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折射》說課稿范文(通用4篇)
《光的折射》說課稿范文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學現象,是理解透鏡成像的基礎,同時又是解釋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本節教材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和初步規律,是為以后幾節凸透鏡的學習進行充分準備。所以本節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結合學生的情況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將教學目標定位以下三個維度:
(1)知識目標
知道光的折射現象及折射光線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規律及在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能夠用光的折射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現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指導學生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歸納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引導學生動手做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通過實驗研究問題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日常光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由于學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將教學重點定為光的折射規律,光路可逆。
將教學難點定為:光線進入不同介質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關系;用光的折射解釋自然現象。
二、說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發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但是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在前一節已經學習了一些關于光的反射知識,學生能夠密切聯系實際,擁有簡單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和能力。
三、說教法
針對八年級學生的特點,為了強化本節課的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達到本節的教學要求
采用以下的教法:講授法、實驗法和啟發式教學法。通過實驗演示,觀察分析,啟發對比,總結歸納得出規律。
四、說學法
選用以下的學法:觀察法。實驗、歸納等活動使學生主動獲取必要的感性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第一環節:聯系生活實際,引入新知。
在農村教學的幾年中,每年身邊都會聽到學生野外洗澡溺亡的事件,教材中,明確指出清澈見底,看起來不過齊腰的池水,不會游泳的人千萬不要貿然下去,因為它的實際深度會超過你看到的深度,可能會使你驚慌失措而發生危險,為什么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淺呢?這與光的折射現象有關。這樣的設計,從身邊實例出發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探究新知。
教師演示,引導學生來初步認識光的折射現象:
在碗中放入硬幣,放在一定的高度讓學生剛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幣,再倒入適量的水,請同學觀察實驗現象。
在碗中倒入適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讓學生側面斜視觀察現象。請學生思考這是為什么。
演示光的折射,讓一束光線從空氣中斜射入玻璃中。(多媒體演示)
學生可觀察到進入玻璃中的光線在界面處改變原來的傳播方向,教師指出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特別強調折射光線和折射角的概念。進而引導學生觀察光的折射規律,(這樣的設計是我個人認為,學生雖然接觸物理學實驗不是很多,而且自主探究能力較弱,但是,在上節光的反射定律時,已經認識了入射點,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入射角,反射角及法線,那么就很容易突破這節光的折射的名詞了。也為后面的實驗中發現光的折射定律順利進行,降低難度。)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由于這是突破探究過程中難點的關鍵,首先由我提出:“光的折射遵循什么規律呢?”以明確探究目的。緊接著,啟發學生思考,讓同學們進行討論,分析自己之前的猜想,在設計中,學生可能對現象感到困難,我將使學生結合光的反射定律
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再經過一番討論,〖提出問題〗
①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三者之間有什么關系?
②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關系如何?
③隨著入射角的變化,折射角如何變化?
④當入射光線垂直于水面入射時,折射光線的方向如何?
讓學生帶著問題觀察演示實驗。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并思考規律,得出結論。
光在折射中光路也可逆。
〖提問〗如果光線從水中到空氣中,那折射角是否小于入射角。
繼續演示:
〖結論〗:
①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線偏離法線。
②在光的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讓學生動筆畫出光折射的光路圖,并總結光的折射規律。
3、拓展應用
用光的折射解釋以下現象:
〖現象一〗插入水中的筷子為什么會彎折[學生討論,代表回答]〔利用電腦課件解釋〕
〖現象二〗原來碗底的硬幣看不見,倒入水后卻能看到硬幣[學生討論,代表回答]〔利用電腦課件解釋〕
〔問〕我們看到河水的深度(視深)跟河水的實際深度那個大[利用電腦課件解釋河底變淺的原因]
[提問]若從水中看岸邊的物體位置是變高了還是變低了。
第三環節:感悟收獲,課堂小結。
最后以學生匯報有哪些收獲來小結本節的的內容,因為本節課堂始終保持輕松、和諧的氛圍,我相信同學們不僅帶著知識滿載而歸,同時,會帶著新的問題離開課堂,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求知狀態。
第四環節:當堂檢測,鞏固升華。
練習是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徑,又是運用知識發展智能的重要手段。因此我采用了多層次的練習題,以便于學生能及時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具體問題中。
《光的折射》說課稿范文 篇2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第二章第四節,光的折射是光學中重要的一類,也是比較復雜的一類。
二、學情分析
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光的初步知識,對光的傳播、光的反射、平面鏡成像已經有所了解,同時加上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現象也與光的折射息息相關,所以對于接受光的折射的相關知識不會太難理解。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我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現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點、入射光線、折射光線、法線、入射角和折射角;
(2)知道光的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已知入射光線,能根據光的折射現象的實驗結論畫出折射光線的大致方向;
(4)能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探究活動,感悟光的折射現象和規律;
(2)通過創設學習情境,加強對光的折射規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利用折射現象中的因果關系,向學生強調注意客觀事物中存在的因果關系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激發學生勇于探索自然的熱情;提高動手操作和探究的能力,主動獲取知識。
四、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知道光的折射規律;能解釋簡單的折射現象。
教學難點:用玻璃磚等器材探究光的折射規律的過程。
五、教學過程
1、引入課題
我們已經知道,在同一種均勻的介質中,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那么,如果光從一種介質傳到另一種介質中,情況將會怎樣呢?
2、進行新課
(1)光的折射現象
學生活動分組實驗1:在水槽中加水,使光射入水中,觀察到水槽側面的光斑向左移。
分組實驗2:在空碗里放一枚硬幣,移動碗,使眼睛剛剛看不到硬幣,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變,慢慢地向碗里倒水,隨著水面的升高,觀察者看到了硬幣,還會發現硬幣升高了。
教師引導當光射到兩種介質的分界面上時,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質繼續傳播,這種現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體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會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種透明介質的交界面上,比如從空氣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進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傳播。
概括總結上述實驗中,學生能看見光斑向左移和水中硬幣“升高”,前者是由于光從空氣射向水中時發生了偏折,而后者是由于光從水中射向空氣中時發生了偏折。物理上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規律
提出問題:通過實驗,我們知道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會發生偏折,光到底如何偏折呢?光在折射時遵循哪些規律呢?
介紹光路圖:重點解釋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詞。
入射角: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折射角: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實驗探究:提示:
1、觀察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位置關系;
2、比較折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
3、改變入射角的大小,觀察折射角的變化情況。
分析與論證:
1、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2、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3、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當光從水或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斜射時空氣中的角始終最大)
4、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學生活動讓學生用光的折射規律作圖:
1、光從空氣垂直射入水中的情形;
2、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磚后的情形。
(3)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現象1、光斑為何向左移動?
2、放在碗底的硬幣原來看不見,加水后卻又看見了?
《光的折射》說課稿范文 篇3
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八年級物理《光的折射》說課稿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時內容為八年級第一學期第二章《光》第二節內容,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光的折射是繼光的反射后的又一個新的光現象。本節知識是光學中的重點知識、是理解透鏡作用原因的基礎,同時又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密切聯系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和能力,更重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質,讓學生從小崇尚科學,立志獻身科學。本節教材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和初步規律,為以后透鏡及探究透鏡成像規律學習活動進行充分準備。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知識之一。
2、 教學目標
本節內容我們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實驗認識光的折射規律;能從眾多光的現象中辨別出屬于折射的現象,能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現象。
2. 了解光的折射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有關光的折射現象的觀察、猜測、檢驗、聯想等的活動,使學生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在學習中交流、團結和協作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實驗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樂于合作,滲透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基本理念。
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 (1)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規律;(2)讓學生會作光折射的光路圖。
二、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整體上采用對比、猜想、提問設疑、設計實驗探究的模式,教學流程上采用以上方式:
第一步:觀察光的折射現象,讓學生對照光的反射定義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義。學生對定義總結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過后面的觀察實驗和分析來逐步引導學生修正定義,讓學生明白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這些詞。
第二步:觀察光的折射現象,對照光的反射定律,讓學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規律,然后按照猜想設計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當然整個實驗主要是我來操作完成。在此我補說一點,因為在探討光折射時光路是否可逆時,由于沒有演示光從水射入空氣中的器材,所以我采用的是用半圓形玻璃磚來做這個實驗,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學生練習畫光的折射光路圖,為下一部分學習透鏡的作用做好鋪墊。
第四步:利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光的折射現象。在這一步我采用讓學生做硬幣“上浮”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一下光的折射帶來的錯覺,引起學生思考硬幣為什么會“自動上浮”,啟發學生畫光路圖來解釋原因。同時也說出了盛水的碗變淺、放入水中的筷子變彎等現象的原因。
第五步:通過多媒體演示“海市蜃樓”現象。聯系生活實際,解釋“潭清疑水淺”、“叉不到水中魚的原因”等現象。
《光的折射》說課稿范文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時是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三章《光現象》第四節,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學現象,是理解透鏡成像的基礎,同時又是解釋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密切聯系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和能力,更重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質,讓學生從小崇尚科學,立志獻身科學.本節教材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和初步規律,是為以后幾節課學習活動進行充分準備.所以本節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
2.教學目標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及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我確定本節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知道光的折射現象及折射光線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規律及在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能夠用光的折射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現象.
(2)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指導學生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歸納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引導學生動手做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通過實驗研究問題的習慣.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4)德育目標:
通過對日常光現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熱愛科學,進行唯物主義教育.
3.難點和重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確定:
(1)重點:光的折射規律;光路可逆.
(2)難點:光線進入不同介質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關系;用光的折射解釋自然現象.
(3)關鍵:對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確定.
二、選用的教具及設備
1.選擇教具依據
豐富的教學用具及設備,提高了訓練密度及廣度,使教學過程從枯燥到有趣,從抽象到形象.進行課堂演示實驗并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教學信息,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地.
2.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儀;碗;適量的水;筷子;多媒體課件;錄像剪輯.
三、處理
對日常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有豐富的感性認識,以現象引入新課,學生學習目標明確,興趣濃厚.光的折射規律的認識,宜先提出問題及研究方法,通過學生猜想,對照演示實驗的觀察,輔以多媒體模擬演示,學生思維清晰,準確,有利于規律的總結歸納,并注意理論聯系實
際,重視知識的應用,讓學生遵循認識的規律: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四、教法,學法
1.教法
根據教學內容的上下承接關系,學生剛學完光的反射,對光的現象已有一些簡單的認識,對光學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線等.針對素質教育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本節采用觀察分析,啟發式教學法.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通過實驗演示,觀察分析,啟發對比,總結歸納得出規律.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進行演示實驗和計算機的模擬實驗的觀察,使學生在頭腦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體生動的感性認識為基礎掌握知識,而不是生硬地死記硬背,同時在觀察中培養能力,開展思維訓練重視知識的應用,理論緊密聯系實際.
2.學法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征,教師在做好演示實驗時,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實驗 并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興趣,動機等培養,通過手勢,眼神,表情等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系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本節采用觀察,對比,分析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獲取知識,通過思考討論,總結歸納出光的折射規律,應用折射規律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
1.提問:
(1)均勻介質中如何傳播?
(2)是光的反射定律?
2.引入:
【演示一】:
在碗中放入硬幣,放在一定的高度讓學生剛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幣,再倒入適量的水,請同學觀察實驗現象.(錄像重放)
【演示二】:
在碗中倒入適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讓學生側面斜視觀察現象.
請學生思考這是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