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稿(精選3篇)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稿 篇1
大家好,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辛棄疾的《西江月》。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教材分析: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他寫的許多詞都跟當時的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有關。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復失地,跟當政的投降派發生矛盾,曾兩次罷官。正是辛棄疾光復故國的雄才大志得不到施展,從而把一腔忠憤轉向詞的世界,也就是這樣,造就了南宋詞壇上的一代大家。
《西江月》是七年級語文上冊古代詩詞五首中的一首詞。這首詞是他罷官后隱居在上饒帶湖期間寫的,《西江月》寫的是作者深夜在鄉村中行路所見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緒。寫的是一次夜行的經歷。辛棄疾以清新、自然的筆調,描寫了一副鮮明生動逼真的田園風光,表現了詞人對農村生活的熱愛,以及詞人忘懷于大自然的快樂。抒發了詞人的閑適的心情。
說學情:
本節課面臨的是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剛剛告別迷戀動畫片的時代,有了一定的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習本節課能夠讓他們聯想到動畫片中的畫面,所以講課的時候把他們接觸過的動畫畫面引入到課堂上來能夠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
教學目標: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賞析,在表達中再現意境,在學習中感受宋詞的魅力。
目標概括起來為三個字,即:讀、品、悟。讀詞,品詞,悟詞。從而了解詞人的基本信息和詞的有關常識。理解詞所表達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體會詞的藝術特色和表現手法。通讀感知詞的節奏、韻味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精讀全詞,理解詞的意境;鑒賞精彩語句、特殊句式,了解詞的藝術特色和表現手法,發揮想象和聯想,品味其中的深刻內涵。達到知識與能力目標、情感與態度目標,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2、能理解句子中的關鍵詞語,用自己的話說出每句詞的意思。
3、能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景象,能體會詞中所描繪的意境。
4、在感受到自然美的同時體會作者熱愛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收的思想感情。
5、 體會詞的藝術特色和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重點
對本詞來說,學生對鄉村生活,尤其是夏夜的鄉村,沒有表象積累,更沒有情感體驗。面對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著工業文明的成果長大的孩子,如何幫助他們通過詞作里對景的描寫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略夏夜農村的清新恬靜之美,品味詞作樸實的語言描摹等文學表現手法,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為了講清楚重點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課既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說教法學法:
教: 記得一位教育名家曾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為了教而教,而是應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我的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采用互動教學法,情境教學法,閱讀法,指導品讀法的教學,想象閱讀法等組織教學。
學:學詞,感悟古詩詞,不在光要感悟句的字面意思,還要體會詞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我們要緊緊抓住“意象”來組織意境,通過學生的想象生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從而感詞人所感、想詞人所想。 最后,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說教學程序
一、 學前預習要求學生課前背誦宋詞
這一個學習活動主要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深情投入的吟誦中自然地進入學習狀態。 二、 引讀與學生對話( 不是直接用切入法,而是引導學生思考。)
1、南宋詞人,你會想到誰呢? 從而引導到辛棄疾。從豪放詞引導到農村詞。
2、 從辛棄疾在贛州寫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聯想到《西江月》。
三、 初讀與文本對話
1、教師范讀2、學生自己練讀 3、指名朗讀交流 (指出:“見”的讀音)
解題初讀,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了解題目的組成部分以及題目的意思,交流作者的經歷。例如,這是一首詞,“西江月”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時間:夜。地點:黃沙道。事情:行(辛棄疾是這樣向我們介紹黃沙嶺的),這對學生來說很是容易。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出示這首詞,讓學生讀準讀通這首詞。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糾正“見”的讀音,指導學生正確把握這首詞的節奏,感受詞的節奏美,韻律美。 四、品讀與作者對話
1、 解決關鍵詞,上片的● “別枝驚鵲”● “半夜鳴蟬”● “蛙聲一片”;下片的 ● “七八個星”● “兩三點雨”● “舊時茅店”“路轉溪橋忽見”。
2、 上片的意象是什么?構成了什么樣的意境?又表達了詞人什么情感?
3、 下片的意象是什么?構成了什么樣的意境?又表達了詞人什么情感?
4、 在詞中找到特殊句式,是哪里?解讀倒裝用法的意義?
5、 引導學生交流體會,并指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感受詞人的情感。
情感是詩歌的生命,解讀該詞之難,難在一個“情”字。感悟詩人之情,需要讀懂詩詞的景。這一問題統領課堂,讓學生充分感知、體會和領悟。通過問題的創設,詞人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自然地從詞句中涌現,思路層層深入,詞的意境似乎就在學生眼前。點撥學生透過詞句體會詞人的情感,鮮明地感受到詞人的喜悅之情。此情此景,讓學生感同身受、切己體察。激情誦讀,讓學生感同身受,對詩詞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五、擴讀與宋詞對話
1、拓展辛棄疾的其他詞作
2、 介紹其它宋詞,了解南宋背景下的其他詞人。
六、 設計作業
1、展開想象,把作者的夜行經歷寫下來。(擴寫)
2、收集田園詩詞,進行賞析比較。
讓學生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業,讓學生們創作一首《西江月》,再去學辛棄疾的其他詩詞。這些作業都是學生感興趣的作業,他在完成的過程中會實現又一次提升。我們學習古詩詞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從以上幾個方面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成長,讓學生的人文素養也在古詩詞的浸潤中得以提升。 現在結合我的教學過程,我說說這節課的幾個特點:
一、引導學生,而不是填鴨式的教育。與學生互動,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讓學生充分地閱讀感悟,深入研讀思考,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引聯想畫面入情入境朗讀。從而把學生對文本的粗略感受轉變為細膩的體會,并通過創設情境,把文章中負載的情感真切地傳達給學生,使學生身臨其境,受到感染。
二、多媒體,使古詩詞教學盡顯詩情畫意
在古詩教學中,充分發揮電教媒體傳遞、變動、再現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器官,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有趣,轉靜態為動態,為學生思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的潛能得以更好地開發,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使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滿足,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從而對產生學習的內驅力起到極好的促進作用。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稿 篇2
引入:
(播放錄像)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我是來自宣化區東二道巷小學的教師郭薇嬌。您剛才看到的就是我今天說課的內容,選自我校校本教材中的課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教材分析:
古詩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它浩如煙海,博大精深,不但是漢語言文字的典范和精華,更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淀,20__年我校承擔了《古詩文教學方法的研究》這一市級課題,并策劃編寫了這套校本教材—《魅力經典叢書》(課件:校本教材封面),開設了古詩詞課,從此,我們的學生就和古詩詞結下了不解之緣。幾年間,這套教材幾易其稿,而大家熟知的這首宋詞卻一直得以保留,其主要原因在于 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欣賞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幾十個字,卻為我們營造出一個清新可人的夏夜無眠的意境。這首詞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田園詩作之一。它語言自然樸素,一改辛詞豪放不羈,金戈鐵馬的氣勢,以清新、帶著泥土的芳香,讓我們看到了一幅鮮明逼真的田野風光圖。詞中描寫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閑適心情,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學情分析:
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祖先留下的高貴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詩詞名篇,以精煉的語言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生活,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有豐富的想象力。而這對于對本詞來說,面對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著工業文明的成果長大的孩子們,在理解上會有一定的難度。我想,引導孩子充分想想詩詞的意境,為孩子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在誦讀中“看見”另一片天空,進而理解詩句的仿佛內涵,體味其中深刻的思想感情,這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方法。
重難點:
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想象詞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詞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懷。
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概括起來為三個字,即:讀、品、悟
從教學目標的三維目標形式來說,即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
3、通過朗讀,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說教法學法:
記得一位教育名家曾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為了教而教,而是應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我以學生為主體,采用情境教學法,閱讀法,指導品讀法的教學,選擇想象閱讀法、朗讀體的學法組織教學。
說教學設計理念:
舉象顯情、借象悟情,實現古詩詞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詩詞,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后的意蘊,應該緊緊抓住“詩象”這一中介,成功實現古詩詞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顯,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地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 說教學過程:
簡介教學流程:
一、 引讀與學生對話
1、 復習《清平樂》,了解作者
2、破題,理解題目。
二、 初讀與文本對話
1、讀正確,讀流利
2、 讀出節奏
解題初讀,這是學習詩詞的基礎階段。學生從一年級就已開始接觸宋詞,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了解題目的組成部分以及題目的意思,交流作者的經歷。例如,這是一首詞,“西江月”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時間:夜。地點:黃沙道。事情:行(辛棄疾是這樣向我們介紹黃沙嶺的),這對學生來說很是容易。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出示這首詞,讓學生讀準讀通這首詞。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糾正“見”的讀音,指導學生正確把握這首詞的節奏,感受詞的節奏美,韻律美。
三、 品讀與作者對話
1、 站在作者的身邊,你同辛棄疾都從詞作中看到了什么?又聽到了什么?聞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 引導學生交流體會,并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
情感是詩歌的生命,解讀該詞之難,難在一個“情”字。感悟詩人之情,需要讀懂詩詞的景。這一問題統領課堂,讓學生充分感知、體會和領悟。通過問題的創設,詞人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自然地從詞句中涌現,思路層層深入,詞的意境似乎就在學生眼前。點撥學生透過詞句體會詞人的情感,鮮明地感受到詞人的喜悅之情。此情此景,讓學生感同身受、切己體察。激情誦讀,讓學生感同身受,對詩詞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四、 擴讀與宋詞對話
1、 拓展辛棄疾的其他詞作
2、介紹相關網站
從以辛棄疾的《清平樂》導入開始,到學習他的《西江月》,體會他在詞中的思想感情,詞人辛棄疾是貫穿這節課設計的主線。因此在教學的最后拓展環節,仍以欣賞他的詞作為契機,介紹相關網站,帶領學生感受宋詞的魅力。
詳談教學過程及特點:
現在結合我的教學過程,我說說這節課的幾個特點:
一、 注重個性培養,處處彰顯學生主體地位。
1、尊重每個學生的朗讀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曾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
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語文課程標準的這一規定以發展學生的個性為出發點與歸宿,強調“閱讀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
不同的人對于同一內容的體會即使一樣,表達出來也有所差異。因此,在這節課的朗讀指導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允許學生通過各自獨特的角度去體會。請大家一起來看一段視頻:
(播放視頻)
“你從詞中感受到了什么?用你聲情并茂的朗讀來表達。”這個問題貫穿于品讀詞作的環節始終。學生只有口誦文字,心入其境,并賦予形象的體態語言,這時,他們才是一個真正的閱讀主體,才能體會到閱讀的快樂,才可能擁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思想。
2、作業安排賦予學生選擇權
校本教材內容的講授刻意淡化了語言文字的工具性學習,更多的是激發并保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教學最后,我讓學生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業,可以自己嘗試再創作一首《西江月》,也可以再去學辛棄疾的其他詩詞或其他宋詞作品,還可用為這首詞配上畫,再現黃沙嶺美麗的夜景???
這些作業都是學生感興趣的作業,他在完成的過程中會實現又一次提升。我們學習古詩詞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成長,讓學生的人文素養也在古詩詞的浸潤中得以提升。
二、 以誦讀代解析,感受全詞意境美。
詩詞的意境是指“詩詞創作所達到的情景交融的思想和藝術境界,是通過對富于特征的事物的`描繪,與詩人內在的情意有機地結合而創造出來的情境交融,含義深遠的生活畫面。”“境”是詩詞中所描繪的景物或生活畫面,“意”則是這些物景或生活畫面中所蘊藏著的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將其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意境美是一首詩詞在藝術上成熟的標志。如何才能去領略唐詩宋詞的意境美呢?我認為,在小學階段,我們可以在熟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去品詩詞,畫詩詞,
進而進入個性化的意境世界里,領略到“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美。
于是我充分借助各種教學手段補充資料注重形象感悟,讓學生充分地閱讀感悟,深入研讀思考,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引聯想畫面入情入境朗讀。從而把學生對文本的粗略感受轉變為細膩的體會,并通過創設情境,把文章中負載的情感真切地傳達給學生,使學生身臨其境,受到感染。
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而音樂卻能以特有的旋律、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進而升華情感。
三、 多媒體,使古詩詞教學盡顯詩情畫意
在古詩教學中,充分發揮電教媒體傳遞、變動、再現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器官,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有趣,轉靜態為動態,為學生思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的潛能得以更好地開發,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使 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滿足,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從而對產生學習的內驅力起到極好的促進作用。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具體表現在兩個環節:
1、合理使用多媒體課件突破節奏中的難點
讀好宋詞的節奏是感悟宋詞魅力的前提。在本課的“讀出這首詞的節奏”環節中,有這樣一處難點(播課件)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這一句的節奏劃分與前幾句是不同的,而學生很容易混為一體。這時,多媒體課件的出現便成功地解決了這個節奏問題。
2、運用多媒體創設詩詞情境
音樂是開啟人感情閘門的鑰匙。古詩詞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留傳的千古絕唱,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系。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樂溝通起來,盡可能的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旋律,有利于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
a教學伊始,我選用了充滿古韻的《琵琶曲》,那舒緩、悠揚的旋律帶領學生走進古詩詞的天地。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稿 篇3
首先,我要說的是教材:
本文是西師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以簡潔、樸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他夜行黃沙嶺所看到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贊美。
接下來我要說的是本文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新課標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倡多角度、探究性閱讀的精神。結合“三維”目標及本文內容,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的意境美;
2、 結合注釋,了解作者夜行黃沙嶺所看到的美景;
3、 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其中“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的意境美”是本文的教學重點,“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為了完成暨定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卓越課堂以及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我將與學生采用以下教與學的方法:
1、 教學中注重“溶情”;
2、 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3、 給孩子一個“感悟的課堂”;
4、 引領學生去讀書。
基于以上認識,現在,我該帶著學生走進課堂,走向文本了。
一、 開門見山 直奔主題(用時約2分鐘)
本節課的導入,我要做到開門見山、直奔主題,讓學生在第一時間就對本節課的內容有所了解,做好思想準備。我可以這樣教學: 今天,我們學習第29課詩詞兩首中的第一首: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板書: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并且這樣的設計還可將學生很快引入文本。
二、 細讀課文 品味情感(用時約32分鐘)
1、出示多媒體課件,觀察圖畫,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想了什么?如果你就在這幅畫中,會說什么?把多媒體引入課堂,意在把現代教育教學手段與教學相結合,達到輔助教學的目的。這樣的安排,也鍛煉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接下來,就要找出課文中有關圖畫的描寫。
學生通過自讀,不難發現詞的上闋“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對這部分的教學,可采用“三讀”。一讀:找出句中寫景的詞;二讀:體會詩的意境美;三讀: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三讀”可采用多種形式的閱讀方法,在讀書中體會作者寫景的方法,在讀書中領悟情感,還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一個“書聲瑯瑯的課堂”。我讓學生自學,這也是高年級學生應訓練的一種能力吧!
接下來,多媒體出示詞的下闋,“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讀一讀,思考:你體會到了什么?于是,我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在分小組朗讀中體會,也可讓學生與老師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還可讓學生結合注釋與文本對話,再還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當教學“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時,我通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閱讀,結合上文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抓住“忽見”一詞深刻領悟。一個“忽見”道出了作者在“兩三點雨山前”后見到茅店時的欣喜若狂。
三、升華情感,拓展延伸(用時約2分鐘)
是啊,作者夜行黃沙嶺看到了如此美景(板書:夜行→黃沙 “美”置于箭頭上方),雖然中間遇到了一段小插曲,但仍然掩飾不住內心的驚喜(同時將“喜”板書于箭頭下方),因為“路轉溪橋忽見”嘛!作者如此,你呢?請趕快與同學分享一下你所看到的美景吧!
我還結合不同層面的學生安排了課外練習:
(1)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2)搜集所學過的其它的詞并讀一讀。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再次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