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匯編(通用4篇)
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匯編 篇1
一、說教材
《寡人之于國也》選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單元第八課,本文是戰國時期亞圣孟子與梁惠王談論治國安邦之策時的言論。語言嚴謹、條理層次清晰并且內涵深遠。這篇課文中,需要重點掌握的文章,同時也是難以理解的文章。我們需要重點掌握的議論性散文的論點和論據,體會古人圣賢的治國智慧。通過思辨性的文字和深刻的內涵以及雄辯技巧,使學生感受辯論的魅力和治國的思想。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我所面對的學生正處于高中學段,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抽象邏輯思維逐漸養成,他們已經具備了學習文言文的相應知識儲備,也具有學習文言新知的動力和興趣。學生能夠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誦讀文章并合作探究,習得文章的重點并解決情感的理解問題。
三、說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識記文章中的關鍵文言詞語和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并捋順文章思路。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于治國安邦的意義。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重點:學生通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
難點: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于治國安邦的意義。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此,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法。主要包括:閱讀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和最重要的環節。主要包括:新課導入、整體感知、深入研讀和延伸作業等幾個方面。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總是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牢牢地吸引住學生。好的導入不但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內容,還可以形成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節課我將采取“復習法”進行導入:通過向學生介紹初中學過的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進行對比閱讀,以此形式進行新課導入。提問學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回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也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板書:寡人之于國也)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首先,我會讓學生根據課前預習,出聲誦讀課文,同時注意朗讀的快慢、停頓以及感情,找出文章中難以理解的字詞;其次,學生再次朗讀課文,疏通文意,分析出文章講了什么?我會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指導和總結,得出文章的層次劃分:點明主題——“民不加多,為何?”孟子針對疑問,巧用比喻進行答疑,解決“民不加多”的疑問。(板書:民不加多)再次,解決“民加多”主要包括:農糧生產、水產養殖和林木種植。最后,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而君王應有的態度是“王無罪歲”。這樣的安排可以幫助學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并掃清字詞障礙,有利于進一步解決文章重難點問題。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這個階段主要是解決文章中需要重點分析和較為抽象、難以理解的問題。我會安排三個問題,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環節:首先我會向學生提出疑問:開篇提到孟子在說明梁惠王與鄰國政策無本質區別時,為什么不直接說明,而是“以戰喻”?通過分析課文內容,總結答案。我們可以得出:梁惠王好戰,對于戰爭十分熟悉,這樣說,具有啟發性,便于學生接受;這是從表面上解決了“以戰喻”的內容理解,之后帶領學生深入理解這一內容所蘊含的論證方法。此內容運用比喻論證,且十分恰當和貼切,使話語和論證充滿邏輯,文字的生動和從容,體現孟子的機智和風趣。(板書:比喻論證:戰喻)隨后請同學們思考,以現代眼光審視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哪些內涵?對現代生活有怎樣的意義和啟示呢?學生就此問題能夠實現從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在物質角度要:解決溫飽問題,有糧吃,有房住,不饑不寒,養生喪死無憾;在精神文明教化方面:進行思想教化,興辦教育,敬老愛幼,文明之花盛放;嚴于律己,多多自我反思,不怪罪客觀條件。孟子這樣的眼光對于現代生活的意義:啟示我們要維持生態平衡,增強環保意識,解決經濟快速發展而來的日趨嚴重的環境惡化、生態失衡問題。(板書:王道)對于一篇課文的學習不僅要能夠理解內容,還要能夠賞析文章的寫作特點,因為我再次提出疑問:本文論辯藝術的技巧有什么?(板書:論證技巧)經過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我們能夠得出,從修辭角度來說:恰當地運用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如“五十步笑百步”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運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強氣勢。對偶的手法使句式在整齊中具有參差之美,增強了語言的音樂性。再從結構角度來看: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由“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到“斯天下之民至焉”,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從語言語體角度:口語化,生動多趣。辯論說理講求方式方法,循循善誘,爭取主動,易于接受。(板書:修辭:排、偶)
通過以上環節我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延伸拓展
在這一環節我向同學補充說明有關于孟子的思想主張和治國策略:在治國安邦上:孟子提倡“民貴君輕”的安邦之策;從人的本性和天性方面:提出和荀子不同的“性善論”;而身為儒家代表之一的孟子,他延續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最后,孟子提出的理論多為現實服務,不同于莊子的“恣肆汪洋”的浪漫主義,孟子風格是闡論明理的現實主義。
(五)小結作業
課堂教學的小結作業環節是課堂回顧的環節。我的小結作業環節設計為:通過回顧文章的條理和思路,并結合深入研究部分提出的三個問題,鞏固知識要點。作業的完成是對本節課的回顧與總結,也是很好的歸納與梳理。我會布置作業:請同學想一想,你如果是梁惠王的謀臣,將會用什么方法使帝王明白治國策略的欠妥之處呢?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濃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這一點:我的板書力求精簡,清晰直觀,有利于學生把握文章重難點。
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匯編 篇2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是曰本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關于美和審美的哲理散文。現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單元設計的目的是通過閱讀現當代散文,學會在總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的基礎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語言。學會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學會體會散文語言的美感!痘ㄎ疵摺肥堑谝粌缘诙䥺卧淖詈笠黄n文,文章以發現海棠花未眠寫起,從三個方面闡述: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重視自然美,崇尚寫實精神。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學生對藝術欣賞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內容理解較難。如何把難理解的文章深入淺出的講解好,使學生能較好的理解體會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所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教學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課特點,特制定兩個教學目標:(1)情感目標,理解本文主旨,讓學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識。(2)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品味散文語言。能從現實生活中去發現美,感受美,學會創造美。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的設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就確定為:理解本文主旨與鑒賞本文語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二、說教法:
本文教學重點是理解主旨和鑒賞語言,因此教學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是關鍵。運用前幾篇課文所學的提要鉤玄的方法,學會勾畫圈點重要的句子,抓住關鍵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點段落重點閱讀的方法進行,讓學生能盡快的抓住關鍵。同時也采用問題激趣討論法,使學生能自主地探討問題。
三、說學法:
本課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有些哲理性較強,隱含著作者深切感受的語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等,理解較困難,因此,課堂上要激發學生的探討興趣,讓意見,自主合作的探討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1、導語設計:以一組鮮花圖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觀后感受,引起學生對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賞。此設計直接調動學生的審美情感。然后由蘇軾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題目。
2、簡介作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說家,散文家。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分別由外祖父和舅父托養。1924年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后,開始了作家生涯。小說《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壇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國》(1937),《千只鶴》(1951),《古都》(1957)等。它們"以豐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川端康成因此獲得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繼泰戈爾之后,第二個獲此殊榮的東方作家。川端康成繼承了大和民族文學的古典美,并使其升華到美學境地。在文學領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獲得者和傳播者。由于受佛教影響較深,故其作品常帶有消極悲觀情調。榮譽也不能解脫他思想的頹廢和空虛,1972年4月16日,他終于口含煤氣管自殺,終年73歲。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首先指定學生朗讀第三段內容,然后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么或者說有什么感悟接著讓學生評價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能否說說他們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過這個過程的閱讀,學生就能整體把握到文章的一個觀點: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時也通過討論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們身邊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們平常沒有留心,讓學生明白平時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樣的環境中發現海棠花的美的呢
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學會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點起來,我一個人凝視著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我之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獨自住在旅館里,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然后教師小結:作者能夠發現司空見慣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為"靜";二為"孤獨"。學生通過這一環節的自學,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觀點"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找到并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現的有關藝術作品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思考對于這些藝術作品作者持什么態度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借此讓學生再去讀文章關于這些內容的段落,明白這些藝術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結合,能夠給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藝術作品更能引起欣賞者美的共鳴,能夠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
6、通過這幾個環節的學習,學生對內容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師此時再加以總結,學生就對內容有了更明確的理解。教師小結: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寫起,闡述了自己對美和審美的三個觀點,即: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親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藝術品能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這三個觀點其實就是要告訴我們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發現的美,創造有所發現的美。
7、學生對內容有了較深刻的理解,然后再進行遷移拓展就順理成章了。
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匯編 篇3
一、教材分析
《登高》這首詩是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唐詩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詩。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中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唐詩作為中國文學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鑒賞唐詩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和積淀學生的人文素養意義非凡。
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這一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詩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感受、品味詩歌意境,培養初步鑒賞詩歌的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操。
詩歌鑒賞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反復吟誦中通過聯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本背后的詩人的內在情思。據此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把握詩歌中景、境、情三者的關系,而本課的教學難點則是在理解詩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時,最根本的一點是悲國家之秋、社會之秋也就是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懷,這也是本詩的關鍵。
下面我將從教法、學法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想進行說明。
三、說教法
詩歌講究韻律和節奏,只有通過反復的聲情并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所以我將采取誦讀法,通過多種方式的反復吟誦,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能力,使其進入詩歌的情境。在本詩的鑒賞中,由于學生知識積淀和人生經歷有限,理解詩人的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存在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我將運用講析法和點撥法補充詩人杜甫生平的有關重要的信息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每一個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詩人。要讓他們心靈的琴弦響起來!闭Z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本這個平臺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所以我還將使用討論法使學生參與討論,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四、說學法
學生也將采用朗讀法、欣賞法、討論法開展學習活動。
五、教學程序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的要求,我將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提高教學效果。本課的教學過程我將設計為如下幾個環節: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币虼,在導入新課時我將用這樣一段話: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個秋天的傳統佳節,是與親人一同登高,九月九日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刺骨的寒風凜冽地吹著,江邊萬木凋零,漫山遍野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渾濁的江水滾滾翻騰,向前奔涌。幾只孤鳥在天空中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走來。他衣衫襤褸,蓬頭垢面,滿身疾病,步履蹣跚……
重陽節,本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是與親人一同登高祈求長壽的日子?墒沁@位老人,半生懷才不遇,晚年窮愁潦倒,孤獨在外漂泊,已然走到了他生命的秋天。而讓他時刻不忘的國家此時也是戰亂頻仍。重陽佳節獨自登上高樓,面對萬里江天,面對一片衰敗,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杜甫的七言律詩——《登高》,共同去領略詩圣的才情,觸摸其慷慨的靈魂。
。ǘ┱w感悟,把握詩歌
在整體感悟環節,將主要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首先我會配樂范讀詩歌,通過自己聲情并茂的朗讀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并給他們提出一個問題:你認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樣的?學生聽讀后自由朗讀并結合注釋體味,就能對《登高》一詩的悲哀的情感基調有個感性的整體認知,并在誦讀的過程中培養其語感,體味詩歌的音韻美。
(三)研讀寫景的詩句,品味深邃的意境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應培養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首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全詩的情感基調是“悲”,詩人“悲”什么?此問題設計承接上環節順勢而出,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時,閱讀經驗、知識積淀有限,大多數學生只能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而理解到社會之秋、國家之秋這個層面則存在困難。因此,我先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和理解詩人悲國家、社會之秋的情懷。
具針對悲自然之秋這一層面,我從文本出發,設計如下的兩個問題:
首聯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一幅廣闊深遠的圖景,請你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這幅登高秋景圖。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以上的兩個問題設計解決詩歌是怎樣寫景的問題。學生通過聯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還原成立體可感的畫面,領略詩中天地蕭颯悲涼、凄清的景像,品味其深邃悠遠的境界,從而把握詩人的情感,體會詩人登高望遠時內心的無盡的悲涼,并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基本上解決悲自然之秋這一層面。
。ㄋ模┭凶x抒情的詩句品味深沉的感情
關于詩人悲己、悲生命之秋這個層面,可在學生結合文本研讀頸聯的基礎上,適時的提出這樣兩個問題:詩人僅僅悲嘆大自然的秋嗎,所悲之秋還有沒有別的意味?宋代羅大經指出此聯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呢?
此時可結合多媒體展現杜甫生平及此詩的寫作背景:本詩作于安史之亂后第二年,晚年的詩人仍四處漂泊,居無定所,生活困頓,再加上年老多病,登臺賦詩,想歲將百年,生命將盡,而命途多舛,壯志難酬,而對于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無異于要了詩人的性命,今詩人頭發花白,命將盡而事業無成,不由悲從中來,悲嘆個人生活的困頓同時,更加悲嘆政治生命的困頓,實為悲嘆個人人生之秋。此教學環節意在讓學生對詩歌有更深入的體會和深切的感悟,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于第三個層面,即詩人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鑒賞文本應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內核,情感內涵的要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由學生進行個人思考、小組討論:詩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這些也許都不是“悲秋”的根本,研讀尾聯思考“悲秋”的根本是什么?
此問題是本節課的難點,在教學中我將引導學生抓住尾聯中的“艱難”一次并結合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討論、分析。艱難在這里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初中時所學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則表現了詩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艱難,更寫出了詩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推己及人的偉大胸懷。由此引導學生理解詩人的“悲秋”不僅是悲自然、悲個人,更深層的是悲國家、悲社會,相對于國家的風雨飄搖,破敗不堪,詩人自己的生活困頓、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風蕭颯,即個人之秋、自然之秋只不過是文本的表層罷了。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作為平等主體參與討論,最后只進行簡要的梳理。
。ㄎ澹┱n堂小結
在最后,我將對本課進行總結:“詩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時節,獨自登高望遠,縱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謂壯懷激烈,慷慨悲歌。這里有對自然秋景的悲傷,有對自身命運的嗟嘆,更有對國家命運的憂慮。讀這首詩,應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明代胡應麟推此詩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確實如此!
。┳鳂I設計:
要求學生課下研讀杜甫的其他詩作,并以小課題的形式寫出一篇關于杜甫專題的研究小論文。
布置這項作業,一是引導學生課外閱讀,二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的成果,培養學生培養學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動意識。
(七)、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主要體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思路。
首聯哀婉孤獨
頷聯沉郁高昂悲自然之秋
頸聯愁苦沉痛悲人生之秋
尾聯憂憤無奈悲國家之秋
總之,這堂課將在美妙的誦讀中開始,在學生的思考中結束,我將盡全力去創設溫馨、和諧而又創新、熱烈的課堂氛圍,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匯編 篇4
一、教學目標
因為大部分學生對詩歌閱讀感到困難,所以我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有意識地降低難度,引導學生對整首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然后重點講解思想內容方法的知識。通過訓練讓學生掌握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方面的方法,然后利用這個方法訓練能力,提高學生在試卷上的得分能力。所以,我的教學目標就是:
1、把握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出題者的意圖,有針對性地答題。
二、說教學方法
學生對古代詩文鑒賞有一定的畏難心理,而且平時在披閱試卷的時候也發現學生這個題目的得分較低。所以,我首先要讓學生破除這種畏難心理。只有不懼怕了,才有可能做好。我便在開始的時候給學生講解高考有關的知識,同時使用風趣的語言。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高考,消除學生對這個題目的畏懼心理,同時放松學生的心態,活躍課堂氣氛。
再次,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自己上黑板做題。先不做任何的提示,讓學生把自己的錯誤展示出來,然后有針對性地講解,以期能突出重點,有的放矢。然后總結方法,方法總結出來以后,再做相關的題目提高能力。體現學案導學,自主探究,自我展示,精講啟發的教學思想。
三、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我利用學生對詩歌熟悉的現狀進行導入,同是用一個夸張的句子讓學生知道自己的身體里流淌著詩歌的天賦,然后來一個轉折,指出學生在考試的時候做這個題目時的困惑。有困惑,我來幫你解決。以此引起學生的`注意力。
2、授課過程
講解高考考綱關于這個問題的相關規定。注意引導學生回憶相關的詩歌名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進行高考題目的相關講解。首先講解題目,題目是一首詩歌的重要部分,在很多情況下是詩眼的所在。在這首詩歌里面,題目就給出了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等要素。這些要素是學生掌握文章內容的一個重要提示。然后重點講解“故園”、“折柳”。通過“故園”讓學生把握詩歌鑒賞中重要字詞的作用。重點講解“折柳”這個詞,一個是有關“折柳”的典故,“柳”和“留”的諧音;另一個是關于《折楊柳》這個曲子,以及曲子的內容。
在講“柳”和“留”諧音的時候,我沒有直接把他們的諧音關系說出來。因為學生利用自己的學習過的知識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如果直接說出來,那么學生就不能夠深入思考,沒有思考,收獲就不會大;也不能夠訓練他們把已學過的知識和從來沒有見過的知識聯系起來的能力。所以,我就旁敲側擊,說了“道是無晴卻有晴”這個詩句,側面點撥,讓其有頓悟的感覺。如果學生通過這種聯想發現這個“秘密”,他就很有成就感!
再次,針對題目講解。首先要讀題目,在讀題目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對出題者的語言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可以得出出題者在題目中給你的提示,以及出題者所要考查的方面。然后讓學生上黑板板書答案,這個實際上是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學生的錯誤應該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這樣可以了解學情,提高講題的針對性。講解出學生在答案正確的部分和不正確的部分。重點講解學生正確的答案是從哪里來的,學生不正確的答案是怎么來的,怎么才能夠得到正確的答案。
在講解第二個學生的板書時,我首先表揚學生的板書,一是鼓勵這個學生,二是給其他同學的一個信號,這樣的書寫就是好的,你應該有這樣的書寫。然后表揚學生在答題方面的條理性:分條列敘。答題的規范性是回答這類題目的一個重要方面,必須在平時的教學中持之以恒地進行培養。
根據我選擇的詩歌的不同,我針對各個不同的詩歌采取了不同的策略。第一首詩歌是我重點講解的,所以,我讓學生讀詩,然后從題目入手,細致分析文章的內容。然后就題目進行分析和把握。在講題的過程中進行相應的拓展,以期學生能夠對這首詩有一個全面的把握。第二首我就讓學生自己分析,稍微做一些指點,以此讓學生掌握剛剛總結出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分析問題的能力。第三首詩歌我就完全放給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生發表自己對這首詩歌的看法。但是,最好的答案我心里是有譜的:只有分析到“梅”與“人”
這個層次,才能說學生把這首詩的思想內容讀通了。第四首詩歌我直接就把它作為了課后作業。這樣可以讓我把精力集中到重點問題上,又可以讓學生有自我發揮的時間和空間。使我的課堂盡可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再一個就是關于課堂上的語言。雖然我平時不是很愛說笑。但是,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愛這門課的一個前提是使他覺得這門課有意思。我利用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的特點,在課堂語言中盡量讓學生體會到語文是一門多么有趣的學科,從而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風趣的語言可以調節課堂氣氛。輕松的課堂氣氛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效率。而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如果對這門課不太感興趣,時間長了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同時,我也是用我的這種語言把一些難以表達的東西用一種客觀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課本和習題中看到的高不可攀的東西變成自己生活的東西。讓學生明白:語文的外延使生活,在生活中學習,更要從生活中學習。日常的積累和觀察,經常的反思和總結是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四、說板書
我的板書沒有什么特色。但是,我在設計板書的時候注重體現這堂課前后環節之間的緊密聯系。一環扣一環,學生看完以后能夠回想起這堂課的開始、重點和結束。
古代詩文鑒賞
高考相關內容
試題講解
找詩眼
方法指導 重煉字
抓名句、含義豐富的重點句
加強練習
五、說達標訓練
我的達標訓練實際上是分布在課堂的兩個訓練題目里面進行的。第一個是對所講方法的訓練,是讓學生熟悉所學習過的方法。第二個難度稍微大一些,是讓學生站在出題者的角度進行一個逆向思維,從而更好地把握出題者的意圖,更準確地答題。
六、教學反思
這堂課上我注意環節緊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給學生犯錯誤的機會,然后針對其錯誤進行重點講解。大部分學生能夠把握古代詩文鑒賞在思想內容方面的方法并在做題的過程中予以運用。學案導學的功能得到發揮,學生聽、說、讀、寫都得到鍛煉。在課堂教學中,活躍的課堂氣氛,風趣的語言是一個法寶,而我的語言算不上風趣和幽默,確切的說是通俗。我以后應該在這個方面多加努力,讓自己的課堂語言風趣起來。下午,我講課所用班級的語文老師來向我要最后一個題目的答案,說他們班的學生說應該趁熱打鐵把后面的題目講完。我沒有讓這些學生浪費時間,沒有讓聽課的領導老師浪費時間,我感覺就是我的欣慰。
結束這堂課以后我對我的教學進行了反思,加上其他領導和老師對自己的指點,認識到
我的教學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課堂的時間安排不合理。課堂開始的時候,我講的過多。到了后來時間就緊張了,學生做題的時間少了,耽誤了學生的訓練,也使自己的課上的不夠完整。課堂的前半部分我應該少講,學生能夠讀的讓學生讀,能夠自己看的讓學生自己看。
第二,雖然有調動學生的表現,但是調動的不夠充分,特別是在讓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我只是讓一個學生進行板書,然后按照這個同學的答案進行講解,那么就等于忽視了大部分同學,而且容易給這個同學造成信心上的打擊。因為,這個學生的答案肯定不是完美的。黑板上板書答案在放大優點的同時也放大了缺點,而且,講題又注重講缺點,所以,這容易打擊學生的自信心。以后可以多讓幾位同學上黑板板書,然后讓幾位同學進行評分、評價,相互討論。還可以讓學生討論,自由發言,找出他們答案中的合理部分組合成答案,大部分同學都有一種參與的成就感,學習的信心就會越來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