它高大、挺拔的特點,使學生很自然的進入到學習情境之中。
。ǘ┏踝x課文,整體感知
首先:自讀課文,自學生字詞;(借助拼音預習課文,把難讀的字多讀幾遍,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其次:分角色朗讀課文,歸納主要內容;(掃清字詞障礙,是理解文章的基礎,所以此環節可以讓學生借助拼音、工具書充分預習,了解大意,并歸納主要內容)。
。ㄈ┥罨形,討論、解決疑問
。1)啟發學生談談他們(她們)從中知道了些什么?不理解的有哪些?并與組內的同學討論交流自己的疑問與看法,進行小組合作;把有價值的問題歸納出來,(預設問題可能有:其一,白楊有什么特點?其二,爸爸和白楊有什么相似之處,爸爸借白楊表白自己什么樣的心?其三,爸爸的兩次沉思各是什么,為什么最后會露出微笑?)
(2)再次朗讀,讓學生大致明白每部分內容的大意,重點引導學生解決疑問,深入學習課文,體會西部工作者無私奉獻精神。我重點讓學生朗讀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話,討論白楊有什么特點?(指導朗讀時,要體現爸爸嚴肅中不失親切和語重心長的語氣,同時,讀出對白楊的贊美之情)
。3)了解白楊的特點后,由樹及人,比較一下爸爸和白楊有什么共同之處,理解課文主要意思。再讓學生回顧課文,思考:爸爸想讓他們知道什么?(根據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4)由前面的學習,學生領悟到借物喻人的寫法,就不難明白最后一小節中大白楊是指爸爸,小白楊指孩子。然后重點引導學生討論課文中爸爸兩次沉思各是什么?為什么最后會露出微笑?(指名答,教師評價)
。ㄋ模┛偨Y全文,激發情感
同學們,白楊能在大戈壁中留下堅強不屈,高大直立的身影,使人為之感動,而在這種惡劣環境中那千千萬萬的邊疆建設者,他們的無私奉獻,更令人敬佩。文中的兩棵“小白楊”在父輩的言傳身教下,一定會茁壯成長,老師也相信,你們這幾十棵“小白楊”也會茁壯成長,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材,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ㄔ诖,我會發給每一位同學一張“心”卡,讓他們把自己的志向寫下,掛于教室,以便時刻激勵他們。最后,在《小白楊》的歌聲中,結束教學。)
七、說板書
白楊白楊:高大直立 生命力強 堅強不屈爸爸:扎根邊疆無私奉獻以物喻人。
八、教學反思
教學中我采用朗讀、置疑、討論、交流、總結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理解課文內容是長處;不足點是:對個別學生的輔導,個別字詞的鞏固訓練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加以改正、完善,力求更好。各位老師,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