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說課稿 > 《二力平衡》說課稿(通用8篇)

《二力平衡》說課稿

發布時間:2023-08-14

《二力平衡》說課稿(通用8篇)

《二力平衡》說課稿 篇1

  《二力平衡》一課是蘇科版八年級下第九章第一節,是學生在第八章已經建立了力的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二力平衡是物體受力平衡最簡單的情況,體現了由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律,為后面研究牛頓第一定律、分析力與運動的關系、壓強、浮力的學習等設下伏筆。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學習這節課有重要的意義。

  根據學科、教材的特點、課程標準及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觀察和實驗,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的邏輯思維,分析能力的培養,對本節課制定了以下目標:

  (1)、對于平衡態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認識平衡力的概念

 。2)、知道二力平衡的條件

 。3)、知道二力平衡時物體的運動狀態

  (4)、會用二力平衡條件解決簡單的平衡問題

  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得出二力平衡條件,進一步體會控制變量法的應用,通過分析實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分析、探索、領略科學探究方法,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體會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學生對自然的熱愛,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二力平衡是本章的重點,是今后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學習壓強和浮力,分析力與運動的基礎,所以二力平衡條件是本節的重點。初中學生的推斷能力普遍停留在經驗的水平上,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完善,對物體受平衡力都的分析判斷比較盲目,因此運用平衡條件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的難點。

  1.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學生在第八章已經建立了力的概念,學習了彈力、重力、摩擦力,會畫力的示意圖,知道了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些為本節課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基礎。

  2.學生已有的科學探究方法基礎

  學生在學習速度、密度知識時,對控制變量法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應用,可以遷移類推到本課,并通過比較、概括、歸納得出結論。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方法基礎。

  3.學生的思維障礙

  學生現有的經驗認識存在一定的錯誤性。如物體靜止在空中要使它勻速上升或下降,所用的拉力必然大于或小于物體受到的重力。這一錯誤的認識造成學生對物體在平衡狀態下,對平衡力大小的理解產生思維障礙;學生已學習了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在大小方向上有共同的特點,學生很容易混淆,對物體受力分析方面有思維障礙。

  依據教材內容、學科特點、學生認知規律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觀察法、演示法、探究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認識的深度和廣度。

  利用多媒體圖片、列舉生活中的實例,提出問題:這些物體處于什么狀態?它們受力作用嗎?分別受哪幾個力的作用?討論總結出幾個力平衡和平衡狀態、二力平衡等概念。

  引導學生從兩個力的三要素去探究;啟發學生用控制變量的方法。

  演示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介紹實驗裝置,討論操作方法。

  歸納總結二力平衡條件:

  為了方便學生記憶,把實驗結論概括為:同體、等大、反向、共線。這樣更為清晰明確,方便學生記憶運用。

 。1)物體受平衡力作用時,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2)比較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的異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作用在不同物體上作用在同一物體上以便學生建立準確的概念,正確的進行受力分析。

  學以致用,物理課來源于生活應用與實際,關鍵在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從平衡力的判斷、方向大小應用等方面設置了練習題,以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并靈活運用。

  1、平衡狀態、平衡力、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條件

  3、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異同

  4、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小結,培養的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去粗取精,條理清晰,加深學生對各個知識點邏輯關系理解,形成知識網絡,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所學內容。

  課堂時間有限,學生程度參差不齊,一定數量的作業,有利于知識內化、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我根據課標、學情、學科特點談的我的教學設計,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二力平衡》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二力平衡”這節的內容涉及到最簡單的受力分析和最基本的運動狀態分析,它也是將來學習多力平衡的基礎,因此它是初中物理的學習重點之一。

  二力平衡這一節內容安排在第三章《運動和力》的第五節,它的前面是力、力的測量、重力和同一直線的二力合成,后面是摩擦力、力和運動的關系。本節內容需要以機械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力、力的作用效果和重力等知識為基礎。

  關于平衡狀態的概念,教材是直接給出。但是生活經驗和直覺告訴學生:靜止的物體是平衡狀態,而對于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也是平衡狀態卻沒有這種認知。為此,在教學過程中,先由學生根據運動狀態是否改變將運動狀態進行分類,通過老師引導,得出靜止和勻速直線運動都是平衡狀態。

  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根據教材要求,要分別探究靜止物體和勻速直線運動物體的二力平衡條件。對于靜止物體的平衡條件比較容易探究,采用學生實驗尋找結論;對于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的二力平衡條件探究,由于勻速直線運動不好控制,因此本節課采用DIS探究實驗進行研究,學生通過觀察圖像,分析勻速上升的鉤碼受到的拉力和重力之間的關系,得出平衡條件。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的三維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知識與技能】①知道物體的平衡狀態。②掌握二力平衡的條件。③會用二力平衡的條件判斷一對平衡力。

  【過程與方法】①經歷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過程,感受實驗觀察、分析、歸納的科學方法。

 、谕ㄟ^DIS實驗探究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的二力平衡條件的過程,感受用圖像來分析物理問題的方法,體驗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學習帶來的變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在新課引入時,通過直升機空投救災物資的情景,感受生命的重要性。②在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分工合作做實驗,交流、歸納結論,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③通過了解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感悟生活中處處有物理,激發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興趣。

  3、重點和難點:

  本節的重點是二力平衡的條件。難點是二力平衡條件的探究過程。

  二、說教法

  為突破本節的重點和難點,本節按照以下思路進行教學:以實驗和實例分析為基礎,以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為基本方法。通過學生探究靜止小車所受的拉力關系和老師演示用傳感器探究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拉力與重力的關系的實驗,歸納得出二力平衡條件;通過對實例的分析,加深對二力平衡條件的理解。

  要突出的重點是:二力平衡條件。方法是:通過實驗,觀察、分析、歸納得出二力平衡條件;通過對實例的分析、討論,加深理解二力平衡的條件。

  要突破的難點是:探究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的二力平衡條件;本節課就是通過DIS演示實驗突破難點,通過DIS演示實驗,得到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的F—t圖像,組織學生對圖像進行討論、分析,逐步歸納得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的二力平衡條件。

  三、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設問,猜想,實驗的基本步驟,引導學生逐步得出靜止物體的二力平衡所要滿足的四個要素,即:同體、等大、反向、共線。進而演示實驗,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勻速直線運動物體的F-t圖像,進一步得出勻速直線運動物體的二力平衡條件。整個過程中,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一步步的找到結論。運用學生對問題的好奇心,以及喜歡動手的特點,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驗探究,感悟科學研究中實驗探究的重要性和作用。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二力平衡的實例。感受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

  四、說教學過程

  依據教學目標,我把本節課設計為以下五個環節:

  環節一:情景引入: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對運動狀態的分析,提出平衡狀態的概念。

  環節二:認識平衡與平衡力

  要求學生對所列舉的幾個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對平衡物體的受力有個全面地認識,進一步指出一個物體如果只受兩個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確了本節課的主要任務。

  環節三:實驗探究

  活動一:學生探究實驗

  設問:物體受兩個力要處于靜止狀態,兩力滿足怎樣的條件?

  猜想:引導學生從力的三要素來考慮。

  在猜想的基礎上,以小組形式,結合老師提供的實驗器材進行設計實驗,并合理的完成實驗:交流實驗結論,得到靜止物體的二力平衡條件。

  活動二:演示實驗

  設問:用繩拉著物體勻速上升,物體受到的拉力和重力又滿足怎樣的條件呢?

  演示:分析F-t圖像,得到勻速直線運動物體的二力平衡條件。

  歸納兩個實驗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

  環節四:實際應用,鞏固提高。

  利用二力平衡知識,聯想生活中二力平衡的實例.解釋雜技表演中的平衡道理。提高應用意識。

  環節五:歸納總結。

  總之,這節課學生從已有認知出發,以實驗探究為主線,通過分析、歸納等一系列活動得出結論,整個學習過程,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發展了能力,而且還提升了情感。

  課后反思:

  本節課為了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設置了兩個實驗,分別探究物體靜止和做勻速直線運動時二力平衡條件,課堂實驗氣氛較活躍,教學內容能夠順利的完成。

  對于學生實驗: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引導學生猜想兩個水平方向上的拉力應滿足的條件,學生基本能夠猜想正確,并且能夠根據提供的實驗器材設計實驗,對猜想加以探究,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步找到了靜止物體的二力平衡條件。

  對于演示實驗:基本達到了預期的設計要求。

  關于這節課,有以下不足之處:

  1、新課引入時,分析勻速吊起的貨物受力情況時,沒有很好引導,以致學生分析時有點偏離主題。

  2、在用所學知識舉出生活中的二力平衡實例時,學生舉到了教室中的電燈,此時電燈受到了兩個拉力作用,涉及到了多力平衡。而此時我為了把學生引入到上課的主題,也沒有很好的擴展。使得教學過程流于完成教學任務的形式。

  本節課完全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獲得物理規律的探究課,上完這節課,我感到了要上好這節課的難度。因為要把握好此類課堂,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需要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幫助者,需要教師轉變觀念,用新的思想和理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同時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有正確的引導與分析,這樣才能上好一堂有質量的好課。

《二力平衡》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是蘇科版八年級下冊第九章運動與力第1節二力平衡。力學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內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學中的重點之一。第八章《力》,為學生學習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識準備,而二力平衡的學習是學生學習牛頓第一定律、力和運動的關系以及壓強和浮力知識的重要基礎,所以,本節知識是聯系新舊知識的紐帶,在力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解決力學問題的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對新生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觀察,熱衷于動手實驗。前面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相關概念和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為本節課的學習做了知識鋪墊;他們也經歷了一些簡單的探究活動,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識。

  三、教學目標

  依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條件。

 。2)知道物體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3)進一步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4)能利用平衡條件解決簡單的平衡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并對物體受力分析,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2)通過組織實驗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

 。3)通過運用知識分析實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形成從實際現象中分析并獲得物理規律的推理意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平衡現象,初步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

  四、重點難點

  二力平衡條件是本節的重點,應用二力平衡的條件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的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

  情境引入、引導探究、指導討論、演示突破的教法,

  觀察現象、親歷實驗探究、小組協作、討論歸納的學法。

  六、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幾幅圖片(如靜止在桌上的花瓶、黃山飛來石等)引導學生分析它們分別處于怎樣的狀態?它們分別受到那 力的作用。引出凡是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物體處于平衡狀態。由生活中見過的事物和手指支撐起杯子和傘的`有趣實驗引入新課,覺得新奇有趣,學習積極性被調動。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習目的明確,引出二力的平衡的概念。

  2、新課教學

 。1)二力平衡概念的教學

  分析課本圖9—1中的各種物體的狀態、受力情況。學生上黑板畫受力示意圖,既復習了上一章“力的示意圖”的畫法,又調動學生聽課的注意力和積極性。

  由學生分析概括出"平衡狀態”及受力情況。教師適時進行引導總結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這時用“搶答”的方式使學生注意力更集中,并加深對“平衡狀態”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2)二力平衡的條件的教學

  日常生活中體會到物體的其它狀態,例如,火車剛出站或將要進站的時候處于平衡狀態嗎?顯然不是!那么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應該具備什么條件呢?設置這樣的過度語能夠為學生探究新知留下懸念,激發其解決問題的欲望。

  1、實驗步驟:重點放在學生實驗方案的設計上,不直接告訴學生該如何實驗,而是引導學生“探究木塊或小車在木板上有摩擦力;掛在空中小車重力太大,不是二力平衡了?紤]不受摩擦力和重力影響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物體作為研究對象呢?”展開討論,考慮摩擦力、重力等因素,最后制定用硬紙片、鉤碼等作為實驗器材。設計環環相扣的問題步步誘導,層層遞進的方式深化思路,引出問題。

  讓學生更多角度地參與學習活動。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變灌輸教學為引導學習。

  2、進行實驗:為了克服學生實驗的盲目性,實驗前按①在細線的兩端懸掛質量相同的鉤碼;②在細線的兩端懸掛質量不同的鉤碼;③把卡片扭轉一下,使兩個力的作用線不在同一直線上;④將卡片從中間剪開,四步對學生提出要求,使學生思維清晰,明確目的。

  在整個學生的探究實驗中,教師的及時引導再加上前面演示,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3、在得到二力平衡條件的基礎上,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結論進行提煉處理,使學生易記、易用。教師最后總結成八個字:同體、等大、反向、共線。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對條件的記憶和理解,也能培養學生的概括思維能力。

  (三)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趁熱打鐵,用多媒體向學生出示隨堂練習,能夠起到緊扣重點、化解難點的作用,進一步鞏固所學的內容、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說小結

  這節課學生從已有認知出發,以觀察平衡現象為切入,經歷探究、分析、歸納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和動手活動,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發展了能力。

  六、說作業

  作業要盡量少而精,既達到鞏固本節課重難點的目的,又不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

《二力平衡》說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節課是在學習了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之后,對力的平衡進行研究,包括其定義和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2、這一節內容是對牛頓第一定律的進步一詮釋(不受力和受平衡力),也對后面學習摩擦力、壓強和浮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二力平衡或說力的平衡是分析力學問題不可缺少的理論和方法,所以本節課是整個九年級的重點。

  3、科學探究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內容,它一種以問題為載體、以主動探究為特征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學習中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本節還安排了《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讓學生在自我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其創造思維能力。本探究還為學生提供了一種研究問題的新方法,即: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

  二、教學目標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有效的學習始于準確的`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所以準確、易懂、可行、可測的目標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和任務,從而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進行有效的學習。依據《物理課程標準》相關要求,同時針對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使學生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和幾個的平衡。

 。2)知道二力平衡的條件,初步學習分析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豎直或水平方向的受力及其大小關系。

 。3)區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例了解二力平衡。

 。2)通過探究活動理解二力平衡的條件,分析影響誤差的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科學研究方法的教育,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感悟研究物理的過程和方法,享受學習的愉悅

  三、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二力平衡條件及判斷二力的平衡的兩種方法。利用條件判斷和利用物體的狀態判斷。

 。2)利用力的平衡建立力的大小的關系式。

  2、教學難點

 。1)區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2)二力平衡的條件的實際運用。

  四、課時安排

  安排1課時,探究過程很容易得出正確結論,不需要太多時間。其它就是通過列舉實例,強調條件分析。

  第五點、教具準備:

  視頻光盤、小車、鉤碼、細線、帶滑輪的長木板等。

  物理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通過實驗能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符合認識規律,能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習的求知欲望,只有準備充分的教具,才能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

  教學方法:

  《學生生存》一書中寫到:“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蔽覀兠媾R的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新時代,作為教育者,應勇敢地面對改革,自覺完成從重“教”向重“學”的轉變,從教師本位向學生本位的轉變。針對初三學生的特點和現在教育的形勢,我準備采用讓學生來做演示實驗、學生討論分析、教師點撥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引導學生理解“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二力平衡》說課稿 篇5

  一、通過復習牛頓第一定律,設疑導入新課。

  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轉來說?

  創設情景引入:

  分析身邊的事物:吊在天花板上的電燈、放在桌面是的粉筆盒,站在地面上的學生,教師手拿書上下勻速移動。

 。ㄉ鲜鰡栴}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能把當前的問題同牛頓第一定律聯系起來:物體沒有受到外力作用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那么處于這兩種狀態下的物體是不是就沒有受到力的作用呢?同時進一步讓學生認識物理就要身邊的道理。)

  引入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概念。用多媒體投影:“力的平衡”,進一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ń逃龑<抑赋觯簩W習效果的好壞主要取決于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斯托克威也曾說過:“要想快速有效地學習,任何東西你必須看它、聽它和感覺它!倍嗝襟w的作用可以豐富學生的視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1、請學生討論如何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并請學生代表發言,分析實驗器材或裝置有什么要求。

  (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

  2、學生代表演示實驗,得出結論。

  a、有兩種可能

 。1)學生有預習,結論很容易得出。

  (2)可能得到大小不相等的結果,讓學生分析原因及如何改進。引導學生理解誤差是客觀存在的,在設計實驗中考慮如何減小實驗誤差。

  b、學生可能提到重力和支持力的問題,引導學生將問題多因素簡單化。

  c、這個設計的作用之一是體現物理實驗對得出物理規律的重要性,二是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獲得方法和真實感受,三是體現合作在探究中的作用。)

  3、在得到二力平衡條件的基礎上,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結論進行提煉處理,使學生易記、易用。教師最后總結成八個字:同體、等大、反向、共線。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對條件的記憶和理解,也能培養學生的`概括思維能力。

  三、應用、及時鞏固。

  1、思考:判斷二力平衡的方法有哪些?

  2、用實例讓學生分析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區別。

  這兩步的作用是知識歸納、辯析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準確的把握。

  3、補充:同一直線三力平衡的大小關系。

  這一步是為將來學習浮力、壓強打下基礎。

  4、練習(多媒體展示)

  主要內容:判斷二力是否平衡,找平衡力,畫力的示意圖、利用一個力確定另一個力的大小。

  目的是進一步鞏固所學的內容、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能夠正確地應用二力平衡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作業、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作業設計:

  課本第49頁動手動腦筋第3、4、5三題和一道自編題。

  第3題:鞏固學生受力分析和對力的示意圖的畫法。強化二力平衡和物體運動狀態的關系。

  第4題:利用二力平衡解決問題。

  第5題:利用二力平衡條件判斷力的平衡。

  自編題:水平地面上一桌子受到20n的向右的推力靜止不動。則桌子受到的阻力( )

  a、方向向左,大于20n。

  b、方向向左,等于20n。

  c、方向向下,大于20n。

  d、無法確定。

  本題設計的目的是進一步鞏固平衡力知識,也為學習摩擦力打下基礎。

《二力平衡》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出自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運動和力》中的第2節《二力平衡》。主要涉及到的內容有三個方面:即力的平衡概念、二力平衡條件及其應用。二力平衡是物體受兩個力作用而保持的平衡狀態,是物體受力平衡問題中最簡單的一種情況,在力學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牛頓第一定律的延續,又是今后進一步學習其它力學知識的.基礎,所以二力平衡知識是聯系新舊知識的一個紐帶。這部分內容和方法的學習,關系到學生以后會不會進行受力問題的分析問題。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條件。

  (2)知道二力平衡時物體的運動狀態。

  (3)會應用二力平衡條件去分析、解決簡單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二力平衡條件。

  (2)學會分析一個物體受幾個力及這幾個力的平衡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由于二力平衡條件是從實驗中總結出來的,能夠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樹立樂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的意識。

  3、說教學的重難點

  (1)重點:二力平衡條件是學生進行力與運動關系分析的基礎,所以二力平衡條件是重點。

  (2)難點:力的平衡概念的建立是難點;由于初中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還處于萌芽狀態,對物體受平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斷能力比較弱,所以運用二力平衡條件解決實際問題也是本節的難點。區別一對平衡力與一對相互作用力也是一個小的難點。

  4、說教學器材

  教師演示:(1)自制二力平衡演示器。(2)有關多媒體課件。

  二、說學情

  (1)學生已有的有關力及運動方面的知識為本節內容的學習提供了知識基礎。

  (2)學生經過一年多的物理學習已經基本掌握了探究這種方法,這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方法保證。

  (3)學生還存在著一定的思維障礙。例如:電梯停止在三樓,要使它勻速上升到四樓,所用的拉力必定大于電梯靜止時受到的力;當我們推講桌而推不動的時候,學生往往會認為這是推力小于阻力的原因等。這樣就會造成學生對一個物體在平衡狀態下,對平衡力的理解和應用產生思維障礙。

  三、說教法

  根據本節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教法:①先演示;②安排學生“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活動,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對實驗進行實驗設計、操作、觀察、思考;③學生相互交流討論自己得出結論,教師再適時地進行點撥,體現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四、說學法

  新課程要求學生“會學”而不僅僅是“學會”,因此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通過探究實驗,充分發揮實驗的直觀作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其它任何學習手段都不能代替的。在實驗中,指導學生學會“實驗探索—思考深入—歸納總結”的實驗探究問題的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另外,為了讓學生能夠達到學以致用,真正掌握二力平衡知識,安排了幾個隨堂練習。

  五、說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第一步:導入

  為了順利實施目標做好知識上的鋪墊,提出已學問題: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什么?能不能反過來說: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物體,不受力的作用?

  學生明確回答后,列舉常見的例子。

  (一)創設情境引入:(1)找一個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上臺即可,能夠激起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同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這位同學站在這里靜止不動,雖然只受兩個力的作用為什么會保持靜止呢?

  (2)教師邊手拿粉筆盒上下做勻速直線運動,邊問學生粉筆盒所處的狀態、受到幾個力的作用?

 。ㄉ鲜鰞蓚問題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能把當前的問題同牛頓第一定律聯系起來:物體沒有受到外力作用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那么處于這兩種狀態下的物體是不是就沒有受到力的作用呢?實際生活生產中,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這時物體所受的力就是平衡力,當物體雖然受力但是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此時稱為力的平衡。從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二力平衡內容。用多媒體投影:“力的平衡”,進一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二力平衡條件

  由于在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的是最基本、最簡單的二力平衡,我們就從這開始。有的同學會從日常生活中體會到物體的其它狀態:例如,火車剛出站或將要進站的時候處于平衡狀態嗎?顯然不是!那么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應該具備什么條件呢?(設置這樣的過度語能夠為學生探究新知留下懸念,激發其解決問題的。)

  1、教師首先演示一下課本中的實驗。(在這里教師做演示,目的是能給學生一個示范;有很多的問題是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我們也知道學生的探究活動大多是已知結論的探究,并不是科學家們的那種未知結論的研究。所以演示還是有必要的,也可以改成邊演示邊探究實驗。)

  實驗步驟:

  ①硬紙板受到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線上的力,運動狀態如何;

 、谟布埌迨艿酱笮∠嗟、方向相同、在同一直線上的力,運動狀態如何;

  ③硬紙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力,運動狀態如何;

 、苡布埌迨艿酱笮∠嗟、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線上的力,運動狀態如何;

  開始第五步前,提出問題:是不是硬紙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線上的力,就一定位于平衡狀態。

 、輰摄^碼系在硬紙板上使兩小車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線上的力,用剪刀將硬紙板剪斷,觀察硬紙板的運動狀態。

  按照探究實驗的常規分幾步進行,重點放在學生實驗方案的設計上,等到學生完成后,先找幾個成績好一點的同學向全班同學展示一下(討論交流),然后我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我的設計方案以及空的記錄表格,再由學生進行具體地實驗(教師巡回指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針對投影上提出的觀察問題,請學習成績中等的同學來回答。同時啟發學生思考二力平衡的條件。最后歸納、總結并投影出二力平衡的條件。

 、圃谡麄學生的探究實驗中,教師的及時引導再加上前面演示,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學生的設計、操作、觀察、思考和總結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由于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實驗中來了,也反映了面向全體的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3)在得到二力平衡條件的基礎上,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結論進行提煉處理,使學生易記、易用。教師最后總結成八個字:同體、等大、反向、共線。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對條件的記憶和理解,也能培養學生的概括思維能力。

  (三)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對所學知識作小結后,出示實例:吊著的電燈保持靜止,燈受重力20牛,則此燈受拉力大小為多少?

  先由燈處于靜止得到它受平衡力;然后分析燈受哪兩個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據二力平衡條件,已知重力20牛,確定出燈受拉力20牛。

  最后再以提問的方式向學生強調一下一對平衡力與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區別。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正確地應用二力平衡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趁熱打鐵,用多媒體向學生出示隨堂練習(能夠起到緊扣重點、越過難點的作用),進一步鞏固所學的內容、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說小結和作業

  作業要盡量少而精,以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學習指導與聯系的基礎梳理。

  七、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重點是二力平衡的條件,為了能使學生對這個重要的內容深刻理解,一方面要認真做好演示實驗,起到積極引導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做好探究實驗,主動地探求二力平衡條件,這是關鍵之所在!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地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

《二力平衡》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本節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七章運動與力第5節二力平衡。力學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內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學中的重點之一。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線上的二力合成,為學生學習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識準備,而二力平衡的學習是學生探究摩擦力、力和運動的關系以及浮力、壓強知識的重要基礎,所以,本節知識是聯系新舊知識的紐帶,在力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解決力學問題的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對新生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觀察,熱衷于動手實驗。前面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相關概念和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為本節課的學習做了知識鋪墊;他們也經歷了一些簡單的探究活動,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識。

  三、教學目標

  依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僦榔胶鉅顟B是指物體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②知道物體處于平衡姿態時所愛的力稱為平衡力,最簡單的平衡情況是二力平衡③理解二力平衡條件

  4、能利用平衡條件解決簡單的平衡問題

  【過程與方法】通過研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和實驗能力;通過對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平衡,初步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對大自然的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

  四、重點難點

  二力平衡條件是本節的重點,應用二力平衡的條件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的難點。

  目標。

  五、教法與學法

  情境引入、引導探究、指導討論、演示突破的方法,

  觀察現象、親歷實驗探究、組間協作、討論歸納等方法。

  六、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幾幅圖片(如靜止在桌上的花瓶、懸掛在屋頂上的燈)引導學生分析它們分別處于怎樣的狀態?它們分別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引出凡是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物體處于平衡狀態。由此引出二力的平衡的概念,

  2、新課教學

 。1)實驗探究與驗證:

  (活動1)兩個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研究兩個力的大小對物體運動狀態的影響。

  步驟:進行儀器組裝,選擇適當數量的鉤碼,來改變細線對硬紙板兩個對角拉力的大小。

  (活動2)作用在硬紙板對角上的兩個力的大小相等,在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同,研究兩個力的方向對物體運動狀態的影響。

  步驟:卡片一側不掛鉤碼,另一側掛兩個,使卡片受兩個力沿同一方向。

 。ɑ顒3)作用在硬紙板對角上的兩個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線上。

  步驟:把卡片轉過一個角度,使小卡片受到的兩個拉力不在一條直線上,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分析歸納:

  1)、使小卡片所受的兩個力方向相反、在一條直線上。當兩個力的大小相等時,卡片_________;當兩個力的大小不等時,卡片___________。(平衡/不平衡)

  2)、使小卡片所受的兩個力大小相等、在一條直線上。當兩個力方向相反時,卡片_________;當兩個力方向相同時,卡片__________。(平衡/不平衡)

  3)、使小卡片所受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當兩個力在一條直線上時,卡片__________;當兩個力不在一條直線上時,卡片___________。(平衡/不平衡)

  演示:用剪刀把平衡的紙片剪成兩半。

  在得出二力平衡條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條件內容,仔細推敲,深入剖析,將條件概括提煉出來。教師小結:同物、等大、反向、共線。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條件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培養概括思維能力。

 。2)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1).一本書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幾對力中,哪對是平衡力

  A.書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對書的支持力

  B.書受到的重力和書對桌子的壓力

  C書對桌子的壓力和桌子對書的支持力

  D書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受到的重力

 。2).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三要素完全相同,則此兩個力

  A一定是平衡力B一定不是平衡力

  C可能是平衡力D無法判斷是否是平衡力

 。3)為什么可以用彈簧測力計測量重力。

  3、課堂小結:由學生歸納本課所學知識

  4、課堂練習

  5、布課外作業

  七、說小結

  這節課學生從已有認知出發,以觀察平衡現象為切入,經歷探究、分析、歸納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和動手活動,不但學到了知識,發展了能力,而且提升了情感。

《二力平衡》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分為二力平衡的概念、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和它的應用三部分。從觀察實際現象切入,引導學生歸納出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時總是受到力的作用,從而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再根據初中物理由研究最簡單的情況入手,轉入對二力平衡的研究,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接著通過實例講述如何運用二力平衡條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材的這種編寫思路,符合初中學生實踐—理論—實踐的認知規律,其中通過實驗,在學生觀察、分析、綜合、歸納和演繹的過程中,有效地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并促進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形成,充分體現了物理學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特點。

  力學是本學期的重點內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學中的重點之一,所以二力平衡條件是重中之重。本節知識的學習和應用,為后面學習浮力知識奠定了知識基礎,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準備。因此,本節知識是聯系新舊知識的紐帶,在力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解決力學問題的理論基礎。

  2、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狀態。會畫二力平衡時的受力示意圖。

  (2)通過實驗探究,總結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

  (3)了解二力平衡條件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研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和實驗能力;通過對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平衡現象。初步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對科學的熱愛和對我們生存的空間探索的欲望。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及其教學策略:

  重點: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教學策略:通過猜想假設、實驗探索、觀察思考和實例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

  2.教學難點及其教學策略:

  難點:理解二力平衡的條件

  教學策略:通過實際應用,舉例說明等手段幫助學生克服困難、達到掌握的目標。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是教學準備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它對于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起著決定性作用,所以要圓滿地達成目標,需要優選教法。根據本節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采用以下教法:安排了“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活動,創設物理情境,激發求知欲,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對實驗進行觀察、思考,最終解決問題,使重點得以突出,也為難點突破鋪平了道路。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三、說學法

  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通過探究實驗,充分發揮實驗的直觀作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創造力。在實驗中,指導學生學會“實驗探索—思考深入—歸納總結”的實驗探究問題的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得出二力平衡條件后,指導學生學習“理解提煉記憶法”,將條件提煉出來,達到簡、明、準,同時也提高了思維能力。此外,在教學的全過程中,隨時指導學生聽課、記筆記、練習等科學方法,使課堂成為指導學法、培養能力的主渠道,使學生運用“會學”的技巧達到“學會”的目的,實現創造適合每個學生的素質教育要求。

  四、說教學程序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閱讀課本P62頁圖9-1的幾幅圖片(如靜止在桌上的花瓶、勻速行駛的列車、靜止的疊石等)引導學生分析它們分別處于怎樣的狀態?它們分別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列舉常見的例子:懸掛的電燈,桌上放的粉筆盒,平直馬路上勻速行使的汽車等,說明物體受外力作用時,也可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此時稱為力的平衡,物體所處狀態為平衡狀態。引出凡是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物體處于平衡狀態。由此引出力的平衡的概念,物體受到幾個力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這幾個力相互平衡。二力平衡是最簡單的一種。

  2、新課教學

  以二力平衡為貫穿全課的明線,利用實驗引導學生觀察、探索、發現、歸納二力平衡條件,以突出重點,運用典型練習進行循環式訓練,突破難點。

  (1)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物體受到兩個力作用,總能處于平衡狀態嗎?例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小球,能靜止嗎?剛剛開動的汽車能作勻速直線運動嗎?(說明:這里我們只研究與物體運動方向有關的力)提問學生,物體分別受幾個力,能否保持相應狀態。

  顯然,上述兩物體不能處于平衡狀態,那么物體受兩個力作用時,需要滿足什么條件,才能達到平衡呢?下面通過實驗進行探究。

  學生分組實驗

  器材:帶兩個定滑輪的鐵架臺、硬紙板、鉤碼、線繩。

  實驗步驟:

 、倥懦矬w受力方向相同的兩個拉力情況

 、谝桓K的自由端掛一只鉤碼,另一根繩的自由端掛兩只鉤碼,兩根繩分別通過兩個滑輪,觀察物體處于什么狀態,將掛兩只鉤碼的一端去掉一只鉤碼呢。

  ③將物體轉過一定角度還靜止嗎?何時恢復靜止?

 、軐⒂布埌寮舫2半,還能平衡嗎?

  觀察實驗時,提出相應問題進行探索。

  啟發學生思考受兩個力的物體保持靜止的條件(由學生歸納)很可能學生歸納不完整,逐漸引導學生補充完善。教師小結二力平衡條件: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同時指出受兩個力作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也符合上述條件。

  實驗過程中,教師的演示、引導充分體現了主導作用,學生的觀察、探索、思考、歸納也充分體現了主體地位。通過探索、歸納二力平衡的條件,及時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與物理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在得出二力平衡條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條件內容,仔細推敲,深入剖析,將條件概括提煉出來。教師小結:同物、等大、反向、同線。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條件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培養概括思維能力。

  (2)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實例:吊著的電燈保持靜止,燈受重力4.9牛,則此燈受拉力大小和方向如何?

  先由燈處于靜止得到它受平衡力;然后分析燈受哪兩個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據二力平衡條件,已知重力4.9牛,方向豎直向下,確定出燈受拉力4.9牛,方向豎直向下。

  所以,可以根據二力平衡條件,已知其中一個力的大小方向,確定出另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

  由實例過渡,自然,順情順理,并通過對實例的分析,明確了思路,初步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破難點。

  3、課堂小結

  由學生歸納本課所學知識

  4、課堂練習:補充習題基礎部分練習

《二力平衡》說課稿(通用8篇) 相關內容:
  • 二力平衡教案4

    (一)教學目的 1.掌握二力平衡的條件. 2.會應用二力平衡的條件解決簡單的問題. (二)教具 滑輪、硬紙片、鉤碼、細繩、剪子.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什么? 2.什么叫慣性?物體在什么情況下有慣性? 二、引入新課 教...

  • 在豎直面上二力平衡條件

    【目的和要求】認識力的平衡現象,知道二力的平衡條件。【儀器和器材】稱量為5牛的彈簧秤二只,泡沫塑料塊,細鐵絲和鐵架臺等!緦嶒灧椒ā1.用泡沫塑料塊制一個輕小圓板(直徑可取3-4厘米,厚1-2厘米)。...

  • 二力平衡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條件。2.會應用用二力平衡條件去分析解決、解決簡單的問題。能力目標:1.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認真觀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體受到兩個力作用時的平衡;觀察物體受兩力平衡時力的特點。...

  • 九年級《二力平衡》導學案

    【導學目標】1、掌握二力平衡的條件,能從物體受到的幾個力中確定哪兩個力是一對平衡力。 2、能利用二力平衡的條件判斷物體受力的大小及方向。3、物體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究竟處于哪種狀態,是由最初的運動狀態決定的。...

  • 七年級科學二力平衡

    2.8 二力平衡教學目標1、知道二力平衡的意義,能說出二力平衡時,物體可能處于靜止狀態,也可能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2、能說出二力平衡的條件以及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原因。能用二力平衡的條件解決簡單的問題。...

  • 二力平衡

    第六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知道二力平衡的條件(2)知道二力平衡時物體的運動狀態2、過程與方法(1)通過實例了解認識二力的平衡(2)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活動和閱讀感受科學就在身邊教學重點知道二力平衡...

  • 二力平衡

    (一)教學目的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初步掌握二力平衡的條件.2.會應用二力平衡的知識分析、解決簡單的問題.3.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判斷能力.(二)重點與難點二力平衡的條件及應用(三)教學過程1.引入新課問:牛...

  • 二力平衡(人教版)

    詳細介紹:二力平衡濮陽市第五中學卜德民(一)教學目的1.掌握二力平衡的條件.2.會應用二力平衡的條件解決簡單的問題.(二)教具滑輪、硬紙片、鉤碼、細繩、剪子.(三)教學過程一、復習提問1.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什么?2.什么叫慣性?物...

  • 六、二力平衡

    點擊此處下載 第 課時備課時間2006-2007 月 日學科組 物理備課教師教學課題 六、二力平衡 主備 張甫霞學習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平衡狀態和平衡力,知道最簡單的平衡是二力平衡(2)理解二力平衡的條件(3)能利用平衡條件解決簡單的平...

  • 二力平衡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說明] 二力平衡是力一章中的重點之一,也是今后力學的重要基礎。在教學中,為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重在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學策略,將課堂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實驗,將課堂練習與現代科技緊密聯系起來,從而也使學生感...

  • 二.二力平衡

    二.二力平衡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平衡狀態和平衡力,知道最簡單的平衡是二力平衡(2)理解二力平衡的條件(3)能利用平衡條件解決簡單的平衡問題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與思考,培養學生對生活中信息的收集、處理能力(2)通過二...

  • 二力平衡 (人教版)

    二力平衡 濮陽市第五中學 卜德民 (一)教學目的1.掌握二力平衡的條件.2.會應用二力平衡的條件解決簡單的問題.(二)教具滑輪、硬紙片、鉤碼、細繩、剪子.(三)教學過程一、復習提問1.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什么?2.什么叫慣性?物體在什...

  • 二力平衡教案示例之二

    (一)教學目的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初步掌握二力平衡的條件. 2.會應用二力平衡的知識分析、解決簡單的問題. 3.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判斷能力. (二)重點與難點 二力平衡的條件及應用 (三)教學過程 1.引入新...

  • 二力平衡教案示例之一

    (一)教學目的 1.掌握二力平衡的條件. 2.會應用二力平衡的條件解決簡單的問題. (二)教具 滑輪、硬紙片、鉤碼、細繩、剪子.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什么? 2.什么叫慣性?物體在什么情況下有慣性? 二、引...

  • 二力平衡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的條件。 2.會應用用條件去分析解決、解決簡單的問題。能力目標: 1.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認真觀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體受到兩個力作用時的平衡;觀察物體受兩力平衡時力的特點。...

  • 說課稿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河县| 吉木萨尔县| 凤翔县| 天峨县| 渝中区| 宜阳县| 城口县| 怀集县| 吴忠市| 耒阳市| 宿松县| 富源县| 潍坊市| 汽车| 伊金霍洛旗| 大庆市| 仙桃市| 漳平市| 肥东县| 沅陵县| 镇江市| 乳源| 岳阳市| 荣成市| 永仁县| 邵东县| 沁水县| 和静县| 淳化县| 鸡西市| 杭锦旗| 察哈| 淳化县| 江油市| 邢台县| 出国| 历史| 阿坝县| 广安市| 陆川县| 建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