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數除法說課稿(精選2篇)
有余數除法說課稿 篇1
一、說內容: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有余數的除法》的第一課時。本課的內容包括教材第1至第2頁。
二、說教材:
有余數的除法是在表內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既可以使學生拓展用除法運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范圍,又為以后繼續學習除法打下基礎。本節課要使學生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認識余數。為了使學生掌握好有余數除法的,教材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認識到平均分一些物體時,有時會有“剩余”產生,聯系除法的含義引出有余數除法的算式,并說明“余數”的含義以及有余數除法算式的讀法。隨后的練習,都是讓學生試著用有余數除法的算式來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幫助學生鞏固對有余數除法含義的理解。
三、說目標:
介于以上的認識,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通過經歷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象抽象為有余數除法的過程,讓學生體會余數產生的原因及實際意義,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并能正確讀出有余數的除法算式。
2、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積累觀察、操作、討論、交流、抽象、概括等數學活動經驗,發展抽象思維。
3、使學生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成功、愉快的體驗,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習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通過平均分的活動抽象出有余數的除法,初步體會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難點: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四、說教程(說教法與學法)
本課的教學分這樣四大塊。
第一塊:復習引新。
1、觀察:說說這6個蘋果是怎么分的。說出兩道除法算式。
2、說出:6÷2的意義?6÷3呢?。
3、引出本課的學習內容。
我想通過這樣的復習找到新知的生長點,通過適當的溫故,使新知的教學建立在舊有知識的基礎上,也自然而然的引出新課。
第二塊:探究新知。
這一塊的學習內容,準備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分四個層次組織學習活動。
第一層:分一分。讓同學們在小組內把10枝鉛筆分別按每人2枝、3枝、4枝、5枝、6枝分給小朋友,并把結果記錄在書上的表格里。先指導操作,后自主活動,教師巡視指導。小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得借助于操作活動。通過把10枝鉛筆平均分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獲得對“余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為抽象“余數”的概念打下基礎。同時,操作活動步驟清楚,面向全體學生。
第二層:說一說。在小組活動的基礎上,組織全班交流,通過交流,確認每次分得的結果,并把這些結果按有沒有剩余進行分類。通過觀察、比較,突出了“剩余”這個概念,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
第三層:寫一寫。引導學生根據其中分得的有剩余的過程和結果寫出除法算式,認識有余數的除法。
(1)觀察表一,說出算式并計算,引導學生說出兩個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2)觀察表二,說出算式并計算,10÷3=3(人)……1(枝)
(3)認識余數。
(4)觀察比較,10÷5=2(枝)10÷3=3(人)……1(枝),引導學生認識到:日常生活中分東西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全部分完,另一種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夠分。
寫算式是把學生的具體感知進行抽象的過程,是形成“余數”概念的主要環節。教學時,我力求通過一系列的觀察、思考、交流等活動,由沒剩余引出有剩余,抽象出有余數的除法,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并使學生獲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動經驗。
第四層:試一試。讓學生把其他幾種分得有剩余的情況試著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獨立在書上填一填,反饋交流后概括提煉:什么情況下平均分得的結果可以用余數的除法表示?余數表示什么?
在這塊的新知探究過程中,充分給予學生操作的時間,真正讓學生參與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去交流,注意到由扶到放,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逐步建立余數的概念,認識有余數的除法。
第三塊:練習達成。
想想做做1與例題的類型相仿,是模仿性練習。要求學生進行操作后,根據操作結果填寫相應算式的商和余數,在完成填寫后讓學生說說每題中的商和余數分別表示什么,突出算式中單位名稱的選擇,在表達中進一步明確認識。
想想做做2是形成性練習,學生觀察圖后,獨立完成填空。在交流時提出:比一比上下兩題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把一些物體按指定的每幾個一份進行平均分或平均分成幾份,只要平均分后有剩余,都可以寫成有余數的除法算式,使學生全面認識和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從而更深層次的把握知識。
想想做做3,先把題目的要求讀一讀,同座相互說說,再指名說一說。
第四塊:總結評價。
1、請學生說說你學會了什么?揭示課題:有余數的除法。
2、生活中還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數的情況,課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數的除法說給爸爸、媽媽聽。
整節課,從分鉛筆(初步感知),到觀察特點分類(感知清晰),再到抽象算式(形成概念),最后應用概念,遵循了學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規律,同時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了數學的價值性。
有余數除法說課稿 篇2
說教學目標
1、掌握用豎式表達表內除法和有余數除法的方法。在操作中理解豎式每一步的含義,并能對除法作出合理解釋。
2、在具體情景中讓學生經理有余數除法的過程,理解余數的含義,建立有余數除法的概念。
3、結合生活情境,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象抽象為有余數的長除法。
難點: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說教學方法
準備學生準備圓片20個
說教學過程及內容
個人二度備課與即時反思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二、解決問題,抽象出除法豎式的計算過程
問題一:15盆花,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盆?
1、學生獨立思考,列式計算
2、全班交流,說一說自己的思考過程。
3、教學豎式
(1)學生嘗試列豎式
(2)認同除法豎式的一般列法,詢問有沒有看不懂的地方。
(3)體會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實際含義。
A、用圓片代替盆花師生一起在黑板上擺一擺
B、觀察豎式,嘗試理解豎式的每一步含義。
C、交流解惑。
D、仿寫除法豎式
三、動手操作,建構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問題二、16盆花,如果每組擺5湓,結果會怎樣?
1、學生活動:用圓片代替盆花在桌子上擺一擺,結果用豎式表示。
2、結合學生的操作活動理解豎式每一步的含義。
3、揭題:有余數除法
4、學生試寫橫式
5、思考:
A如果有17盆話,每組擺5盆花,最多可以擺幾組?還多幾盆?如果是18盆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算式怎么寫?先在頭腦里擺圓片,再列算式。
B現在有21盆話,每組擺5盆,最多可以擺幾組?還多幾盆?你能列豎式計算嗎?
C交流、評價。
6、小結
四、生活應用
看同學們學得這么好,小精靈想帶同學們去運動會看看,用所學的知識幫他解決一些問題,好嗎?
五練習
1完成書本第51頁的做一做
師生校對正確填寫形式
2出示小黑板:老師給你20元錢,請你給運動員們再去買幾瓶礦泉水,已知每瓶礦泉水3元,能買幾瓶,還剩幾元?
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10月14日《課堂》P22選做《特訓》P33—341—5
說教學整體反思
本節課是表內除法的延伸,屬下位學習,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余數,認識余數。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具展示、學具操作、游戲、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同時課堂中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整節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余數,得出結論。這節課剛開始時是小組平均分小棒,在學生動手操作分完所給的小棒后,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把分的幾種情況進行比較,并分類。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每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余,一種是有剩余。學生從“小棒開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結論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和比較能力。為下面進一步學習余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認識余數后引出除數比余數大時,不是我告訴學生這規律,而也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動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過程中學生總結出了除數比余數大的規律。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借助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數學概念。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余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為抽象出“余數”概念打下了基礎。
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對比教案來講,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環節中用的時間過多,致使一些應該有的教學環節沒有進行。如:數手指的游戲、有趣的思考題等很有特色的教學設計,均由于時間的關系沒有進行,比較遺憾。因此,這次的教學活動,是給我敲了一個很及時的警鐘,鞭策我在今后的備課乃至教學過程中要本著認真、虛心的態度,塌實樸實地搞好教學工作,是自我駕馭教材,駕馭課堂的能力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