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初中說課稿范文(精選7篇)
精選初中說課稿范文 篇1
一、說教材
(一)對教材的理解
《鄉愁》是語文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詩歌。本單元是一個現代詩單元,要求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體會其中豐富的想像,優美的意境和詩人抒發的真摯的感情。鄉愁作為人類普遍的一種情結,是詩歌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文學留下了許多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鄉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長動人的一曲,因為他抒寫的不是一般的游子思鄉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峽阻隔而產生的對大陸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詩人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層層推進,生動形象地抒發了鄉關之思,故國之戀。全詩構思精巧,復沓手法以及疊音詞的運用更增添了詩的音韻美。
(二)目標的設定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作者其人及寫作背景,準確理解這首詩的主題。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欣賞、分析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崇高感情。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特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本詩運用獨創的詩歌形象,表現主題的特點。
二、說教法
1、情景教學法。
創設情景導入,激發情感,營造氣氛。
2、誦讀法。
鑒賞詩歌的第一步就是讀。“三分詩七分讀”,教學中,教師采用配樂朗讀,學生練讀,到交替運用輪讀、個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蘊。
3、寫作訓練法。
本詩中的四個形象組成了四幅不同的畫面,通過想景悟情,讓學生用散文的語言來改寫,從而將飄渺抽象難以捕捉的鄉思愁緒變得具體可感。
三、說學法。
1、誦讀法。詩歌的鑒賞離不開朗讀,通過反復朗讀,品味詩歌內容,領悟詩歌的主題。即誦讀——想象——悟情。
2、想景悟情法。學會展開想象與聯想,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培養審美情趣。
四、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
(同時播放《天凈沙·秋思》的畫面,《思鄉曲》作為背景音樂。)導入語:“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的一首秋思,道出了多少游子凄涼斷腸的鄉愁,是啊,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無論你走得多遠,但總猶如風箏一樣,有一根用眷眷愛心織成的線緊緊握在母親手中。你的根是在故園的井土之中,故園暫不能還,便滋生了那寶馬香車也載不了的鄉愁!鄉愁啊鄉愁,你是什么摸樣?為什么千百年來人們想起你總是心驚魄動,總是淚水漣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板書),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如煙如霧的鄉愁世界。(聲畫結合,目的是塑造氛圍讓學生盡快的入情入境。)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配樂范讀。要求:感受詩的感情基調,體會詩中蘊涵的感情。
2、生試讀一遍,讓生指出在朗讀此詩時應把握的朗讀技巧。
展示朗讀要求:1、讀出節奏;2、讀出重音語速(舒緩),語調(深沉),感情(真摯),節奏(多停頓,不宜讀長句),
播放《鄉愁》視頻朗讀。讓學生自由練讀2-3遍,抽查個讀,師簡評。指導學生讀出節奏,停頓,重音。
(三)解讀詩歌。
1、想景捂情。
過渡語:古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鄉愁本來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詩中作者用什么事物來形象寫出。學生討論回答: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創設意象是詩歌中經常用到的創作手法,抓住詩作中的意象來感悟詩歌是詩歌學習的一種方法,那么如何來感悟呢?展示:
詩是精當含蓄的藝術,我們不能僅停留在這四項事物上,要知道“一切景語皆情語”,更應該透過這些形象的事物來想象在何時、在何地、何人在做什么事,這樣特定的氛圍中流露出怎么的情感。請同學們就其中一節進行想象,從而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
就第一小節,“郵票”作了個展開想象的范例。展示:
郵票,可以想象在一個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學的少年思念母親,但是路途遙遠隔著萬水千山不能回到她的身邊。只有在昏黃的燈下把這份依戀和思念傾注在信箋間,再小心翼翼地貼上這小小的郵票。因為只有它可讓自己的心兒飛越萬水千山,李白是“我寄愁心于明月”,小作者只能“唯寄愁心于郵票”。他仿佛又想到離家時媽媽送他到小村外,關心的話兒說不完,那溫馨的春風多像母親慈祥的愛撫,那三月的陽光多像母親眷眷的愛心,那風中依依的柳條多像母親那不舍的深情。真是郵票小小,深情依依。
下面大家展示想象,仿照范例也行,自由發揮也可以,一個人獨立完成也行,三兩個同學完成也可以,把你的想象傾注于筆端。寫過之后,讓學生前后互評,推舉寫的.好的在全班朗讀。
2、歸納四種鄉愁,展示: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對母親的思念:長大后——船票,夫妻分離,對妻子的依戀:后來——墳墓,母子死別,對母親的追念:現在——海峽,游子與大陸的分離,對故土的眷戀。
3、最后一小節與前三小節在情感的抒發上有什么不同和聯系?
學生討論回答。師展示:
個人思鄉之情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真是一首懷鄉詩,滿腔故園情。
(四)回顧寫作背景及作者并且與當前政治形式結合,滲透愛國教育。
精選初中說課稿范文 篇2
一、教材分析:
杠桿是一種重要的簡單機械,與生產生活聯系緊密,體現了物理的課程改革中從生活走進物理的要求,并且之前我們學習過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識,本節內容也是前面力學內容的延續,是學習滑輪和滑輪組等知識的基礎,是力學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學好這部分知識具有重要意義。
教材重難點分析:
1、由于同學們對杠桿的認識和杠桿平衡條件的了解是后續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使用杠桿的重要知識儲備,因此作為本節內容的重點。
2、另外對于力臂的認識和理解比較抽象,對于三類杠桿的區分稍顯困難,因此可作為本節內容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生活中的杠桿十分熟悉,有一定的使用杠桿的經驗,對杠桿省力的印象比較深刻,但是對于使用費力杠桿的原因不明確,所以學生對杠桿的認識是感性的,是膚淺、片面,甚至錯誤的,追其根本是杠桿使用中遵循的規律是未知,所以杠桿平衡條件是學生學習的重點。
學生通過有關力的知識的學習,對力的知識、物體運動與力的關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另外,學生已學會了天平的調節,這些都為學習本節做好鋪墊。學生對為什么學習力臂、為什么要探究杠桿平衡條件還存在疑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設置出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布置合適的任務,鼓勵積極地去觀察、討論、猜想、探究,從中歸納出杠桿的特征及平衡條件。
三、教學目標: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物理新課標》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及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我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知道什么是杠桿和什么是杠桿的支點,受到的動力和阻力,能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杠桿;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能確定動力臂和阻力臂;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能用來解決簡單的問題。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抽象概括力和創造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
3、德育目標: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教法與學法:
通過對教學目標及學生認知情況的認真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法和學法。
結合幾種杠桿受力平衡的圖示實例講述杠桿、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的內涵,易于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概念;引導學生畫動力臂和阻力臂,能突破本節的教學難點。顯然教上述概念時適宜采用觀察法和講練法。教杠桿平衡原理時,采用引導發現法能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能卓有成效的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因此,把發現法作為一種學法進行滲透是可行的。五、教學過程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我準備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
課題引入:課件展示生活中常見的羊角錘、核桃鉗、鑷子等,引入簡單機械的認識。教師以復雜機器都是由一些簡單機械組成的為話題,提出質疑,引出本章課題。然后指導學生觀察用幻燈片放出的幾種杠桿,讓學生找出幾種杠桿的共同特征,建立杠桿概念,引出本節課題——杠桿,使杠桿概念的建立與課題的引入并行。
力臂概念的建立:
初中物理教學中“力臂”概念,歷來都被物理教師看作是一個難點,“力臂”作為教材內容的呈現,只是單單給定了物理概念,而后面我們所探究的杠桿平衡條件實驗中,為了方便地從有刻度的杠桿上直接讀取力臂大小,都是將杠桿調至水平位置后,杠桿左右添加鉤碼,使杠桿達到平衡狀態。這種特殊情況下的教學,使學生獲得清晰的力臂表象,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了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就是力臂的定勢思維。因而“先入為主”在以后畫力臂等有關問題中常常出現失誤。如何突破這個難點,我也做過思考,嘗試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建立人從公路外一點上公路的“最近走徑”模型。
如圖1所示,a為一條公路,A為公路外一點上的人,想上公路的最小距離為,建立模型。關于這一生活經驗都是學生所具備的常識。將這一知識與杠桿知識有機結合賦予新的意義。如圖2所示,將力的作用線b類比為公路a,支點O類比為公路外一點A,力臂OC類比為上公路的最小距離。這樣將尋找力臂的問題轉化為上公路時最短距離的走徑問題。實踐證明,建立這樣的模型進行教學,學生在較復雜形變的杠桿中能夠準確地作出力臂的圖示。
在教師完成上述概念的建立之后,引導學生畫出幻燈片所示的幾幅圖的動力臂和阻力臂,進行訓練強化,基于前面的觀察,針對杠桿的形狀,支點的位置進行總結,防止學生形成消極的心理定勢。進行上述內容,遵循創設物理環境,突出觀察實驗的原則,在學生通過觀察教師創設的物理圖景而形成表象的基礎上建立物理概念,能夠加深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杠桿平衡條件的探索與應用杠桿平衡條件是本節的重點內容也作為滑輪學習的基礎,在教學處理過程中,首先演示杠桿在水平位置的靜態平衡,引出杠桿的平衡概念。讓學生,依據教師的形象點撥,找出影響杠桿平衡的四個因素,然后質疑:杠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間有什么關系?之后引導學生做探究實驗。這樣進行引導,能激起學生探索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索的目的性,對學生的探索具有導向作用。學生分組探究杠桿平衡問題,對記錄的實驗數據進行整理,通過對比,綜合和概括,總結出杠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間的關系,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匯報實驗結果,正確的給予肯定,不完善的進行補充,并引導學生寫出杠桿平衡條件公式。由一組實驗數據引發的思考
這是學生測量的一組數據,在得出實驗的階段學生就產生了上述的疑惑,到底是哪個結論正確呢?
有些同學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后,比較迷茫,但是當教師將他的問題對全班同學提出之后,有些同學自告奮勇的幫他解決了。
同學方法:首先將杠桿調制水平平衡。然后在杠桿左側掛一定數量的鉤碼,用彈簧測力計分別豎直拉動杠桿右側的每個拉環,使杠桿在水平位置靜止,在阻力和阻力臂不變的情況下,分析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間的關系,就不會得到阻力+阻力臂=動力+動力臂這個錯誤的實驗結論,最終也正式探究出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乘x動力臂=阻力x阻力臂。另外教師針對此次錯誤結論進行分析歸納,啟迪同學們,必須進行多次測量才能保證實驗結論的準確性,在進行物理實驗當中,遇到需要自己給出數據進行實驗時,不能取特殊值,這樣不利于普遍規律的.得出,另外尤其需要注意的一點,在物理當中,不同的物理量是不能相加的。
依據杠桿的平衡原理,教師提出新的問題,根據力臂的關系能不能分析出動力和阻力的關系?這次采用小組合作的模式,充分開發學生的思維,并且這樣也可適時的活躍課堂的氛圍,使每個同學都能充分的開動腦筋,更加符合高效課堂的標準。討論完成之后,匯報成果,并舉出生活中的實例,從物理走向生活。
五、課堂小結
在進行完實驗探究之后,為了保證課堂的學習質量,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小結。
小結由動畫組成,首先讓學生觀看動畫,教師提問由動畫學生可以找到與本節課有關的知識是什么?學生自然想到杠桿的定義——圍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之后讓學生從動畫中找出杠桿的五要素,再次提問,杠桿不平衡,那么如何使它平衡呢,學生自然就想到杠桿的平衡條件,最后教師舉出幾種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從中找到三類杠桿。這樣的設計符合本節的學習理念,能使學生將本節的知識形成體系,在頭腦中建立清晰的知識脈絡,為后面的習題處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且,以動畫的形式進行層層推進,更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清晰的思維表象,形成深刻的印象,更加難以忘懷。
堂清及作業處理為了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挑選了以下五道題目。第一題中考察學生對三類杠桿的分類,題目較為簡單,由于小結中最后處理三類杠桿,這樣的設計更容易讓學生獲得知識的滿足感。
第三題重點考察學生對于本課難點力臂的把握,并且在畫力臂中穿插考察學生對五要素中支點的理解,從更廣范圍可以反饋教師的教學效果。這樣的設計層層遞進,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最后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形成體系,培養了學生系統分析能力,通過反饋,最終也使教師從學生身上找到自身的不足與需要改進之處。
總之,我在設計本節課時,本著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基礎,將本節課中,復雜問題簡單化,將簡單問題理想化,將理想問題模型化,將模型問題具體化的設計思路,本著以高校課堂為依托,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有效,愛上物理,愛上學習。最后,可以提出一些新的問題,留給學生一些思考的空間,若將學生比喻成客人,那么留有余味,自然客盈門。
精選初中說課稿范文 篇3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
一、說教材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九年級思品第五課《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第二框內容。全課包括兩框內容,第一框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薪火相傳的傳統美德。中華文化包括傳統美德,民族的精神是中華文化精髓。本框主要讓學生了解民族精神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及其發展,感悟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領導各國人民對民族精神豐富和發展,自覺成為民族精神傳播者、弘揚者和繼承者。這一內容在思品課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九年級思品課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說學情
隨著對外開放的加深,世界各國文化對我們的青少年學生產生越來越多的影響,一些學生出現了崇洋媚外的現象,吃洋食、看洋劇、穿洋服、追洋星的風氣日盛。有些學生從小嬌生慣養,養成了好吃、懶做的習慣。這些對青少年學生的成長非常不利。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崇高使命,開展正面的民族精神教育,利用榜樣的帶動力和示范作用,切實培養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說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探討,感悟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培養愛國熱情,激發學生積極做民族精神的弘揚者、傳播者和建設者。
2、知識目標:
①知道民族精神的內容和核心;②明確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魂,必須要弘揚;
③認識民族精神的作用;④感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對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⑤學會自覺做民族精神的傳播者繼承者弘揚者。
3、能力目標:能夠理解弘揚民族精神的積極意義;學會運用民族精神的內容特別是核心內容評價人物或事件。
四、說重、難點
重點:①民族精神的內涵;②民族精神的作用;③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展。
難點:民族與時俱進的特點或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
五、說教法、學法
把傳統的講授方式與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結合起來,精選歷史圖片讓學生在觀察、討論中自主探究民族精神的內涵、作用及其在各個時期的表現,從而認識和理解民族精神的內涵、作用、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特點。巧設情景,引發興趣與討論,激勵學生聯系學習生活實際探索弘揚民族精神的途徑與方法。
六、說教學程序
(一)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1、播放《紅軍長征》動畫
2、教師導入新課
(二)師生互動、學習新知
1、放幻燈片,看圖片討論其表現出來的精神,并綜合四幅圖的共同主題(可分組進行討論,各組代表說出一個詞語,然后學生據說說出共同主題)
①學生代表發言,
②點播江總理圖片,教師朗誦后,學生齊聲朗讀民族精神
③播放幻燈片,學生思考,并試完成表中填空。加深對民族精神的認識。
2、學生填表并觀看反映面對自然災害和外敵入侵的幻燈片,引入對民族精神地位與作用的思考(提示讓學生讀課文P69最下面段,自己找出答案)
①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
②是民族文化精髓,是民族魂,是中華民族生命機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地位)
③是戰勝強敵與困難的不竭力量之源。
3、學生研讀P70中間段和P71中段,播放幻燈片,引導學生了解民族的精神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后的突出體現以及改革開放注入了民族精神新內涵,從而認識民族精神發展。
①在新民主義時期: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
②新中國成立后: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搶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
③改革開放時期:注入新素質如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開拓精神等。
4、設置情景,展開討論
情景一:某男生特別喜歡韓國明星演員,在穿著打扮上韓化,甚至走路時也學著貓步化。
情景二:在早餐時,該同學將又白又香的饅頭丟了去買“高級零食”。
情景三:上課時,這個同學常常趴到課桌上睡覺。
情景四:一個穿著樸實的女生撿到200元錢后,讓老師幫助找到失主并原物歸還。
討論: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我們中學生該怎么做?
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不斷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內容。
②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從學習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培養勤勞、勇敢、創新等精神,養成艱苦奮斗的好習慣。
③要善于辨識各種落后的文化和腐朽文化,并自覺加以抵制;
④青少年要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共同譜寫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三)深入實踐、鞏固提高
1、教師導入實踐,開展知識競賽,豐富學生的知識,再認知民族精神
2、鼓勵學生設計標語,提高學生自我表述民族精神的能力
3、分析案例,提高學生的審題及歸納能力
4、引導學生聯系自身實際,暢談弘揚民族精神的具體做法(學生暢談后放答案)
(四)調動情感、結束新課,教師朗誦結束語,緊接著播放《學習雷鋒》的動畫
七、說板書設計(略)
八、說效果預測:
既引導學生讀書,有指導學生看畫,用多媒體影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分組學習討論,且聯系學生實際,讓學生內心震撼,產生共鳴。注重知識落實和重點的突破,切用填表,問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得到實際訓練,因而效果會不錯的。
精選初中說課稿范文 篇4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慣性現象》是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四章第六節《慣性慣性定律》的第一課時內容,本節的學習為后面學習慣性定律起著重要的鋪墊作用。因此,雖然內容相對簡單,但對于慣性定律的理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在多媒體演示實驗和學生自主實驗中,通過有趣的慣性現象,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求知欲;并培養學生有重點地觀察實驗現象,和準確按照實驗要求進行操作的能力。在對慣性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討論和解釋時,糾正學生對慣性概念可能存在的一些錯誤認識,加強學生使用物理語言的規范性和準確性,從而達到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本節課的重點是對慣性概念的理解和運用,難點在理解慣性是物體本身固有的一種屬性。
四、教法
物理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基于本節課的特點,應著重采用實驗與討論的.教學方法。即:通過對慣性現象的觀察、分析和討論,加深學生對慣性概念的理解,從而達到會用慣性概念解釋現象的目的。
五、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為上這節課作鋪墊,我提前一周讓學生以慣性為題出了一期黑板報,使學生對慣性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起到預習的效果,在接受這節課的知識時不會感覺太過生硬。在慣性概念和對慣性現象的解釋方法的得出中,采用了學生自主分析、討論、歸納的方法,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其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程序及設想
1、由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解釋過程。在實際情況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對于本課教學中的演示實驗和學生活動,都采用先猜測,后實驗,再分析解釋的方法,使學生思維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利于知識的不斷鞏固和理解。
2、分析實例。我們在分析實例時,不僅在于怎樣解釋現象,更在于為什么這樣解釋現象,而及時對解題方法進行概括,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對鐵鍬鏟沙的現象分析中,按照這樣的步驟來解釋:沙子開始和鐵鍬一同運動,當鐵鍬在外力作用下突然停止運動時,沙子由于具有慣性,仍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所以脫離鐵鍬飛了出去。在具體事例的分析中,通過對學生語言的規范,進一步加深他們對慣性概念的理解,并鍛煉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3、能力訓練。
通過活動卡上的練習,使學生能鞏固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4、總結結論,強化認識。
知識性內容的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化為學生的素質;解題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并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5、板書(略)。
6、布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精選初中說課稿范文 篇5
一、設計理念
堅持以“健康第一、學子為主體”的指導思想,以新課標理念為依據,在體育教學中,充分發揮學子的主體作用,培養學子的創新意識和自我鍛煉意識,營造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使學子主動獲取知識,創設學子主體的學本課堂,逐步學習和掌握知識,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單元主教材內容是耐久跑,其完整技術一般包括: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終點沖刺等三個部分,其中途中跑包括直道和彎道。但由于跑的距離不同,所采用的技術也不同,而且還有全程跑的體力合理分配或者正式比賽中戰術運用等,所以既要講究動作的實際結果,更要節省體力。對于耐力跑的各個技術過程,始終要貫徹:動作輕松、自然,幅度較小;重心高且平穩;跑的節奏感要強,跑速要控制,全程計劃分配體力,呼吸要有一定的節奏和深度。
耐久跑的鍛煉價值在于能有效地發展學子的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心肺功能,對培養學子克服困難,頑強拼博,積極進取和抗挫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三、學情分析
我校初二段班級學子的耐力素質整體一般,且兩極差異較大,更有部分同學感到耐久跑枯燥乏味,又特別累,不愿練習,學子中的本位主義比較突出,集體觀念、合作意識淡薄,自控能力差。如果僅僅是以枯燥的耐久跑作為課的主線部分,那么很可能就會引起學子的反感和無趣的心理。根據以上情況,本單元結合學校特色,以素質教育為切入點,結合耐久跑的基本技術的學習,創設了一節以《校園定向》為主題,以定向跑為主線,以耐久跑技術為載體的耐久跑課。通過歡樂、緊張、激情、有序的教學情境,激發學子對耐久跑的學習興趣,消除學子對耐久跑的畏懼心理,讓學子在快樂中學習,在游戲中增長知識,在實踐中學會自我調控,在競爭中體會團結合作。
四、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耐久跑教學,讓學子學會耐久跑的基本技術,并使之成為自己的愛好,從而提高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能力。
2、技能目標:通過教學,學子知道極點概念,初步了解自己的跑步呼吸節奏,知道定向耐久跑的樂趣積極參與練習,提高跑的耐力素質。
3、情感目標:通過教學,培養學子對耐久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子善于觀察、積極思考和自我評價能力,在相互學習中不斷培養學子的信心、耐心、樂于接納別人的意見,提高合作學意識,感受體育課的樂趣。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途中跑中的呼吸節奏與跑步姿勢
難點:克服“極點”的
六、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學方法采用設置情景、講解示范、提示、設置疑問、分組練習、自評互評,自我監督等方法引導學子進行練習,音樂、文字提示,學習評價記錄夾等方法促進學子進行自主練習。
七、安全措施:
1、落實體育課堂常規,上課時一定告訴學子,不能帶尖銳物品,如:小刀、鑰匙、胸針等。
2、加強學子自我保護意識,嚴格遵守上課紀律。
3、嚴禁學子上課互相打鬧。
4、強調學子準備活動活動到位
精選初中說課稿范文 篇6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資源管理器》是河大版初中信息技術第一冊第二章基本操作第5節資源管理器一節。
一、教材與教學目標分析:
1、說內容:
本節知識層面的內容有計算機文件的概念,文件命名規則,文件夾的概念。技能操作層面的內容有資源管理器的啟動、界面、查看文件或文件夾,創建文件夾;文件或文件夾的復制、移動、刪除、重命名操作;回收站的使用;文件或文件夾的查找。
2、說地位:
本章做為初中信考范圍的四個章元之一,教材編排上把它放在前面,對以后學習WORD 、POWRRPOINT、EXCEL是個鋪墊,盡管這幾個單元是相對獨立。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掌握計算機知識技能第一步。就這節課而言,這一章的精華所在,是重中之重,考試必考的內容。
3、說重點、難點:
對于這一節無論是知識還是技能都是重點,都是中考范圍,所以必須下大力氣講好,學生要學扎實,一節課不夠,就要補一節課。對于起點、基礎不同的學生,難易不同。對于接觸計算機少的學生,操作是個大問題(尤其是鄉鎮中學的學生)。要針對學生實際,多輔導,多演示,手把手的教。
4、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理解計算機文件及文件夾的概念,文件的命名規則。
技能操作目標:資源管理器的啟動方法,文件及文件夾的復制、移動、刪除、重命名,以及回收站的使用。
情感價值觀目標:上課過程中對學生課堂紀律,愛護機房設備的教育。通過學生小組合作,互幫互學,培養學生團體合作,互相幫助的精神,及動手能力。培養學生探索新知識的興趣。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與教法、學法分析:
1、指導思想:
新課程改革更加突出以人為本、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調動學生興趣,主動學習,充揮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信息技術這門課的特點就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相對于幻燈片、FLASH、網頁制作來說,這一節的要求,更加注重基本操作掌握,不象以后幻燈片、FLASH、網頁制作那樣,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也是這些章節一直在中考操作題之外的原因。
2、課堂設計:
類似其它學科,我們課堂設計時,我們也可以有復習、引入、講解演示、學生練習、反饋環節。就這節的特點,我是這樣按排的:課前準備(調整機房設備)、知識講解、演示操作、學生練習、學習反饋五個環節。
課前準備:學生進入機房后,鎖定學生機,播放準備好的FLASH動畫,在學生觀看過程,檢查學生到位情況,學生機情況,排查故障,有故障及時調整防止影響課堂教學正常進行。播放動畫片目標,也會增進師生感情,提高學生上課的興趣。
知識講解:關掉FLASH動畫,保持學生機鎖定。引入要講的課題:我們知道書報是以紙為載體的,電腦中的信息,一篇文章、一段音樂、一幅畫、以及電腦運行的程序,這些信息是以什么形式存儲的?對,都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儲。文件可以分為文檔和程序兩類。我們在上節練習打字時保存過文檔,那時點菜單欄文件菜單另存為,在對話框中確定保存位置,然后在文件名框中起文件名,確定保存即可。文件起名時也很講究,有它的規則。比如文件名由兩部分構成,主文件名和擴展名,中間用英文的.間隔開。我們在上節課保存文件時輸入的就是主文件名,對于主文件名有一些限制,不能包括/、\、|、<、>、*、? 、: 、”這九個字符(在說時,要求學生在鍵盤上找這些字符位置,加深記憶),另外不能超過255個字符。一般擴展名是由程序給出的,或者是系統規定的。比如我們上節課打開的記事本,保存后,文件名被加上了個.txt擴展名;WORD會給它的文檔加.doc的擴展名,這樣你看到文件,雙擊時,系統會用相應的程序(記事本、word)打開它。
文件夾的概念。我們上學都背書包,帶文具盒用來裝東西的。在計算機中,人們通過創建文件夾來管理文件,文件夾就相當于存儲文件的書包或文具盒。
演示操作部分:
1、啟動資源管理器,對這開始菜單按鈕(網上鄰居、我的電腦、我的文檔)右擊,在彈出的快捷菜單中選擇資源管理器,確定即可。
2、介紹資源管理器界面,標題欄、菜單欄、左右兩個窗格。左窗格是樹形目錄樹形式,選中文件夾可以在右窗格顯示相應文件夾的內容。有的文件夾前面有“+”,單擊可打開,這是個包含子文件夾的文件夾。點擊“—”可以重新折疊上。
3、在E盤上建立如圖:
這一共4個文件夾,它們的包含是test一級文件夾,test2和test3是同屬于test的二級文件夾,test3是存在于test2中的三級文件夾。
(找一個同學幫忙操作。建立這個層次文件夾)在操作過程中強調創建文件夾要注意文件夾保存位置和文件名正確性,這也是學生易錯的地方。
小知識:同一個文件夾中不能出現同名的文件。
4、練習復制文件:在左窗格我的文檔選中需要復制的文件,右擊找復制,在左窗格中選中目標文件夾,比如E 盤新建的test文件夾,右擊在快捷菜單中選中粘貼即可。
5、練習移動文件:在左窗格我的文檔選中需要移動文件,右擊找剪切,在左窗格中選中目標文件夾,比如E 盤新建的test2文件夾,右擊在快捷菜單中選中粘貼即可。
6、練習重命名文件:在右窗格找到需要重命名的文件圖標,右擊在快捷菜單中選中重命名,輸入文件名即可。
7、練習刪除文件:在右窗格找到需要刪除的文件圖標,右擊在快捷菜單中選中刪除,確認即可。
8、對于文件夾的復制、移動、重命名、刪除操作同上。
小知識:對文件或文件夾的上述操作,第一步要選中文件或文件夾,要是成批文件或文件夾的操作,可以用shift\ctrl 配合選中,按下shift選中連續的文件,按下ctrl選中不連續的文件。
小知識:刪除的文件或文件夾,一般被暫時存放在回收站中,如果是誤操作可以選中文件,點還原,要想真正刪除文件,點清空回收站即可。
學生練習環節:
對學生機放開控制,并給學生機發送練習用的文件。
提示學生啟動資源管理器方法,在E盤上建立如上圖的層次文件夾結構,并練習復制我的文檔的所有WORD文檔,目標文件夾是剛建立的test;練習移動我的文檔的所有記事本文檔目標文件夾是剛test3;練習刪除我的文檔的所有畫板文檔;對完成移動的文件重命名,對test2重命名為我的作業
在學生操作時,可以在黑板上板書,課題:資源管理器;練習內容:
1、創建層次文件夾。
2、復制文件或文件夾。
3、移動文件或文件夾。
4、重命名文件或文件夾。
5、刪除文件或文件夾。
6、回收站的使用。
板書的目的是提示學生練習的內容。給學生設定任務要求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自主學習。
學習反饋環節:
找學生到教師機上演示,剛才的文件或文件夾的操作。
最后的總結:結合這節課教學內容,和信息課本身的特點,前半段先統,講知識演示操作,后半段放開,在機房巡視,輔導,并允許學生小組互教互學。中心一句話,要保障學生時時有事干,并且充分利用課上時間,不留作業,不占用課下時間。
以上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說課稿《資源管理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初中說課稿范文 篇7
Part On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一) STATUS AND FUNCTION
1.This is an important lesson in Book One. From this lesson, it starts asking the Ss to grasp contents of each Sample. To attain “four skills” request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o start listing “Word Bank” and tell the Ss to remember the new words. To start asking the Ss to write the English sentences well. Therefore this lesson is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2.This lesson is the first one of Unit 2.So if the Ss can learn it well, it will be helpful to make the Ss learn the rest of this unit.
3.Such a topic is related to daily life, so it is helpful to raise learning interests of students and it will be also helpful to improve their spoken English.
(二)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The Ss has learned English for about one month so far. They can understand some words and some simple sentences. The Ss have taken a great interest in English now.
(三)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The teaching aim\'s basis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Junior School English syllabus\' provision.
1.Knowledge objects
(1) To make the Ss know how to use the affirmative sentence “This is. . . .” and the negative sentence “This is not….”Everyday expressions for “Apologies”“I\'m sorry”“That\'s all right”.
(2) To study the new words “six, hey, sorry, it’s, that’s”, etc. by learning the dialogue of this lesson.
(3) To finish some exercises.
2.Ability objects
(1)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2) To train the Ss’ ability of working in pairs.
(3)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ies of communication by learning the useful structures.
3.Moral objects
(1) To enable the Ss to be polite and love life.
(2) To enable the Ss to look after their things well.
(四)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The 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basis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Sample A of Lesson Six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position and function.
1.Key points:
(1).To help the Ss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2).To enable the Ss to study in groups and co-operate skillfully.
(3).To develop the Ss’ interest in English.
2.Difficult points:
(1) How to make dialogues and act them out.
(2) How to write the right whole sentences.
(五) 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computer, Tape recorder, Software: Powerpoint or Authorware, school things and so on. They will be needed in this lesson.
Part Two The Teaching Methods
1.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2.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
3.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As we all know: the main instructional aims of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Middle School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heir good sen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o in this lesson I’ll mainly use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 and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That is to say, I’ll let the Ss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key structure of the dialogue. I’ll give the Ss some tasks and arrange five kinds of activities: talking, guessing games, watching CAI, acting out Sample A and having a competition.
Teaching special features
To use these methods are helpful to develop the Ss’ thought.
Part Three STUDYING WAYS
1.Teach the Ss how to be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s.
2.Let the Ss pass \"Observation—Imitation—Practice \" to study language.
3.Teach the Ss how to master dialogues and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Teaching special features:
Let the S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adopt competition methods to develop the Ss’ keen interest in English.
Part Four Teaching Procedure
I’ll finish this lesson in four steps. First I’ll divide the Ss into four groups and bring a competition into the class. At last let’s see which group is the winner.
Step1 Warm-up
1. Free talk between T and Ss .
Such as: Hi, I’m . . . . What’s your name?
This is …. How do you do?
Who is he/she? How are you?
Who can count from 1to 5?
What’s this in English? etc.
2.A game: Ask the Ss to give T some school things. For example:
T: Give me your book.(ruler, box, pen, table, knife, etc.)
T: This is your book. This is not my book. It’s your book. etc.
In this course I’ll ask them to make a dialogue group by group without repetition. Find out which group will make the most dialogues.
Purpose of my designing: I think it is important to form a better English learning surrounding for the Ss by imitat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situations to review learned knowledge.
Step2. Presentation
This course is very important. I’ll mainly talk about this step.
I’ll use CAI to present the whole dialogue. Arrange some situations to help Ss understand Sample A.
First scene: There is a bag on the floor. B is picking it up and get ready to leave. Now A is talking with B.
A: Hi, B. How are you today?
B: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A: I’m fine, too. Oh, this is my bag.
B: No, this is not your bag. It’s my bag.
A: (Look closely) Oh, I’m sorry.
B: That’s all right.
(At the same time, C is running up and hitting A.)
C: Oh, I’m sorry.
A: That’s OK.
I’ll write the key points on the Bb while they are watching. After watching, I’ll teach them to read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on the Bb. Make sure they can read them well.
Purpose of my designing: To present Sample A by CAI is much easier for the Ss to learn and grasp the meanings. CAI can provide a real situation with its sound and picture and it mak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s better.
Step3.Practice
First play the tape recorder. Let the Ss listen and imitate the dialogue. Pay attention to their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In this step the Ss are required to practise the Sample in pairs by reading the dialogue aloud. This step is employed to make the Ss grasp the Sample .At last I’ll ask the Ss to think hard and act it out with a partner according to Sample A. Then find out which group will act it out well. I’ll give them red stars.
Purpose of my designing: This step is employed to make the Ss get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dialogue as a whole one. At the same time let the Ss have a chance to practise their listening and spoken ability.
Step4.Production
In this step I’ll give the Ss a free space to show their abilities.
Second scene: The Ss are having a picnic. It’s hot and they take off their coats and put them together. They are singing and dancing, laughing and chatting. After the picnic, they begin to look for their coats. D and E are talking. F and G are talking. etc.
After watching, I’ll give the Ss some tasks to make similar dialogues without repetition and find out which group will make more dialogues.
Purpose of my designing: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is used here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also their ability of co-operation will be well trained. Tell the Ss we should be polite and take good care of our things. We should love our life. I think proper competition can arouse the Ss’ interest in English learning. If the Ss can finish this task well, they will benefit a lot in their spoken English.
2.Skill 1 Model 1.
I’ll ask four Ss of the groups to write these sentences on the Bb in the four lines.
Then check their handwriting, correct their mistakes. Find out who will write well and whose handing is the best.
3.Finish the Ss’ workbook.
Purpose of my designing: To check the knowledge Ss have learned in this lesson.
Step5.Homework:
(1)Recite the words as many as possible after class.
(2)Make a dialogue according to Sample A and write it in the exercise book.
Purpose of my designing: I think homework is so important that the Ss should speak English as much as they can in class or after class.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Ss to do some extensive exercises after class to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 they learned.
Blackboard Design
Lesson Six Sample ASix This is my….hey This is not your. . . .sorry It’s my. . . . Picture it’s=it is Oh, I’m sorry.that’s=that is That’s all right/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