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給予是快樂的說課稿范文(精選3篇)
四年級語文給予是快樂的說課稿范文 篇1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記敘文,記敘了保羅在圣誕節之夜與一個小男孩在短暫的接觸中,由誤解到理解的變化過程,提示了“給予是快樂的”這一人生哲理。
課文共分13自然段,可分為3大段。
第一段,保羅以為小男孩自己想得到新車,結果錯了。
第二段,寫保羅以為小男孩想坐車炫耀自己,又錯了。
第三段,寫保羅與小男孩兄弟倆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并懂得了“給予是快樂的”這一道理。
課文篇幅短小,結構緊湊,很適于學生朗讀、復述;文中小男孩面對新車的種種表現和保羅由此產生的心理變化交替敘述,使故事情節一波三折,引人入勝,很容易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文章結尾點題,提示中心的寫法既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又易于學生遷移運用,教師在教學時要發揮教材的這些優勢。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能聯系全文、掌握表現中心思想的.句子的含義。
4、憑借課文的具體語言材料,獲得“給予是快樂”的真切感受,激發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思想情操。
【教學重點、難點】
從小男孩的言語行為體會小男孩的心理活動,理解保羅的心理感受。
【設計思路】
根據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去探究文本內容。
重在指導學生讀通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段落結構,弄清文章中三個人物之間的關系。圍繞“(誰)把(什么)給予(誰)?”這個句式,讓學生練習說話,說說課文中人物之間的關系。再引導學生細讀課文:保羅開始以為能得到一輛新車是十分快樂的事,后來在小男孩的影響下,感悟到“給予是快樂的”。從而讓學生懂得在生活中也應該學會給予,不應一味的索取,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到這樣的一個大教室,和這么多老師一起學習,你們的心情怎樣?(生:答)我想問問同學們,在生活中,你有過快樂的經歷嗎?你能用一句話說說自己在什么時候快樂過?(學生說)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課文《給予是快樂的》,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一遍。誰知道“給予”是什么意思?(學生說)
過渡:同學們理解得很好,我們都知道得到什么東西,往往是快樂的,可付出,給別人什么又怎么會是快樂的呢?你們想不想知道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呢?請大家打開課本,輕聲快速地讀讀課文,看看課文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要注意讀準字音,句子讀通順。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檢查讀文情況:
2、出示課件:學生自由讀熟,強調應注意的字。
3、指名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文中出現了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誰?
學生說后,教師板書:男孩保羅
三、精讀課文、探究情感
過渡:這篇課文主要以對話的形式出現的,那么保羅和男孩的對話部分也就是課文的重點。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有很多情節都十分出人意料,現在請同學生們默讀課文,用讀、思、圈、注的方法來讀課文,找出來并做好標記。
1、交流江報第一次意料之外的事是:小男孩聽說保羅的哥哥送保羅一輛車,保羅以為他會說想要一個這樣的哥哥,結果小男孩卻說“自己也能當這樣的哥哥”。
2、出示課件:你是說,這車是你哥哥給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錢?……男孩驚嘆地說:“哇!我希望……
指導分角色朗讀,要讀出驚訝、羨慕的語氣。
過渡:小男孩的回答出乎你們的意料嗎?這么小的孩子,不是想著自己得到什么禮物,而是為別人,真不一般呀。此時,保羅有什么反應?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讓我們來讀一讀6—11自然段。指名每人一自然段讀文。
3、思考:這一部分有哪些事情讓你覺得很意外嗎?
匯報第二次意料之外的事是:小男孩要把車停在家門口,保羅以為他要顯示一下,結果男孩背出了弟弟,并告訴他將來也送他這樣的車。
4、出示課件:
他指著保羅的車,說:“看見了嗎?……圣誕禮物了。”
指導朗讀:先自己練讀,體會出其中包含的情感,再指名讀。
過渡:聽了男孩的這番話,你有什么感想?保羅又會怎么想呢?你從哪看出來的?畫出有關的句子。
5、出示課件:
保羅的眼睛濕潤了。他下了車,把小弟弟抱進了車里。那個男孩眼睛里閃著喜悅的光芒,也坐了進去。他們三個人一起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
這個夜晚,保羅從內心里感受到,給予是令人快樂的。
齊讀這兩段(帶著感動讀)。
6、課件欣賞圖片(圣誕節前夜景色)。
看了圣誕節前夜的美景,你有什么感想?在這個夜晚誰是最難忘的呢?(板書:為人著想入非非)齊讀最后一句話。
7、理解題目與最后一段的關系(點明中心、揭示主題)。
四、總結升華
過渡:圣誕節前的夜晚是讓人難忘的,在這個特殊的夜晚,保羅他們一起體會著給予帶來的快樂。現在,讓我們再來體會一下他們快樂的原因吧!保羅的哥哥因為而感到快樂,保羅因為而感到快樂,小男孩因為而感到快樂。
(投影)
過渡:同學們,你們理解得非常精彩。那么你有過幫助別人而自己感到快樂的經歷嗎?
(投影)我也曾因為而感到快樂!
小結: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同時,也發生在我們的身上,給予是一種高尚的快樂。今天我向大家推薦一篇相關的文章,我們來共同閱讀體會。
五、拓展閱讀:
(投影)推薦篇目:《給,永遠比拿愉快》------蔣風(中國)
總結:(課件)幫助別人快樂自己!(《愛的奉獻》音樂起)同學們,今天我們在一起共同學習了這樣難忘的一課,大家通過讀書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表現得非常出色。實際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會不時地體會到這種給予的快樂,也許它就是一個關注的眼神,一只攙扶的手臂,一句關切的話語,一份慷慨的愛心……它也許是物質的,也許是精神的。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這樣給予、奉獻,我們的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六、板書設計:
24、給予是快樂的
男孩我希望
背弟弟
保羅:抱為人著想
四年級語文給予是快樂的說課稿范文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給予是快樂的》是九年義務教育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記敘文主要寫了保羅在圣誕節之夜與一個小男孩在短暫的接觸中,由誤解到理解的變化過程,揭示了"給予是快樂的"人生哲理。
全文共13自然段,第一段(1—5)寫保羅以為小男孩想得到新車,結果錯了。第二段(6—11)寫保羅以為小男孩想坐車炫耀自己,又錯了。第三段(12—13)寫保羅與小男孩度過難忘的夜晚,并懂得"給予是快樂的"道理。
本課語言文字比較樸實,內容比較淺顯,揭示的道理比較明顯。
(二)教學重點、難點
“獲得”與“給予”的矛盾化解、誤解到理解的變化過程、升華人物品質是教學重點。
(三)設計理念
突出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點,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由淺入深地引領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價值觀,從而走向精神的極高境界,給學生以心靈的震撼。
(四)教學目標
鑒于《語文課程標準》,按照三維立體的設計理念以及認知水平目標設定如下:
1、知識和能力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組詞。
2、過程與方法目標:(1)會用“炫耀”、“懂得”造句;(2)理解感悟課文。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憑借課文具體語言材料,獲得"給予是快樂的"的真切體驗,激發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精神。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的特點,我主要采用討論、探究、合作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朗讀等方法,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的中心。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共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學習生字新詞,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今天,我主要來談第二課時的教學。整節課的教學設計分四個環節:
1、激趣導入。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想要學習的要求,我打算引導學生來談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我預設孩子會說的無非是得到老師表揚,受到家長的禮物。這時,我總結大家在獲得的時候會感到很快樂,再提出課文中的保羅卻有另一種感受,他認為“給予是快樂的”出示課題,研讀課題,然后提出,“給予”意味著付出,失去,怎么還會快樂呢,這是怎么回事,引導學生自讀課文。進入第二個環節,初讀課文。
2、初讀課文,這個環節主要是對學生的預習情況作一個了解,對學生的餓認知水平摸個底。安排的內容是認讀理解生字詞。多種形式檢查朗讀。
3、學習課文。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主要有以下幾個環節:
(一)再讀課文
思考三個人物中給你印象最深,最令你感動的是誰?和你的小組成員討論一下。(指名說)這里預設學生會認為小男孩最令人感動,接著再問為什么呢,小男孩什么最令你感動?畫出最令你感動的句子。
(二)組織交流
圍繞學生覺得令人感動的地方進行重點教學,打算采用說理由,讀出感受,采取多種形式朗讀,個別讀,合作讀相互穿插,務必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感悟語言文字。
(三)激情渲染,感情升華
在這個環節打算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帶大家去看看圣誕節的晚上熱鬧的大街,歡樂的人們,美麗的櫥窗。讓學生在震撼中理解小弟弟的不幸和那天晚上的幸福,進而體會小男孩關愛弟弟,思想高尚,體會保羅真正懂得了給予是快樂的原因,解決課后問答“為什么這個夜晚對他們三個人來說都是難忘的”
(四)積累拓展
俗話說,情動而辭發是完美的閱讀過程,學到這兒學生自然有許多話想說,這個環節首先就讓學生來談談自己學完后的感受,現今語文的教學不能再向過去只圍繞書本來教學,而是應該有開闊的語文教學方式,這里我打算提供學生一些可以積累的東西,如:相關的名人名言,一首小詩,一些故事等等。
四、說作業安排
作業以超市自選的形式出現,讓學生任選2題來完成,這個設計是力求體現不同要求,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
(1)視自己的能力熟讀,講故事給朋友聽。
(2)喜歡寫作的同學用靈動的筆寫生活中"給予是快樂的"故事。
(3)搜集"給予是快樂的"故事閱讀。
總之,這節課是根據本年級學生的特點,讓他們在讀中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培養閱讀能力,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陶冶情操,為學生營造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
四年級語文給予是快樂的說課稿范文 篇3
說教材、目標、重點難點:
我說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九冊第二十四課《給予是快樂的》。課文講的是保羅在圣誕節前夜與一個小男孩在短促的接觸中,由誤解到理解的變化過程,揭示了“給予是快樂”的人生道理。課文篇幅短小,結構緊湊,很適合學生閱讀、復述;文中小男孩面對新車的種種表現和保羅產生的心里變化交替敘述,使故事情節一波三折,引人入勝,很容易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作為課文的切入點,作為學習全文的經緯。為此根據課程改革和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炫耀”、“懂得”造句。
3.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能聯系全文、掌握表現中心思想的句子的含義。
4.憑借課文的具體語言材料,獲得“給予是快樂”的真切感受,激發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思想情操。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抓住保羅兩次想錯了,體會他的心理變化,及抓住小男孩的言語行為,小男孩的心理活動,從中感受小男孩的優秀品質。
說設計理念:
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為此本節課我主要采用“疑問導讀法”,即以讀為經,以問為緯,抓住保羅兩次想錯了,錯在哪里這個大問題,引導學生讀、思、議、辯結合,營造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氛圍,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達到“無為而治”的教學境界。
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質疑定標:
首先我們做個游戲,做“笑”的游戲。(大笑、微笑、笑瞇瞇等)與高興相近的詞語有哪些?板書:快樂,你什么時候會快樂的?可是我們今天來學習一篇課文,作者得出了這樣的感受,板書完整課題:給予是快樂的。指導學生讀準字音。其中“給”讀“ji”。其次讓學生說說對于課題的理解,即“給予”這里是指能夠幫助別人,為別人付出勞動,作出貢獻。“給予是快樂的”就是助人為樂的意思。最后讓學生就課題質疑,可能會提出以下問題:誰給予誰?在怎樣的情況下給予的?給予了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從好的問題中小結發現的方法,即針對問題提問時,要抓住關鍵詞“給予”進行思考。根據學生提的問題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文本自主閱讀狀態。
二、整體感知,讀中悟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讀書,然后在全班交流“通過讀書,你都讀懂了剛才提的哪些問題,讓學生初步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解讀,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地交流讀書體會。然后根據“保羅想錯了幾次”這個問題,引導學生理清文章層次,檢查學生讀書情況,并由此引導學生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研析設問,精讀感悟:
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為此在這一環節,我抓住了“保羅兩次想錯了,錯在哪里”這個大問題,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在讀中感悟、體會。具體教學步驟是這樣的:
首先,學習保羅第一次想錯的部分:
1.文中哪些部分是寫了保羅第一次想錯了呢?
讀課文,找出文中的句子。指名讀讀句子,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保羅為什么想錯了
2.保羅剛開始認為自己的想法有錯嗎?從哪些詞句中反映出來的?
學生找句子,出示:保羅當然知道他希望什么,他會希望也有他一個這樣的哥哥。
引導學生抓住“當然”一詞體會保羅相信自己的想法沒有錯。
提問:保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呢?(因為保羅自己就是認為得到是快樂的)、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保羅對自己的想法堅定不移的語氣。
3.盡管保羅對自己的想法堅定不移,但他的確想錯了,小男孩是怎么想的呢?
指名讀小男孩的話,根據學生的朗讀,讓學生說說自己為什么要這樣讀,你的體會是什么。緊接著,教師改換句式出示:我希望我將來也能像你哥哥那樣……”
讓學生補充完小男孩的話。(借助于文本,讓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想像了,又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
最后讓學生說說,從小男孩的話中體會到什么?并指導讀好這段話。
第二、引導學生學習第二次錯:
1.像學習第一次一樣,先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保羅第二次錯在哪里?并相機出示句子(小男孩的話)。讓學生抓住這兩句話談談體會,并指導學生讀出激動、興奮的語氣。
2.聽了小男孩的話,保羅再次發現自己錯了,這時他會想些什么?
3.教師總結引導過渡:正是由于小男孩的話打動了保羅,所以保羅引讀第十二小節:在這美好的夜晚,車里的三個人會各自想些什么?說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形成積淀:
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課文對于指導學生做人有著深遠的影響,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在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美的同時,使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為此,在文章結尾,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填空題:
保羅的哥哥因為而感到快樂,保羅因為而感到快樂,小男孩因為感到快樂。并延伸到學生實際,再出示填空:
我也曾因為而感到快樂。這一填空題,既總結了全文,使學習課文又回歸到了整體,并給開始就題目展開的質疑有了一個交待。
另外,為了把課內課外有機結合,適當拓展學習資源,拓展學習渠道,我還布置了課外閱讀作業:讀讀蔣風的《給,永遠比拿愉快》,屠格涅夫的《乞丐》,林潤翰的《感恩之心》。
說板書:
給予是快樂的
一輛新車
保羅小男孩
驚訝(不是)獲取(而是)給予
又錯了(不是)炫耀(而是)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