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說課稿 > 《琵琶行》說課稿(通用16篇)

《琵琶行》說課稿

發布時間:2023-10-01

《琵琶行》說課稿(通用16篇)

《琵琶行》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琵琶行》,我打算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 說教材

  (一)課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課標語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單元“詩的唐朝”里的一篇課文。本單元鑒賞重點:養成誦讀涵泳的習慣,記誦有代表性的詩篇及名句;能聯系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理解作品的內容價值,認識唐詩的杰出成就,培養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詩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語言,領略作品的表現力,注重審美體驗。通過這一單元學習提高鑒賞評價古詩的能力。《琵琶行》一詩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敘事長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它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通篇體現了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高超的藝術技巧。在白居易死后,當時的皇帝唐宣宗寫詩悼念:“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說明遠在作者逝世前,本詩已經風行全國,很有影響了。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這是我們鑒賞和學習這課的一個重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維目標并重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有感情的誦讀詩歌并背誦詩歌第二段。欣賞作者以形象比喻來表現音樂形象的語言藝術。

  2. 情感目標: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體會詩中的情感和意境,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鳴,把握人物形象和詩歌社會意義。

  3. 能力目標:分析音樂描寫,激發學習詩歌的興趣,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三)教學重點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敝挥袀魇诮o學生有效的鑒賞方法,學生才會舉一反三,逐步提高閱讀和鑒賞能力。針對此,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高超的寫作技巧,包括明暗線結構、情景交融的特點,特別是對音樂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層次的描寫技巧。

  (四)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樹立全新的詩歌鑒賞觀,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二. 學情介紹

  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平常在教學中首先應考慮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和學習心理狀態。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二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預習完成。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的基礎上,沒有掌握系統的詩詞鑒賞方法。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于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復誦讀、相互交流和教師的適當引導才能彌補學生在鑒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 說教法

  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把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

  轉變為獨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熱情參與、獨立解決問題。針對這個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體感知——局部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的教學方法,以教師教為主導,以學生學為主體,以誦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所以我覺得采用誦讀法和師生討論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比較適合。此外還要求學生在課前疏通字句,解決字詞問題。本文采用兩課時教學。

  四、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學生畢竟沒有很高的文學和音樂素養,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枯燥的傳授知識效果未必好,還應輔以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尤其是讓學生聽《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樂,有利于學生對文章中的音樂有個感性的認識。

  整體感知---局部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精讀(把握語氣、節奏、感情),通過提問設計、板書設計,師生討論分析等來掌握本詩的特點和思想情感,注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學生畢竟沒有很高的文學和音樂素養,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枯燥的傳授知識效果未必好,還應輔以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尤其是讓學生聽《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樂,有利于學生對文章中的音樂有個感性的認識。

  4 教學準備:五、教學準備:布置學生課前預習任務,學生自讀課文,用圈點勾畫批注的讀書方法,梳理疑難字詞,理解詩歌大意,能順暢地朗誦課文。早讀檢查(包括:A、作家作品 B、寫作背景 C、掌握生字生詞 D、熟讀課文) 五、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ㄒ唬⿲胄抡n

  課前,播放琵琶曲《高山流水》讓學生進入情境,要求學生用心傾聽,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傳說,引入新課——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伯牙的人擅長彈琴、作曲,他在漢陽江口彈琴時碰到子期在岸邊細細傾聽,并贊嘆不絕。伯牙十分驚嘆,這樣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會欣賞我的琴聲呢?他請子期上船,并問他:你喜歡聽我彈琴,我現在彈一曲,請你說出曲子內容。說罷,伯牙彈了起來。子期聽后說:妙極了!你彈出來的琴聲像巍峨的高山一樣,像流動的江水一樣。伯牙驚嘆不已。從此,他們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來稱呼知音。被貶潯陽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時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藝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兩人在琴聲中相互理解,產生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寫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

  兩千多年前,文人雅士俞伯牙,山野樵夫鐘子期,音樂將他們聯系了起來,于是世上便流傳著知音的佳話;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又是音樂讓他們共同演繹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那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

  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遭貶謫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憐而信筆寫來的經典樂府《琵琶行》。

  (二)讓學生聽課文錄音,整體感知課文的感情基調和錄音的朗誦技巧,然后全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回答問題:文章主要寫了幾個內容?

  學生通過整理可以概括出:江頭送客聞琵琶,江上聆聽琵琶曲、歌女自訴身世苦、曲罷詩人傷遷謫、重聞琵琶青衫濕這樣五個內容。

  (三)齊讀第二段,力爭背誦。

  再次突出方法指導: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讀,情調輕快;間關兩句速度放慢,但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為高潮蓄勢,要稍微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的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達到有感情的朗誦的目的。

  四、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方面,采用小組討論方法概括琵琶女的藝術形象和思考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再由問題從全文看,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哪些句子能夠反映?這種心情又是如何引發的呢?

  來引出作者孤寂傷感,凄涼落寞的心情。

  白居易和琵琶女的對比

  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從去年辭帝京

  才華出眾:名滿京都女藝人——才華橫溢大詩人

  落魄失意:年老色衰嫁商人——直言相諫貶江州

  因為白居易和琵琶女有類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從琵琶曲中聽出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淚濕青衫,發出感慨。從而得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文章主旨。

  五、課后作業:流暢地背誦課文第二段 小組長監督 (這樣達到背誦的目的) 板書設計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婦——音樂——謫官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主題)

  我認為這樣的板書設計簡潔,直觀,既突出了詩歌的主題,又突出了明暗兩條線索的結構特點。有利于學生把握這篇課文的重點。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第二課時

  主要是用小組討論和提問引導的方法來達到分析音樂描寫,激發學習詩歌的興趣,提高詩歌鑒賞能力的教學目的。

  首先用問題直接導入新課程,

  讀了本詩,我們恐怕更多的是對琵琶女的命運掬一把同情淚。確實,琵琶女的命運令世人感嘆。但是,我們是否能夠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下面請同學進行小組討論后選代表發言。 (說明:這一問使學生從全新的角度去體味音樂的藝術魅力。音樂的描寫已經超出了藝術欣賞的范疇,蘊含著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運的揭示。讓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能夠大大調動學生的情趣,激發他們的興趣。 )

  請思考回答“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時。”詩人白居易為何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灑青衫呢?

  ([說明]通過這樣一個問題,能夠使學生了解“淚”的深沉含義,從而進一步把握本詩思想感情的另一側面。)

  詩歌往往少不了風物的描寫,同樣,本詩歌前后貫穿了幾處風物描寫的文字。這些風物有什么作用呢?

 。╗說明]設計這樣一問,能夠使學生明確,鑒賞詩歌一定不能忽視詩中風物描寫的文字,它們也是詩歌思想感情的載體。 )

  [總體評說]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詩歌,我在引導學生鑒賞時,沒有常式的詞句翻譯、結構梳理等,有意識地從新的角度設置問題,激發興趣,使學生讀得深入,讀得興濃。學生在獲得情感愉悅的同時,鑒賞力也確有明顯的提高。

  課后作業:選擇一首你喜歡的歌,從歌詞、旋律等方面自選角度進行分析,寫出你喜歡的原因,字數不限。

 。ㄟ@一環節,既是對知識與能力目標的鞏固,也是學生表達與交流的一種方式,讓學生及時反饋鞏固新知識,學以致用。)

  附板書設計: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

  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

 。ㄎ艺J為這樣的板書設計簡潔明了,概括了從三個方面去鑒賞這首詩歌詩的方法。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琵琶行》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ㄒ唬┙滩牡牡匚缓妥饔

  本文是蘇教版第四冊的講讀課文。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是古典詩歌理解。本詩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的敘事長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在白居易死后,當時的皇帝唐憲宗寫詩悼念:“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說明遠在作者逝世前,本詩已經風行全國,很有影響了。

 。ǘ┙虒W內容安排

  本文擬用三課時完成。我說課的內容為第三課時——小結課,前兩課時在學生整體感知和局部研讀的基礎上,本課時對本詩進行綜合領悟:包括分析詩歌的結構,概括中心思想,歸納寫作特點,并通過比較閱讀進行詩歌鑒賞能力的遷移提高。

  二、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欣賞并學習本詩運用形象比喻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了解運用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手法。

  2、能力目標:①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②培養學生概括課文的能力。③培養學生分析鑒賞詩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激發學生熱愛社會的感情。

  三、

  1、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高超的寫作技巧,包括明暗線結構、情景交融的特點,特別是對音樂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層次的描寫技巧。

  2、教學難點:

  理解琵琶女和詩人的悲劇造成的原因及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認識。

  四、教學方法:

  1、教法:擬采用“整體感知——局部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的教學方法。

  2、學法指導:

 。1)通讀:要求朗讀全文,讀準字音,讀出語氣、感情,初步了解全文。

 。2)精度:重點閱讀第二詩段,思考:這一節作者是怎樣把無形的琵琶聲用文字描繪出來的?琵琶樂曲是怎樣變化的?

 。3)解讀:通過板書結構分析及學生的討論分析,掌握本詩的特點。

  五、教學過程:

 。ㄒ唬、情景激趣,導入課文。

  教師充滿激情的吟頌唐憲宗的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并簡要介紹本詩的寫作背景,讓學生重新認識本詩的寫作目的和意義。

  (二)、板書小結課文結構。

  通過學生對前兩節課的回顧復習,在整體閱讀、局部研讀的基礎上,分析本詩的明暗線交織的雙線式結構,要求學生順著本詩“詩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梳理全文,搞清本詩明暗對照式的類比式結構寫法。

  (三)、概括分析寫作特點

  在理清課文結構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歸納本詩的寫作特點,并請學生找出例句加以說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師進行板書歸納:

 。1)結構嚴謹。全詩以人物為線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線,詩人的感受是暗線,明線從現象反映主題,暗線則從本質上揭示主題。一明一暗,一虛一實,明暗相寸虛實相生。情緒表現波瀾起伏,過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運用環境描寫來烘托氣氛。

 。3)音樂描寫出色。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

 。ㄈ、對比閱讀,遷移提高。

  讓學生閱讀白居易的另一首五言古詩《夜聞歌者,時自京城謫潯陽宿于鄂州》,分小組討論它和《琵琶行》在內容和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相比較你更喜歡哪一首?為什么?通過比較,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詩歌的特點及表現手法。

 。ㄋ模、布置作業,拓展訓練,綜合領悟。

  作業:1、熟讀本詩,背誦第二段。

  2、完成思考練習和同步訓練。

  3、自讀白居易的另一首長篇敘事詩《長恨歌》。

《琵琶行》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琵琶行》,我打算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 說教材

 。ㄒ唬┱n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課標語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單元“詩的唐朝”里的一篇課文。本單元鑒賞重點:養成誦讀涵泳的習慣,記誦有代表性的詩篇及名句;能聯系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理解作品的內容價值,認識唐詩的杰出成就,培養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詩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語言,領略作品的表現力,注重審美體驗。通過這一單元學習提高鑒賞評價古詩的能力!杜眯小芬辉娛翘拼F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敘事長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它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通篇體現了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高超的藝術技巧。在白居易死后,當時的皇帝唐宣宗寫詩悼念:“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說明遠在作者逝世前,本詩已經風行全國,很有影響了。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這是我們鑒賞和學習這課的一個重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維目標并重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欣賞作者以形象比喻來表現音樂形象的語言藝術,了解運用環境描寫側面烘托氣氛,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手法。

  2. 情感目標:體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體會詩中的情感和意境,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鳴,把握人物形象和詩歌社會意義。

  3. 能力目標:初步學習這種以文字表現音樂的寫作手法。

  (三)教學重點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傳授給學生有效的鑒賞方法,學生才會舉一反三,逐步提高閱讀和鑒賞能力。針對此,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高超的寫作技巧,包括明暗線結構、情景交融的特點,特別是對音樂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層次的描寫技巧。

 。ㄋ模┙虒W難點

  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

  二. 學情介紹

  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平常在教學中首先應考慮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和學習心理狀態。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的基礎上,沒有掌握系統的詩詞鑒賞方法。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于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復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鑒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 說教法

  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把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轉變為獨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熱情參與、獨立解決問題。針對這個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體感知——局部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的教學方法,以教師教為主導,以學生學為主體,以誦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

  四. 說教學過程

 。ㄒ唬┰O置懸念,導入新課

  課前先說一段開場白:白樂天去世,唐宣宗寫悼詩吊之曰: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唐憲宗李忱敬仰白居易的人品,又傾慕他的詩才,想拜他為相,后因他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只好作罷!巴咏庖鏖L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中的“長恨曲”和“琵琶篇”分別指白居易的名篇《長恨歌》和《琵琶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琵琶行》,看看這首詩有何魅力讓“胡兒能吟”又讓皇帝極力稱贊?

 。ǘ┓治稣n文

  《高中語文教學標準》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

  1、聽課文錄音,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感情基調,然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回答問題:文章主要寫了幾個內容?

  學生通過整理可以概括出:江頭送客聞琵琶,江上聆聽琵琶曲、歌女自訴身世苦、曲罷詩人傷遷謫、重聞琵琶青衫濕這樣五個內容。

  2、下面我講講對文章內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過“琴聲”和“感受”兩個方面來描述詩人和琵琶女的這場偶遇,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我就從這兩條思路去分析這篇文章。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倡“問題教學法”,他認為這個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對課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這個方法。

  第一條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板書 三奏:獨自彈 應邀彈

  感言和

  學生通過討論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節,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節,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節。在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中,學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對聲音的描寫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節。我設置如下問題:a,這一段音樂描寫屬于什么描寫?b,從這里的景物描寫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樣的音樂?

  學生通過討論找到答案:這是對音樂的側面烘托描寫。也是用文字去表現音樂的一種手法。通過環境描寫烘托了悲涼蕭瑟的琵琶聲。(悲涼哀怨)

  第二次演奏,這是文章的重點部分。這一部分出現了很多名句,可以讓學生先挑出來讀讀。然后我準備了以下幾個問題:1.作者在描寫聲音時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運用的詞有什么特點,舉例說明。2.這一段根據演奏的起承轉合可以分為幾層,哪一層是高潮部分?3.這一部分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結尾,有什么作用?4.這一部分琵琶女音樂的基調是怎樣的?

  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回答這幾個問題。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寫音樂的妙處,通過回答上面的問題,學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寫音樂的方法:a,詩人善用比喻,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之樂。b,善用擬聲詞和雙聲疊韻詞。c,側面烘托的手法。d,在對樂曲的描寫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節,讓學生自己品味通過側面描寫烘托音樂的感人。

  第二條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板書:三感:情相觸 情相通

  情相融

  對應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應有三次感受。學生在文中不難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讓學生回答怎樣的問題,a,你能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初聽聲音時的心情嗎?b,你從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這樣的環境描寫烘托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這三個問題由淺入深推進,表明了作者孤寂傷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涼音樂。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節,是文章的難點部分。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題,要聯系琵琶女的身世來感知文章。在這里我打算問這樣幾個問題:a,哪些句子能夠體現出作者的心情?b,詩人聽了琵琶聲,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發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為什么詩人說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

  這一部分闡明了文章的主題。詩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華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處。兩個形象心靈溝通,怨恨交織,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題。板書(主題)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節,要學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馬青衫濕”?

  這句話更襯托出樂曲的悲凄,用它作結,補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內涵,這是詩人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從而鮮明突出了全詩的主題。

  3、到這里全文的分析結束,下面我講講文章的小結。

  全文結束后,設計提問:詩人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時便已經聽出了音樂中的情感?(過渡到白居易的處境)

  學生分組討論,交換意見。最后我總結:

  a、 白居易的身份:被貶的官員,有政治抱負不得施展。這一點與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處。

  b、 秋天,“醉不成歡慘將別”,心情落寞。

  小結:正是在這樣相同的境遇中,詩人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可以說,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寫下了這篇優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贈之。

 。ㄈ┛偨Y本詩寫作特色

  在理清課文結構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歸納本詩的寫作特點,并請學生找出例句加以說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師進行板書歸納:

 。1)結構嚴謹。全詩以人物為線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線,詩人的感受是暗線,明線從現象反映主題,暗線則從本質上揭示主題。一明一暗,一虛一實,明暗相襯虛實相生。情緒表現波瀾起伏,過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運用環境描寫來烘托氣氛。

  (3)音樂描寫出色。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

 。ㄋ模┩卣寡由

  旨在延伸教材內容,拓展課題研究,繼續培養學生閱讀和鑒賞這類文章的能力,選取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等詩文,分小組討論它們和《琵琶行》在內容和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

  (五)作業

  讓學生背誦第二段,學習運用語言藝術來描述聽覺的手法,課后就自己喜歡的一段音樂用形象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受,文體、字數不限。

  五. 說板書設計

  琵琶行

  白居易

  三奏               三感

  獨自彈     ——     情相觸

  應邀彈     ——     情相通

  感言和     ——     情相融

  主題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心情悲涼哀傷   直接表達    醉不成歡慘將別

  環境烘托    楓葉荻花秋瑟瑟   別時茫茫江浸月

  聲中之情:

  “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 “似訴平生不得志”

  “說盡心中無限事”  “別有幽愁暗恨生”

  樂曲旋律:婉轉流暢  沉咽凝滯  間歇停頓  激越雄壯

  我認為這樣的板書設計簡潔,直觀,既突出了詩歌的主題,又突出了明暗兩條線索的結構特點。有利于學生把握這篇課文的重點。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琵琶行》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ㄒ唬┙虒W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本文特點,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 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來表現音樂形象的藝術技巧。

  2. 體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

  3. 初步學習這種以文字表現音樂的寫作手法。

  (二)教學重點

  感受作者通過文字表現音樂形象的技巧手法。(有關美感與文學的文章在高一時學到過幾篇。但用文字來細致具體的描寫音樂的文章學生很少接觸。學習這種技巧是重點。)

 。ㄈ┙虒W難點

  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聽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音樂是付諸于感官的,學生還能感知。但聽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難摹寫的。如何通過音樂來感知聽者、演奏者內心感情,并將兩者融為一體是文章的難點。)

  二、說學情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二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而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于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復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鑒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說教法

  針對學生的這些情況,再加上這是一篇課內自讀文,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老師講的過多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所以我覺得采用誦讀法和學生討論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比較適合。此外還要求學生在課前疏通字句,解決字詞問題。本文采用一課時教學,在時間允許的條件下可以適當增加課外知識,用兩課時、三課時進行教學。

  四、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學生畢竟沒有很高的文學和音樂素養,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枯燥的傳授知識效果未必好,還應輔以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尤其是讓學生聽《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樂,有利于學生對文章中的音樂有個感性的認識。

  五、說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在課前我先給學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讓學生在明快的節奏中感知音樂中的“高山”“流水”,先進入音樂欣賞的氛圍。然后在音樂的背景中我開始講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伯牙的人擅長彈琴、作曲,他在漢陽江口彈琴時碰到子期在岸邊細細傾聽,并贊嘆不絕。伯牙十分驚嘆,這樣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會欣賞我的琴聲呢?他請子期上船,并問他:你喜歡聽我彈琴,我現在彈一曲,請你說出曲子內容。說罷,伯牙彈了起來。子期聽后說:妙極了!你彈出來的琴聲像巍峨的高山一樣,像流動的江水一樣。伯牙驚嘆不已。從此,他們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來稱呼知音。被貶潯陽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時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藝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兩人在琴聲中相互理解,產生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寫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分析課文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聲中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然后回答問題:文章主要寫了幾個內容。

  學生通過整理可以概括出:文章主要寫了琵琶女的琴聲和詩人的感受兩部分內容。

  文章通過琴聲和感受兩個方面來描述詩人和琵琶女的這場偶遇,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

  2、下面我講講對文章內容的分析。

  我從兩條思路去分析這篇文章。

  第一條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學生通過討論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節,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節,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節。在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中,學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對聲音的描寫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節。我設置如下問題:a,這一段音樂描寫屬于什么描寫?b,從這里的景物描寫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樣的音樂?

  學生通過討論找到答案:這是種音樂的側面烘托描寫。也是用文字去表現音樂的一種手法。通過環境描寫烘托了悲涼蕭瑟的琵琶聲。

  第二次演奏,這是文章的重點部分。這一部分出現了很多名句,可以讓學生先挑出來讀讀。然后我準備了以下幾個問題:a,作者在描寫聲音時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運用的詞有什么特點,舉例說明。b,這一段根據演奏的起承轉合可以分為幾層,哪一層是高潮部分?c,這一部分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結尾,有什么作用?d,這一部分琵琶女音樂的基調是怎樣的?

  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回答這幾個問題。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寫音樂的妙處,通過回答上面的問題,學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寫音樂的方法:a,詩人善用比喻,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之樂。b,善用擬聲詞和雙聲疊韻詞。c,側面烘托的手法。d,在對樂曲的描寫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節,讓學生反復誦讀,自己品味。

  第二條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對應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應有三次感受。學生在文中不難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讓學生回答怎樣的問題,a,你能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初聽聲音時的心情嗎?b,你從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這樣的環境描寫烘托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這三個問題由淺入深推進,表明了作者孤寂傷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涼音樂。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節,是文章的難點部分。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題,要聯系琵琶女的身世來感知文章。在這里我打算問這樣幾個問題:a,哪些句子能夠體現出作者的心情?b,詩人聽了琵琶聲,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發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為什么詩人說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

  這一部分闡明了文章的主題。詩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華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處。兩個形象心靈溝通,怨恨交織,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題。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節,要學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馬青衫濕”?

  這句話更襯托出樂曲的悲凄,用它作結,補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內涵,這是詩人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從而鮮明突出了全詩的主題。

  3、到這里全文的分析結束,下面我講講文章的小結。

  全文結束后,設計提問:詩人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時便已經聽出了音樂中的情感?(過渡到白居易的處境)

  學生分組討論,交換意見。最后我總結:

  A、 白居易的身份:被貶的官員,有政治抱負不得施展。這一點與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處。

  B、 秋天,“醉不成歡慘將別”,心情落寞。

  小結:正是在這樣相同的境遇中,詩人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可以說,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寫下了這篇優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贈之。最后我用一首詩作為《琵琶行》的讀后感,和大家共鳴:

  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

  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

  寄語天涯淪落人,莫愁前路無知己。

 。ㄈ┱n外延伸

  繼續培養學生閱讀鑒賞這類文章的能力,如在課堂上出示《老殘游記明湖居聽書》中關于王小玉說書的片段。讓學生課外進行比較閱讀。此外學生還可去找描寫音樂的文章和詩歌,如《聽穎師彈琴》、《李憑箜篌引》等。

 。ㄋ模┳鳂I

  讓學生初步學習運用語言藝術來描述聽覺的手法,課后就自己喜歡的一段音樂用形象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受,文體、字數不限。

《琵琶行》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ㄒ唬┙滩牡匚

  《琵琶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3第二單元第三課,本單元閱讀教學,要求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境,感受詩人的情感世界;注意在朗讀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注意結合詩人的創作背景來解讀詩歌。

  《琵琶行》是白居易創作于被貶之后的一首歌行體長篇敘事詩。詩中琵琶女幽怨的琴聲和不幸的身世深深的打動了詩人,激起了詩人情感的共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边@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千古絕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具有極大的審美價值。

  (二)教學目標

  本著“促進學生發展”的新課程教育觀,圍繞三個維度,結合課程目標、教材特點、學生實際三個因素,力求易于操作、易于檢測,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三維目標

  A、知識與能力:了解創作背景;把握故事情節;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

  B、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明確創作背景,把握故事情節;通過誦讀課文來感知課文;通過討論點撥法、移情入境法體會情感內涵。

  C、情感與態度:感受詩作體現的人性美。

  2、教學重點難點:理解主旨句的.內涵。

  二、說教法

  依據新課程“教師是學習共同體中的首席”這一教師觀,強調三個對話: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運用如下教學法:

  指導自學法、引導點撥法、討論談話法、教學相長法

  三、說學法

  (1)學情分析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淺顯字句的疏通,基本可以獨立完成;他們已有了一定的人生經歷,具有強烈的探求欲和敏銳的感悟能力。

 。2)學法

  學法的改變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與核心。依據新課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觀,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本著在必修課“閱讀與鑒賞”方面“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閱讀”新課標理念,學法設計如下:

  自主學習法、討論探究法、合作學習法、入境移情法

  四、說程序

  (一)、導入。

  我以“知音”這個典故導入。俞伯牙和鐘子期因音樂而成為知心朋友,白居易和琵琶女也是因為音樂而情意相通。

  結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以故事導入,會吸引其注意力,使學生能在知識的海洋中愉悅地航行,而且,典故的內涵與全文的主旨一脈相承,在學習之前,做到了“未成曲調先有情”。

  (二)、明確目標。

  教學應有效。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所以我首先出示學習目標,這樣使學生學習時做到有的放矢,學習后可以自我衡量、自我檢測。

  (三)、讀小序。

  讓學生自讀小序,帶著兩個任務:

  1、借助注釋,自問自答,質疑解難,疏通文字。

  2、請學生談談你從中讀出了什么。

  之所以這樣設計,第一,要通過這個環節,夯實文言基礎,我覺得課程改革絕不是削弱或不要知識,學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扎實的知識基礎之上,忽視基礎,學生發展“更上一層樓”的理想,就會成為空中樓閣。第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從被動到主動的學習意識,使他們能夠利用現有資源,獨立解決問題。第三,以小序為切入點,以一點而帶全篇,牽一發而動全身。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以小序為點,可全部拎起。如學生在談“自己從中讀出了什么時”,一定會有人談到創作背景和故事梗概方面的內容,當談到創作背景,教師可順勢引導完成“了解背景”這一任務,當談到“故事梗概”,教師可順勢進入下一教學環節——把握正文展開情節。這樣,使后續環節的呈現,水到渠成,回黃轉綠,教學思路環環相扣,層層推進。

 。ㄋ模、讀正文。

  師生共同誦讀之后,請學生合作學習,各用一句話,概括五段情節。

  這是對課文的整體感和,也是理解主旨的基礎。學會合作,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

 。ㄎ澹、理解主旨。

  1、找出主旨句。

  2、賞析“同是天涯淪落人”一句。教師質疑:白居易與琵琶女二人“同”在何處?學生誦讀相關段落,發言。

  3、賞析“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句,引導學生移情入境,深入體會白居易的“淚”包含的情感內涵。

  4、深化:師點撥,這種感受僅僅是白居易一個人的嗎?學生發言。

  5、聯系生活,師問: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體驗和感受?

  理解主旨句是本課的重點兼難點,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的辦法,遵循由內容到內涵的認識規律,先把握內容,賞析第一句,再挖掘情感內涵,賞析第二句。之后,努力開掘學生的思維深度,于無疑處設疑:這兩句為什么會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在學生眾說紛紜之際,教師指出一個思考角度——這種感受僅僅是白居易一個人的嗎?在學生思維“幽咽泉流冰下難”時,教師適時點撥,由此使學生頓悟,明白這兩句所具有的普遍性。新課程明確規定,要以“在生活中學習”為教學觀,要加強生活與知識的融通整合,聯系生活,用活教材,所以最后引導學生回歸生活。

 。⑿〗Y及布置課后作業。

  以知音的主題作結。教師表達讀后感悟,請學生完成課后練筆。

  這樣設計,既與導入內容呼應,全課首尾圓合,渾然一體;又高度概括人類情感的共通性,強化了重點、難點;同時布置練筆,以教師的創作激發學生的創作,做到“課有盡而意無窮”。

《琵琶行》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本詩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的敘事長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在白居易死后,當時的皇帝唐憲宗寫詩悼念:“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說明遠在作者逝世前,本詩已經風行全國,很有影響了。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這是我們鑒賞和學習這課的一個重點。

  1、根據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并重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欣賞并學習本詩運用形象比喻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了解運用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手法。讓學生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激發學生熱愛新社會的感情。

  2、古人云:“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魚”,只有傳授給學生有效的鑒賞方法,學生才會舉一反三,逐步提高閱讀和鑒賞能力。針對此,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高超的寫作技巧,包括明暗線結構、情景交融的特點,特別是對音樂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層次的描寫技巧。

  二、說學情

  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平常在教學中首先應考慮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和學習心理狀態。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的基礎上,沒有掌握系統的詩詞鑒賞方法。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于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復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鑒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說教法

  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把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轉變為獨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熱情參與、獨立解決問題。針對這個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體感知——局部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的教學方法,以教師教為主導,以學生學為主體,以誦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境,導入新課

  創設適合學生審美的特定情境,培養學生接納美的胸襟。課前我先給學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讓學生在明快的節奏中感知音樂中的“高山”“流水”,先進入音樂欣賞的氛圍。然后在音樂的背景中我開始講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元和十年,被貶潯陽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時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藝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兩人在琴聲中相互理解,產生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寫成。今天我們就來賞析這篇課文。

 。ǘ┓治稣n文

  《高中語文教學標準》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聲中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感情基調,然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回答問題:文章主要寫了幾個內容?學生通過整理可以概括出:江頭送客聞琵琶,江上聆聽琵琶語、歌女自訴身世苦、曲罷詩人傷遷謫、重聞琵琶青衫濕這樣五個內容。

  2、下面我講講對文章內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過“琴聲”和“感受”兩個方面來描述詩人和琵琶女的這場偶遇,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我就從這兩條思路去分析這篇文章。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倡“問題教學法”,他認為這個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對課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這個方法。

  第一條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學生通過討論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節,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節,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節。在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中,學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對聲音的描寫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節。我設置如下問題:

  a,這一段音樂描寫屬于什么描寫?

  b,從這里的景物描寫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樣的音樂?

  學生通過討論找到答案:這是對音樂的側面烘托描寫,通過環境描寫烘托了悲涼蕭瑟的琵琶聲。

  第二次演奏,這是文章的重點部分。這一部分出現了很多名句,可以讓學生反復誦讀此部分。然后我準備了以下幾個問題:

  1、這一部分琵琶女音樂的基調是怎樣的?

  2、這一段根據演奏的起承轉合可以分為幾層,哪一層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寫聲音時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運用的詞有什么特點,舉例說明。

  4、這一部分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結尾,有什么作用?

  學生通過討論回答這幾個問題。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寫音樂的妙處,通過回答上面的問題,學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寫音樂的方法:

  a,詩人善用比喻,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之樂。

  b,善用擬聲詞和雙聲疊韻詞。

  c,側面烘托的手法。

  d,在對樂曲的描寫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節,讓學生自己品味通過側面描寫烘托音樂的感人。

  葉圣陶先生在《文藝作品的鑒賞》一文中說:“文字是一座橋梁。橋的這邊站著讀者,橋的那邊站著作者。通過這座橋,讀者與作者見面,不久見面,并與作者的觀點相契合!彼晕覀兛梢酝ㄟ^體會作者的“三感”來領會詩人的內心世界,深入理解文章主題的內涵。

  第二條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對應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應有三次感受。學生在文中不難找到。

  第一次感悟問題:你從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初聽琴聲時怎樣的心情?

  這兩個問題由淺入深推進,通過環境描寫表明了作者孤寂傷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涼音樂。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節,是文章的難點部分。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題,要聯系琵琶女的身世來感知文章。在這里我打算問這樣幾個問題:

  a,哪些句子能夠體現出作者的心情?

  b,詩人聽了琵琶聲,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發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c,為什么詩人說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

  這一部分闡明了文章的主題,重點分析詩人和琵琶女的四個相似點:都是從京城長安來到遙遠偏僻的江州,都是才華橫溢、懷才不遇的人,都有從榮至衰的遭遇,都懷有滿腹的“幽愁暗恨”。兩個形象心靈溝通,愛恨交織,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題。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節,要學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馬青衫濕”?

  這句話更襯托出樂曲的悲凄,用它作結,補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內涵,這是詩人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從而鮮明突出了全詩的主題。

 。ㄈ┰诶砬逭n文結構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歸納本詩的寫作特點,并請學生找出例句加以說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師進行板書歸納:

  (1)結構嚴謹。全詩以人物為線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線,詩人的感受是暗線,明線從現象反映主題,暗線則從本質上揭示主題。一明一暗,一虛一實,明暗相寸虛實相生。情緒表現波瀾起伏,過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運用環境描寫來烘托氣氛。

 。3)音樂描寫出色。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

  (四)課外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內容,拓展課題研究,繼續培養學生閱讀和鑒賞這類文章的能力,選取白居易的《夜聞歌者,時自京城謫潯陽宿于鄂州》、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等詩文,分小組討論它們和《琵琶行》在內容和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

 。ㄎ澹┳鳂I

  讓學生背誦全文,初步學習運用語言藝術來描述聽覺的手法,播放琵琶曲《春江秋月夜》讓學生用形象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受,文體、字數不限。

《琵琶行》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

  《琵琶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3第二單元第三課,本單元閱讀教學,要求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境,感受詩人的情感世界;注意在朗讀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注意結合詩人的創作背景來解讀詩歌。

  《琵琶行》是白居易創作于被貶之后的一首歌行體長篇敘事詩。詩中琵琶女幽怨的琴聲和不幸的身世深深的打動了詩人,激起了詩人情感的共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千古絕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具有極大的審美價值。

 。ǘ┙虒W目標

  本著“促進學生發展”的新課程教育觀,圍繞三個維度,結合課程目標、教材特點、學生實際三個因素,力求易于操作、易于檢測,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三維目標

  A、知識與能力:了解創作背景;把握故事情節;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

  B、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明確創作背景,把握故事情節;通過誦讀課文來感知課文;通過討論點撥法、移情入境法體會情感內涵。

  C、情感與態度:感受詩作體現的人性美。

  2、教學重點難點:理解主旨句的內涵。

  二、說教法

  依據新課程“教師是學習共同體中的首席”這一教師觀,強調三個對話: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運用如下教學法:

  指導自學法、引導點撥法、討論談話法、教學相長法

  三、說學法

 。1)學情分析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淺顯字句的疏通,基本可以獨立完成;他們已有了一定的人生經歷,具有強烈的探求欲和敏銳的感悟能力。

  (2)學法

  學法的改變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與核心。依據新課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觀,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本著在必修課“閱讀與鑒賞”方面“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閱讀”新課標理念,學法設計如下:自主學習法、討論探究法、合作學習法、入境移情法

  四、說程序

  (一)、導入。

  我以“知音”這個典故導入。俞伯牙和鐘子期因音樂而成為知心朋友,白居易和琵琶女也是因為音樂而情意相通。

  結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以故事導入,會吸引其注意力,使學生能在知識的海洋中愉悅地航行,而且,典故的內涵與全文的主旨一脈相承,在學習之前,做到了“未成曲調先有情”。

  (二)、明確目標。

  教學應有效。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所以我首先出示學習目標,這樣使學生學習時做到有的放矢,學習后可以自我衡量、自我檢測。

  (三)、讀小序。

  讓學生自讀小序,帶著兩個任務:

  1、借助注釋,自問自答,質疑解難,疏通文字。

  2、請學生談談你從中讀出了什么。

  之所以這樣設計,第一,要通過這個環節,夯實文言基礎,我覺得課程改革絕不是削弱或不要知識,學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扎實的知識基礎之上,忽視基礎,學生發展“更上一層樓”的理想,就會成為空中樓閣。第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從被動到主動的學習意識,使他們能夠利用現有資源,獨立解決問題。第三,以小序為切入點,以一點而帶全篇,牽一發而動全身。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以小序為點,可全部拎起。如學生在談“自己從中讀出了什么時”,一定會有人談到創作背景和故事梗概方面的內容,當談到創作背景,教師可順勢引導完成“了解背景”這一任務,當談到“故事梗概”,教師可順勢進入下一教學環節——把握正文展開情節。這樣,使后續環節的呈現,水到渠成,回黃轉綠,教學思路環環相扣,層層推進。

 。ㄋ模、讀正文。

  師生共同誦讀之后,請學生合作學習,各用一句話,概括五段情節。

  這是對課文的整體感和,也是理解主旨的基礎。學會合作,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

 。ㄎ澹、理解主旨。

  1、找出主旨句。

  2、賞析“同是天涯淪落人”一句。教師質疑:白居易與琵琶女二人“同”在何處?學生誦讀相關段落,發言。

  3、賞析“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句,引導學生移情入境,深入體會白居易的“淚”包含的情感內涵。

  4、深化:師點撥,這種感受僅僅是白居易一個人的嗎?學生發言。

  5、聯系生活,師問: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體驗和感受?

  理解主旨句是本課的重點兼難點,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的辦法,遵循由內容到內涵的認識規律,先把握內容,賞析第一句,再挖掘情感內涵,賞析第二句。之后,努力開掘學生的思維深度,于無疑處設疑:這兩句為什么會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在學生眾說紛紜之際,教師指出一個思考角度——這種感受僅僅是白居易一個人的嗎?在學生思維“幽咽泉流冰下難”時,教師適時點撥,由此使學生頓悟,明白這兩句所具有的普遍性。新課程明確規定,要以“在生活中學習”為教學觀,要加強生活與知識的融通整合,聯系生活,用活教材,所以最后引導學生回歸生活。

  (六)、小結及布置課后作業。

  以知音的主題作結。教師表達讀后感悟,請學生完成課后練筆。

  這樣設計,既與導入內容呼應,全課首尾圓合,渾然一體;又高度概括人類情感的共通性,強化了重點、難點;同時布置練筆,以教師的創作激發學生的創作,做到“課有盡而意無窮”。

  通觀整個教學設計,就出發點而言,我力求讓學生言其聲、表其悟、抒其情、獲其得。盡管語文教學任重而道遠,但在新課程下,在課改之途中,我會一直“上下求索”!

《琵琶行》說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語文組*號考生。

  下面我將談一談我對課文《琵琶行》(并序)的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風格多樣的唐代詩歌,可以通過文章領略古人的審美情趣和情感世界。本篇課文是一首抒情性、敘事性都很強的詩歌,語言形象生動,抒情真摯細膩。作者著力描寫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藝,并把音樂與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營造了無盡的愁思、悲涼的氛圍。

  二、說學情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我所面對的學生對詩歌的欣賞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理解課文內容已不是難題。但文中用文字來描寫音樂的方法學生們很少見到,理解起來也較為困難,因此我會著重帶領學生們賞析并學習描寫音樂的方法。

  三、說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了解寫作背景,理解課文內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初步學習以文字表現音樂的寫作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確立了教學目標,我的重難點也就顯而易見了。我把學習詩人對音樂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層次的高超寫作技巧作為本次教學的重點,而體會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則是本次教學的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慧說過:“差的教師只會奉送真理,好的教師則教給學生如何發現真理!痹谥笇W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朗讀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

  那么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產生共鳴。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會采用設置情景的方法。首先在大屏幕上播放歌曲《高山流水》,并這樣導入:音樂是人類最富于靈性的創造,它通過七個音符對稱與非對稱的排列,奏出或悲憤激越或輕柔纏綿的樂曲,以表現豐富多彩的人生體驗,抒發人們內心的情感,因此音樂與同為抒寫人生體驗的詩歌并被稱為藝術的最高境界,F在我們聽到的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來為世人所傳頌。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雅士,一個山野樵夫,是音樂將他們聯系了起來,于是世上便流傳著知音的佳話。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又是音樂讓他們共同演繹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那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遭貶謫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憐而信筆寫來的經典樂府《琵琶行》(并序)。這樣的導入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們在情境中對音樂產生期待,提起探究課文的興趣,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ǘ┏醪礁兄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闭b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對領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強文章語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伊始,我會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作者及課文的背景介紹,幫助學生們進行初步的了解。之后在大屏幕上播放詩歌的朗誦音頻,解決斷句問題并借助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了解課文內容,最后共同總結出每一段的內容,即第一段,寫送客聞琵琶之聲;第二段,步入詩的主體部分,寫與琵琶女相見及聽她演奏的情形;第三段,敘寫琵琶女的身世;第四段,寫詩人對自己命運的感慨;最后一段,寫琵琶女繁管急弦、凄切哀婉的演奏,寫全場的人聽樂而動容,寫詩人淚灑青衫,無限傷感。之所以這么設計這一環節,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有利于之后的研讀。

 。ㄈ┥钊胙凶x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現象,可能是前后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的困境。為此,在這一環節,我設置了幾個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問題。首先我會詢問同學們,文中有一段描寫音樂描寫的非常生動,找出來并大聲的朗讀此段。學生不難找出是第二自然段,緊接著我會帶領學生們著重的分析。讓他們小組合作找一找作者在描寫音樂時用到的修辭手法,用詞的特點以及曲調的變化。在小組討論后找小組代表進行回答并總結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用詞多樣如“嘈嘈、切切、凝絕”等,把音樂由舒緩流暢到逐漸沉咽到間歇停頓再到雄壯激越最后強音收束寫的淋漓盡致,似身臨其境同作者一起聽著樂曲。在樂曲終了之后,詩人以“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結尾,我會讓同學們試著說一說這兩句的作用,進而體會作者這是以靜襯動的寫法。用“東船西舫悄無言”的寂靜無聲,反襯“有聲”的音樂效果,人們無聲地沉浸、陶醉在藝術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動人的樂聲仿佛繚繞迂回耳際,不由得使詩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緒上的波瀾。這句景物描寫點染烘托了濃重的氛圍,與復雜的樂聲融為一體。這么設計這一環節,有利于學生在自主合作的學習中進行探究,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

 。ㄋ模╈柟烫岣

  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鞏固提高環節我會讓學生們說一說學完這一段的感想,引導他們找到琵琶女與詩人息息相通的復雜情感,是那么的憂憤哀怨、凄楚蒼涼。那么至此我的教學重難點也得以突破。

  (五)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讓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到的內容。

  課后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我希望通過作業的布置,強化學生對本文的理解,能夠實現知識的遷移。

  基于此,我會留這樣的作業:嘗試用文字描寫音樂的方法寫一段自己喜歡的音樂。

《琵琶行》說課稿 篇9

  1.說教材

  1.1教材簡析!杜眯校ú⑿颍肥侨私贪妗镀胀ǜ咧姓n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是在必修2《詩經》、魏晉南北朝詩歌鑒賞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鑒賞唐詩的能力,同時為更好地鑒賞宋詞奠定一定的基礎。共七首詩,鑒賞重點:養成誦讀涵泳的習慣,記誦有代表性的詩篇及名句;能聯系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理解作品的內容價值,認識唐詩的杰出成就,培養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詩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語言,領略作品的表現力,注重審美體驗,提高鑒賞評價古詩的能力!杜眯校ú⑿颍肥翘拼F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長篇敘事詩,堪稱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詩歌主題鮮明、人物形象生動,抒情真切細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通篇體現了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高超的藝術技巧。

  1.2教學目標。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習詩詞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性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依據相關要求,結合本課特點,我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欣賞并學習詩人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敘事抒情的表現手法;

 。2)技能目標:讓學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寫法來描寫音樂;培養學生詩歌、音樂的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

  (3)情感目標:理解詩人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傷,同情詩人因正直而備受迫害的遭遇。

  1.3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 教學難點:體會主旨句的內涵、認識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

  2.說學情

  學生在初中和高一學習的基礎上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能大致把握詩歌語言和思想。學生對于詩歌的學習興趣較濃,往往能主動參與,尤其是本篇的故事情節、深刻思想、經典詩句均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但是時空的距離也很容易成為學生的一大障礙,所以時代背景的把握需要處理好,課前安排學生自主查閱相關資料并共享解決。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于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有一定的困難。

  3.說教法

  結合課件,采用激趣法、情境教學法、誦讀法、問導法和討論點拔法。

  4.說學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前提,學生通過聽、讀、思、議、寫的學習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以提高學生的鑒賞、表達能力。

  5.教學設計

  創設情景,整體感知——自主思考,交流探究——歸納小結,深

  化理解——賞樂仿寫,應用提高

  6.教學程序及內容設計

  6.1導入新課 (2分鐘)。課前播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營造意境,接著簡介內容。被貶潯陽的白居易在一個蕭瑟的秋夜送客到潯陽江頭,偶逢琵琶女,從她的苦難身世與遭遇,想到自己在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頓時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悲愴之意悄然而生,他飽蘸滿腹辛酸之淚,盡情地抒發悲憤之情,寫下了千古絕唱《琵琶行》。

  6.2鑒賞課文。

  6.2.1總體把握詩意 (8分鐘左右)。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聲中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完之后梳理并嘗試用7字凝練的概括大意,體會”月色朦朧”式的情節美。這一環節教師先示范后引導點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答案不求統一。

  江頭送客聞琵琶 江上聆聽琵琶曲 歌女自訴身世苦 同病相憐傷遷謫 重聞琵琶青衫濕

  6.2.2引導鑒賞:就這首詩的一些精彩片段和重點難點問題做一些鑒賞和研討。

 。1)鑒賞音樂描繪,突出教學重點(15分鐘左右)

  思考討論:

  描摹美妙的琵琶曲的相關詩句最主要有哪些?(依托文本,語言積累)

  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效果?(對應高考,針對訓練)

  音樂的描寫中體現了怎樣的旋律變化?

  變化的旋律中又飽含琵琶女怎樣的情緒變化?(聯想想象,體會情感)

  交流展示,引導梳理。

  a、詩人善用比喻,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之樂: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語 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難 銀瓶乍破水漿迸 鐵騎突出刀槍鳴 四弦一聲如裂帛 b、善用擬聲詞和雙聲疊韻詞,更增加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感:弦弦掩抑聲聲思 低眉信手續續彈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

  c、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詠回味的廣闊空間: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d、在對樂曲的描寫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此部分高度重視朗讀訓練,尤其是找出對應詩句后,齊聲朗讀;接著請學生找出該段中自己最能讀出詩人感情的句子進行示范朗讀;再播放富有”婉轉流暢--沉咽穩重--間歇頓挫--激越高昂”的旋律變化特點的幾段琵琶曲,請一位同學伴著琵琶曲朗誦該段。其他同學閉目傾聽,進一步感受音樂、詩文、感情融為一體的特點。 樂曲是情感的外現,詩文是心聲的外化。

  樂曲曲線與詩文結合展示,增強形象感。

 。2)解讀身世遭遇,突破教學難點(13分鐘左右)

  思考討論:

  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詩人兩個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話將這兩個人物形象連接在一起的?

  詩人與琵琶女之間有什么共同之處?

  為了完成這個學習任務,我設計了一個對聯題,引用詩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作為上聯,要求學生根據琵琶女與詩人的共同點對出下聯。

  讓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進行點撥,最后讓學生展示答案。點撥時我抓住詩人、琵琶女前后生活變化來引導:

  a、都由京都漂泊淪落到潯陽下聯:異地相逢淚漣漣

  b、都有由榮至衰的凄涼落寞之感下聯:共懷世間愁郁情

  c、在這人生際遇中,他們賦詩,吟曲,都是由感而發。 下聯:吟曲賦詩總關情

  d、音樂把他們的曲與文聯系起來下聯:共奏人間悲涼曲

  思考:身為仕徒階級的詩人,把自己的命運同下層社會婦女的命運聯系起來,體現詩人怎樣的品格?具有高尚情操、才華橫溢的詩人在官場上難覓知音、受排擠,從而暴露出什么問題?

  敢于沖破封建門第觀念,同情下層人民的進步思想;統治階級不容賢良、排斥異己、壓抑人才。體會詩人的人性美和對黑暗社會的認識。

  思考:如何理解”江州司馬青衫濕”?

  這句話更襯托出樂曲的悲凄,用它作結,補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內涵,這是詩人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

《琵琶行》說課稿 篇10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琵琶行說課稿。我是號說課選手,我說課的題目是《琵琶行》。(板書題目、作者)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進行說明,不當之處,敬請指教。

  一、 說教材

  1、教材簡析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長篇敘事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詩歌主題鮮明、人物形象生動,抒情真切細膩,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

  《琵琶行》是魯人版必修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單元話題是“感受藝術的魅力”,因為是單元首篇,對教授學生“感受藝術的魅力”的方法,培養“感受藝術的魅力”的能力和習慣,具有重要的作用。

  《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初步鑒賞文學作品”。

  2、基于以上分析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A、知識目標:了解文學常識;積累重點文言實詞;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感知作者把音樂描寫與聽者、演奏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寫作特點。

  B技能目標:讓學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寫法來描寫音樂;培養學生詩歌、音樂的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

  C情感目標:引導學生領會詩人情操里體現出的人性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寫法來描寫音樂,體會主旨句的內涵。

  4、教學難點:對音樂的鑒賞是教學的難點。

  5、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主要突破教學重點。第二課時:主要突破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新課標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變學生機械接受灌輸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式學習。詩歌的理解感悟最終還是要靠學生自己,教學著重于設計問題引導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因此我將具體采用以下教學法:朗讀法、情景教學法、討論活動法、視聽結合法等。

  四、說學法

  根據葉希波夫的“自主型學習方法”理論,比較探究式學習的方式利于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比較分析的思維習慣。所以,我將采用比較探究式學習五、說教學過程。

 。ㄒ唬┘ぐl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喝一杯美酒,沁人心脾;聽一只樂曲,心曠神怡,學習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比喝美酒還要醉心,比聽樂曲更加迷人,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這首千古傳誦的詩歌——《琵琶行》。

 。ǘ┙榻B文學常識和寫作背景

  課前印發材料介紹“行”的詩體、作者及作品和本文的寫作背景。預習字詞等基礎知識。

 。ㄈ┱w感知,把握感情基調。

  向學生展示多媒體配樂朗讀,通過音樂的熏陶、聲情并茂的朗讀、形象逼真畫面的感染,把學生帶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圍之中,讓學生體會到詩中沉郁悲涼的感情基調。這就為學生鑒賞詩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解讀身世遭遇,突破教學重點

  1、誘導點撥,領悟主旨

 、盘釂枺罕疚乃茉炝伺门驮娙藘蓚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話將這兩個人物形象連接在一起的?

 、疲簽槭裁丛娙藭l出“同是天涯淪落人”這樣的哀嘆?到底詩人與琵琶女之間有什么共同之處?

  為了完成這個學習任務,我設計了一個對聯題,引用詩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作為上聯,要求學生根據琵琶女與詩人的共同點填寫下聯。接著讓學生組討論,教師進行點撥,最后讓學生展示答案,教案《琵琶行說課稿》。

  舉例:異地相逢淚漣漣;共懷世間愁郁情;吟曲賦詩總關情;共奏人間悲涼曲。

  在點撥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烘托、對比的表現手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力。

  體會了主旨句的內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躍然紙上。

  2、體會作者的人性美,認識黑暗的社會現實

  我設計兩個問題:

  ⑴身為仕途階級的詩人,把自己的命運同下層社會婦女的命運聯系起來,體現詩人怎樣的品格?(敢于沖破封建門第觀念,同情下層人民的進步思想)

  ⑵具有高尚情操、才華橫溢的詩人在官場上難覓知音、受排擠,從而暴露出什么問題?(統治階級不容賢良、排斥異己、壓抑人才)從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人性美和對黑暗社會的認識。進而要求學生談談生活在新社會中的感觸,激發學生熱愛新社會的感情。

  (五)品味音樂,突破教學情意

  1、品讀詩中意

  首先讓學生找出集中描寫音樂的段落(第二段)來齊聲朗讀。接著請學生找出該段中自己最能讀出詩人感情的句子進行示范朗讀。同學們就在你讀我評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誦讀指導任務,而且也進一步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情感。

  在這基礎上,我讓學生欣賞兩個經典畫面:“荻花瑟瑟”與“千呼萬喚始出來,猶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圍。再播放富有“婉轉流暢——沉咽穩重——間歇頓挫——激越高昂“的旋律變化特點的幾段琵琶曲,請一位同學伴著琵琶曲朗誦該段。其他同學閉目傾聽,進一步感受音樂、詩文、感情融為一體的特點。

  2、解讀樂中情

  在上面朗讀訓練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根據聽后感受,分組討論以下問題:音樂的描寫中體現了怎樣的旋律變化?在這個變化的旋律中又飽含琵琶女、詩人怎樣的情緒變化?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培養同學們的發散性思維、想象聯想能力。相信同學們傾聽了富有旋律變化的琵琶曲的伴讀下完成第一個問題并不困難。而假如學生能用熟悉的樂曲或場面來再現詩中音樂的旋律變化,那么體會詩人、琵琶女那種“喜悅——憂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緒變化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就突破了教學難點。

  3、把握音樂的描寫技巧

  對于這一點,我是這樣引導的:詩人用怎樣的藝術手法來表現音樂之美?這問題并不難,也許學生會很快找出用比喻、疊詞的手法來對音樂進行正面描寫,而用“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這環境來對音樂作側面烘托。此外,詩中“間關鶯語花底滑“這一句還采用了通感的修辭,這點學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將讓學生回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辭的兩個句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和“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以此來啟發、引導學生。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詩人找到了知音,發出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寫下了這篇優美感人的《琵琶行》。我用一首詩作為《琵琶行》的讀后感,和大家共鳴:

  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

  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寄語天涯淪落人,莫愁前路無知己。

 。ㄆ撸⿺U展提升

  請同學們鑒賞《李憑箜篌引》中音樂描寫的技巧。

  李憑箜篌引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ò耍┩扑]作業:

  讓學生初步學習運用語言藝術來描述聽覺的手法,課后就自己喜歡的一段音樂用形象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受,文體,字數不限。

  五、板書設計: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婦 音樂 謫居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琵琶行》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長篇敘事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詩歌主題鮮明、人物形象生動,抒情真切細膩,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

  《琵琶行》是魯人版必修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單元話題是“感受藝術的魅力”,因為是單元首篇,對教授學生“感受藝術的魅力”的方法,培養“感受藝術的魅力”的能力和習慣,具有重要的作用。

  《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初步鑒賞文學作品”。

  2、基于以上分析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A、知識目標:了解文學常識;積累重點文言實詞;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感知作者把音樂描寫與聽者、演奏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寫作特點。

  B、技能目標:讓學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寫法來描寫音樂;培養學生詩歌、音樂的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

  C、情感目標:引導學生領會詩人情操里體現出的人性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寫法來描寫音樂,體會主旨句的內涵。

  4、教學難點:對音樂的鑒賞是教學的難點。

  5、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主要突破教學重點。第二課時:主要突破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新課標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變學生機械接受灌輸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式學習。詩歌的理解感悟最終還是要靠學生自己,教學著重于設計問題引導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因此我將具體采用以下教學法:朗讀法、情景教學法、討論活動法、視聽結合法等。

  三、說學法

  根據葉希波夫的“自主型學習方法”理論,比較探究式學習的方式利于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比較分析的思維習慣。所以,我將采用比較探究式學習五、說教學過程。

 。ㄒ唬┘ぐl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喝一杯美酒,沁人心脾;聽一只樂曲,心曠神怡,學習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比喝美酒還要醉心,比聽樂曲更加迷人,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這首千古傳誦的詩歌——《琵琶行》。

  (二)介紹文學常識和寫作背景

  課前印發材料介紹“行”的詩體、作者及作品和本文的寫作背景。預習字詞等基礎知識。

 。ㄈ┱w感知,把握感情基調。

  向學生展示多媒體配樂朗讀,通過音樂的熏陶、聲情并茂的朗讀、形象逼真畫面的感染,把學生帶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圍之中,讓學生體會到詩中沉郁悲涼的感情基調。這就為學生鑒賞詩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ㄋ模┙庾x身世遭遇,突破教學重點

  1、誘導點撥,領悟主旨

  ⑴提問: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詩人兩個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話將這兩個人物形象連接在一起的?

  ⑵:為什么詩人會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這樣的哀嘆?到底詩人與琵琶女之間有什么共同之處?

  為了完成這個學習任務,我設計了一個對聯題,引用詩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作為上聯,要求學生根據琵琶女與詩人的共同點填寫下聯。

  舉例:異地相逢淚漣漣;共懷世間愁郁情;吟曲賦詩總關情;共奏人間悲涼曲。

  在點撥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烘托、對比的表現手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力。

  體會了主旨句的內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躍然紙上。

  2、體會作者的人性美,認識黑暗的社會現實

  我設計兩個問題:

 、派頌槭送倦A級的詩人,把自己的命運同下層社會婦女的命運聯系起來,體現詩人怎樣的品格?(敢于沖破封建門第觀念,同情下層人民的進步思想)

 、凭哂懈呱星椴佟⒉湃A橫溢的詩人在官場上難覓知音、受排擠,從而暴露出什么問題?(統治階級不容賢良、排斥異己、壓抑人才)從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人性美和對黑暗社會的認識。進而要求學生談談生活在新社會中的感觸,激發學生熱愛新社會的感情。

 。ㄎ澹┢肺兑魳,突破教學情意

  1、品讀詩中意

  首先讓學生找出集中描寫音樂的段落(第二段)來齊聲朗讀。接著請學生找出該段中自己最能讀出詩人感情的句子進行示范朗讀。同學們就在你讀我評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誦讀指導任務,而且也進一步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情感。

  在這基礎上,我讓學生欣賞兩個經典畫面:“荻花瑟瑟”與“千呼萬喚始出來,猶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圍。再播放富有“婉轉流暢——沉咽穩重——間歇頓挫——激越高昂“的旋律變化特點的幾段琵琶曲,請一位同學伴著琵琶曲朗誦該段。其他同學閉目傾聽,進一步感受音樂、詩文、感情融為一體的特點。

  2、解讀樂中情

  在上面朗讀訓練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根據聽后感受,分組討論以下問題:音樂的描寫中體現了怎樣的旋律變化?在這個變化的旋律中又飽含琵琶女、詩人怎樣的情緒變化?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培養同學們的發散性思維、想象聯想能力。相信同學們傾聽了富有旋律變化的琵琶曲的伴讀下完成第一個問題并不困難。而假如學生能用熟悉的樂曲或場面來再現詩中音樂的旋律變化,那么體會詩人、琵琶女那種“喜悅——憂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緒變化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就突破了教學難點。

  3、把握音樂的描寫技巧

  對于這一點,我是這樣引導的:詩人用怎樣的藝術手法來表現音樂之美?這問題并不難,也許學生會很快找出用比喻、疊詞的手法來對音樂進行正面描寫,而用“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這環境來對音樂作側面烘托。此外,詩中“間關鶯語花底滑“這一句還采用了通感的修辭,這點學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將讓學生回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辭的兩個句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和“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以此來啟發、引導學生。

 。┱n堂小結:

  同學們,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詩人找到了知音,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寫下了這篇優美感人的《琵琶行》。我用一首詩作為《琵琶行》的讀后感,和大家共鳴:

  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

  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寄語天涯淪落人,莫愁前路無知己。

 。ㄆ撸⿺U展提升

  請同學們鑒賞《李憑箜篌引》中音樂描寫的技巧。

  李憑箜篌引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ò耍┩扑]作業:

  讓學生初步學習運用語言藝術來描述聽覺的手法,課后就自己喜歡的一段音樂用形象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受,文體,字數不限。

《琵琶行》說課稿 篇1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蘇教版第四冊的講讀課文。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是古典詩歌理解。本詩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的敘事長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在白居易死后,當時的皇帝唐憲宗寫詩悼念:“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說明遠在作者逝世前,本詩已經風行全國,很有影響了。

  (二)教學內容安排

  本文擬用三課時完成。我說課的內容為第三課時——小結課,前兩課時在學生整體感知和局部研讀的基礎上,本課時對本詩進行綜合領悟:包括分析詩歌的結構,概括中心思想,歸納寫作特點,并通過比較閱讀進行詩歌鑒賞能力的遷移提高。

  二、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欣賞并學習本詩運用形象比喻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了解運用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手法。

  2、能力目標:

 、倥囵B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

 、谂囵B學生概括課文的能力。

  ③培養學生分析鑒賞詩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激發學生熱愛社會的感情。

  三、教學重點分析

  1、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高超的寫作技巧,包括明暗線結構、情景交融的特點,特別是對音樂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層次的描寫技巧。

  2、教學難點:

  理解琵琶女和詩人的悲劇造成的原因及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認識。

  四、教學方法:

  1、教法:擬采用“整體感知——局部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的教學方法。

  2、學法指導:

  (1)通讀:要求朗讀全文,讀準字音,讀出語氣、感情,初步了解全文。

 。2)精度:重點閱讀第二詩段,思考:這一節作者是怎樣把無形的琵琶聲用文字描繪出來的?琵琶樂曲是怎樣變化的?

  (3)解讀:通過板書結構分析及學生的討論分析,掌握本詩的特點。

  五、教學過程:

  (一)、情景激趣,導入課文。

  教師充滿激情的吟頌唐憲宗的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并簡要介紹本詩的寫作背景,讓學生重新認識本詩的寫作目的和意義。

  (二)、板書小結課文結構。

  通過學生對前兩節課的回顧復習,在整體閱讀、局部研讀的基礎上,分析本詩的明暗線交織的雙線式結構,要求學生順著本詩“詩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梳理全文,搞清本詩明暗對照式的類比式結構寫法。

  (三)、概括分析寫作特點

  在理清課文結構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歸納本詩的寫作特點,并請學生找出例句加以說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師進行板書歸納:

  (1)結構嚴謹。全詩以人物為線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線,詩人的感受是暗線,明線從現象反映主題,暗線則從本質上揭示主題。一明一暗,一虛一實,明暗相寸虛實相生。情緒表現波瀾起伏,過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運用環境描寫來烘托氣氛。

 。3)音樂描寫出色。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

《琵琶行》說課稿 篇13

  一、說教材

  (一)課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課標語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單元“詩的唐朝”里的一篇課文。本單元鑒賞重點:養成誦讀涵泳的習慣,記誦有代表性的詩篇及名句;能聯系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理解作品的內容價值,認識唐詩的杰出成就,培養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詩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語言,領略作品的表現力,注重審美體驗。通過這一單元學習提高鑒賞評價古詩的能力。《琵琶行》一詩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敘事長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它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通篇體現了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高超的藝術技巧。在白居易死后,當時的皇帝唐宣宗寫詩悼念:“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說明遠在作者逝世前,本詩已經風行全國,很有影響了。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這是我們鑒賞和學習這課的一個重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維目標并重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欣賞作者以形象比喻來表現音樂形象的語言藝術,了解運用環境描寫側面烘托氣氛,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手法。

  2、情感目標:體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體會詩中的情感和意境,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鳴,把握人物形象和詩歌社會意義。

  3、能力目標:初步學習這種以文字表現音樂的寫作手法。

  (三)教學重點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敝挥袀魇诮o學生有效的鑒賞方法,學生才會舉一反三,逐步提高閱讀和鑒賞能力。針對此,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高超的寫作技巧,包括明暗線結構、情景交融的特點,特別是對音樂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層次的描寫技巧。

  (四)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

  二、學情介紹

  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平常在教學中首先應考慮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和學習心理狀態。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的基礎上,沒有掌握系統的詩詞鑒賞方法。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于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復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鑒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說教法

  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把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轉變為獨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熱情參與、獨立解決問題。針對這個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體感知——局部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的教學方法,以教師教為主導,以學生學為主體,以誦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設置懸念,導入新課

  課前先說一段開場白:白樂天去世,唐宣宗寫悼詩吊之曰: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唐憲宗李忱敬仰白居易的人品,又傾慕他的詩才,想拜他為相,后因他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只好作罷!巴咏庖鏖L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中的“長恨曲”和“琵琶篇”分別指白居易的名篇《長恨歌》和《琵琶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琵琶行》,看看這首詩有何魅力讓“胡兒能吟”又讓皇帝極力稱贊?

  (二)分析課文

  《高中語文教學標準》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

  1、聽課文錄音,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感情基調,然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回答問題:文章主要寫了幾個內容?

  學生通過整理可以概括出:江頭送客聞琵琶,江上聆聽琵琶曲、歌女自訴身世苦、曲罷詩人傷遷謫、重聞琵琶青衫濕這樣五個內容。

  2、下面我講講對文章內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過“琴聲”和“感受”兩個方面來描述詩人和琵琶女的這場偶遇,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我就從這兩條思路去分析這篇文章。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倡“問題教學法”,他認為這個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對課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這個方法。

  第一條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板書三奏:獨自彈應邀彈感言和學生通過討論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節,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節,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節。在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中,學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對聲音的描寫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節。我設置如下問題:a,這一段音樂描寫屬于什么描寫?b,從這里的景物描寫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樣的音樂?

  學生通過討論找到答案:這是對音樂的側面烘托描寫。也是用文字去表現音樂的一種手法。通過環境描寫烘托了悲涼蕭瑟的琵琶聲。(悲涼哀怨)

  第二次演奏,這是文章的重點部分。這一部分出現了很多名句,可以讓學生先挑出來讀讀。然后我準備了以下幾個問題:1.作者在描寫聲音時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運用的詞有什么特點,舉例說明。2.這一段根據演奏的起承轉合可以分為幾層,哪一層是高潮部分?3.這一部分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結尾,有什么作用?4.這一部分琵琶女音樂的基調是怎樣的?

  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回答這幾個問題。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寫音樂的妙處,通過回答上面的問題,學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寫音樂的方法:a,詩人善用比喻,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之樂。b,善用擬聲詞和雙聲疊韻詞。c,側面烘托的手法。d,在對樂曲的描寫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節,讓學生自己品味通過側面描寫烘托音樂的感人。

  第二條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板書:三感:情相觸情相通情相融對應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應有三次感受。學生在文中不難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讓學生回答怎樣的問題,a,你能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初聽聲音時的心情嗎?b,你從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這樣的環境描寫烘托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這三個問題由淺入深推進,表明了作者孤寂傷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涼音樂。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節,是文章的難點部分。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題,要聯系琵琶女的身世來感知文章。在這里我打算問這樣幾個問題:a,哪些句子能夠體現出作者的心情?b,詩人聽了琵琶聲,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發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為什么詩人說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

  這一部分闡明了文章的主題。詩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華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處。兩個形象心靈溝通,怨恨交織,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題。板書(主題)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節,要學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馬青衫濕”?

  這句話更襯托出樂曲的悲凄,用它作結,補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內涵,這是詩人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從而鮮明突出了全詩的主題。

  3、到這里全文的分析結束,下面我講講文章的小結。

  全文結束后,設計提問:詩人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時便已經聽出了音樂中的情感?(過渡到白居易的處境)

  學生分組討論,交換意見。最后我總結:

  A、白居易的身份:被貶的官員,有政治抱負不得施展。這一點與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處。

  B、秋天,“醉不成歡慘將別”,心情落寞。小結:正是在這樣相同的境遇中,詩人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可以說,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寫下了這篇優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贈之。

  (三)總結本詩寫作特色

  在理清課文結構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歸納本詩的寫作特點,并請學生找出例句加以說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師進行板書歸納:

  (1)結構嚴謹。全詩以人物為線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線,詩人的感受是暗線,明線從現象反映主題,暗線則從本質上揭示主題。一明一暗,一虛一實,明暗相襯虛實相生。情緒表現波瀾起伏,過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運用環境描寫來烘托氣氛。

  (3)音樂描寫出色。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

  (四)拓展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內容,拓展課題研究,繼續培養學生閱讀和鑒賞這類文章的能力,選取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等詩文,分小組討論它們和《琵琶行》在內容和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

  (五)作業

  讓學生背誦第二段,學習運用語言藝術來描述聽覺的手法,課后就自己喜歡的一段音樂用形象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受,文體、字數不限。

  五、說板書設計

  琵琶行

  白居易

  三奏三感

  獨自彈——情相觸

  應邀彈——情相通

  感言和——情相融

  主題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心情悲涼哀傷直接表達醉不成歡慘將別

  環境烘托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

  聲中之情:

  “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說盡心中無限事”“別有幽愁暗恨生”

  樂曲旋律:婉轉流暢沉咽凝滯間歇停頓激越雄壯

  我認為這樣的板書設計簡潔,直觀,既突出了詩歌的主題,又突出了明暗兩條線索的結構特點。有利于學生把握這篇課文的重點。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琵琶行》說課稿 篇14

  《琵琶行》是新課標第三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

  一、說教材

  本詩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的敘事長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在白居易死后,當時的皇帝唐憲宗寫詩悼念:“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說明遠在作者逝世前,本詩已經風行全國,很有影響了。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這是我們鑒賞和學習這課的一個重點。

  1、根據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并重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欣賞并學習本詩運用形象比喻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了解運用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手法。讓學生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激發學生熱愛新社會的感情。

  2、古人云:“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魚”,只有傳授給學生有效的鑒賞方法,學生才會舉一反三,逐步提高閱讀和鑒賞能力。針對此,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高超的寫作技巧,包括明暗線結構、情景交融的特點,特別是對音樂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層次的描寫技巧。

  二、說學情

  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平常在教學中首先應考慮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和學習心理狀態。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的基礎上,沒有掌握系統的詩詞鑒賞方法。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于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復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鑒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說教法

  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把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轉變為獨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熱情參與、獨立解決問題。針對這個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體感知——局部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的教學方法,以教師教為主導,以學生學為主體,以誦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境,導入新課

  創設適合學生審美的特定情境,培養學生接納美的胸襟。課前我先給學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讓學生在明快的節奏中感知音樂中的“高山”“流水”,先進入音樂欣賞的氛圍。然后在音樂的背景中我開始講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元和十年,被貶潯陽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時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藝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兩人在琴聲中相互理解,產生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寫成。今天我們就來賞析這篇課文。

 。ǘ┓治稣n文

  《高中語文教學標準》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聲中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感情基調,然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回答問題:文章主要寫了幾個內容?學生通過整理可以概括出:江頭送客聞琵琶,江上聆聽琵琶語、歌女自訴身世苦、曲罷詩人傷遷謫、重聞琵琶青衫濕這樣五個內容。

  2、下面我講講對文章內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過“琴聲”和“感受”兩個方面來描述詩人和琵琶女的這場偶遇,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我就從這兩條思路去分析這篇文章。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倡“問題教學法”,他認為這個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對課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這個方法。

  第一條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學生通過討論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節,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節,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節。在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中,學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對聲音的描寫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節。我設置如下問題:a,這一段音樂描寫屬于什么描寫?b,從這里的景物描寫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樣的音樂?

  學生通過討論找到答案:這是對音樂的側面烘托描寫,通過環境描寫烘托了悲涼蕭瑟的琵琶聲。

  第二次演奏,這是文章的重點部分。這一部分出現了很多名句,可以讓學生反復誦讀此部分。然后我準備了以下幾個問題:

  1、這一部分琵琶女音樂的基調是怎樣的?

  2、這一段根據演奏的起承轉合可以分為幾層,哪一層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寫聲音時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運用的詞有什么特點,舉例說明。

  4、這一部分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結尾,有什么作用?

  學生通過討論回答這幾個問題。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寫音樂的妙處,通過回答上面的問題,學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寫音樂的方法:a,詩人善用比喻,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之樂。b,善用擬聲詞和雙聲疊韻詞。c,側面烘托的手法。d,在對樂曲的描寫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節,讓學生自己品味通過側面描寫烘托音樂的感人。

  葉圣陶先生在《文藝作品的鑒賞》一文中說:“文字是一座橋梁。橋的這邊站著讀者,橋的那邊站著作者。通過這座橋,讀者與作者見面,不久見面,并與作者的觀點相契合。”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體會作者的“三感”來領會詩人的內心世界,深入理解文章主題的內涵。

  第二條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對應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應有三次感受。學生在文中不難找到。

  第一次感悟問題:你從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初聽琴聲時怎樣的心情?

  這兩個問題由淺入深推進,通過環境描寫表明了作者孤寂傷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涼音樂。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節,是文章的難點部分。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題,要聯系琵琶女的身世來感知文章。在這里我打算問這樣幾個問題:a,哪些句子能夠體現出作者的心情?b,詩人聽了琵琶聲,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發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為什么詩人說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

  這一部分闡明了文章的主題,重點分析詩人和琵琶女的四個相似點:都是從京城長安來到遙遠偏僻的江州,都是才華橫溢、懷才不遇的人,都有從榮至衰的遭遇,都懷有滿腹的“幽愁暗恨”。兩個形象心靈溝通,愛恨交織,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題。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節,要學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馬青衫濕”?

  這句話更襯托出樂曲的悲凄,用它作結,補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內涵,這是詩人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從而鮮明突出了全詩的主題。

 。ㄈ┰诶砬逭n文結構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歸納本詩的寫作特點,并請學生找出例句加以說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師進行板書歸納:

 。1)結構嚴謹。全詩以人物為線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線,詩人的感受是暗線,明線從現象反映主題,暗線則從本質上揭示主題。一明一暗,一虛一實,明暗相寸虛實相生。情緒表現波瀾起伏,過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運用環境描寫來烘托氣氛。

 。3)音樂描寫出色。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

  (四)課外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內容,拓展課題研究,繼續培養學生閱讀和鑒賞這類文章的能力,選取白居易的《夜聞歌者,時自京城謫潯陽宿于鄂州》、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等詩文,分小組討論它們和《琵琶行》在內容和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

  (五)作業

  讓學生背誦全文,初步學習運用語言藝術來描述聽覺的手法,播放琵琶曲《春江秋月夜》讓學生用形象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受,文體、字數不限。

《琵琶行》說課稿 篇15

  一、說教材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風格多樣的唐代詩歌,可以通過文章領略古人的審美情趣和情感世界。本篇課文是一首抒情性、敘事性都很強的詩歌,語言形象生動,抒情真摯細膩。作者著力描寫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藝,并把音樂與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營造了無盡的愁思、悲涼的氛圍。

  二、說學情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我所面對的學生對詩歌的欣賞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理解課文內容已不是難題。但文中用文字來描寫音樂的方法學生們很少見到,理解起來也較為困難,因此我會著重帶領學生們賞析并學習描寫音樂的方法。

  三、說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了解寫作背景,理解課文內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初步學習以文字表現音樂的寫作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確立了教學目標,我的重難點也就顯而易見了。我把學習詩人對音樂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層次的高超寫作技巧作為本次教學的重點,而體會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則是本次教學的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慧說過:“差的教師只會奉送真理,好的教師則教給學生如何發現真理。”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朗讀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

  那么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產生共鳴。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會采用設置情景的方法。首先在大屏幕上播放歌曲《高山流水》,并這樣導入:音樂是人類最富于靈性的創造,它通過七個音符對稱與非對稱的排列,奏出或悲憤激越或輕柔纏綿的樂曲,以表現豐富多彩的人生體驗,抒發人們內心的情感,因此音樂與同為抒寫人生體驗的詩歌并被稱為藝術的最高境界。現在我們聽到的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來為世人所傳頌。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雅士,一個山野樵夫,是音樂將他們聯系了起來,于是世上便流傳著知音的佳話。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又是音樂讓他們共同演繹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那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遭貶謫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憐而信筆寫來的經典樂府《琵琶行》(并序)。這樣的導入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們在情境中對音樂產生期待,提起探究課文的興趣,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ǘ┏醪礁兄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對領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強文章語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伊始,我會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作者及課文的背景介紹,幫助學生們進行初步的了解。之后在大屏幕上播放詩歌的朗誦音頻,解決斷句問題并借助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了解課文內容,最后共同總結出每一段的內容,即第一段,寫送客聞琵琶之聲;第二段,步入詩的主體部分,寫與琵琶女相見及聽她演奏的情形;第三段,敘寫琵琶女的身世;第四段,寫詩人對自己命運的感慨;最后一段,寫琵琶女繁管急弦、凄切哀婉的演奏,寫全場的人聽樂而動容,寫詩人淚灑青衫,無限傷感。之所以這么設計這一環節,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有利于之后的研讀。

 。ㄈ┥钊胙凶x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現象,可能是前后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的困境。為此,在這一環節,我設置了幾個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問題。首先我會詢問同學們,文中有一段描寫音樂描寫的非常生動,找出來并大聲的朗讀此段。學生不難找出是第二自然段,緊接著我會帶領學生們著重的分析。讓他們小組合作找一找作者在描寫音樂時用到的修辭手法,用詞的特點以及曲調的變化。在小組討論后找小組代表進行回答并總結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用詞多樣如“嘈嘈、切切、凝絕”等,把音樂由舒緩流暢到逐漸沉咽到間歇停頓再到雄壯激越最后強音收束寫的淋漓盡致,似身臨其境同作者一起聽著樂曲。在樂曲終了之后,詩人以“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結尾,我會讓同學們試著說一說這兩句的作用,進而體會作者這是以靜襯動的寫法。用“東船西舫悄無言”的寂靜無聲,反襯“有聲”的音樂效果,人們無聲地沉浸、陶醉在藝術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動人的樂聲仿佛繚繞迂回耳際,不由得使詩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緒上的波瀾。這句景物描寫點染烘托了濃重的氛圍,與復雜的樂聲融為一體。這么設計這一環節,有利于學生在自主合作的學習中進行探究,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

  (四)鞏固提高

  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鞏固提高環節我會讓學生們說一說學完這一段的感想,引導他們找到琵琶女與詩人息息相通的復雜情感,是那么的憂憤哀怨、凄楚蒼涼。那么至此我的教學重難點也得以突破。

  (五)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讓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到的內容。

  課后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我希望通過作業的布置,強化學生對本文的理解,能夠實現知識的遷移。

  基于此,我會留這樣的作業:嘗試用文字描寫音樂的方法寫一段自己喜歡的音樂。

《琵琶行》說課稿 篇16

  下面是高中語文文言文《琵琶行》說課稿,僅供參考!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是號說課選手,我說課的題目是《琵琶行》。(板書題目、作者)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進行說明,不當之處,敬請指教。

  一、 說教材

  1、教材簡析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長篇敘事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詩歌主題鮮明、人物形象生動,抒情真切細膩,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

  《琵琶行》是魯人版必修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單元話題是“感受藝術的魅力”,因為是單元首篇,對教授學生“感受藝術的魅力”的方法,培養“感受藝術的魅力”的能力和習慣,具有重要的作用。

  《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初步鑒賞文學作品”。

  2、基于以上分析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A、知識目標:了解文學常識;積累重點文言實詞;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感知作者把音樂描寫與聽者、演奏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寫作特點。

  B技能目標:讓學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寫法來描寫音樂;培養學生詩歌、音樂的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

  C情感目標:引導學生領會詩人情操里體現出的人性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寫法來描寫音樂,體會主旨句的內涵。

  4、教學難點:對音樂的鑒賞是教學的難點。

  5、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主要突破教學重點。第二課時:主要突破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新課標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變學生機械接受灌輸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式學習。詩歌的理解感悟最終還是要靠學生自己,教學著重于設計問題引導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因此我將具體采用以下教學法:朗讀法、情景教學法、討論活動法、視聽結合法等。

  三、說學法

  根據葉希波夫的“自主型學習方法”理論,比較探究式學習的方式利于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比較分析的思維習慣。所以,我將采用比較探究式學習五、說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喝一杯美酒,沁人心脾;聽一只樂曲,心曠神怡,學習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比喝美酒還要醉心,比聽樂曲更加迷人,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這首千古傳誦的詩歌——《琵琶行》。

  (二)介紹文學常識和寫作背景

  課前印發材料介紹“行”的詩體、作者及作品和本文的寫作背景。預習字詞等基礎知識。

  (三)整體感知,把握感情基調。

  向學生展示多媒體配樂朗讀,通過音樂的熏陶、聲情并茂的朗讀、形象逼真畫面的感染,把學生帶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圍之中,讓學生體會到詩中沉郁悲涼的感情基調。這就為學生鑒賞詩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解讀身世遭遇,突破教學重點

  1、誘導點撥,領悟主旨

 、盘釂枺罕疚乃茉炝伺门驮娙藘蓚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話將這兩個人物形象連接在一起的?

  ⑵:為什么詩人會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這樣的哀嘆?到底詩人與琵琶女之間有什么共同之處?

  為了完成這個學習任務,我設計了一個對聯題,引用詩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作為上聯,要求學生根據琵琶女與人的共同點填寫下聯,

  教案

  接著讓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進行點撥,最后讓學生展示答案。

  舉例:異地相逢淚漣漣;共懷世間愁郁情;吟曲賦詩總關情;共奏人間悲涼曲。

  在點撥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烘托、對比的表現手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力。

  體會了主旨句的內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躍然紙上。

  2、體會作者的人性美,認識黑暗的社會現實

  我設計兩個問題:

 、派頌槭送倦A級的詩人,把自己的命運同下層社會婦女的命運聯系起來,體現詩人怎樣的品格?(敢于沖破封建門第觀念,同情下層人民的進步思想)

 、凭哂懈呱星椴、才華橫溢的詩人在官場上難覓知音、受排擠,從而暴露出什么問題?(統治階級不容賢良、排斥異己、壓抑人才)從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人性美和對黑暗社會的認識。進而要求學生談談生活在新社會中的感觸,激發學生熱愛新社會的感情。

  (五)品味音樂,突破教學情意

  1、品讀詩中意

  首先讓學生找出集中描寫音樂的段落(第二段)來齊聲朗讀。接著請學生找出該段中自己最能讀出詩人感情的句子進行示范朗讀。同學們就在你讀我評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誦讀指導任務,而且也進一步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情感。

  在這基礎上,我讓學生欣賞兩個經典畫面:“荻花瑟瑟”與“千呼萬喚始出來,猶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圍。再播放富有“婉轉流暢——沉咽穩重——間歇頓挫——激越高昂“的旋律變化特點的幾段琵琶曲,請一位同學伴著琵琶曲朗誦該段。其他同學閉目傾聽,進一步感受音樂、詩文、感情融為一體的特點。

  2、解讀樂中情

  在上面朗讀訓練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根據聽后感受,分組討論以下問題:音樂的描寫中體現了怎樣的旋律變化?在這個變化的旋律中又飽含琵琶女、詩人怎樣的情緒變化?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培養同學們的發散性思維、想象聯想能力。相信同學們傾聽了富有旋律變化的琵琶曲的伴讀下完成第一個問題并不困難。而假如學生能用熟悉的樂曲或場面來再現詩中音樂的旋律變化,那么體會詩人、琵琶女那種“喜悅——憂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緒變化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就突破了教學難點。

  3、把握音樂的描寫技巧

  對于這一點,我是這樣引導的:詩人用怎樣的藝術手法來表現音樂之美?這問題并不難,也許學生會很快找出用比喻、疊詞的手法來對音樂進行正面描寫,而用“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這環境來對音樂作側面烘托。此外,詩中“間關鶯語花底滑“這一句還采用了通感的修辭,這點學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將讓學生回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辭的兩個句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和“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以此來啟發、引導學生。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詩人找到了知音,發出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寫下了這篇優美感人的《琵琶行》。我用一首詩作為《琵琶行》的讀后感,和大家共鳴:

  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

  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寄語天涯淪落人,莫愁前路無知己。

  (七)擴展提升

  請同學們鑒賞《李憑箜篌引》中音樂描寫的技巧。

  李憑箜篌引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八)推薦作業:

  讓學生初步學習運用語言藝術來描述聽覺的手法,課后就自己喜歡的一段音樂用形象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受,文體,字數不限。

  五、板書設計: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婦 音樂 謫居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琵琶行》說課稿(通用16篇) 相關內容:
  • 琵琶行教案(通用16篇)

    教學目標:理解積累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等名句,背誦全文;分析白居易的性格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形象;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感受“聲中之情” 。...

  • 《琵琶行》簡案|教案(精選14篇)

    李雄軍教學目標1學習、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再現音樂形象的藝術手法。2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無限同情和共鳴。教學重點學習用文字表現音樂的藝術手法教學難點感受“聲中之情”教學步驟一、聽“曲”(導入,播放音樂) 聽一段琶琶曲《十面埋...

  • 第4課《琵琶行》教案(精選16篇)

    誦讀、賞析、探討 1.培養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a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b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

  • 《琵琶行》知識要點與能力訓練(精選14篇)

    一.關于"行"行,是古詩的一種體裁。與歌、引、謠、吟、曲無嚴格上的區別。這種體裁的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和雜言。二.關于作者和背景白居易,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稱白太傅。...

  • 《琵琶行》簡案教案(通用14篇)

    梁萬年江蘇省金湖中學 梁萬年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與元稹友誼甚篤,稱“元白”與劉禹錫唱和甚多,稱“劉白”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堕L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主題。...

  • 《琵琶行》(精選14篇)

    教案示例1教學目的1.指導學生順暢地誦讀全詩并當堂背誦第二節;2.感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悲劇美;3.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體會敘事詩的抒情藝術。教學程序一、激趣導入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導入。...

  • 第三冊琵琶行(通用3篇)

    教學目的:了解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詩人情懷,領會白居易詩歌的深遠影響與意義。 學習詩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現手法,從而領會詩歌的美質。第一課時一、導入 同學們知道,音樂與文學有著密切的關系。...

  • 《琵琶行》自學評估練習(精選17篇)

    知識掌握1.白居易,字________,晚年號________。他是繼杜甫之后又一個偉大的________詩人。他倡導“________”運動,主張“________,________”。著有《________》。...

  • 《琵琶行》的優秀教案范文(精選14篇)

    教學目的1、指導學生順暢地誦讀全詩并當堂背誦第二節;2、感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悲劇美;3、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體會敘事詩的抒情藝術。教學程序一、激趣導入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導入。...

  • 《琵琶行》能力訓練(通用14篇)

    1.下列句中的“言”字,依次解釋正確的一項是①詩言志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 ③復駕言兮焉求④東船西舫悄無言 ⑤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a.①言語②字③助詞④表達⑤說b.①言語②字③表達④聲音⑤助詞c.①表達②字③言語④說⑤助詞...

  • 語文教案-《琵琶行》教學設計示例(精選13篇)

    《琵琶行》教學設計示例教學目的學習詩歌,了解琵琶女和詩人的悲慘遭遇,從中體會當時社會現實的黑暗。誦讀詩人描寫音樂的詩句,深切體會詩人描摹之精彩。分析詩歌,了解本詩以音樂敘事的特點,把握文章縝密的結構。...

  • 《琵琶行》詩體譯文(精選13篇)

    唐憲宗元和十年,我被貶為九江郡司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聽到船上有人彈琵琶。聽那聲音,錚錚鏗鏗有京都流行的聲韻。探問這個人,原來是長安的歌女,曾經向穆、曹兩位琵琶大師學藝。...

  • 《琵琶行》課堂實錄(精選14篇)

    授課人 山西臨汾一中秦夢師:上課生同:老師好師:同學們好!請坐!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迄今為止,我們已經穿越《詩經》的河流,走過了3000年的曲折歲月。...

  • 《琵琶行》教案模板(通用13篇)

    教學目標:1、了解詩人白居易、識記文言基本知識點。2、賞析本詩結構藝術。3、學習描繪音樂的方法。4、領悟作者關注現實、同情和尊重受損害的下層婦女的崇高精神。...

  • 琵琶行的教案(精選4篇)

    教學目標:1、培養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教學重點: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 說課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平县| 资溪县| 浮梁县| 松阳县| 遵化市| 剑阁县| 集安市| 馆陶县| 镇坪县| 县级市| 浦北县| 蛟河市| 建宁县| 乳山市| 南投市| 左贡县| 通许县| 济阳县| 英山县| 甘肃省| 新宾| 河北区| 卢湾区| 扎囊县| 安多县| 西贡区| 墨江| 伊金霍洛旗| 崇左市| 阿克苏市| 射阳县| 即墨市| 静安区| 镇宁| 唐海县| 嘉黎县| 绿春县| 仁怀市| 尉氏县| 潞城市| 札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