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能和動能定理》說課稿(精選3篇)
《動能和動能定理》說課稿 篇1
《動能和動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機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節的內容,我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教學反思六個緯度作如下匯報:
一、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
《動能和動能定理》主要學習一個物理概念:動能;一個物理規律:動能定理。 從知識與技能上要掌握動能表達式及其相關決定因素,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和實際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上,利用牛頓運動定律和恒力功知識推導動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義,并深化理解第五節探究性實驗中形成的結論;
通過例題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動能定理解決問題優越于牛頓運動定律,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優化和整合上,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切實進行兩種方法的相關計算,在例題1后,要補充合力功和曲線運動中變力功的相關計算;
通過例題2的探究,理解正負功的物理意義,初步從能量守恒與轉化的角度認識功。 在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上,在嘗試解決程序性問題的過程中,體驗物理學科既是基于實驗探究的一門實驗性學科,同時也是嚴密數學語言邏輯的學科,只有兩種方法體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認識自然,揭示客觀世界存在的物理規律。
2、內容地位
通過初中的學習,對功和動能概念已經有了相關的認識,通過第六節的實驗探究,認識到做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將本節課設計成一堂理論探究課有著積極的意義。因為通過“動能定理”的學習,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并在解釋功能關系上有著深遠的意義。為此設計如下目標:
二、目標分析
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并能進行相關計算;
2、理解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能進行相關分析與計算;
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義;
4、知道動能定理的解題步驟;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動能定理的推導;
2、體會變力作用下動能定理解決問題的優越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狀態的變化量量度復雜過程量”這一物理思想;感受數學語言對物理過程描述的簡潔美;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對動能公式和動能定理的理解與應用。
難點:通過對動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對功、能關系的認識。
教學關鍵點:動能定理的推導
三、教法和學法
依據《物理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要通過問題探究的方式,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基于問題探究的過程性體驗,為此,采取“任務驅動式教學”設計程序化的問題,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和有效的探究性學習。為此,在教學設計中重點突出三個環節:“問題驅動下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問題解決中對物理規律的深化理解”、“引申提高中對物理規律的深化應用”。所以任務驅動式教學成為本節課重要的教學方式,同時采取精講釋疑教學法;學生的學法采取:任務驅動和合作探究;選取多媒體展示、嘗試練習題和“任務驅動問題” 本節課為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設計成6個教學環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任務驅動,感知教材;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精講點撥,釋疑解惑;典例引領,內化反思;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動能和動能定理》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專家:
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動能和動能定理》教學設計及分析。
一、教材分析
《動能和動能定理》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7節,動能定理實際上是一個質點的功能關系,它貫穿于這一章教材,是這一章的重點.課本在講述動能和動能定理時,沒有把二者分開講述,而是以功能關系為線索,同時引人了動能的定義式和動能定理.這樣敘述,思路簡明,能充分體現功能關系這一線索.考慮到初中已經講過動能的概念,這樣敘述,學生接受起來不會有什么困難,而且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根據新課標要求通過本節課教學要實現如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依據課程標準,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會用動能的定義式進行計算。
2)理解動能定理及動能定理的推導過程。
3)知道動能定理的適用條件,知道動能定理解題的步驟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動能定理的演繹推導.感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3、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了解學生學習特點的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動能定理解題的步驟
難點:會用動能定理解決有關的力學問題。
三、教學方法
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與探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驗方案以小組合作研討的方式參考教材提出的問題由學生自行設計,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識,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將實驗和理論分析相結合,體現教學和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四、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探究,我們已經知道了力對物體所做的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那么物體的動能應該怎樣表達?力對物體所做的功與物體的動能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些問題。
1、動能表達式
【提問】我們在學習重力勢能時,是從哪里開始入手進行分析的?這對我們討論動能有何啟示?
總結:學習重力勢能時,是從重力做功開始入手分析的。討論動能應該從力對物體做的功入手分析。
(通過知識的遷移,找到探究規律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設物體的質量為m,在與運動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發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圖所示。試用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導出力F對物體做功的表達式。
【提問】教材上說很可能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物理量,為什么這樣說?
總結:質量為m的物體,以速度v運動時的動能為
2、動能是標量,國際單位制中,動能的單位是J(焦耳)
3、動能定理
1)表達式
有了動能的表達式后,前面我們推出的,就可以寫成
其中表示一個過程的.末動能,表示一個過程的初動能。
2)概念:力在一個過程中對物體所作的功,等于物體在這個過程中動能的變化。這個結論叫做動能定理。
【提問】
1)如果物體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動能定理中的W表示什么意義?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說明。
2)動能定理,我們實在物體受恒力作用且作直線運動的情況下推出的。動能定理是否可以應用于變力作功或物體作曲線運動的情況,該怎樣理解?
4、能力訓練
例題1和例題2,引導學生一起分析、解決。
5、幫助學生總結用動能定理解題的要點、步驟,體會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優越性。
1)動能定理不涉及運動過程中的加速度和時間,用它來處理問題要比牛頓定律方便。
2)用動能定理解題,必須明確初末動能,要分析受力及外力做的總功。
3)要注意:當合力對物體做正功時,末動能大于初動能,動能增加;當合力對物體做負功時,末動能小于初動能,動能減小。
6、總結歸納
本節課的內容是高中物理的一個重中之重,是高考中必考的內容之一,并且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本節連同下一節內容(機械能守恒定律)是用能量觀點解決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兩節課后可以加適當的習題課加以鞏固,也可以在本節課后就加一節習題課.本節課的內容不是十分復雜,在用牛頓定律推導動能定理時學生一般都能夠自己推導,要放開讓學生自己推導,以便學生對動能定理的進一步認識。
動能定理的應用當然是這一節課的一個關鍵,這節課不可能讓學生一下子就能夠掌握應用這個定理解決問題的全部方法,而應該教給學生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而這個最基本分析方法的形成可以根據例題來逐步讓學生自己體會。
《動能和動能定理》說課稿 篇3
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機械能守恒定律,第七節動能和動能定理的內容,此內容為本節的第1課時。
一、教材分析:
本課時內容主要包括動能和動能定理等兩部分,屬于掌握的范圍,是在學習了“探究功與速度的關系”的基礎上的知識。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動能的概念,可結合初中學習經驗來幫助學生理解動能及動能定理的涵義。動能定理貫穿于這一章教材,是這一章的重點。課本在講述動能和動能定理時,沒有把二者分開講述,而是以功能關系為線索,同時引人了動能的定義式和動能定理,這樣敘述,思路簡明,能充分體現功能關系這一線索,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概念,能進行相關計算;
(2)理解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能進行相關分析與計算;
2、過程與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動能定理的推導;
(2)通過小組討論,體會利用動能定理解決實際問題的優越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學生從中領略到物理等自然學科中所蘊含的嚴謹的邏輯關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實美。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對動能公式和動能定理的理解與應用
教學難點:動能定理的理解和應用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將詳講動能和動能定理,以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
二、說教法:
動能定理是本章的重點之一,也是整個力學的重點之一,對學生以后的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學生對動能定理的適用條件的清楚認識,知道不論外力是否為恒力,也不論物體是否做直線運動,動能定理都成立,是本節教學過程中的難點之一,要突破學生思維上的這一難點,設計實驗是關鍵。
分析例題之后,讓學生做一道題,大家使用的方法不同,通過比較,學生體會到應用動能定理解題比較方便、靈活。
三、說學法:
學生在學習這一節時,對動能公式比較容易掌握,但是要真正意義上理解動能定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要真正地理解動能定理,必須要循序漸進,遵循教學中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從生活中眾多實例出發,通過分析、感受真正體驗動能定理的內涵,此外,可以通過實驗設計、動手操作等環節,讓每一位同學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真正做到有意義學習。
四、教學過程:
1、復習回顧,導入新課
2、講授新課
3、課堂小結:
4、鞏固練習:教材例題
5、作業設置:課后習題。
板書設計
第七節 動能和動能定理
一、動能
1、定義: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
2、公式:
3、動能是標量,是狀態量
4、單位:焦耳(J)
二、動能定理
1、定義
2、表達式:
3、解題步驟:
(1)確定研究對象及其運動過程
(2)受力分析,并確定各個力所做的功
(3)明確初、末狀態的動能
(4)列方程求解,對結果進行必要的討論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