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琴》說課稿(精選3篇)
《孔子學琴》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五十歲時向師襄學琴,勤學苦練,最后琴藝達到爐火純青的故事,表現了孔子虛心好學、精益求精、不斷進取的優秀品質,
文章語言樸實簡練,人物形象鮮明,以孔子學琴為主線展開故事,凸顯孔子頑強進取、追求卓越的藝術形象。全文既有對孔子學琴的正面描寫,又有從師襄的眼睛看孔子學琴的側面描寫,還有師襄神態的不斷變化。課文先描述師襄對孔子學琴的表現不解,再寫師襄看到孔子彈琴后的誠懇評價與肯定,接著寫師襄愉悅地欣賞孔子彈琴,最后寫師襄驚異于孔子琴藝的高超,由衷地佩服孔子。通過師襄對孔子學琴過程的看、問、聽、賞的動作與語言的描寫,讀者感受到孔子刻苦練習,技藝不斷提高,達到爐火純青境界的過程。
全文線索明晰,層次清楚。按照時間的順序,寫了孔子學琴的四個階段:即學會曲譜——掌握技巧——彈出思想——曲中識人,情節環環相扣、步步深入,使故事既連貫又緊湊。讓讀者在閱讀故事中感受到孔子孜孜以求的學習態度與進取的精神,從而產生深深的敬意,受到感染與教育。
圍繞課文的主要情節,課文配有一幅插圖,表現的是孔子專心彈琴,師襄陶醉于琴聲之中的情景。觀看插圖,有助于學生把握重點、理解課文。
教學目標
1、輔導學生自學生字新詞,搜集并選擇、整理有關孔子的資料,掃除閱讀障礙,逐步養成運用工具書及背景資料進行獨立閱讀的習慣。
2、指導學生默讀課文,嘗試歸納默讀的方法,交流默讀的經驗,提高默讀的效率。在默讀中理清文章思路,體會文章中重點詞語的意義及作用,達到讀懂課文的目的。
3、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孔子刻苦學習的態度及精益求精、不斷進取的學習精神,從中受到啟發與教育。
4、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學習默讀課文,理解孔子的琴藝是怎樣達到爐火純青的,體會孔子不斷進取、精益求精的優秀品質。
教學難點
理解孔子刻苦練習,琴藝逐步達到最高境界的過程。
教具準備
1、布置學生搜集有關孔子的故事、言辭等資料。
教師制作介紹孔子生平、思想成就、歷史地位、國際影響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展示成果。
(1)讀生字。
(2)讀課文。
(3)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二、精讀感悟,讀說結合。
學習第1自然段,初步了解孔子:
1、默讀第1自然段,說說你了解了什么,從中感悟到什么。
學情預設:
(1)學生可以從課文中獲得信息,在大家的補充中可以全面把握內容,但對關鍵詞語的作用難以體會,需要教師給予點撥,引導學生注意"為什么這樣寫"的問題,感受寫作的方法。
(2)學生能了解到的信息有:課文概括地介紹孔子不但是思想家、教育家,還是音樂的行家,多才多藝;孔子對古代的樂器樣樣都會,尤其彈一手好琴;從不自滿,還拜師學藝,表現孔子虛心好學的精神。
2、朗讀第1自然段,說說你讀明白了什么,
3、探討問題:"尤其"什么意思?去掉這個詞行不行?作者為什么要強調這一句呢?這個詞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尤其"表示更進一步的意思。去掉這個詞,句子就不通了。作者強調并引用這個詞,目的是突出了"彈得一手好琴"這句話。這個詞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它不僅說明孔子琴彈得好,而且彰顯孔子從不自滿、虛心好學的精神,還起到引出下文、照應題目、貫通文意的作用。這句話中"彈得一手好琴"與下文"怎樣練琴"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使文章內容真實可信。)
三、深入學習,品味感悟
1、默讀"孔子學琴"的部分。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說說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的。歸納出孔子學琴的幾個階段。
作者按時間順序寫出孔子學琴的四個階段:
(1)"一晃十天過去了"——孔子學會了曲譜;
(2)"過了幾天"——孔子掌握了彈奏的技巧;
(3)"又過了些時候"——孔子領會了音樂的精神,彈出了感情;
(4)"不知又過了多少天"——孔子從音樂中知道了作者。
2、朗讀課文,全班交流自己的學習收獲。
(1)交流孔子學琴的四個階段的劃分結果。
(2)結合自己的音樂常識以及學習音樂的實踐思考:這四個階段的內容、難度有什么不同?孔子依次達到的目的說明了什么?從這四個階段中,你體會出什么?(第一階段是學會曲譜,第二階段掌握技巧,第三階段是彈出感情、感動別人,第四階段是曲中識人。這四個階段難度越來越大,我們從中體會出孔子學而不厭、精益求精的學習態度。)
2、默讀課文,思考問題:孔子是怎樣不斷追求,逐步達到理想的境界的?
3、邊讀書邊標注,練習使用記錄符號,并且要把自己的體會用簡潔的詞語標注在書上的空白處。可依次思考以下問題:
(1)找出描寫孔子學琴的句子。思考:從這些詞語中你理解了什么?體會了孔子什么優秀品質?
(2)找出孔子說的話。思考:從這些詞語中你理解了什么?體會到孔子什么優秀品質?
(3)找出師襄看孔子彈琴時神情的變化以及對孔子琴藝的四次評價。思考:從這些詞語中你理解了什么?這些側面描寫表現了孔子是怎樣的'人?
5、學生交流:孔子是怎樣彈琴的?你是從哪些詞句中知道的?從這些詞語中你體會出什么?
6、師生交流。
在學生的交流中,不僅要引導學生說出找到的詞語、句子,而且要說出詞語、句子的意思,并且說出從這些詞語或句子中體會到什么?
三、總結升華、拓展延伸。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溫故而知新。
有朋友遠方來,不亦說乎?
四、質疑、釋疑。
1、周文王何許人?
周文王姬昌是西周的奠定者。姓姬,名昌。姬昌是在其父季歷死后擔任周族首領的。他是一個很有作為的人,重視發展農業生產,關心民間疾苦,勤于政事,兢兢業業地治理國家。他以仁德為本,寬厚待人,保持質樸的美德,深得人心。這樣,周族逐漸興盛起來。為了使自己更有實力,他重視人才,禮賢下士,一大批仁人志士前來投奔。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姜尚,即姜子牙。姬昌在位時,商王朝還十分強大,所以,他在表面上仍臣服于商,但暗中加緊發展經濟擴充軍隊。紂王聽了崇侯虎的告發,把他抓了起來,關在羑里。他鎮定自若,潛心研究八卦,創制了《周易》,后在臣子的營救下,被釋放回到了周。這時,他的決心已下,一定要攻滅商朝,報仇雪恥。他整頓內部,認真做了準備工作。為了擴大政治影響,他不斷對外用兵。姬昌晚年時,已經取得了當時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為攻滅商朝奠定了基礎。
周文王體恤百姓、胸懷博大、任人唯賢等品質被后人頌揚。
2、"爐火純青"的本意是道家煉丹時的火候,有什么故事或典故嗎?
老師講述《爐火純青》的成語故事。
五、指導書寫。
一、寫生字詞,把字寫正確、規范:
1、"抑"字容易寫錯,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右邊不要多一橫或多一點。比較"印"與"卬"的不同,要把字寫正確。"抑"字要注意結構特點,左高右低,左窄右寬。
2、"倦""純""溢"這三個左右結構的字,都是左窄右寬,書寫時注意搭配,左右兩邊的筆畫既有謙讓又有穿插,使字成為一體。"倦""溢"兩個字點畫比較多,要注意點的方向以及擺放的位置,努力把字寫得左右勻稱、字形飽滿。
六、限時作業。
辨一辨,再組詞:
抑純倦溢浸譜
迎噸卷益侵普
板書設計
孔子學琴
學會曲譜——→練習技巧——→領會內容——→體會作者——→爐火純青
《孔子學琴》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我任教的是語文S版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孔子學琴》這篇課文,課文講述了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五十歲時向師襄學琴,勤學苦練,最后琴藝達到爐火純青的故事,表現了孔子虛心好學、精益求精、不斷進取的優秀品質。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生字,理解新詞,掌握“厭倦、洋溢、沉浸、抑揚、爐火純青”等詞語。
2、過程與方法:默讀課文,抓住描寫孔子學琴、師襄聽琴的語句,理解孔子的琴藝是怎樣達到爐火純青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課文,學習孔子虛心好學、精益求精、不斷進取的優秀品質。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默讀課文,理解孔子的琴藝是怎樣達到爐火純青的,體會孔子精益求精、不斷進取的優秀品質。
難點:抓住描寫孔子學琴的語句,讀中悟情,理解孔子的琴藝是怎樣達到爐火純青的。
四、說教法和學法
本課的教學,我圍繞教學目標,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體現以讀為本,以讀促學的教學方法,注重自讀品悟的教學理念,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在教法上,我先采用孔子名言導入,進而揭示課題。然后運用孔子圖片及簡介,拉近學生與課文人物的距離。教學中我以孔子是怎樣使自己的琴藝爐火純青的這一問題統領全篇來設計教學主線,起到高屋建瓴、綱舉目張的作用。在分析這一問題時,我先引導學生學習前兩個步驟:學習曲譜和掌握技巧。然后有扶到放,讓學生按照老師交給的方法以小組的形式討論交流后兩步,最后小組匯報,得出正確答案。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學習課文的好方法,又能更好、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從而深入地感悟課文內容。
在學法上,以讀書訓練為經,語言文字訓練為緯,引導學生采用“多讀、多悟、讀中悟情、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用自由朗讀、默讀、小組讀、指名帶讀等方法,養成邊讀邊思考,邊讀邊批注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相互交流中進行思維碰撞、在積極評價中不斷升華感悟,突出彰顯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
五、說教學思路
我的教學過程是:名言導入—初讀感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悟品質—談談感受。可以歸納為四個字:學-交-導-練。去年四月,在教育局領導和學校領導的帶領下,我們學校派出一批教師到四川省東辰國際學校學習新課改,我很榮幸能參加學習。他們學校的課改進行的轟轟烈烈,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每年都有來自全國許許多多學校的領導老師參觀學習。今天我的課正體現了四川省東辰國際學校新課改的四個步驟:學-交-導-練。學,指學生圍繞問題自學、獨立思考;交,指學生把自己的所想及不懂的問題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導,指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匯報答案,教師則加以指導,起點撥指導的作用;練,指的是課堂布置學習任務或者布置課外作業。本課的教學,我首先名言導入,然后初讀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接著我提出了兩個問題:
1、本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找出相關詞語,畫上波浪線。
2、孔子的琴藝是怎樣達到爐火純青的?找出孔子練琴、師襄聽琴的句子,畫上橫線,讀一讀,說說自己的體會。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獨立思考這兩個問題,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接著以小組的形式匯報答案,教師加以點撥指導,然后得出正確答案。這樣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把課堂真正還給了學生。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圍繞《抓住重點詞句,提高閱讀時效》的主題,在教學中重點通過以下教學策略達成教學目標。
1、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本課的教學,我力求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如自由讀、小聲讀、默讀、指名帶讀、小組讀等,圍繞“孔子是怎樣使自己的琴藝達到爐火純青”的統領全篇的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先獨立思考,一邊讀書一邊在書上圈畫,接著在小組內交流,最后進行全班交流,匯報。這樣,將讀、思、悟、說很好的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與圣賢進行精神對話,了解他們的經歷,解讀他們的人生,體會我們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在閱讀中受到啟發和教育,學習其精神、吸取其力量,為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抓住關鍵詞句品讀感悟、提高閱讀實效。先哲前賢的故事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與生命的色彩,是后人成長的營養和學習的楷模。文章正是通過具體描述孔子學琴時的語言、動作、神態,生動地表現孔子勤學苦練、精益求精、不斷進取的優秀品質,這是教材的中心、也是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體驗、結合上下文、借助工具書等理解關鍵詞語的意思,抓住孔子學琴、師襄聽琴的重點語句進行反復朗讀,品讀感悟,讀中悟情,理解孔子的琴藝是怎樣達到爐火純青的,進一步體會孔子虛心好學、精益求精、不斷進取的品質。
總之,在教學中,我處處以學生為主體,不斷引導學生在讀中想,在讀中悟,感悟語言的同時積累語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進取,更加完善自己。
《孔子學琴》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孔子學琴》是語文冀教版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講述了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五十歲時向師襄學琴,勤學苦練,最后琴藝達到爐火純青的故事,表現了孔子虛心好學、精益求精、不斷進取的優秀品質。文章語言樸實簡練、人物形象鮮明,課文通過具體描述孔子學琴時的語言、動作、神態,生動的表現了孔子頑強進取、追求卓越的藝術形象。文章還通過描寫師襄聽琴的動作、語言、神態,從側面表現出孔子純熟的琴藝。默讀課文,理解孔子的琴藝是怎樣達到爐火純青的,體會孔子不斷進取、精益求精的優秀品質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根據教材特點我教研組確立了《抓住重點詞句,提高閱讀時效》的研究專題。
二、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正確認讀本課7個生字,掌握11個要求會寫的生字。理解“琴、瑟、笙、磬、畢恭畢敬、誠懇、爐火純青、如醉如癡、席地而坐、運用自如等生詞的意思。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課前查找資料,課中交流資料更好地學習課文,走近孔子。繼續進行自主識字,通過查字典、聯系生活實際、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等方法,來理解重點詞句,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課文內容的理解,初步了解孔子,學習孔子謙遜好學、做事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品質。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畢恭畢敬、爐火純青、如醉如癡、席地而坐、運用自如”等生詞的意思。
2、能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孔子的琴藝是怎樣達到爐火純青的。
3、通過課文內容的理解,初步了解孔子,學習孔子謙遜好學、做事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品質。
教法和學法
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緊扣專題研究重點,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體現以讀為本,以讀促學的教學方法,注重自讀品悟的教學理念,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在教法上,我運用多媒體直觀法,出示鮮活的人物形象,使學生完全置身于與偉人直面對話的情景,拉近學生與課文人物的距離。以孔子是怎樣使自己的琴藝爐火純青的這一問題統領全篇來設計教學主線,起到高屋建瓴、綱舉目張的作用。引導學生能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從而深入地感悟課文內容。
在學法上,以讀書訓練為經,語言文字訓練為緯,引導學生采用“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用稍快的速度默讀,養成邊讀邊思考,邊讀邊批注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相互交流中進行思維碰撞、在積極評價中不斷升華感悟,突出彰顯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
三、教學思路
我的教學過程是:名言導入—初讀感知—自主探究—交流感悟—暢談收獲。
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圍繞《抓住重點詞句,提高閱讀時效》的專題研究,在教學中重點通過以下教學策略達成教學目標。
1、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想和情感活動之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本課教學力求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如自由讀、小聲讀、默讀、細讀、分角色朗讀等,圍繞“孔子是怎樣使自己的琴藝爐火純青”的統領全篇的核心問題,引導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思考一邊在書上圈畫,接著進行全班交流,將讀、思、悟、說很好的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與先賢進行精神對話,了解他們的經歷,解讀他們的人生,體會我們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在閱讀中受到啟發和教育,學習其精神、吸取其力量,為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文化精神的根基。
2、抓住關鍵詞句品讀感悟、提高閱讀實效。先哲前賢的故事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與生命的色彩,是后人成長的營養和學習的楷模。文章正是通過具體描述孔子學琴時的語言、動作、神態,生動地表現孔子勤學苦練、精益求精、不斷進取的優秀品質,這是教材的中心、也是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體驗、結合上下文、借助工具書等理解關鍵詞語的意思,如抓住孔子練琴的動作,理解“畢恭畢敬”,感悟孔子學琴時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抓住孔子的語言、神態,將孔子的四句話集中呈現在學生面前,通過反復對比朗讀,體會孔子虛心好學、嚴格要求、不斷追求新的目標的學習品質。又比如,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品讀師襄聽琴的感受,通過理解“如醉如癡”等詞語的意思,激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感受孔子琴聲的美妙,領會側面描寫的作用等。
總之,在教學中,處處以學生為主體,不斷引導學生在讀中想,在讀中悟,感悟語言的同時積累語言,全面提高其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