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電解原理》化學說課稿(精選2篇)
關于《電解原理》化學說課稿 篇1
學習目標
1.習鞏固原電池及電解質的有關知識。
2.掌握電解的基本原理。
學習過程
一、自學探究
1.電解質是指在_____________能夠導電的_______________。
2.電離是指電解質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狀態下離解成____________過程。
3.電解質通電前在水溶液中自由移動的陰、陽離子作______________運動;在外電源的作用下,形成_________移動而導電。在導電的同時,在陽、陰兩極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即被電解,電離是__________的前題。
4.分析下圖,哪個是原電池,哪個是電解池。研究兩池的關系(結構、原理)。
(1)原電池由__________ _______組成。較活潑的金屬是_____極,較不活潑的'金屬(或能導電的非金屬)是_______極。
(2)電解池由_____ _____ ______組成,其中與外電源的正極相連的極板叫____極,與外電源的負極相連的極板叫_____極。
(3)原電池是把______能轉化為________能的裝置。電解池是把______能轉化為________能的裝置。在能量轉化過程中,都發生了__________反應。
3.右圖的裝置會出現什么現象?依據是什么?并完成電極反應式
和總反應式。
二、總結與評價
[總結]
使電流通過電解質溶液,而在陰、陽兩極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的過程叫電解。電離是電解的前提。電解質的導電過程即是被電解過程。
[評價]
1.下列說法或實驗現象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把銅片和鐵片緊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銅片表面出現氣泡
B.把銅片插入氯化鐵溶液中,在銅片表面出現一層鐵
C.把鋅粒放入盛有鹽酸的試管中,加入幾滴氯化銅溶液,氣泡放出速度加快
D.與電源負極相連的是電解槽的陰極
2.100mL濃度為2mol/L的鹽酸跟過量的鋅片反應,為加快反應速率,又不影響生成氫氣的總量,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加入適量的6mol/L的鹽酸
B.加入數滴氯化銅溶液
C.加入適量蒸餾水
D.加入適量的氯化鈉溶液
3.用兩支惰性電極插入500mLAgNO3 溶液中,通電電解。當電解液的PH從6.0變為3.0時(設電解時陰極沒有氯氣析出,且電解液在電解前后體積變化可以忽略),電極上析出銀的質量大約是( )。
A、27mg
B、54mg
C、108mg
D、216mg
4.A、B、C是三種金屬,根據下列①、②兩個實驗,確定它們的還原性強弱順序為( )。
① 當A與B浸在稀硫酸中用導線相連,A上有氣泡逸出,B逐漸溶解。
② 電解物質的量濃度相同的A、C鹽溶液時,陰極上先析出C(使用惰性電極)。
A、A>B>C
B、B>C>A
C、 C>A>B
D、B>A>C
關于《電解原理》化學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
上午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電解原理》,下面我就從說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反思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選自魯科版《化學反應原理》第一章第二節——《電能轉化為化學能--電解》的第一課時的內容---電解原理。電解原理屬于電化學知識,是中學化學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涉及到理論知識,又與元素化合物知識密切相關。學生已經學習了電解質的電離、原電池,知道化學能是如何轉變為電能的,因此電解原理是以上知識的延續,更是研究其應用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綱的要求,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三個維度:
1、知識技能:
①通過實驗探究,掌握電解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條件。
②能夠正確判斷電解池的陰、陽極
③能夠正確判斷電解產物,并能正確書寫電極反應、電解方程式
2、過程方法:通過對電解原理的實驗探究,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歸納、總結、探究等能力,鞏固實驗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分組實驗和討論,體會小組合作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可知:本節課的重點是電解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條件,而電解池的工作原理則是本節的難點即①電極反應的書寫②電解產物的判斷③電解(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及突破本節的重難點,我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教法】本節的教學通過實驗探究、動畫模擬、以舊帶新、合理演繹等方式突破難點。
【學法】利用問題和實驗的層層推進,引導學生通過推理、判斷和概括總結的程序進行學習。
三、課堂教學過程
設計理念 根據本節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我設計了引出問題——實驗探究——討論分析——總結歸納——實踐應用的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引發興趣
模擬生活中推銷員推銷凈水器的所做的兩個對比實驗:
(1)在一小燒杯中放入自來水,插入兩電極通電,一會兒水變黃,說明現在的自來水污染嚴重。
(2)在一小燒杯中放入凈化過的水,插入兩電極通電,一會兒水依然澄清。以此證明,他們推銷的凈水器是多么的重要。事實真的如此嗎?以此引出電解的話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化學與生活的關系。
引出電解話題,指出推銷員利用電解原理進行推銷,以社會熱點話題導入新課。
(三)問題探究,理解重點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交流、研討”活動,讓學生分析電解NaCl的裝置示意圖,補充第一個問題:這個裝置由哪幾部分構成?學生充分展開討論,并對他們的觀點進行歸納。
通過第一個問題讓學生總結構成電解池裝置的條件,即電源、電極、電解質溶液、閉合回路。
再以學生以知離子在電場中會定向移動為起點,設計問題串,分析熔融NaCl中Na+和Cl-會移向哪極?再指出他們在電極上發生什么反應,總反應是什么。利用多媒體進行微觀演示,學生通過直觀展示電解過程中的變化,離子移動方向、電子方向等進行討論,歸納總結出電解、電解池的概念,指導學生學生利用學過的氧化還原知識書寫電極反應式,并在此基礎上歸納出半反應、電極反應的概念,提出陰陽極的概念。
本部分以問題引導,多媒體動畫演示,學生小組討論等多種手段的有機結合,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有利于學生對電解原理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培養了合作意識。
(四)鞏固延伸,突破難點
多媒體展示問題組2:
1、電解質電離的條件是什么?
2、電解質溶液中,除了溶質電離出的離子,還有其它離子嗎?
追問:當電極周圍存在多種離子時,是一起反應,還是有先后順序?
以問題串自然過渡到實驗探究(二)電解CuCl2,通過教師演示實驗,規范學生了實驗操作,也為學生建立一個科學嚴謹的態度。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并觀察、記錄現象。在觀察過程中,學生會發現石墨電極一端有氣泡產生,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淀粉碘化鉀試紙檢驗產生的氣體幫助學生分析出正確的實驗結果。并寫出該電極反應式,在石墨的另一端有紅色固體物質析出,教師須強調生成的銅覆蓋到電極的表面,而不是進入到溶液中,并分析其原因,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電解的實質。
通過觀察現象,寫出電極反應式和電解反應式。引導學生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及團結合作精神。
(五)歸納總結,完成學案中的課堂達標練習。
由學生自主完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概括總結以及形成規律性認識的能力
【教學反思】:
我認為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應注意兩個問題:
1、 教師“講”占用的時間要適中
教師“講”占用的時間多,學生的交流討論就不可能充分,表達不出自己的探究結果,不能激勵起學生的探究熱情;同樣教師的引導啟發時間也不能太少,否則學生就不知道該趕什么,探究過程就會變得松散,缺乏重點。
2、 教師的“幫助”要適度
探究中點撥要適中,既不能處處都幫助,限制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又不能放任自流,致使課堂處于失控的狀態,要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機會和空間,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樂趣。當然,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總結,才能把握好這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