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學語文說課稿范文(精選3篇)
人教版中學語文說課稿范文 篇1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賈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第一教時,下面我從七個方面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人教版中職規劃教材語文(基礎版)第一冊第三單元首篇講讀課文,本單元是說明文單元。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在初中教學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如何抓住特征說明事物,使學生體會到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有可能將事物說明白。那么《南州六月荔枝丹》作為說明文單元的起始課,它除了具有一般說明文的特點外,還帶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因此它是一篇介紹科學常識的文藝性說明文,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言而喻,它對后面的說明文教學有著領啟、示范作用。
2、教學重點:
根據本單元的特點和本文自身的特點,我將第一教時的教學重點定為以下兩點:
①通過認真閱讀,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
②理清本文說明順序和結構。
本文屬科學小品,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講析時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學生的實際和大綱要求出發,有取有舍,突出重點。
3、教學難點: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水平,確立本教時的難點是:
理清本文說明順序和結構。(也是教學重點②)
本文善于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對荔枝的特征作具體的說明,內容較多,通過理清順序和結構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明確本文的學習思路。
4、教學目標:
根據單元教學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和本文的特點,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了解文中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
B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抓住特征說明事物的寫法。
C掌握課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說明順序。
(2)能力目標
①訓練學生觀察能力,養成良好習慣。
②逐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閱讀說明文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德育目標
了解作者仔細地科學研究的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專業的感情。
二、說學情
我認為制約職專一年級學生學習本文的兩點不利因素是:
①客觀因素:學生普遍反映不喜歡上說明文課,認為說明文是一種枯燥無味的文體。
②主觀因素:"荔枝"對閩南地區的學生來說,已經太不新鮮了。
三、說教法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更好的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
(一)教法的選擇
1、自主與合作探究法:自主與合作學習正是"不教而教",它使得學習過程由制導向自主和自由學習拓展,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
本文語言淺顯易懂,生動有趣,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探究問題,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同時還培養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2、點撥法:根據教學重、難點教師設計一些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點撥,讓學生高質量地完成教學目標。可以說點撥法,是開啟學生智慧火花,提高學習效率最佳方法。
3、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南州六月荔枝丹》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拓寬課本知識體系,開闊學生的視野。
(二)選擇以上幾種教法的依據
1、依據現代教育學理論:根據素質教育"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打破教師以教為中心,單向灌輸的陳舊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上幾種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讀寫聽說能力的提高。
2、依據教材自身的特點:本文是篇淺顯易懂,生動有趣,富有詩意的科學小品,又是說明文單元的首篇,利用直觀教學法使學生享受說明文教學帶來的樂趣,達到認知水平提高與情操品德教育雙重目的。
3、依據學生自身的心理特點:這一年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渴望被人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盡可能從人格平等的基本觀念出發創設寬松的民主氛圍,把學生擺在主動探求者的位置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提高學習語文的能力,所以自主與合作討究法是新世紀語文教學的必然選擇。
三、說學法
學法指導:
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在課堂教學不僅是傳授技能的過程,也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過程,使學生"學會"到"會了".現代教學論提出要轉變教學觀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強調學生自主的主體意識。在職專語文教學過程中就要始終體現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
1、觀察法或課外閱讀法:課前布置學生認真觀察荔枝或時令水果的構造或者查閱有關荔枝資料的書籍。
2、朗讀體悟法:本文引用大量詩文、資料,通過反復朗讀,仔細品味本文富有詩意的語言風格,在情感得到滿足和愉快后能更加深刻獲得知識。
3、練習法:結合本文課后練習題一、二、三讓學生自主學習本節課重難點,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
四、說課堂教學程序
素質教育提倡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強調"以生為本",一切教學的設計與實施,都應首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掘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潛力,提高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效率。因此,以開放的思維,以現代的教育模式學習本文,將對說明文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根據單元教學要求和新課標理念及職專生的感知水平,我確立以下教學程序:
1、課前預習,掃清障礙
①準備工具書,自查生字詞,培養學生獨立使用工具書的能力。
②參照書上"閱讀提示",自讀課文,對課文有初步的了解。
2、導入新課,激起興趣(10分鐘)
②明確文體:
科學小品:是一種以靈活的形式通俗簡短地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
特點:科學性、文藝性
③多媒體展示有關荔枝生態知識(為學習知識目標打好基礎)
④作者簡介(完成德育目標)
⑤處理生字詞(鞏固基礎知識)
(這樣安排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做好鋪墊。)
3、提出問題,朗讀課文(17分鐘)
思考:
①標題給我們提供了荔枝的幾點信息?有何創意?(完成課后習題一)
②作者筆下的荔枝與白居易《荔枝圖序》的荔枝異同點?(完成知識目標A、B和德育目標)。
③概括文章內容,完成課后習題三)
(朗讀課文品味科學小品語言為第二教時分析比較平實性說明文與科學小品做鋪墊。提出問題以小組形式討論、探究激發學習興趣。)
4、自主學習,理清結構(突出重點②,突破難點)(15分鐘)
師質疑:練習冊上的輔導要點和課后習題三對本文的結構劃分是否正確(如把荔枝的花歸為荔枝的果實內部)?
讓學生獨立理清說明順序、結構,并畫出本文結構圖,然后找不同程度的幾個同學講自己的分析結果,其余的同學則認真聽并結合自己的理解做出選擇!根據學生的討論和闡述,老師點撥并給予明確的答案,但不是標準答案,因為本沒有標準答案。
(充分啟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敢于質疑和發表不同意見,課堂氣氛活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完成教學目標。)
5、總結本節課(3分鐘)
本文是一篇生動的說明文,介紹荔枝是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寫的,主要介紹荔枝果實的形態特征,次要介紹荔枝其他知識,如生產情況。
總之本課教學程序的設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進行自主學習,有利養成學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學習慣的形成,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拓充知識,更好學習鍛煉歸納表達能力。
六、說練習設計
根據單元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我要求學生抓住特征,用文藝性筆調寫一篇自己熟悉的某種植物或動物說明文;并請個別同學在上《我國古代的幾種建筑》時進行口頭交流。
練習設計,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人教版中學語文說課稿范文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其實說是一篇散文、小品文更合適,作者從建筑學的胡同、胡同文化和胡同的衰落三個層次,寫出了胡同文化的豐富內涵,并用審視的眼光來看待它的衰敗與沒落,語言平淡、樸素、口語化、但很有味兒,亦不失典雅之氣。
〔二〕教學目標
我設置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三個:
1、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點,掌握概括要點的基本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教學要點;
2、正確理解胡同文化的思想內涵,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并引導學生運用拿來主義的觀點來對待它。;
3、體味本文語言特色。本文語言很有特色,具有京腔京調的韻味,而且《大綱》中還要求“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所以應該抓住這個很好的機會幫助學生體味語言的特色。
其中訓練學生掌握概括要點的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是對胡同文化思想內涵的正確理解。因為這個問題對學生來說理解較難,應該作為難點來對待。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課是自讀課文,應以學生自學為主。老師只起主導作用。今年暑假新教材培訓時濟南一中的耿文波老師曾講到,“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等,我深受啟發,后來在網上查閱資料時也見到類似的文章,于是在授課中我經常嘗試使用這種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這種學習方式可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預習,自主探究,可布置學生自讀課文,解決生字、文學常識,劃出自己不理解的語句;
第二步,合作探究,方法是分小組討論,課堂交流,通過討論交流相互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老師的點撥下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探討傳統文化走向沒落的問題。
三、說媒體
除了板書,我將采用一下媒體:
1、電視。播放歌曲,展示北京胡同的圖片。
2、投影。展示李國文的散文《胡同之死》片斷。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前請同學們聽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然后我就問學生:這首歌有什么特征?學生七嘴八舌后我就抓住“大碗茶體現了北京人的生活特點”這一點,讓學生找出歌詞中還有哪些內容也能體現北京人的生活特點,學生會說出“冰糖葫蘆”、“窩頭咸菜”、“杏仁豆腐”等,最后我做總結,這首歌京味十足,充分體現出北京人的生活特點,體現了一種北京文化。今天我們來學習北京文化的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胡同文化,并板書。
〔二〕明確目標〔略〕
〔三〕介紹作者,由學生自己介紹。
〔四〕分析課文先給學生3分鐘時間,自讀,
1、理清思路、概括段意
先問學生:這篇文章思路是否清晰?
學生回答不一,先請回答是的同學說說自己的看法,尤其要說出自己是如何分析思路的,以便其他同學學會分析課文的方法。其實本文只要抓住第5段在全文中的過渡作用,其他便迎刃而解。
2、概括胡同的特點,然后總結它的總特點
胡同的五個方面特征不難概括,一般都會準確找出,但“方正”世胡同的總特點需要點撥,正確理解“方正”不只是北京城的特征,更體現了胡同的方正,是一種方位意識極強的特征,同時借助文中“北京城就像一塊大豆腐”這個比喻,板書一個正方體(豆腐形),并在“胡同”二字下,寫出“方正”二字,以加深學生印象。
3、概括胡同文化的特征,
老師先提出胡同文化是一種什么樣的文化?它有哪些具體表現?其實質是什么?
小組討論2分鐘,然后課堂交流。
前兩問也不難,學生回答出“封閉”特征時及時板書在“文化”之下,而其實質是“忍”則需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北京市民安土重遷,逆來順受的表現就是由于“忍”的精神造成的。并在正方形(豆腐)中心板書“忍”。
以上完成第一個教學目標:概括重點,用時12分鐘。
4、正確理解胡同文化的思想內涵,討論胡同文化的前景
剛才講到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那么“忍”的精神應不應該提倡?學生回答后,要引導他們一分為二的看問題,不能一味否定。
再提出:胡同文化有沒有存在的必要?這個問題,估計部分學生會受本文影響,只看到胡同文化的衰敗落后的一面,學生討論、交流之后,再用投影展示李國文的散文《胡同之死》的片斷,讓學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胡同的消亡。這也是對魯迅的拿來主義的靈活運用。
在此基礎上拓展、延伸: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正在趨向衰落的傳統文化存在?比如京劇。你將如何去做?
交流之后,可讓學生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余時間深入研究。
以上完成第二個教學目標,用時12分鐘。
5、體味語言特色
本文語言的京味特色,須通過朗讀才能體味的深刻,我先讓學生聽8—12段的錄音,然后引導學生說出語言特點,再在男女同學之間展開朗讀比賽,重點讀8、11、12段,看誰讀得像,讀得好,鼓勵創新讀法。只要老師善于引導,學生是能夠做到的。
以上完成第三個教學目標,用時12分鐘。
6、小結,布置作業:作同步訓練中的語言知識鞏固題和拓展練習。
五、說板書
板書設計應能體現教學重點、難點,使學生對此一目了然,易于回憶,具有直觀性、藝術性。
人教版中學語文說課稿范文 篇3
一、說教材
《逍遙游》是第四冊,第六單元的文章。第六單元由兩篇古代散文和兩篇古代小說組成,單元要求是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并領略文言文在敘事和抒情中的藝術魅力。《逍遙游》是表現莊子思想的重要篇章,莊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的理想就集中體現在這一篇中,它突出的藝術特色在于它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義風格。根據本文的特色,現將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確定如下:
1、教學目標
結合課文注釋即工具書讀通全文,增加文言積累,訓練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初步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和形象化說理的風格。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氣勢磅礴、汪洋恣肆的特點。
能一分為二的適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為了強調“無所待”的觀點,從反面提出問題,緊緊扣住“有所待”論證,最后給予否定,提出正面主張。
2、教學重點
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賞析本文形象化說理的特點。
3、教學難點
理解莊子世間萬物若“有所待”則不自由的思想。
理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思想。
二、說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培養學生對古代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問答法。對文中較容易的問題采用問答法,簡明扼要。
3、討論法。對有難度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
教學課時:兩課時
三、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將本課題安排為:導入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塊,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
(一)情感激發,導入文本
1、利用《列御寇》中莊子臨死前的小故事,初步感知莊子的思想,引入課文
2、多媒體展示莊子的簡介、主要哲學思想及寫作的主要特色。《逍遙游》全文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論中世間萬物都因有所待而不自由,自己追求的是“無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則是通過一系列的語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通過無為來達到。而本文選自第一部分。解題“逍遙。”
(二)誦讀品析,感知文本
1、在聽讀問記中疏通文意,積累文學常識。
2、重讀文章,整體感知,概括每段的大意。
第一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
第二段:小大之辨
第三段:提出無可待的觀點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本
A在這部分中,細讀每段,這部分主要采取問答的方式進行。
1、課文舉例說明世界萬物都有所待的時候,所涉及到的人和事物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贊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諷合法否定的?
2、第一段中,莊子說萬物都有所待都不自由,第二段為什么還要討論“小大之辨”,為了把這個問題說明白,作者舉了哪些例子?
強調小大之辨,一方面強調人在認識上的大小區別,說明以小及大的困年,另一方面,也反映莊子認識世間事物時,并不能完全地“無己”,他是肯定事物有差別的。文字間充滿了對鯤鵬的熱愛和對蜩與學鳩的鄙夷。
3、課文第三段寫了那三種不同層次的人,作者怎樣得出最后的結論?
4、《史記》說莊子“汪洋恣肆以適己”,在課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這種特點?
首先是全文的構思。鯤鵬的雄偉與細微者的對比
其次,是作者描繪的鯤鵬形象
B文中出現了幾個“笑”,各笑什么?為什么笑?莊子對這種笑是贊成還是反對?
全文可以說,由三個“笑”組成,“蜩與學鳩笑之”“斥`笑之”“宋榮子猶然笑之”三個之,是笑的對象。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從反面論證,最后才用幾句話提出正面主張。
(四)拓展延伸、走出文本
如何看待莊子的“無所待”思想?
莊子對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對的,但這種“絕對自由”的超現實性,恰恰表現了他對現實的不滿和無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來逃避現實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世界觀。有待和無待以為著人生的兩個層面,物質形體活動都是有待的,而無形的精神活動可以是無待的。人生世間,難免神為形累,心為物役,應該通過“無用”、“無己”的道德修養,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縛,達到無待的自由。
課文總結:
本篇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才,寓說理于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全篇一再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在莊子的眼里,客觀顯示中的萬物都是對立和相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脫于現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為一體,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