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文《藍色的樹葉》說課稿范文(精選4篇)
小學語文課文《藍色的樹葉》說課稿范文 篇1
教材簡析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在我們身邊經常發生的事。李麗向林園園借鉛筆,而林園園舍不得自己的綠鉛筆借給同學,最后李麗用藍鉛筆畫出了樹葉。故事情節簡單,但講出了一個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應伸出援助之手的道理。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進行反思,豐富內心的感受,但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批評或說理上。
學情簡析
1、不管是在幼兒園還是上了小學,盡管孩子們都接受著要學著關心幫助他的教育,然而在生活中做起來卻不那么容易了。因為在對別人的關心中,自己得做出一定的犧牲,也許玩的時間少了,也許耍舍棄自己心愛的東西,也許……孩子們在權衡中往往自私地選擇了保護自己,而放棄了無私地幫助他人。但成長中的孩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在高尚情感的熏陶下,會逐步克服自私,做個充滿愛心的人。
2、孩子們喜歡讀接近他們生活的故事,能理解課文講了什么故事,卻不善于逐句品讀、領會。
3、孩子們對于常見的、意義淺顯的字詞掌握起來要容易一些,所以盡管本課要寫的字多,但是記憶起來并不難。
目標預設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林園園的心里在想什么。
3、懂得人與人之間應該真誠無私地互相幫助。
相關資料
教師準備:掛圖,字詞卡片。
課時安排 2課時。自學提示
1、能自學生字詞語,記憶字形。
2、能觀察分析怎樣把字寫得美觀。
3、邊讀邊想,試著用適當的語氣朗讀對話。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讓“本、鉛、惹、吐、桌、盒、注、削、皺”9個字,會寫 “由、本、吐、注、課、鉛”6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總體感知課文內容,知道林園園的行為是自私的表現。
3、通過自主學習、小組交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目標1
教學難點: 目標2
教學流程:
一、設疑引入
1、板書:( )色的樹葉,你打算怎樣填空?為什么?
(讓學生看課題,發表意見。)
2、板書填空:(藍)色的樹葉,請小朋友讀讀題田 你有什么想法或問題。
(讓學生讀課題,針對課題提問,談自己的想法。)
3、梳理學生的問題。
設計意圖:引起好奇,激發學習課文的愿望。
二、自主讀書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書,教師巡視,指導有困難的學生。遇到不認識的字查當頁生字或輕聲間別人。讀完后想一想,自己從課文中知道了什么?
2、在課文中勾畫生字新詞,把自己回生的字詞也畫一畫。
設計意圖:自己讀書,體會讀書過程。
三、小組學習
指導小組學習:
1、讀準字音 分小組讀音,組長抽查每個同學認讀生字,正音。
2、用生字擴詞,注意聽聽哪些詞語可能組錯了,相互糾正,說明原因。
3、記住生字。
小組學習:
哪些字還沒有記住,同學一起想想辦法。
4、讀通課文
(合作讀課文,一人一段輪讀。相互幫助,正音,讀通句子。)
設計意圖:
習慣合作學習,形成合作意識。
學習生字時將字的音形義結合起來。
四、檢查鞏固
1、“開火車”讀字詞。
2、擴詞語,糾正錯的詞語,并說說為什么錯了,相機板書同音混淆的字。
3、說說記憶生字的好辦法。
4、能讀通課文了嗎?愿意讀課文的站起來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評評他們讀得好不好。
5、“藍色的樹葉”是怎么來的?對這件事你有什么想法?
設計意圖:
既是檢查,也是鞏固。
識字時抓住個別難字。
根據提示發表意見,整體了解課文:林園園不肯借綠鉛筆給李麗,李麗就用藍鉛筆畫樹葉。李麗很有禮貌,村園園比較自私。
6、你有什么問題嗎?(提出不明白的地萬)
設計意圖:考慮到個性差異。
五、看誰寫得正確、端正、美觀
1、讀一讀要寫的字。
糾正學生中不正確的發音,讀準第三聲和鼻音聲母。
2、記憶字形,筆畫筆順。
同桌交流:這些字是什么結構的字,怎樣記住字形。
3、發現容易錯的地萬,對學生的提問做指導。
4、觀察如何將字寫得美觀。
5、師示范寫。
6、學生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看看哪個字寫得好,寫得不好的字怎樣改進。
設計意圖:
讀準字音,糾正錯誤讀音。
用心學習,不懂就間。
養成細心觀察分析的好習慣。
提高自我評價能力。
六、教學效果檢測
1、bu you de mei shu tun tun tu tu
( ) ( ) ( )
shu yi qian bi
( ) ( )
2、朗讀課文,不要加減字,盡可能讀得流利,有感情。
設計意圖:鞏固新知,熟悉課文。
七、拓展性學習
你幫助過別人嗎?別人幫助過你嗎?當時你們是怎樣想的?你還看到誰幫助誰了?講一個故事吧,讓大家看看小朋友多么關心同學。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訓練語言,情感升華。
小學語文課文《藍色的樹葉》說課稿范文 篇2
一、 在新理念引導下,理解、使用教材,同時開發新資源。
《語文課程課標》指出:學生生理、心理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是識字與寫字,要求多認少寫。在第一學段階段目標中明確指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書寫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喜歡閱讀,感受閱讀樂趣。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我們在使用教材時,就是要在《課標》理念指引下,認真理解教材,用好教材,努力開發新的資源。
《藍色的樹葉》是人教版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第三冊第五組第二課。本組教材是圍繞友好相處,團結合作這一專題編排的,從“識字5”到課文,到語文園地,從團結起來力量大,到相互稱贊、學會欣賞別人,到互相幫助、和諧相處,尊重別人的生活方式,處處體現著濃郁的時代氣息和現代意識。本課中的林園園,舍不得把自己的綠鉛筆,借給同學說明她在幫助別人方面做得不夠好,在教學時既要讓學生看到林園園的不足,又要讓學生相信林園園會成為一個助人為樂的好孩子,而切忌把她當作批判的對象,同時,教學時,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進行反思,豐富內心的感受。此外,最后“我想對林園園說……”這一擴展性活動,正是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
學習目標:
1、認識“術、鉛“等9個生字,會寫”吐、注“兩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懂得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幫助。
重點是認字,進一步積累識字方法。寫字,要求正確、規范、朗讀,在讀中體會,感受,從而滲透德育教育。
二、 在新理念引導下,尋求合適的教學方法。
1、互動合作
《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樱粌H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在課堂上,互動意味著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讓老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此教學設計在識字、寫字、朗讀,拓展每一環節的體現互動、合作的教學方式,如互動識字,自主識字,在朗讀感悟中的各種讀等。
2、注重情趣。
低年級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兒童天生好動的特性,課堂上注重情趣。運用愉快教學法,課開始,樂中生,境中開;課進行,趣愈濃;課結束,趣未盡?磮D激趣。游戲識字,配樂朗讀,課后拓展,課堂中語言及激勵手段,都體現這一思想。真正讓學生動起來,說中學,學中玩,充分激發情趣。
3、多法復現,感悟學法。
在課堂上為達到教學目的,力求學生多次與生字見面,反復復現,爭取當堂鞏固。從學生初學始,就有意滲透學法,點滴積累,達到“我會學“目的。
三、 圍繞識字、朗讀主線,選擇學習策略。
1、引導交流發現,積累識字方法。
學生如果掌握識字方法,會極大提高識字速度,增加識字量。二年紀學生已積 累了一定的識字方法。教學時,給學生自主交流的時間,介紹識字方法,選擇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引導學生發現規律。
2、在閱讀中體會,從而滲透德育教育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教學時,留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在不斷的閱讀中去自己感受從而具備了初步的評價能力,即而受到德育教育。
四、 教學流程(第一課時)主要步驟解析
。ㄒ唬┘ひ蓪胄抡n
1、出示學生作品,并提問想說什么?
2、聽故事導入課文
。▌撛O氛圍,讓學生對課文學習產生興趣)
。ǘ┏踝x感知
自由讀課文并交流課文主要內容
。ㄈ┲笇дJ字
1、出示生字,在課文中找出來,并將所在句子讀給大家聽。
2、自由讀,互相正音。
3、交流識字方法。
4、會讀的齊讀,小老師領讀,男女對讀。
5、同桌交流卡片認字。
6、做認字游戲
(學生是學習主人,指點生習得識字方法,自主識字之后讓出展臺,學生盡情表現,你就會看到精彩)
7、指導寫字,寫中識字。
(四)朗讀感悟
先逐段朗讀并組織學生進行評價,之后逐段朗讀感悟,重點訓練對話練習,體會每次對話語氣從而感悟人物內心活動,最后說說“林園園看著這些藍樹葉,為什么臉紅了?你們想對林園園說些什么?“進一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想象的能力。
。ㄎ澹┩卣够顒
說說你一節課的收獲。
(課已畢,讓學生逐步學會不斷總結自己,不斷從別人身上去發現并積累知識,其間也將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小學語文課文《藍色的樹葉》說課稿范文 篇3
一、把握《課標》,說教材
《藍樹葉》是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講讀課文的第二篇(即第十九課)。課文以李麗借綠鉛筆為線索,記敘了一件發生在兩位小同學之間的事。課文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使學生產生心理共鳴,讀后自然受到助人為樂的思想教育。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教材還配有兩幅插圖,第一幅圖照應第二段的內容,第二幅圖照應第五段的內容。根據《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和本組訓練重點,教學時要體現如下思想:
1.知識與能力方面:發揮漢語拼音幫助識字的作用,讓學生通過拼讀音節讀課文,掌握生字字音,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過程與方法方面:詞句訓練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讓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來理解詞句。注重朗讀訓練與指導。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標點符號讀出停頓和語氣,還要根據不同人物選擇不同的語氣、語速,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緊扣課文思考題,理解課文重點。教育學生從小就以助人為樂為美德!袄铥悶槭裁礇]有接林園園的綠鉛筆”是課文重點;“林園園看見李麗畫藍樹葉為什么臉紅了”是學生理解的難點。
二、訓練思維,說程序
。ㄒ唬┘ぐl興趣,導入新課
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導入:“你們見過的樹葉都是些什么顏色的”當板書課題后,啟發學生:“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讓學生質疑,如:“樹葉為什么是藍的呀”變教師提問為學生質疑,喚起學生學習的情趣和好奇心,促進主體的發展。
。ǘ┙柚匆,初讀課文
1.學生借助拼音逐段讀課文。
2.指導朗讀,如長句子要注意停頓、斷句。
。ㄈ┙處煼蹲x,進入情境
通過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把學生帶入作者創設的情境之中,以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使他們的感情與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同頻共振。
(四)緊扣問題,自主學文
抓住一個“借”字,緊扣課后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朗讀課文,讀懂四次對話,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第二至四段采用引讀,然后指導學生著重讀第一次對話,畫出重點詞。運用第一次對話的學法,學習第二、三、四次對話。第四次對話,可引導學生同桌分角色表情朗讀。學習第二段時,還可與觀察文中插圖結合起來。
講讀最后一段
思考:林園園看見李麗畫了藍樹葉,為什么臉紅了(結合觀察第二幅插圖)從林園園的神情聯想她在想什么,答案讓學生自悟自得,注意不能將林圓圓當成批判對象,教師只作相機誘導,從而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
。ㄎ澹┵|疑啟思,合作學習
學生可能會問:“林園園不肯將鉛筆借給同學,是不是一個壞孩子”或從李麗的角度提問:“李麗不接筆,很有自尊”可引導學生發表意見,深入討論,不必強求一致。為學生構建互動的模式,營造主動探索、合作學習的氛圍。
。┻m時運用,實現遷移
在課后第3題“填空,再讀一讀”之后,出示:“一個星期后的一堂美術課上,老師要同學們剪紙。可是坐在林園園前面的方曉曉沒有帶彩紙,林園園看見了,會怎樣呢”請同學讀題、思考、討論,先說說,再寫下來。
這個練習以填空引出教學內容,憑借“臉紅”去揣度人物心理,用延續情節引導想象事情的必然發展。整個教學片段融聽、說、讀、寫、思于一體,又滲透思想教育,沒有多余的講解,訓練扎實而有效,實現了知識的正遷移。
三、促進發展,說教法
1.引讀法
李麗四次借綠鉛筆的經過采用教師引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突破朗讀的難點,培養學生語感,還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體會文中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悟出作者運用語言文字的妙處。
2.圖文結合法
這篇課文雖不是看圖學文,但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無疑對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有極大幫助。本人備課時仔細觀察圖,就發現文中第一幅圖與課文內容有明顯不符。倘若學生也能發現這一問題,不僅可見其觀察細致,還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真可謂一箭雙雕。
3. 遷移法
(1)學習第二至四段,圍繞“借”與“不愿借”的四次對話,著重講讀第一次對話,通過圈、點、劃、讀、議領悟出學習方法,再讓學生按此方法去讀第二至四次對話,使學生在讀中領悟其中的規律。
。2)通過學習最后一段,結合課后第3題的訓練,實現由讀話到寫話的遷移。這種練習的設計有利于發掘學生創新精神,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負擔,提高教學效率。
四、培養能力,說學法
1.課題入手法
題目是課文內容的高度概括,是課文畫龍點睛之筆。學生開始接觸課文,首先看到的是課題。正確地理解課題,從中得到學好這一課的啟示是非常重要的。教學這一課,我試圖讓學生通過“你們見過的樹葉都是些什么顏色的”釋題入文。就這樣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學生會逐步養成一見課題便會產生一系列疑問、聯想,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極有益處。
2.課后題入門法
每篇課文后的問題往往給學生以重要的提示。這一課我以課后題為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突破口,引導學生學好課文。倘若長此以往,學生都能得到這樣的訓練,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即帶著強烈的目的去讀書,邊讀邊思考,不僅會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而且能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圈點勾劃法
從學生學習品質來考慮,讓學生在課文中動筆劃記號,如給重點詞句圈圈、點點、勾勾、劃劃、將長句子用符號標上停頓、語氣重音等。訓練重點不脫離課文語境,在聽讀過程中,動靜合理交替,讓學生學習時思維“聚焦”,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達到由“學會”向“會學”過渡。
五、結合遠程,說應用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時他又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因此在開課時和學生談話:小朋友們你們都看見過哪些顏色的樹葉?并用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新課程教學光盤逐一播放各種顏色的樹葉圖片相機介紹“瞧,這是綠樹葉,紅樹葉、金黃色的樹葉等。而課題是藍色的樹葉,這是為什么呢?” 采取這樣的形式讓學生從視覺上感覺到樹葉的不同,從而心里面也產生了疑問,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另外,識字寫字教學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針對學生特點,即孩子已初步具備的識字能力的特點,我放手讓孩子運用“減一減、加一加、換一換、給生字編兒歌”等方法自主識字,在全班交流,教師適當進行點撥。寫字時要求學生先仔細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占位置,再運用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新課程教學光盤按筆順一筆一畫教學生認真地寫下來,并且同時提醒學生寫字時注意姿勢,做到足安、肩平、身正和三個一。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語文教學,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我的說課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謝謝!
小學語文課文《藍色的樹葉》說課稿范文 篇4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藍色的樹葉》這篇課文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課標本二年級上冊第19課。本文講述的是一個平時都可能發生在孩子們身邊的故事:李麗上美術課時綠鉛筆找不到了,她向同桌的林園園借,林園園不借給她,她只好用藍鉛筆畫樹葉,林園園看了后羞愧地臉紅了。故事內容淺顯,孩子們容易體會情感:我們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不能自私。因此學習起來并不困難,只要在認真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人物的語言,體會人物的心理,就能正確的理解課文的語言,體會人物的心理,就能正確的理解課文內容,從中體會出道理。
小學低段從文本中體會情感(道理)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習技能的培養!缎W語文新課程標準》里要求1-2年級的學生掌握基本識字,標點的同時還要能在閱讀方面:“能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口語交際中能與人討論表達自己的看法。因此在這樣“道理”不是很難懂的文本里,我們可以采用讓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閱讀和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課文的中間部分剛好是以對話形式展開故事情節的,進而在這個環節上讓學生進行自主體會,讓文本與學生的心靈產生情感對話的同時,還學會去體會人物語言來體會人物情感,這也是一種能力的鍛煉和積累。并初步學習記敘文的敘事方法:起因、經過、結果,為孩子們今后進入中高段閱讀學習和作文的基本框架奠定一定得基礎。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目標:
1、認識“術、鉛”等9個生字,會寫“由、術”等10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仔細體會人物的語言,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
4、初步把握文章框架,能區分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重點和難點
1、仔細體會人物的語言,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
2、初步把握文章框架,能區分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三、說教法和學法
。ㄒ唬┱n程安排
第一課時:1、讀書和拼寫生字、詞語;并掌握生字基本結構和拼音。
2、能讀通文章,把握文章的大意。
第二課時:1、仔細體會人物的語言,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
2、初步把握文章框架,能區分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3、說說自己的體會。
學法:
基于這樣的理解,針對本班學生的學情:第2課時教學時宜采用:本著“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與文本進行一次深層次的對話之后,將之轉變為課堂設計的大框架,試圖在具體的課堂實踐中生成師、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引導學生感悟文本,注重學生的動態生成和能力培養。故我今天重點說的是第二課時內容。
(二)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上節課我們都已經把文章好好地讀了幾遍,有些同學也能說出課文里的故事了,可是老師還是有點不明白,為什么文章的題目是“藍色的樹葉”呢?樹葉都是綠色的,可它是誰造出來的?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ㄗ寣W生在把握課堂基本內容之后開始深入了解課題。學會讀文章先從質疑課題開始。)
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那我們一起來重新走進文中的美術課堂,來看看她們之間發生的故事。
2、研讀第1自然段
指名讀
重點感悟出:故事發生的地點、時間、人物、事情
。ㄗ寣W生體會敘事文章的開頭可以交代這樣的信息,還可以看出此時的李麗正在需要幫助,從而就有了下面的故事)
3、研讀2、3、4自然段,品味人物語言
研讀第一次對話
(1)、讀第一自然段,引導學生質疑:(預設)林園園明明畫好了,為什么說‘我還沒有畫好呢?
。ɑ畹恼n堂應該是教師、文本、學生之間對話生成的課程,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地預設,才能使課堂變得生動活躍)
(2)指導讀李麗與林園園的第一次對話,(分角色朗讀)
“把綠鉛筆借給我用一用行嗎?”--------體會李麗有禮貌、請求、商量的語氣
林園園吞吞吐吐地說:“我還沒畫完呢。”-------隨機理解“吞吞吐吐”,什么叫“吞吞吐吐”,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什么情況下會“吞吞吐吐”。進而體會林園園不想借而又不直接說的心情。
。▽W生體會新詞又通過聯系生活來體會,并表達出來,對詞語的理解會更深刻。對人物的做法的對錯會有所判斷。)
研讀第二次對話
a、自由讀你讀懂了什么?
b、引導多種形式的讀,體會李麗請求、誠懇、和小心謹慎的語氣,體會林園園不樂意借的心情。
c、同桌互讀:感悟對話,引導互換讀
研讀第三次對話
小組合作讀,想一想:你從哪里體會到什么?
整體感悟三次對話,感受心情小組討論并發言。并回顧全文,你是重點從哪些句子中看出來的?
(讓學生體會出來之后,回到全文中去總結重點詞句,鍛煉閱讀能力)
4、感悟結果,拓展延伸
此刻,我們在李麗的身邊聆聽了這個對話的全過程,我們的內心有什么想說的嗎?孩子說感受: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你們在生活中也有遇到類似的事情嗎?當時你們是怎么做的?
(讓學生與文本對話,產生共鳴,達到情感體驗的目的,價值觀得到熏陶。并在口頭表達上也會有所鍛煉)
5、總結全文,概括框架
我們來重新看看今天學的文章題目:藍色的樹葉
明白為什么樹葉是“藍色”的嗎?(題目是結果)-----學生說出:是李麗沒有綠鉛筆(原因)----她可以解決綠鉛筆的問題嗎?去借筆沒借到。(經過)
教師配上板書(學生概括的語句)
同學們把這三句話來概括后進行排序:
1、李美術課時,李麗沒有綠鉛筆畫樹葉(原因)
2、麗向林園園借筆,但她不愿意借給她(經過)
3、李麗就用藍鉛筆畫樹葉(結果)
總結出這篇寫故事的文章是分三步:原因——經過——結果。這種方法也可以用到我們寫作文中去。
。▽W習語言不光是為了識字認詞,熏陶我們人的思想和情操。很多時候學時為了學以致用。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緊緊扣住“三維”來進行學習,并特別注重閱讀能力地培養是我本節課的目的。)
教學板書:19藍色的樹葉(結果)
時間:美術課上
人物:李麗林園園
1、李美術課時,李麗沒有綠鉛筆畫樹葉(原因)
2、麗向林園園借筆,但她不愿意借給她(經過)
3、李麗就用藍鉛筆畫樹葉(結果)
道理:同學之間互相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