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八年級上語文說課稿(精選2篇)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八年級上語文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揚州一瞥》,它是河北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三篇課文。
一、教學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閱讀教學中,應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多樣的閱讀趣味,引導學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華,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二、學生情況分析:
八年級學生(初中二年級學生), 經過前七年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積累了一些解讀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有較強的自我表現欲, 而思想意識尚未成熟, 認知能力、思維方式正處發展階段。使他們在已有能力的基礎上,知之能言、善言, 思之能疑、敢問, 聞疑善思、能解,并培養其璉接能力,發散思維,是教師主導的方向。
三、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所在的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是“山水寄情”篇, 自然之美開闊了人類的視野, 人文景觀的豐富內涵又增加了自然景觀的觀賞價值。編者意在使學生通過閱讀了解光輝燦爛的自然、文化遺產, 學習借描寫景物、說明事物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屬游記類文章, 但又與一般游記不同, 作者懷著深沉的感情, 用典雅秀麗的語言描述了他所聽到、見到的揚州。重點不是寫所見到的景物, 而是根據景物生發開去, 寫歷史沿革, 寫自己的感受、體會。讓讀者在領略美好的自然風光的同時,品味與揚州相關的深厚的人文底蘊;品讀歷史沿革的同時,有所感悟、有所啟發。基于以上分析, 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利用網絡、多媒體計算機、投影等,培養學生獲取、選擇信息的能力,思維璉接能力,及信息共享意識。
2、調動學生主動感知作者筆下描述的揚州風光及人文歷史;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3、培養學生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熱愛之情, 引導學生品味: 作者借游覽名勝古跡 ,抒寫自己對揚州的感受, 贊揚了一種不屈不撓、同命運搏斗的英雄主義氣概和奮斗精神。
4、體會文章層層深入的寫法,以及引用古詩文對于增加文章的內涵,豐富文章的內容所起的積極作用。
重點: (1) 目標2; (2) 目標3
難點: 目標3
四、 教學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 在本課教學中:主要采用“雙自主”教學法,輔以現代技術。
1、以“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為基本方向,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利用現代技術輔助教學。
(利用網絡、多媒體電腦、投影等電教設施:
①擴展資源空間,培養自主探知、篩選能力;
②使學生的“看、聽、想、說”,緊密結合, 培養學生捕捉信息能力, 思考能力, 相關信息的璉接、分析能力, 及語言表達能力 ;
③擴大課堂容量,調動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 ④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引導閱讀。)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自主查找、選擇信息。
(二)、課堂教學:
1、導入課題: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以學生熟悉的詩句,導入新課,使學生自然進入情景。
2、展示預習及查找情況:
請學生將寫在卡片上的內容、或軟盤上的內容,以投影、電腦演示的方式介紹給大家。
3、配樂朗讀課文:
朗讀課文,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配樂創設情景,使學生在悠悠情韻中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齊讀分讀結合,既鼓勵個體展示又培養合作精神。
4、對比欣賞,品味異同,引導閱讀,激發思考。
作者認為,到揚州首先應看的是什么風景?[瘦西湖](以此問題引出下文 )
用多媒體電腦,放映瘦西湖風光片,請學生體會片中所展示的內容,與課文中有什么不同?感覺如何?看后學生各抒己見。
5、小組合作探究:
用5分鐘時間,分小組討論。指點學生主要圍繞文章的內容、主題、寫法, 三大方面去分析、品味課文,從中提煉出自己能讀懂的內容,尚有哪些疑問,并要求各小組將讀懂的內容、未懂的問題,分別整理在卡片上或輸入電腦,以待全班交流。
6、各組分別展示讀懂的內容:
以小組為單位,計算機舉手或派代表主動到臺前(快的優先),用大屏幕展示讀懂的的內容,并朗讀給大家聽。臺下同學若有不同意見,可主動及時發表,或適當討論,若分歧較大教師可簡單點撥。
7、各組展示所存疑問:
各組將已懂疑問刪除,尚存疑問主動展示,同學們思考后可主動站起各抒己見。教師作為參與者適時點撥(有標準答案的),或適時給予一些評論(屬多角度思考的問題)。
[附:可能產生的疑問:
①、開篇五個自然段,展示了一堆矛盾的概念,寫這些內容的作用?②、2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③、為什么說揚州“是迷人的”,“又是能令人從夢中覺醒的”?④、本文的主題是什么?作者是怎樣表現這一主題的?
8、深入品味:教師引導深入思考一些學生未品透的,又與本課的學習密切相關的內容。既使教學完整,又培養學生學無止境的意識。
9、小結:兼檢驗重點、難點的把握情況。
把從網絡上查找到的相關圖片,用電腦排列顯示。學生主動到臺前,結合圖片,總結本課主要內容,領悟作者寫作目的。
10、進行思維擴展:
[過渡:作者懷著深沉的情感,用典雅秀麗的語言,向我們描述了所見所聞揚州之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展現出江南的悠悠神韻。可愛的江南令人流連,發人深省,祖國的塞北亦是神韻悠遠。]
觀賞一段用計算機剪切下來的內蒙草原風光,請同學們邊看邊品味影片中的景物特點,所蘊含的人文底蘊,觀后請簡單描述。要求學生,課后利用網絡查找相關資料,構思成文。
板書設計:
想揚州 古人的“矛盾評價” (疑惑)揚 到揚州 瘦西湖 來歷 、 虹橋、 白塔、 命名
州 余 (歷史沿革、文化內涵)
一 心 平山堂 借景之法、瓊花衰興
瞥 言 (神奇、創新)
大名寺 鑒真東渡,矢志不渝
(不屈不撓)
史公墓 史公故事、遭受劫難
(反抗、覺醒)
思揚州 寫感受,贊奮斗與創新精神 (肯定)
本文特點:“形散神聚”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八年級上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介:《陋室銘》是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這是一篇優美的抒情短文,本文通過贊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81字,但以其立意鮮明,構思精巧,韻味深長而臉炙人口,流傳百世,顯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顯易懂文言文”,“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的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1、知識目標: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并背誦全文。2、技能目標: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3、情感態度目標: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用時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觀評價古人。
(三)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及依據:本文篇幅簡短,語言優美,音韻鏗鏘,讀起來充滿音樂美,學生也會很愛讀,因而我把多形式的朗讀及當堂背誦定為教學重點,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另一方面又可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我還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為教學重點和難點,因為這對正在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初二學生而言很有現實意義。
二、說學情
我班是個學習成績較好的班級,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對文言文的知識有一定的積累,也形成了較好的閱讀習慣。對古詩文的誦讀訓練以往也進行過,但學生掌握得不太好,因而加強朗讀訓練,形成良好的語感也就成為必要。前一個單元剛學習完,學生對托物言志的寫法的掌握估計不會太難,但需要鞏固學習。
三、說教法學法
我的教學設計理念是:張揚師生個性,突出學生主體,重視學生感受,強調朗讀品味,滲透學法指導,實行合作探究,加強能力培養。在這理念的指導下,我采用導讀教學法和提問朗讀教學法,并指導學生用以讀會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來學習本課。
四、說教學程序:
(一)課前三分鐘屏幕展示“教學目標”這一設計,從教的方面來說,它具有“導向作用”(《當代目標教學》張 雄)讓學生一起來掌握教學要求,有利于達到教學目的;從學的方面說,它具有“激勵作用” (《當代目標教學》張 雄)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要求,目標明確便于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故事導入并解題:上課之前我為學生講述本文的作者——唐代詩人、哲學家劉禹錫的故事。唐順宗時,劉禹錫熱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當朝權貴,失敗后被貶到和州當刺史。按當時的規定,他應住衙門里三間三夏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縣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他,策知縣先叫劉禹錫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不埋怨,反而高興地撰寫了一聯貼于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爭思辯”,他的這一舉動氣壞了策知縣,策知縣又將他的房子由城南門調至城北門,住房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而這一間半位于得勝河邊,附近有一排排的楊柳。劉禹錫見到此景,又作一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策知縣氣得臉都發青了,干脆將劉禹錫的房子調到城中一間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僅半年,連搬三次家,劉禹錫想,此官欺人太甚了,便憤然提筆寫下一篇文章,并請人刻于石上,立在門前,氣得策知縣啞口無言,這篇文章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陋室銘》。(屏幕顯示兩幅對聯)解題:陋室,簡陋的屋子。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文體一般是用韻的。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俄國大教育家烏申斯基也曾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這個故事的導入,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也使學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熏陶,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懷創設了良好的情境,正所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三)初讀——感受語言美:針對“銘”這種文體的語言句法特點,我除了要求學生大聲讀,讀正確,讀流利外,還特別引導學生從用韻和講究修辭方面去充分體會本文語言的節奏美和音韻美。朗讀前的這一指導,十分必要,充分體現了教書重在“授之以漁”,學習重在掌握學習方法的教學理念。
(四)再讀——了解內容:在學生齊讀課文,形成完整印象后,要求學生細讀課文,也就是學生自行對照課文注釋,查閱工具書,讀懂課文。在這過程中,學生可質疑,由學生提出問題,然后盡量讓學生討論解答,達到疏通課文字詞的目的。這一設計,在于訓練學生運用工具書的能力,也有利于養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學生的自主閱讀,交流合作,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原則,符合新的語文課程理念。在這個環節中,老師不是強硬灌輸,包辦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問不講,而是發揮主導作用,提醒學生掌握一些重點詞句,如:“名”、“靈”、“上”、“入”、“鴻儒”、“白丁”、“絲竹”、“勞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屏幕顯示重點詞句及意思)。
(五)三讀——領悟內涵:先要求學生邊聽教師背誦課文,邊想像陋室中的畫面,體會作者感情,然后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啟發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用抑揚頓挫的 語調,讀出感情,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教師范讀,一方面讓學生彌補自己朗讀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和影響,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讓學生想像畫面,重在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而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朗讀,則是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也便于創設融洽的教學氛圍和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讀是思的基礎,思是讀的途徑。
在這一環節中,我還設計了下列幾道思考題讓學生討論:(屏幕顯示思考題)
1、在讀的過程中,你認為哪兩個句子最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你會用什么語氣來讀?(“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德馨”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結合你們想像的畫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苔痕……勞形”)
3、作者居于陋室卻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滿感情地描繪陋室,可見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高潔傲岸,安貧樂道的人)
4、處在今天這個充滿競爭的商品經濟的社會中,我們如何看待作者的這種生活態度?(學生討論后自由發表見解,教師引導學生擇善而從)
5、作者的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沒有直接表達出來,而是通過對陋室的情景的描繪體現出來,這是什么寫法?(托物言志)
這個環節的實施,我主要采用提問朗讀法,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有關語句,學生尋找有關語句的過程,就是學生閱讀的實踐過程,也就是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過程,這是新的課程標準所提倡的。我還鼓勵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進行討論探究,促進學生對話,讓思想在碰撞中產生,知識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后,各自還只是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交換之后,我們則有兩個思想。這是我設計這一環節的理論基礎。
(六)學生根據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自行設計板書,目的在于讓學生及時反饋學習效果,也有利于加深記憶。
(七)遷移練習(課后作業)讓學生借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用一段話來表達自己的心志和情趣,盡量做到語言優美。通過此練習,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山(仙)名 (喻) 陋室(德馨) 諸葛廬
水(龍)靈 托物言志 自比 “何陋之有?”
景 人 事 不陋 子云亭
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 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