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說課稿范文匯總(精選12篇)
生物說課稿范文匯總 篇1
各位專家領導,大家好!
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
一、指導思想
生物科學不僅是眾多事實和理論,也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因此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走進新課程,運用探究性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病毒》是人教版幼師教材全一冊第二部分微生物中第三章。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前兩章細菌、真菌等有關微生物的知識,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及將來的幼教工作息息相關。因此,在教材中占據重要的地位。
2、教學重點
(1)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特點。
。2)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3、教學難點
病毒的結構和繁殖。
三、學情分析
本節的教學對象為學前二年級學生。通過第一部分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生物體的基本結構,植物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等知識;已學會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等研究生物學的方法。具備了獨立學習本節部分內容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她們對本節課涉及的有關病毒與人類關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對病毒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的知識,難以理解。
四、教學目標設計
1、基礎知識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的形態結構特點。
(2)通過學習讓學生識記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
。3)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對植物、動物和人體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通過學習讓學生識記細菌病毒——噬菌體的.有關知識。
2、能力訓練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具有進一步獲取課本以外的生物學信息的能力。
。2)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3、思想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五、教法設計
1、直觀教學法
通過動畫課件等直觀教學手段,創設生物微觀世界,激起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得生動的表象,使學生能比較全面地掌握知識,比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教學內容。
2、探究式教學
使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
六、學法指導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本節課采用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讓學生在課前以組為單位,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通過多媒體網絡技術查找有關資料,進一步通過小組討論、協商,得出研究報告。最后在課堂交流。
七、教學程序設計
1、教師設疑: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原由。
2、教學內容分為四部分內容:病毒的發現;病毒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病毒與人類的關系(有害);病毒與人類的關系(有利)。
。1)學生的主體活動為:學生代表闡述本組的研究報告;做好聽課紀錄,思考并提出相關問題,討論得出結論;展示本組設計的《健康周報》。
(2)教師的主導作用:引領教學主線,創設問題情景,聆聽學生講解,歸納教學內容。完成學生的測評。
八、媒體的選擇
本節課的知識較為抽象,難以理解。因此我們采用網絡、課件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集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把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形象化、立體化、動態化;把學生看不到、摸不著的病毒結構及生命活動的動態變化過程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使難點迎刃而解,重點得以突出,充分體現了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
生物說課稿范文匯總 篇2
一、說教材
《開花和結果》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級第三單元第二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伴_花”是被子植物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時期,是形成果實和種子的前提,通過本課的學習,不僅解答了種子的由來,回應了第一節的內容,還可以讓學生完整地了解被子植物的一生,對于學生全面認識綠色開花植物起著關鍵作用。因此本節課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教材的重點,在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說學情
初中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植物六大器官方面的知識,他們樂于交流、討論,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比較高,很有利于本節探究課的積極組織和展開。但是本節課知識內容學生司空見慣,因此,教師一方面要設置疑問,引發其興趣;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說教學目標
1、描述花的結構;闡述花、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2、通過觀察多媒體動態課件和制作標本,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3、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宗接代的重要意義,培養愛花、愛自然的環保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花的結構、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難點: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過程。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較好的達到學習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特點,以及學生的基本情況,我選擇以創設情境法、直觀演示法、提問法相結合,用多媒體的展示來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鼓勵并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為了讓學生成為學習上真正的主人,在本節課指導學生學習的時候,我將著重強調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總結,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教師呈現學生課前收集的花朵(桃花、百合、梨花等),隨后在屏幕上呈現水稻花的圖片,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都稱之為花,花又有什么樣的結構呢?導入新課《開花和結果》。繼而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初中學生的學習往往帶有感情色彩,有了學習的興趣才會產生學習的欲望。如果直接進入主題,學生往往會覺得不感興趣,就不會去主動的探求知識。
2、新課展開
第一部分:花的結構
花的結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部分,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將采用設置問題串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結合學生動手繪畫花的結構圖進行突破本課的重點。
教師設問:①花是由什么芽發育成的?②花都有艷麗的色彩和香味嗎?③不同的花它們的大小、形狀和顏色一樣嗎?請學生討論,進而讓學生明確:雖然花的大小、形狀和顏色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結構卻基本相同。
再繼續引導學生思考:花的基本結構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探究自己手中的花的基本結構,嘗試畫出喜歡的花,并標出各部分結構名稱。思考: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思考題,嘗試解決。教師巡視指導,對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給予點撥。
通過本環節的。設計,培養學生開動腦筋,敢于說出自己的見解和猜想,團結合作、討論交流、形成共識、領悟開竅、再加上教師的及時鼓勵,激勵信心,從而使學生學習興趣更濃。
接著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這些結構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什么關系?”過渡到下一個內容傳粉和受精的學習。
第二部分:傳粉和受精
教師播放蜜蜂在花叢中飛舞的片段,問:蜜蜂在花叢中飛來飛去在做什么?什么叫傳粉?傳粉的方式有哪些?學生帶問題自學課本內容,解決問題。
之后設疑:花粉落到雌蕊柱頭上以后,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教師播放受精的過程動畫,讓學生觀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受精的過程。
播放動畫視頻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不至于走神,調節課堂氣氛,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同時還能培養學生觀察和思維能力
第三部分: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這部分是重點內容也是難點內容,它的難不僅體現在教師教的難,學生理解的難,還體現在從時間分配上看,這段內容正是初一學生容易出現情緒低落、注意力分散的時候。因此,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強化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我首先提出問題:受精完成后,花的各部分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引導學生觀看幻燈片中花瓣、雄蕊、柱頭的凋謝和子房的發育過程,啟發學生探究子房的發育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并讓學生通過掛圖連線歸納總結,同時指出花開花落是自然界的生命現象,凋落是生命的需要,也是一種美麗。接著讓學生總結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使學生獲得知識保持連貫、系統。
第四部分:人工輔助授粉
提出問題:你是否知道我們平時吃的玉米穗有缺粒的現象、向日葵的籽粒有空癟的現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嗎?怎樣彌補呢?學生自由交流,引出人工輔助授粉的知識。并能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宗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花的習慣。
3、小結作業
在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將請學生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不足之處我將給予補充。
針對七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作業布置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七、說板書設計
這就是我的板書。為了直觀體現教材的知識點,便于學生理解掌握,我設置了如下的板書。
生物說課稿范文匯總 篇3
說教材:
《尋找微生物》是大象版科學五下教材《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屬于綜合探究活動單元,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旨在通過“食物品嘗會”這一活動的導入,引起學生對餐桌上常見到的食物的觀察與思考,從而發現問題,進行大膽猜想與假設,再通過對搜集的資料進行閱讀、整理、篩選,來驗證猜想。最后,得出結論,并交流總結微生物的相關知識,從而對微生物及其與人類的關系有一個整體的認識與了解,為后兩節課認識微生物的益處與危害奠定基礎。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五年級學生,通過兩年半的科學課的學習,學生經歷了一些較為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已經具備了觀察、提問、猜想與自主研究的能力,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探究。同時。本單元涉及的科學知識——微生物對于人的感官來說,多數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比較抽象,但微生物又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這方面來說,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活躍起來。
說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對教材的簡單剖析和對學生的分析,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積極提出問題,大膽猜想與假設。在教師指導下,學會搜集資料、驗證猜想的方法。
2.意識到重視實驗和證據是一種良好的科學態度。
3.知道什么是微生物,以及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說材料:
教師準備:白蘿卜、酸蘿卜、白豆腐、霉豆腐、生面團。一次性碗。
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面包、一次性筷子(每人一份)
搜集微生物相關知識的資料。
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導入部分我充當一個學校餐廳的美食顧問,調查學生都喜歡哪些食物。科學教師被聘為顧問,學校為的是讓伙食更加營養豐富,科學合理,這一情境的設計隱藏著學科學就是為了用科學,為了更好地用科學知識來改善我們的生活的意思。在導入中,讓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食物,目的是讓學生明白這些食物多數是用蒸、煮、烤、炸、煎的常用方法制作的,摟著再推出一種特制食物讓學生品嘗,留有懸念,勾起學生品嘗的欲望。
2.品嘗討論,發現問題。
“食品品嘗會”雖然是本課的導入,出示的食物有的學生可能經常吃,但學生平常沒有注意思考與觀察我們吃的是不是科學,所以品嘗這一看似簡單的環節是能否達到教學目標的關鍵。此環節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小組合作學習,要有秩序地品嘗,要在品嘗的同時仔細認真地觀察與思考,體會食物加工前后的一些變化。學生在對比品嘗后,就會從中發現問題。
3.提出問題,猜想假設。
學生通過品嘗,發現食物加工前和加工后在味道、顏色、濃度等方面有很大的變化,紛紛提出感興趣的問題。有的想了解酸奶的制作過程,有的想知道腌制泡菜時為什么總要用肚大口小的壇子,有的想了解為什么豆腐制成后會變的咸咸的,軟軟的,也就是“是什么改變了它們的品質和味道”這一問題,我讓學生把各自提出的問題存入“問題銀行”,課后可以對自己特別感興趣的進行研究。
五年級的同學已經能提出有價值的科學問題,但怎樣選擇適合各自研究的問題開展研究,仍是一個較難掌握的問題。所以。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是什么改變了這些食物的品質和味道”這一問題,組織學生猜想,展開探究。究竟學生猜想的是否正確并不關鍵,只要學生敢于大膽猜想,我就給予鼓勵,這是培養學生獨立見解的前提。
4.搜集資料,驗證猜想。
關于資料的搜集途徑在前幾冊教材中都有涉及,學生已經基本掌握,本節課的關鍵是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匯總、篩選等,找出“是什么改變了它們的品質和味道”這一問題的答案,從而驗證各自的猜想。我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從課前搜集的資料中梳理出問題有關鍵,以解決問題。在學生找到具體的乳酸菌、毛霉菌等細菌后,老師適時總結,說明這些就是微生物,使學生充分感覺到微生物就在我們身邊,認識微生物并不陌生,為下一步尋找微生物做好心理上的誰備。
5.閱讀資料,尋找微生物
對課本上的資料卡以及學生課前搜集到的關于微生物相關知識的資料進行閱讀、理解并不困難,關鍵在于學生閱讀后能把資料上的內容變成自己的東西說出來,在小組內、全班分別進行表達與交流,這正是本冊教材所要培養的科學能力的二級目標。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由“學”到“會”的內化過程,學生充分閱讀、交流之后,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微生物,知道微生物對人類有利也有弊,與人類關系密切,在自主探究中達成了知識、能力、情感的三維目標。
生物說課稿范文匯總 篇4
一、設計理念
新課程提出,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基于課改理念,我在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的各種能力的培養。通過“目標引領、自主學習、教師釋疑、當堂反饋”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充分展示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技能,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章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這一節是在前一節認識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對我們身邊的生物進行實地調查。旨在通過調查,認識我們身邊的生物,進一步了解生物有別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課程標準》倡導探究學習,而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過對身邊生物的調查,力求使學生認識并掌握調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便于后續探究活動的進行。
初一學生對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礎,但對生物種類的識別及科學的調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經驗,本節內容也是對學生掌握科學調查方法的一次指導與訓練。
三、教學規劃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并將你所知道的生物進行歸類;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培養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明確調查的目的后,小組進行實地調查,最后進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通過學習能關注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增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認識到保護環境要從保護我們身邊的生物開始。
教學策略
本節課是一節調查課。在調查之前,教師先引導學生討論什么是調查?怎樣開展調查?調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針對調查的目的小組確定調查對象、調查范圍、制定調查方案、設計調查表,然后小組分頭進行調查、記錄,撰寫調查報告,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
教學重點
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培養學生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學難點
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存環境;如何引起學生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環境,從而注意保護生物資源。
教學方法
目標引領、自主學習、教師釋疑、當堂反饋。
學習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交流。
課時安排:2課時
四、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準備筆、本、放大鏡、照相機等。
導入:
一個好的導言是決定學生能否上好課這節課的關鍵。所以,我通過媒體播放圖片并配以解說:“同學們,在我們身邊有許多種生物,它們與人類朝夕相處。有些是我們所熟悉的,如:催人晨起的公雞;看家護院的愛犬;陽臺上五顏六色的花草等等;有些卻沒有引起我們的注意。為了更好地了解它們,讓我們一起來做一次調查!蓖ㄟ^身邊熟悉的生物讓學生感到親切,同時又引起了學生的好奇:什么生物我還沒注意呢?好奇心有了,自然就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
目標引領
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人口普查為切入點,引導同學們根據經驗說出我國在進行人口普查時都做了哪些比較詳細的工作,分析出什么是調查?然后讓小組討論制定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的方案,歸納出調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調查時應注意些什么?設計出調查表。
自主學習
帶著目標,小組學生根據經驗,分析出我國在進行人口普查時,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說我國是如何進行人口普查的),從而明確什么是調查。歸納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項;設計出調查表并與書上的方法步驟相比較,確定本組的調查目標和方法。
這種學生自己選擇調查方案,并設計實施的做法,有利于擴大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索;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體,變“一言堂”為“群言堂”。
實地調查
各小組根據本組制定的調查目標和方法進行實地調查。
1.進行校園生物調查。學生注意認識他們身邊的生物名稱,并注意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尤其是愛護生物資源。
2.進行社區生物種類調查。調查中注意安全問題是第一的,學生注意對生物資源的愛護。遇到不會的問題向社區管理員請教。
3.進行農田生物種類調查。學生注意愛護農田是我們每個人共同的責任。遇到不會的問題向農民師傅請教。
4、各組同學根據分工,認真收集材料(作調查記錄,拍照)
5、各組同學共同整理資料,對生物進行歸類、書寫調查報告。
展示、交流調查報告,進行反饋。
1、各組制作出PPT課件進行展示,并敘述各自的調查報告,并與其他小組進行報告交流。
2、選擇2—3種生物,說說它們的生活環境有哪些不同?
3、有沒有原本常見的生物現在不見了?
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并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保護生物資源的教育。
總結調查的意義
通過調查,學生學會了調查的一般方法,會做調查記錄;對所知道的生物能夠進行歸類;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培養了學生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此時,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保護環境的教育,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技能訓練
對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注意觀察它們的不同之處。通過觀察圖片,找出馬與驢在外形上的不同之處;馬與牛在外形上的相同之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這也是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課堂延伸
請同學們課下完成一篇校園(或社區、農田)生物的調查報告
生物說課稿范文匯總 篇5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講的是免疫的基礎知識。學習免疫知識,對于增強自身抵抗力,預防疾病等具有重要意義。掌握了這部分知識對于學生增進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幫助。
1.本節內容的特點和地位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傳染病的基礎上進行探究的,這樣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免疫和傳染病之間的關系,進一步了解增進身體健康,預防疾病的重要性。這節課的學習又為下一章《用藥和急救》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這節課在本單元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說出人體三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2)說出非特異性免疫、特異性免疫的概念和抗原、抗體的概念;
。3)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學生分析說明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溶入對學生進行科學史觀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人們對某一個問題的認識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認知水平上,這需要對科學不懈的努力與追求,從而培養學生對科學不斷追求與探索的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內容由人體的三道防線、免疫的分類二大部分組成,其中第三道防線的內容是整個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一是因為學生對免疫的基礎知識比較生疏;二是因為這節內容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學生較難理解。對此,教師應結合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利用教材中的實例:天花病毒進入人體后,人體的變化及結果來說明抗原、抗體及特異性免疫等這幾個基本概念來突破這節課的難點。
4.教學準備
教師:預防接種證。
學生:調查自己或他人打預防針的情況、預防接種證。
二、說教學方法
1.說教法
運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和啟發式教學。通過一些直觀手段和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
2.說學法
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觀察圖片和分析資料相結合,掌握人體三道防線的組成、功能、作用特點。
三、說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感冒流行的季節里,有的同學能始終很健康的學習、生活,而有的同學卻未能幸免,為什么?吃同樣的魚、蝦等食物,多數人安然無恙,有的人卻出現全身發癢、起泡等過敏癥狀,這又是為什么?有的病人因腎臟功能衰竭而急需腎移植時,必須找到一個與之相“匹配”的腎臟,腎移植才有可能成功,這又是為什么?要了解這些,首先從人體的三道防線講起。
師生活動主干線:
一、人體的三道防線
資料分析一:
有人曾經做過這樣的試驗:把一種致病的鏈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潔皮膚上,2小時以后再檢查,發現90%以上的鏈球菌都被消滅了。
問題一:為什么涂在清潔皮膚上的病菌會很快死亡?這說明皮膚具有什么作用?
教師出示“皮膚的保護作用”的圖片及FLASH動畫和呼吸道黏膜上纖毛的清掃作用的圖片,引導學生歸納第一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資料分析二:
當病菌侵入人體內時,吞噬細胞(一種具有吞噬能力的細胞)會趕到病菌入侵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消滅。
問題二:病菌在什么情況下能夠侵入人體內?人體的哪些組織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細胞?
出示溶菌酶的作用的圖片及FLASH動畫和吞噬細胞的作用的圖片及FLASH動畫,引導學生歸納第二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你說我說:生活中常見狗、牛用自己的舌頭舔傷口,這是怎么回事?
試一試,我能行:
組成人體的第一、二道防線對病原體的作用有何特點?
師生共同小節:這兩道防線的共同特點是人人生來都有,對多種病原體起作用,是非特異性免疫。
資料分析三:
當水痘流行時,已經提前接種過水痘疫苗的人會安然無恙;而沒有接種疫苗或沒有出過水痘的人則往往患病。
問題三:為什么接種過水痘疫苗或出過水痘的人能夠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襲呢?
讓學生閱讀課本,自己總結第三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然后出示圖片,幫助學生理解第三道防線組成及天花病毒侵染人體的過程,并總結出抗體、抗原的概念,最后引導學生歸納第三道防線的作用特點和特異性免疫的概念。
我來試一試:組成人體的第三道防線與前兩道防線的作用特點相同嗎?有何獨特的特點?
非特異性免
特異性免疫
作用范圍
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作用
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
形成時間
生來就有的
后天逐漸形成的
特性
非專一性
專一性
生物說課稿范文匯總 篇6
一、說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1)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的探究實驗。
。2)過模擬實驗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教學難點是“由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本節設計了一個材料分析過程和一個模擬探究過程,這兩個過程有助于學生對“生物進化原因”的獲得。因此,第一課時主要完成“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這一部分。課程進行的方式可以通過活動、討論、談話的方式完成。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簡述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兩種樺尺蠖的數量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事例。
2.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能力目標
1.通過對事例的分析,提高運用生物知識分析生活中現象的能力。
2.通過模擬“保護色形成過程”的活動,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生物進化事例的分析,形成環保意識,以及環保的重要意義。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
1.簡述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兩種樺尺蠖的數量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事例。
2.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難點:
由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媒體:有關英國曼徹斯特地區樺尺蠖顏色變化的圖片及資料的多媒體課件;有關保護色的多媒體課件;彩色布料或彩紙(單色);彩色小紙片(大量)。
四、說教學策略
對于生物進化的原因的分析,首先讓學生閱讀英國蔓徹斯特地區的兩種樺尺蠖的數量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真實事例,讓學生分析:
1.在1850年,為何淺色樺尺蠖的數量多?這于環境有何關系?
2.在1950年,深色的樺尺蠖為何占多數?這時環境有何特點?與環境有什么關系?
然后結合科學家的實驗,通過學生討論,加深對生物進化的認識。
組織學生開展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的探究活動,進行探究活動時:
1.組織同學嚴肅認真、相互配合,統一聽從組長的指揮。
2.彩色布料最好采用單一的布料,有利于結果的分析。
3.彩色小紙片的選擇應該多樣化,其中之一最好與彩色布料的顏色一致或相近。
4.實驗時要把自己當成捕食者,選取彩色的小紙片時,一定不要特意尋找某一種顏色的小紙片。
并保證實驗活動的成功,通過探究,從感性上認識生物進化的過程和原因。
五、說教學過程
。蹖胄抡n]
教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對于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我們有了簡單的了解,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復習上節課的有關內容。
注:教師打開投影片
投影片:
根據動植物進化的大致過程,試總結生物進化的一般規律。
。▽W生回答)
學生1:一般來說,生物進化的總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低等到高等的。在漫長的進化教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種類產生,也有一些生物種類絕滅。各種生物在進化教程中形成了各自適應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
注:對學生的回答未完整的,教師可讓其他同學完善、補充。最后對全體回答問題的同學給予鼓勵性、贊賞性的評價。
[講授新課]
教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生物進化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物種的產生和老物種的滅絕。這是為什么呢?
注: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并板書。
多媒體課件:(有關內容)
先播放對照圖片,圖下為相關資料及討論題。
。ㄙY料內容)
18世紀的英國曼徹斯特地區,山清水秀,綠樹成蔭,那里的森林及農田生活著一種樺尺蠖(huà),其成蟲是一種飛蛾,其名為椒花蛾。它們夜間活動,白天休止,通常棲息在有地衣覆蓋的樹干和石塊上。到1848年,有關椒花蛾的報道都是淺色的。直到1850年在英國工業中心曼徹斯特才第一次報道有黑色型突變。隨著英國工業化的日益擴大,煙塵和廢氣開始污染工業城市和近郊,使地衣不能生長而樹皮裸露,椒花蛾棲息的背景由淺色地衣變為深色樹干,于是黑色椒花蛾逐漸增加,在曼徹斯特達到90%以上,而在未受污染的農業區主要仍是淺色型?茖W家們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先數量相等的淺色的樺尺蠖和深色的樺尺蠖同時放到樹干上,然后用望遠鏡觀察到樹干上所發生的情況。一群愛吃樺尺蠖的鳥兒飛過之后,他們發現,淺色樺尺蠖所剩無幾,而大部分深色樺尺蠖卻逃過了這場災難。
討論題:
1.黑色樺尺蠖的出現對于后代的生存有何意義?
2.黑色樺尺蠖的數量由少數逐漸變為多數,而淺色樺尺蠖數量的減少,主要是受什么的影響?
3.請你試著解釋樺尺蠖體色變化的原因?你從中受到哪些啟發?
生物說課稿范文匯總 篇7
一、說教材
《生物入侵者》這篇文章介紹的是關于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可能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知識,是一篇事理說明文。
本文說明事理層次分明,步步深入。文章開頭引出說明對象,然后具體介紹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然后寫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世界各國對此采取的相應的措施。首先引出話題,接著擺出現象,再探討因果,最后討論對策。這是按邏輯順序進行說明的。
本文是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4篇課文,屬于自讀課文。對于本文的教學,應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指導學生自讀,幫助他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文章的說明技巧。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我結合本文課型和單元教學目標,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詞語,理解運用。
2、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學習篩選信息。
3、多種方式讀文。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賞析文中形象化的語言和嚴謹的語言,體會其表達效果。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對生物入侵,增強防范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2、培養關注身邊生活的科學意識。
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兒。我把教學重點定在文章的說明方法和修辭手法以及它們的表達作用上。另外還有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也是教學中要關注的。
二、說學情
學生已經有了一個多單元閱讀說明文的經驗,對說明文有了一定了解和知識積累。大部分學生明了說明文學習的精髓,即說明對象、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及說明文語言科學準確的特點。如何結合本文內容,準確的表述,靈活的應用,還需要教師課堂指導。此外,學習說明文比較枯燥乏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投入到本文的學習中來,適時激趣顯得很重要。
三、說教學與學法
教學千法,朗讀為本。我設計了學生大聲讀文,感知課文內容;默讀文,梳理課文脈絡;瀏覽文,篩選課文中的科學知識及弄清主旨;跳讀文,賞析批注,品讀;齊讀有文字疑惑的段落,思考完善。
我力求通過本課的教學為學生打開一扇學習科普作品的窗。“知識之窗”“科學之窗”“語言之窗”板塊活動,教給學生學習科普作品的方法。
更重要的還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態度。在了解課文介紹的科學知識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問題:
1、生物入侵有哪些危害?
2、“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3、生物學界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態度有何不同?作者傾向于哪一種?你又贊同哪一種呢?
4、生物入侵能有效避免嗎?
這四個問題由淺入深,由能從課文中直接找到答案過渡到結合文有自已的思考。學生心浮氣躁,總不愿靜下心來讀文,給點臺階,留點思考,制點波折,不失時機地有效地引導學生細致地讀文。課外“生物入侵者”的舉例,旨在培養關注身邊生活的科學意識和品味語言后學以致用的習慣。值得商榷的文字的品析,無外乎是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善于發現,勇于質疑。
四、說教學過程
(一)圖片演示,談話引入
水葫蘆入侵歷程引入課題,穿插“侵”字教學。
(二)初讀感知,梳理文脈
1、學生大聲讀文。談讀后初步感受,引導積累基礎知識。
2、梳理文章脈絡。
3、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三)理解課文,闡釋主題
1、出示問題,學生讀文、思考、討論問題。
了解生態環境和生物入侵知識。
2、明確作者寫文意圖。
(四)賞析語言,適時拓展
1、賞析語言:從說明方法、生動的語言、嚴謹的語言品味表達效果。
2、你還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
3、你覺得文中解釋生物侵者的語句嚴密嗎?
五、說教學預期
我希望我的課堂輕松、民主、和諧,教學環節中“知識之窗”“科學之窗”“語言之窗”,總有調動絕大多數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窗口”。《生物入侵者》的教學,可以沒有議論文的犀利,卻也有嚴謹;可以沒有抒情散文的激情,卻也有獨特的體驗。周五下午第三節課學生歸心似箭,有些躁動不安,我在這節課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不夠,本可上得更流暢一些。學生在結合課文談如何避免生物入侵、賞析“逃出藩籬,嘯聚山林”時,有精彩的發言,是課堂的亮點。遺憾的是課堂后一段時間把握不夠好,從嚴謹的角度來評判文中第一段解釋生物入侵者的語句,本期待著學生有更好的表現,可惜這一環節沒能有效完成
生物說課稿范文匯總 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少版小學美術第16冊《海洋生物》一課。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分析根據《美術課程標準》所確立的階段目標
《海洋生物》一課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這節課通過介紹海洋生物的形狀、花紋和色彩等,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個性的表現力;讓學生在暢游海底世界的同時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進而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二、說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欣賞神奇的海洋生物,初步認識海洋生物的形狀、花紋和色彩等。
2、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來表現海洋生物,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3、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及保護自然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欣賞海洋生物,表現海洋生物,感受海底世界的美妙。
教學難點:能夠對海洋生物的某個特征著重描繪,色彩亮麗,生動有趣。
三、說教法
學法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在教學中我采用演示法,談話法,范例教學法進行教學,以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
在學法上,主要通過欣賞、感受、觀察、比較、想象、表現等方法相結合。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要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教具和學具結合教法和學法,采用如下教具和學具:多媒體課件——《海洋生物》、勾線筆、油畫棒、彩筆,刮畫紙、紙盤、廢舊材料等。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使學生能在視、聽、說、做、思等行為環節中經歷美術的過程、體驗創造美的快樂,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因而,新課伊始,師生共同欣賞一段《海底總動員》的動畫片,跟隨鏡頭去探索神秘又美麗的海底世界。觀看之后請學生談談觀看感受,學生對這種動畫片很感興趣,會紛紛發表看法,互相交流。我隨機引導:“海底真美啊,那里生活著數不盡的海洋生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海底世界,去認識神奇的海洋生物。”(此時板書:“海洋生物”)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中,我充分發揮了動畫的作用,讓學生欣賞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獲得了豐富的感性素材,這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為突破難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ǘ┵p圖怡情,歸納方法
海底世界是神奇美麗的,然而我們這個地區的孩子很少有親身經歷的,基本要通過電視或動畫片來了解,所在要想很好地完成海洋生物的繪畫,有相當的難度,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突破此教學難點,我設計了多層次的欣賞環節。
1、邊猜謎邊欣賞。用多媒體出示有趣的謎語,學生猜謎的同時欣賞到海洋生物的圖片。兇猛無比的鯊魚,聰明靈巧的海豚,那艷麗無比的珊瑚??各種神奇美麗的海洋生物深深吸引住孩子們的眼球。欣賞之后我激勵學生說出“通過欣賞這么多海洋生物圖片,你最喜歡哪些海洋朋友?它有什么特點?他有哪些迷人的色彩呢?
2、欣賞小朋友的美術作品,在欣賞之前老師提出2各問題共大家邊欣賞邊思考,(1)你覺得他們的作品怎么樣?(2)他是如何表現海洋生物的?通過小組討論,歸納出作品的表現形式此環節的設計,既尊重的學生的個性選擇,又達到了以觀察為鋪墊的教學目的。
3、創作思路?戳四敲炊嗟膬炐阕髌,有了這么多的獨特感受。今天你們小組想要用什么方法來表現你喜歡的或想象中的海洋生物呢?請(各小組討論)說一說你們的巧妙構思。(學生談想法,教師引導,講解創作過程。)設計意圖:通過多層次的欣賞,小組討論,歸納出作品的表現形式,這樣的設計,既尊重的學生的個性選擇,又達到了以觀察為鋪墊的教學目的。
(三)指導表現,鼓勵創作
這一環節中為我采用直觀教學法,教師示范作畫,學生根據觀察以及之前的學習經驗自已嘗試著總結畫法,然后再由我適當適時的點撥。使學生對海底生物的認識從感性向理性發展,教學的重點很快被突破了。學生掌握了海洋生物的表現技巧以后,最為急迫的是想給親自動手畫一畫。我沒有過多的言語,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而在學生創作的同時,我也將黑板創作成了一副海底藍圖,為下一環節的展示做好了鋪墊。
。ㄋ模┰u價總結,展示作品當學生完成圖畫時,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采用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教師及時地給予鼓勵性評價。評價之后,我號召同學們將自己的作品剪下來,并貼到黑板上。同學們的海洋朋友游進了美麗的“海洋世界”。此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在評價和展示中個性得到發揮,充分體驗到美術活動的快樂。
。ㄎ澹┩卣寡由欤瑵B透德育
此時的黑板已經變成了一幅生動的海底世界圖。大家都沉浸在這美的世界中。我在這時將話鋒一轉:“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很多海洋生物瀕臨滅絕。我們將永遠失去這些美麗的海洋朋友。伴隨著敘述我將黑板上的海洋生物摘下,”掉落到底邊!傲私獾竭@里,你們有什么感受?我們應該怎樣做呢?”剛剛還美好的海底世界,瞬間化為烏有,孩子們的內心必然頓生出一股憤慨與惋惜之情,我便抓住這一時機,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并向同學們發出號召:“大海是大自然賦予我們人類的瑰寶,我們在感受它的美的同時更有責任去保護它,那就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我做起,從撿起一塊紙屑做起,從節約一滴水做起,為保護我們的大海、保護這些神奇又可愛的海洋朋友做出我們的貢獻!
五、說板書設計
我號召同學們將自己的作品剪下來,并貼到黑板上。這樣,同學們的海洋朋友游進了美麗的“海洋世界”,此時的黑板已經變成了一幅生動的海底世界圖。此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創作得到充分的展示,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接著,又以此為契機,對學生進行了環保教育。
效果預測海洋生物是學生一直感興趣的題材,但感興趣并不一定就能表現好。保持學生高昂的情緒,將學生模糊的記憶變成清晰的形象,轉化為個性的創作非常重要,因此,這節課,我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始終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并運用激勵的語言對學生進行恰當的評價。相信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定能夠在輕松氛圍中感受創作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
生物說課稿范文匯總 篇9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減數》這一課題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節的第二部分。這部分內容不僅是第三章的重點內容,也是整本書的重點內容之一。它以學過的細胞學知識、染色體知識、有絲知識、生殖種類知識為基礎。通過學習,使學生全面認識細胞種類、實質和意義,為后面學習遺傳和變異,生物的進化奠定細胞學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減數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理解減數和受精作用的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減數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培養學生識圖、繪圖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學習減數和受精作用的意義,加深對事物自身變化規律性的認識,培養對立統一和發展變化的觀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
1、教學重點:減數概念和過程。這是生殖細胞形成的基礎,又是遺傳和變異和細胞學基礎。
2、教學難點:同源染色體、四分體的概念以及染色體行為的變化規律,其中染色體行為的變化規律既是難點又是重點。初學者對此缺乏感性認識,較難抓住本質。
四、教材處理
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多媒體課件傳遞信息量有的特點,這部分內容我安排2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減數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減數和受精作用的意義。第二課時學習卵細胞的開成過程,減數和有絲異同點的比較。這里主要說明第一課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五、教學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應用講述法、談話法、比較法、指導讀書法等,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
六、具體的教學過程
分為二部分
第一部分:導言
首先以問題引入,引發思考
。1)什么是有性生殖?
。2)其主要方式是什么?
回答之后,演示卵式生殖過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學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體組成,為進一步觀察受精卵中染色體的特點,又設計動畫模擬精卵的結合過程。這樣,學生從畫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精子,一半來自卵細胞,并且每兩條染色體大小、形態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體概念。為進一步說明同源染色體特點,插人類體細胞的染色體圖,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體是本課題的關鍵點和切入點,在教學安排上,將同源染色體概念提前講述,為的.是分散難點,為后面講述聯會和四分體奠定基礎。
由于精子、卵細胞的染色體都只有受精卵即體細胞一半,自然引出問題精子和卵細胞怎樣產生?先請學生討論,能否以有絲方式產生?之后引出減數概念。并展示學習這一概念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包括:減數自然想了解減數具體發生過程,進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過程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首先以指導讀書法,讓學生帶著幾個思考題進行讀書學習。思考內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過程中各階段細胞名稱是什么?什么是聯會、四分體?’減數’發生在什么時期?"為講述方便,也為了后面能說明染色體分離的隨機性,細胞中的染色體以4條表示。同時,為防止學生眼花繚亂,分散了注意力,整個過程先逐圖出現。
講述精原細胞時,除指出它來自精巢,還應點明它的染色體數就是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精原細胞形成初級精母細胞時,強調染色體在這一時期復制,也就是要說明,聯會時期,每條染色體已含有兩條染色單體,只是由于這一時期染色體呈染色質狀態,所以看不出來,這樣可以避免學生錯誤以為復制是在四分體時期進行。四分體時期,除強調概念處,為避免個別學生錯誤地將整個細胞中的4條染色體當作一個四分體,先提問:圖中有幾個四分體?再將其中一個四分體作閃爍處理以加深印象最后還要對四分體作個總結,指出:四分體個數就是同源染色體對數。這樣處理,較好地突破?"四分體"這一教學難點。后期,先顯示一種同源染色體分離情況,形成兩個子細胞,接著讓學生討論同源染色體能否有另一種的分離情況?討論之后在后期又出現另一種分離圖,由此說明:染色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同源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即不同對染色體之間可能自由組合。為后面學習遺傳學的"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奠定細胞學基礎。減數第二次過程與有絲相似,學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強調兩點?和"等數"。即著絲點,姐妹染色單體分開;"等數"即染色體數目不再減半。至于減數第二次過程,尤其突出有絲后期與減數第二次后期圖的比較,使學生通過畫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體"的問題,進一步說明了減數本質。接著,全屏展示減數全過程,目的有兩個,一是總結減數實質,二是利用板書復習各時期細胞的名稱。
生物說課稿范文匯總 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光合作用的發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教材呈現的是科學史教育,是對眾多科學家關于光合作用探究過程的簡介。但同時,教材介紹的經典實驗還蘊含著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對本節教材的再加工和深度開發,可以為高三實驗設計的教學奠定基礎,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精神,突出了生物學科重視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學科特點。
2、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大綱要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通過研究經典實驗,從而認識人類探索光合作用的歷程;了解經典實驗的方法及結論;能說出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場所、條件等。
(2)過程與方法:體驗前人設計實驗的技能和思維方式;經歷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初步學會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控制實驗條件、設置對照等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科學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激
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培養學生敢于大膽質疑,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探究光合作用原料、產物、場所、條件的方法;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難點:光合作用發現過程中經典實驗的原理和方法;運用原理設計簡單實驗。
二、教法設計
課堂教學應該盡可能讓學生多動腦想、動手做、動眼看、動嘴說,讓學生親自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參與課堂問題解決的習慣。所以本節課采用了“過程式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設疑質疑,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并得出結論,使學生在積極參與的基礎上強化科學思維,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三、學法指導
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學習成功的必要條件,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進行指導,使其學會學習。結合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指導學生主要采用以下學習方法:
1、自學法
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進行有目的、有側重地閱讀教材,自主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歸納法
引導學生對相關素材進行觀察、對比、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完善化。
3、討論法
創設課堂論壇,使學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同時,在討論中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習慣。
四、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以知識為載體,思維為主線,能力為目標,我設計了如下四個教學環節:
。ㄒ唬┨岢鰡栴},導入新課
初中已經學習過,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釋放氧氣的過程”。這看似簡單的結論其實是許多科學家長期不懈探索的結晶。在探究光合作用的道路上,科學家們是如何做的呢?他們的巧妙做法對我們有何啟發呢?今天我們就循著科學家探究光合作用的足跡,學習科學設計實驗的方法,并初步揭示光合作用的奧秘。
。ǘ└呶萁,講授新課
首先向學生展示本節課的主題思路——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提出問題
作出假設
設計實驗
結果分析
得出結論
利用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統領本節課的教學,將教材介紹的經典實驗置于這個科學探究過程的共同模式中,使學生通過對經典實驗的學習和分析,初步建立科學探究的能力。
探究一:探究植物對空氣的影響——普里斯特利的實驗
提出問題
得出結論
結果分析
作出假設
設計實驗
植物可以影響空氣成分嗎?
植物可以影響空氣成分。
植物能產生動物呼吸和蠟燭燃燒所需要的氣體。
植物可以更新空氣(后來的研究表明“更新”的實質是吸收C02釋放O2)。
1、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將小鼠和點燃的蠟燭分別放在一個密閉的玻璃罩中,不久小鼠死亡,蠟燭也熄滅。
2、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將小鼠和點燃的蠟燭分別放在有綠色植物的'密閉玻璃罩中,則小鼠不易死亡,蠟燭也不易熄滅。
普利斯特利的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問題:氧氣是植物在什么條件下、在哪種結構中形成的呢?
探究二:探究綠色植物釋放氧氣條件和場所——恩格爾曼的實驗
提出問題
得出結論
結果分析
作出假設
設計實驗
黑暗中
明暗對照
光束對照
1、好氧型細菌在黑暗中是均勻分布的;在光照下分布在被光照射到的葉綠體的部位
2、好氧型細菌分布在被極細光束照射到的葉綠體部位
光照下
植物釋放氧氣的條件和場所分別是什么?
氧氣是植物在光照條件下由植物的葉綠體形成釋放的。
綠色植物產生氧氣需要光照條件,反應場所是葉綠體。
提出問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中的氧是來源于反應原料中的水還是二氧化碳呢?
探究三:探究光合作用釋放氧的來源——魯賓和卡門的實驗
提出問題
作出假設
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是來自于水還是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是來自于水(或者是二氧化碳)。
得出結論
結果分析
設計實驗
A氣體無放射性,B氣體具有放射性;而且等體積二者的質量比為8:9 。
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來自于水,而不是來自于二氧化碳。
以上三個實驗向學生展示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生應該能形成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在此基礎上,給學生提出自主探究的問題——以薩克斯實驗為素材,讓學生按照以上講述的思路,探究光合作用的其它產物。
課堂探究:光合作用的其他產物------薩克斯實驗
根據所給材料,按照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即: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結果分析→得出結論的思路,設計實驗證明“淀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
實驗材料:天竺葵、暗箱、燒杯、酒精燈、鐵架臺、
黑紙片、蒸餾水、酒精溶液、碘液等
實驗步驟:
結果預測及分析:
解析:本實驗的學習是以探究式實驗題型的形式出現,同學們借鑒上面幾個實驗的方
法和原理,通過分組討論,不難得出相應現象、結果和結論,然后師生再共同總結歸納。這里要強調實驗步驟設計的因果關系和需要注意的實驗細節,以及實驗原則的應用。
實驗步驟分析:
、
、賹φV仓臧堤幚
消耗原有營養物質
②葉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
體現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
、酃庀略倥囵B一段時間
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
、芫凭訜崦撋
防止綠色對實驗現象的干擾
、萦玫庖禾幚砻撋蟮娜~片
原理:碘遇淀粉變藍色
⑥觀察葉片顏色變化
薩克斯的實驗歸納總結:
提出問題
作出假設
設計實驗
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除氧之外還有什么?
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還有淀粉。
碘液處理
酒精脫色
得出結論
結果分析
曝光一側的葉片經過碘液處理后變成藍色,而遮光一側的葉片經過碘液處理后不變藍。
植物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淀粉。
(三)梳理歸納,簡要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總結出了科學家進行實驗探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結果分析→得出結論→再提出問題→……
結合教材中的四個經典實驗我們探究得知: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條件是光能;產物有淀粉和氧氣;而且知道氧氣中的氧全部來自于反應物水.
。ㄋ模┓答伨毩暎鳂I延伸
1、如圖某植物經過暗處理后,其上的葉片再由光照射一段時間,然后脫色并用碘處理,結果有錫箔覆蓋的位置不變藍,而不被錫箔覆蓋的部位呈藍色.該實驗證明
、俟夂献饔眯枰趸饥诠夂献饔眯枰猗酃夂献饔眯枰~綠體
、芄夂献饔梅懦鲅酡莨夂献饔煤铣傻矸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2.如圖甲是綠色植物在有光照條件下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的裝置圖;乙、丙和丁是另外三個實驗裝置圖.則驗證綠色植物是否在有光照條件下釋放出氧氣的對照實驗裝置圖和驗證在有光照條件下是否由綠色植物釋放出氧氣的對照裝置圖依次是
A、乙和丁
B、乙和丙
C、丙和乙
D、丙和丁
3、設計實驗證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實驗材料:天竺葵、暗箱、燒杯、酒精燈、鐵架臺、
NaOH溶液、蒸餾水、酒精、碘液等
實驗步驟:
結果預測及分析:
此題的用意在于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實驗設計的基本思路,掌握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其學以致用意識。
五、板書提綱
生物說課稿范文匯總 篇11
一、說教材
本課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六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動物的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本節將繼續探究鳥是如何與飛行生活相適應的,主要是通過對鳥的形態結構、生理、行為等的觀察與探究,概括出鳥類適于飛行的特點。通過了解鳥與人類的關系,增進學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情感。
二、說學情
鳥類在日常的生活中經常容易看到。學生對鳥的相關經驗比較豐富,但歸納總結還不夠。八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觀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但能力尚且不足,不能獨立完成,需要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因此,對于本節的兩個活動,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參與到觀察、探究來。
三、說教學目標
1、概述鳥的主要特征。
2、通過“觀察與思考”活動,確立鳥的身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鳥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3、關注鳥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形成愛鳥護鳥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課標要求能夠概述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征,在《鳥》的這一節中,此處就是在完成此要求。同樣也是學生應該掌握的重要概念。通過掌握鳥的特征,可以為生物進行正確分類。所以設置為教學重點,了解鳥的多樣性本身不是難點,難點在于學生要從“觀察與思考”活動中得出鳥的身體構造是與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建立認識的過程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此處為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者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啟發式”的教學,并運用多種媒體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同時我還采取活動探究法、討論法,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創設情境導入:通過“想一想,議一議”引入,思考與討論為什么鳥兒可以自由飛翔?為什么人類安裝人工翅膀還不能飛翔?除了翅膀以外,鳥還有什么特征是適于飛行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引出課題。
2、新課教學
接著是第二部分內容,對于鳥的外部形態,我將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家鴿活體,并思考鳥的外部形態是什么樣的,具有怎樣的作用?全身布滿羽毛又有什么樣的作用?翅膀是什么形狀具有怎樣的'作用。接著師生共同總結得出鳥的外部形態特征即呈流線型可以減小空氣阻力鳥的羽毛能夠保溫,并且翅膀成扇形能夠扇動空氣。接下來我會追問鳥通過翅膀的扇動能夠在天空中飛行,所以與運動系統有關,那運動系統具有怎樣特征呢?引入運動系統,對于第二部分運動系統,我會首先引導學生拿出課前分發的骨骼標本進行觀察從而總結得出骨骼中空能夠減輕體重,接下來我會在多媒體當中播放圖片以及引導學生們查閱相關資料總結得出鳥的胸肌發達并且具有龍骨突能夠擴大胸肌的著地面積。而對于鳥的呼吸系統我將首先利用圖片幫助學生認識氣囊,之后我會繼續提問氣囊是如何輔助肺進行呼吸接著多媒體當中呈現鳥吸氣和呼氣的視頻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得出鳥呼吸的特點及雙重呼吸。而對于鳥的消化、視覺等知識我將同樣采用多媒體輔助學生自主討論的形式展開,在這里不多加贅述;诖耍需讓學生掌握恒溫動物和變溫動物這兩個重要概念。鳥是學習的第一個種恒溫動物,所以需要老師的歸納總結體溫的恒定對生物活動影響,以及從進化的角度分析其重要意義。最后一部分是鳥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學生之前已經學習過其他動物與人類的關系,所以學生可以自行根據教師提供的圖片或視頻資料進行討論分析:鳥與人類有什么關系?在學生討論交流之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認識鳥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員,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伙伴,養成愛鳥護鳥的習慣。
3、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4、布置作業
課后作業是收集當地養雞場的相關資料,進行社會調查。本階段可以在梳理本節內容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鞏固本課所學。利用信息化課程資源和社區資源,豐富學生學習生活。
七、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板書利用了概念圖,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鳥的有關內容,同時有助于學生清晰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生物說課稿范文匯總 篇12
一、說教材
。ㄒ唬┱f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本節的內容為北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上冊第6單元《生命的延續》中第20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的第4節《性別和性別決定》。性別是一種特殊的性狀,在學生中總是存在著一種神秘感,自然成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本節內容可以滿足學生對于性別決定和性別遺傳知識的需求。
另外,社會上一些人仍存在著重男輕女思想,母親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員冷落和責備的現象并不少見。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科學地理解和正確地對待生男生女問題,同時,生男生女的原理的分析又是對上一節《性狀的遺傳有一定的規律性》中遺傳圖解的鞏固,因此,本節內容對確定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說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根據《生物課程標準》要求:解釋人的性別決定。并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以XY型為例理解性別決定的知識,說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研究生物學問題的方法,解釋生男生女及機會均等;
3、情感目標: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及人口教育。并能用科學態度看待生男生女問題,同時樹立"生男生女一樣好"、"男女平等"的思想。
。ㄈ┙虒W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
1、重點:人類性別決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缎詣e和性別決定》屬于生物的遺傳和變異范疇,我確定教學重點的依據是: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符合課改理念。在前面學習中,學生已經了解了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知道了遺傳的物質基礎,本節課重在從人類性染色體的水平分析人類性別遺傳的規律,另外基于社會上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傾向,把生男生女的責任推于女性,導致了許多悲劇的產生。這與人們生活關系密切,也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必要通過教學了解科學真相。
2、難點: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生理上,一對夫婦生男生女的機率如何,在知識聯系上屬于斷層,突如其來,而且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因此確立為難點,教學中通過學生的游戲活動來突破這個難點。
(四)說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有機整合:教具(乒乓球(白色35個,黃色35個))媒體組合應用——游戲活動——生男生女的原理動畫,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有趣。
二、說學法
。ㄒ唬⿲W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從年齡特征來看,初二學生平均年齡15歲,對什么事情都很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不喜歡死記硬背枯燥的知識。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老師注重正確引導學生思維,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問題、得出結論。
(2)知識現狀:本節是在初二年上期快結束時學習的,學生對生物知識已經有所了解,學習積極性相對有所降低,為此,在教學中抓住這一特點,積極采用形象生動的、形式多樣的學習方法和學生廣泛的、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知識障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認知水平的差異會產生不同層次的學習成果和不同的學習體會,在生男生女的原理中機率是相等的,對個別學生可能會造成認知上的困難,在綜合運用上需要老師進行適當的引導。
。ǘ┬睦碚{節的方法指導:
調節學生的心理,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愿學、樂學、主動學、會學。我設計了激發學生參與的學習的情景,通過學生做游戲的活動形式來激發學生渴求知識,真正體驗"在學習中游戲,在活動中學習"的新理念。
。ㄈ┲R建構的方法指導:
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知識建構的方法的指導。根據學生的特點,我采用讀圖分析、游戲等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男女性染色體對比圖,生男生女遺傳圖解分析,并通過讓學生參與游戲加深生男生女原理的理解。掌握性別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生男生女取決于從父親中的生殖細胞中所提供的染色體,從而培養學生看圖、讀圖能力和生理空間概念。
三、說教學方法
基于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形象直觀地展現給學生。設計學生游戲活動,激發學生的興奮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既有利于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又有利于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