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八年級語文說課稿錦集(通用4篇)
關于八年級語文說課稿錦集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2.學習通過寫景、定物抒發感情的寫作方法。
3.認識戰亂給人民帶來的嚴重災難,體會自然風光、名勝佳處各具獨特美景。
教材分析
概述《石壕吏》這首敘事詩,敘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婦啼訴語言和她的被捉 ,表現出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亂給人民造成的嚴重災難,體現了詩人對苦難人民的深刻同情
重點
難點差吏夤夜捉人的兇殘,老婦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慘,詩篇社會意義的深刻,詩人對苦難人民的同情。
教具
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法
設計朗讀法、引導法
教學過程
1.由教學過的贊美古代巾幗英雄的《木蘭詩》,引出將教學的反映戰亂中人民苦難的《石壕吏》(板書詩題)。
2.結合注釋①簡介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和詩人情況。
這首詩創作于唐肅宗乾元年(759)。當時唐軍60萬在鄴城被叛軍打敗,&127;唐王朝為了補充兵力,便在四處大肆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后,曾被叛軍俘虜,夾在難民當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負荷著時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貼得更緊。這一年,他從華州往洛陽探視,在返回華州途中親見差吏將老人、少年、結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統統抓去當兵,心情沉痛激憤,就創作出了《三吏》、《三別》。這組詩篇鏡子般地反映了當時的戰亂社會現實,《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要求學生參看注釋,理解詞義、句意、全詩大意。
4.指定學生一人朗讀全詩。
要求讀音準確,讀出節奏。
5.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
(1)指定學生朗讀第1段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段。
①第1段第一句在詩篇中起著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暮投石壕村”,由詩人投宿地點,點明故事發生的地點,表明詩人目擊耳聞了故事的始末(板書:目擊耳聞)。
②哪一句是關鍵句?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有吏夜捉人”是詩篇的關鍵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經表明差吏強抓老百姓當兵;前面又加上一個“夜”字,更表明差吏時常抓人,以致白天難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來搞突然襲擊,兇狠殘酷。這一句揭開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開(板書:兇殘夜捉 揭開故事序幕)。
③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況?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表明差吏夜間抓人,連老翁也一樣抓走,已經屢見不鮮;所以老翁夜間一聞捶門聲音,就顧不得年邁體衰、腿腳不靈,趕緊爬墻逃走,而由老婦出門應付。這深刻地揭示出戰禍連綿、差吏殘酷抓人、人民睡臥不得安寧的情景,揭示了老婦一家悲慘遭遇的社會環境。
(2)指定學生朗讀2、3段后,引導學生分析這兩段。
①第2段兩句詩的用詞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體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127;在這兩段中起著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兩個“一何”,加強了感情色彩:既表現出“吏呼”咆哮如雷,“婦啼”悲傷凄苦,又體現了詩人強烈憎惡差吏、深刻同情老婦的感情。這兩句詩統領著第3&127;段老婦苦啼申訴的記敘(板書:苦啼申訴)。課本編者把這兩句詩獨立成段,也是意在強調吏之怒、婦啼之苦和統領后文的作用。
②第3段只是敘述了老婦的`苦啼申訴。&127;差吏是在一直靜聽老婦的苦啼申訴而沒有怒呼咆哮嗎?這是一種什么寫法?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差吏決不是一直靜聽老婦的苦啼申訴而沒有怒呼咆哮。這里是實寫老婦的苦啼申訴,虛寫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實現虛,在老婦苦啼申訴的幾層意思之 間暗含著差吏的怒呼咆哮。
③老婦的苦啼申訴包含幾層意思?從中體現著什么樣的進程?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老婦的苦啼申訴包含三層意思,從中體現著老婦不斷苦啼申訴,差吏不斷怒呼咆哮的進程。
④第一層申訴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表明老婦的三個兒子都上了戰場,兩個兒子已經戰死,她家已為那場戰爭作出巨大犧牲,論理論情都不應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無保障,更無生趣;“長已矣”,表露了對死去親人的無限哀思。老婦沉痛地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惻隱之心,高抬貴手。但是差吏不為所動,繼續怒呼,逼著要人,逼出老婦進一步的苦啼申訴。
⑤第二層申訴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表明老婦家中只有個吃奶的小孫子一個孤兒,和因乳孫而未去的衣服破爛的一個寡媳,家庭情況倍極凄慘(板書:家庭凄慘)。老婦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憐憫之情,網開一面。但是兇狠差吏仍然不為所動,繼續怒呼,逼著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婦說出下面的話。
⑥第三層申訴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表現出老婦為了避免年邁丈夫、乳孫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請應役了(板書:被逼自請應役)。
(3)指定學生朗讀第4段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段。
①這一段前兩句的遣詞造句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從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聲,暗示出老婦已被捉走(板書:老婦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滿足于捉走老婦,百般威逼,老婦再三啼請自己應役的漫長過程,“如聞”,表現出詩人一直在關切傾聽幕慘劇的發展,徹夜未能入睡。
②后兩句的遣詞造句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呼應開篇的“暮投”,一個“獨”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婦雙雙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個相送,老婦已被去承擔那根本不應由她承擔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慘心情都無法表述。言簡意深,凄情綿綿無盡(板書:慘別老翁 凄情綿綿無盡)。
(4)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的寫作特點,社會意義。
詩人怎親以目擊耳聞者的身份寫出這首詩?產生著什么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開篇句“暮投石壕村”,為以目擊耳聞者身份敘述故事作好了鋪墊;結尾段“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表明一直在關切傾聽故事的發展:表明了詩人確是故事 的目擊耳聞者。除中間主體部分用兩個“一何”表達憎惡差吏、同情老婦的強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實地敘述故事情節、人物語言,再沒有什么議論抒情的詩句。通過故事情節、人物語言,展現出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塑造出老婦的凄苦形象,控訴了官府捉人的兇狠殘酷,反映了黑暗滲淡的戰亂現實,表現了對苦難人民的深刻同情(板書:反映戰亂現實 同情苦難人民)。
6.指定學生一人朗讀全詩。
要求緩急得當,讀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布置作業
背誦這首詩,進一步品味平實敘述當中的深刻內涵。
板書設計
石壕吏
目擊耳聞 兇殘夜捉 揭開故事序幕
苦啼申訴 家庭凄慘 被逼自請應役
老婦被捉 慘別老翁 凄情綿綿無盡
反映戰亂現實 同情苦難人民
關于八年級語文說課稿錦集 篇2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老王》。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程序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課文,這個單元的課文都是以“愛”為主題的課文,其中幾篇課文講訴的都是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老王》講述的就是一個普通車夫的故事。這個單元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情操。八年級學生的特點是思想活躍,敢想,善于模仿,外界的任何新鮮事都令他們感興趣,他們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因此,許多同學只知道一味的接受“愛”,而不懂得如何感謝“愛”,更別說去回報“愛”了。像老王這類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弱者,他們不了解,更別說去關心了。我認為,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到文學知識,更重要的還要讓學生體會文中的情感,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狀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及思想情感。
2、揣摩語言,深入領會語句的意味。
3、體會作者的善良,引導學生關愛弱者。
〖教學重點
1、全面把握課文,領會作者與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發學生的同情心和愛心。
〖教學難點
領會從文章語言及人物刻畫中滲透出的愛的博大
二、說教法
新課改要求教師轉變角色,變知識的傳授者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在本課教學時,采取合作探究法、板書輔助法、質疑法、誦讀法、點撥法、表演法等,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三、說學法
1、學生充分預習:
我認為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很重要,如果每一課都能把課前預習落實好,課堂效果就會事半功倍。要想達到這種效果,就要把預習要求明確,讓學生知道怎樣預習。因此我設計了以下的預習題:
⑴ 利用工具書疏通生字詞。
⑵ 熟讀課文。
⑶ 對課文質疑。
讓學生學會質疑,這是一個最重要的環節。因為“提出一個問題比回答一個問題更難得”。我們也知道,學生能對教材提出有價值的質疑,是學好語文的第一步。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圈記出來,以便課堂交流。做好了這些預習,就可以進入到高層次的師生平等對話了。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四、教學程序
本課安排一個課時,為了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有效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我把這堂課分為:懸念導入、作者簡介、檢查預習、學生質疑、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六大版塊。
關于八年級語文說課稿錦集 篇3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今天我主備的課文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綠》,下面我從教材、學生、考點、教學過程與策略幾個方面闡述,供大家討論。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圈點閱讀法,本課是第一課,所以要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圈點閱讀法。本文特點是,構思精巧縝密、語言優美明快,極具典型性,同時它又篇幅短小,適合在課堂鑒賞。
二、學生分析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生活的認知也不斷加深,并且在初一、初二以及初三前段時間,他們已經學習了一定數量的散文,對散文的基本特點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
三、考點分析
20xx年至20xx年五年中考中,都考查了散文,出現頻率之高值得我們關注。20xx年中考考試說明中,對散文提出了如下的要求:
1、理解文句、文段、文章的意思和內涵,能進行適當的欣賞、評價和遷移等。
2、能品位重要詞語和句子在語言環境中的內涵和作用,能找出并正確理解文中的關鍵語句,能用簡明的語言概括文段、文章的主要意思。
3、了解五種表達方式、八種修辭方法,并能初步體會運用上述方式、方法對于文章意思與情感表達的作用,初步感悟作品中的重點內容的內涵,從中獲得一定的啟示。
4、能結合自己的實際,以簡明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體驗。能對作品中的景物、人物、語言、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評價和初步的賞析。
鑒于以上的要求,我對本課教學做了如下的安排。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要讓學生在賞析中體會寫景的生動含情及表現手法的別致多樣。
2、《綠》這篇課文中洋溢著積極向上的情感,因此應當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激情。
3、在培養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我認為語文教學應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細思,從而積累知識,培養能力,鑒于本文語言優美、情感豐富的特點,我把文章的語句的賞析和體會作者的情感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教法。
我在教學中將采用圈點閱讀法,自主探究法。同時為創設教學氛圍,強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本課采用多媒體教學設備。
(四)、教學過程。
鑒于以上分析,本課在進行必要的背景介紹和字詞教學后,集中精力研讀,重點學會賞析文中的語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學生運用圈點讀書法閱讀,按照課本上給出的示范,圈出文中的生字詞、描寫綠的語句、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以及自己難以理解的語句。在此環節要讓學生理解文意,知道作者寫的是什么。20xx年淮安市中考試卷以及20xx年金湖課改區試卷均考查了對文本內容掌握情況。
2、在聽錄音、教師范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對已經劃出的有關綠的語句進行反復誦讀,充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努力讀出自己感情。在此環節要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注意朗讀的節奏、重點字詞的輕重音。20xx年中考試卷考查了對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會情況.
3、指導學生通過文中已經畫出的描寫綠的語句分析綠的特點。
一、感知課文
1、導入新課:在臨水騁懷單元我們感知了小石潭水的清澈見底,領略了黃果樹瀑布巨大的聲響和驚心動魄的氣勢,今天我們一同來欣賞朱先生對水的全新演繹。課件顯示課題
2、熟悉課文
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標段序。
課件顯示問題:
1、建立我 的字詞庫和同學交流。
2、請從課文中找出能概括全文內容的句子 。
3、請找出兩個能概括梅雨譚綠的特征的詞語 。
二、研讀課文
1、課件顯示問題
課文中有一個從寫梅雨瀑過渡到寫梅雨潭的句子,請找出來。并分析這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2、解決問題
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早已沒有瀑布了
(1)從寫開始追捉過渡到寫步步追捉;
(2)明確關鍵句是點明上段寫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襯托美的令人驚詫的梅雨潭的綠。
3、能力訓練
1、學習作者是如何選用恰當的動詞來點染感情的波瀾,從而達到情隨景生,移情于景的。
課件顯示文中幾個重要動詞分析解決問題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吸引)著我們;
--招引緊扣閃閃的綠,似乎它本身用閃閃的綠光在主動招呼誘引游人,動態感強。這正是驚詫的原因之一。反襯了我急于賞綠的迫切心情。吸引則顯得一般。
我們開始追捉(追逐)她那離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閃閃的綠的意思,點點閃光如星星螢火蟲,似伸手可捉。追逐則沒有這層含義。
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彎)下去,
--探身與小心相呼應,準確的描寫了向下走時腳試探性的朝下伸的樣子。
例詞還有鑲、踞、展、浮、送、鉆、扯、揪、攀、裁、挹、拍、撫摩、掬、吻
2、問:對梅雨潭的綠,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寫出了綠的哪些特點?
明確:
比喻:仿佛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厚積著的綠;
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
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樣嫩;
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
擬人: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
-
寫出了綠的迷人可愛。
對比:綠楊太淡了,綠壁太濃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太暗了。寫綠的明暗適度、濃淡相宜。
想象和聯想:裁你為帶,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
挹你為眼,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睞
3、課文結構
(1)第二段為第三段鋪墊和蓄勢,強有力地襯托出綠的令人
驚詫的美。
(2)開頭與結尾首尾呼應,強化了感情的力量
三、主題升華
1、通過課件小組交流單元使學生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學習如何以情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文以熱情的筆調對梅雨潭的景色進行了細致的描寫,抒發了對綠的由衷喜愛,那么,作者為什么如此熱情的謳歌綠色呢?
2、通過課件我的收獲單元接收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反饋。進行有的放矢的指導。
四、拓展延伸
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再次感受綠色之美。培養熱愛大自然,珍惜綠色,珍惜環境的美好情懷進一步增強環保意識。
五、布置作業
摘抄文中所有比喻句,并寫出比喻句的作用,背誦課文第三自然。
關于八年級語文說課稿錦集 篇4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這是根據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的。這套教材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二、課文所處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第六單元全是古代詩文,都是描繪自然山水的優秀詩文。閱讀這類詩文,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⑴ 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⑵ 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 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⑵ 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四、教學重難點
俄羅斯作家契訶夫在談創作體會時說過這樣一句話:“簡潔是才力的姊妹,寫得有才華就是寫得短。”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證明。全文不過一百六十多個字,卻把湖心亭的夜間雪景寫得氣象混茫、恍惚迷離,把作者擁毳圍爐、深夜觀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懷顯現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為這篇文章的重難點。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所以朗讀是必不可少的。
2、賞析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所以帶領學生賞析文章是本堂課的重要方法。
【教學手段】
使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使課堂講解顯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