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歷史說課稿(通用2篇)
七年級下冊歷史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內容。《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說,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
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學習,了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采用多媒體展示影視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系。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教學重點:貞觀之治
【依據】唐朝是我國歷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 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發展,符合歷史發展潮流,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基礎。因此,學生重點掌握這一內容有利于后面的學習和對整個唐朝歷史的認識。以及這一時期我國文化在當時乃至現在世界特別是亞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教學難點:對唐太宗的正確評價
【依據】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根據時代背景,實事求是的評價一位歷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難,他們往往會帶著感情 色彩,單純的從“好”和“壞”出發,不能客觀的分析,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
說教法:
課堂是師生互動的雙邊教學的共同體,應將學生置于一種開放、主動、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中,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索,發展的空間與機會。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主要采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說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強,思維活躍,但知識積累較少,所以,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自主獲取信息。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同時,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說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通過課件演示,增加歷史學習的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課堂氣氛。
課件演示:《武則天》的影視劇照
師:“影視劇里的武則天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們所熟悉的武則天是怎樣的一位皇帝?”
【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一、女皇武則天
1、在課前談話基礎上展示武則天畫像,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歷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為什么如此評價?
3、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教師走入學生當中了解情況并指導。
4、引導學生概括武則天的政績: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5、教師簡評并銜接新知識: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柏懹^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統治時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治世局面呢?由此進入第二目的學習。
二、貞觀之治
1、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問題:
。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
。2)你知道什么是“貞觀之治”嗎?
。3)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再推選發言人全班交流。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走入學生當中了解閱讀情況并進行指導。
3、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四個方面:
A、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多媒體展示文獻資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生思考這段話的含義。
教師小結: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蕩,親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為鑒,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到君民關系有如舟水,貞觀年間的許多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開明 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的治國政策,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政治上合并州縣減輕人民負擔。
通過歷史故事,學生明白“成有勤儉,敗由奢”的道理。
教師簡述:這些開明的治國政策,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
C、唐太宗善于任賢納諫
見賢思齊:在唐太宗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他虛心接受他人意見的優點,生活中,你們有沒有因接受他人正確意見而受益非淺呢?請舉例說明。(讓學生說身邊的事情,可以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同時也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簡述:唐太宗以其氣度贏得賢才諫臣的支持,保證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對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樣的道理,生活中,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見,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
4、治世局面的形成
多媒體展示兩段資料:
“(貞觀初期)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
——《貞觀政要·納諫》
“(經過唐太宗一段統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歸鄉里,米斗不過三四線,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于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赍糧,取給于道路焉!
——《資治通鑒》
學生討論兩段資料的含義,對比說明唐太宗治國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5、學生歸納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開明的政策外,還有哪些原因?
。ㄔO此問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為下一步學生學習唐朝歷史作鋪墊。)
學生觀察敦煌壁畫“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認識到治世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
師:正是唐太宗實行的一系列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才使得唐朝開始富強,你是如何來看待唐太宗的統治呢?
三、試評價唐太宗的統治。
提出問題:“通過學習,唐太宗給你們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說說你們的想法。”
四、教師小結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的開明 思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到武則天統治時期,仍然繼續唐太宗的政策,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難怪郭沫若先生評價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五、課后探究
本課重點是“貞觀之治”主要人物放在了唐太宗身上,對武則天的學習與探究相對不多,無法滿足學生對武則天強烈的好奇心,所以,課后布置一道探究題給學生。
出示圖片:無字碑。武則天留了一塊無字碑給后人,她認為她的千秋功過應由后人評說,你怎么看?
六、板書設計
女皇武則天
1、政績:“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2、原因:
。1)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2)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貞觀之治
1、原因:
。1)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2)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3)唐太宗善于任賢納諫
。4)廣大勞動人民的努力
2、內容: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
政治上合并州縣減輕人民負擔。
3、影響: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礎。
七年級下冊歷史說課稿 篇2
一、分析教材,確定重點
1、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縱觀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了隋唐、宋元、明清的歷史,以時間進程為線,分時期描述,各主題前后相承、緊密相聯。
《成吉思汗與忽必烈》是第七學習主題第四課的教學內容。本課從政治上看:呈現了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強大而統一的政權——元朝,它是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從經濟上看:它上承唐宋,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它又下啟明清,將繁盛傳承到明朝、清朝,直到清朝中后期中國社會才呈現衰敗之勢。從民族關系上看:元朝民族進一步融合,回族形成,它為民族關系的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局面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從歷史人物角度看:成吉思汗被譽為世界100位有影響力人物之一,忽必烈是中國封建歷史杰出帝王之一?傊,本課承上啟下,有助于學生從多角度整體把握歷史發展脈絡。
2、教材的編寫特點和設計意圖
本課有三個子目。首先教材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背景、過程和統一后的情景。同時輔以“寫寫”“想想”等語言,激發學生興趣。接著,教材以大量文筆、圖片展示“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統一中國”的過程、舉措和影響,并輔以“讀讀”“看看”“說說”等指示性語言加強知識的掌握和觀察分析能力的提升。最后,教材簡要展現了民族關系發展的原因和表現。
從知識層面講,本課涉及解王朝興衰更替、國家統一、政權鞏固、民族發展、歷史人物等重大內容的過程,有一定的深難度。從過程和方法層面講,本課是一個感知歷史現象到歸納歷史知識,從歸納歷史知識到認識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過程。
3、教學重點的確定
綜合上述教材分析,學生要在一堂課內多角度、完整全面的掌握理解困難很大。因此,我結合教材和《歷史課程標準》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取舍和重組,并在對比同單元歷史人物的基礎上確立了緊扣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兩個歷史人物為核心的學習主線,以使學生明確學習中心。同時結合《課標》的要求確立以評價歷史人物忽必烈為學習的重點。
二、分析學情,確定難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正確分析學生情況,是學案設計的基礎,是新課程理念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
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具備了自主閱讀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但七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還在發展中,在歸納、分析、判斷、評述等邏輯性較強的問題上,存在較大難度。因此我確立了以客觀、公正的“評價歷史人物——忽必烈”為基石,推廣到明確歷史人物評價的方法和原則為教學難點,這也是本課的落腳點。在教學環節的設計時,本著符合學生心理特征,遵循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形象到抽象,呈階梯狀的學習進程以突破難點。
三、依據課標、教材和學情分析制定學習目標
1、知識技能:說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的史實,記住忽必烈建立元朝,統一中國的時間。列舉忽必烈的治國措施。說出元朝民族關系發展的表現。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忽必烈統一中國的意義的辯析,培養學生多角度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通過忽必烈歷史功過的評析,使學生掌握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的的基本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蒙古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他們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形成正確的民族觀。認識元朝的統一促進民族融合,社會發展,是歷史的進步。
四、圍繞目標,設計學習方式、教學方式
1、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本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教學理念,以學案導學為核心,采取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自主閱讀、思考、探究),它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得知識,探索新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自主學習也是合作學習的前提,只有充分的自主,才能更好的合作。合作學習(交流分享、講解評析)有助于培養學生善于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的能力,樹造樂于交流分享心得的品質。同時,學生在探討分享中易于激蕩思維,拓展視野,從而更全面深入地分析歷史現象,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2、教學方式——組織、指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的領路人,因此教師的角色以組織、指導學生為主。
。1)教師的組織方式:施以各種方式提醒學生,以維護課堂的紀律;組織學生學習活動的語言簡潔、具體、明確,具可操作性;評價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及時,富有激情,并對優秀小組加分,以激發學習熱情。
(2)教師的指導方式:通過讀書指導法促成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歸納分析法幫組學生掌握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通過啟發式提問、談話法開啟學生思維,引領學生學會運用歷史的眼光評析歷史現象、歷史人物。
在歷史課的教學中,教與學是相互聯系影響的,學案為師生的教與學搭建起了互動的橋梁,營造了成長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