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匯編(通用3篇)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匯編 篇1
設計理念: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不同的學習個體,對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萬別的,互動是促進學生深入思考,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讓互動走進我們的課堂,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煥發生命活力與創新精神。
當今的語文課堂,越來越顧及到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和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強調學生在閱讀中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創造意義,而不以教師的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獨特體驗。互動探究式學習就是給學生一個親自實踐的機會,學生只有在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在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學會獨立思考、勇于創新。
設計依據:
初一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多角度、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將有助于開拓同學們的創新思維和隨機應變的能力。并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吸引力,從而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練習積極性和參與熱情;同時,采用多種朗讀方式,促使學生的想象,達到深思妙悟;討論中做到師生、生生互動,既陶冶了情操,培養了思考和表達能力,也學會了探究和合作。對于初一學生來說,本課時設計無疑增添了他們學習語言的興趣,誘發他們嘗到主導學習的甜頭。
筆者設計如此品評方案的目的即是幫助學生找到理解文章的最佳“切入點”,從而調動學生提高賞析作品的能力,使其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形成個人見解,然后通過交流,了解他人觀點,共同提高。
同時,通過朗讀,對語言感覺的培養,文學素養的提高,寫作能力的增強,都有很大的幫助。
教材分析:
《北國秋葉》一文是初中第一冊課外讀本上的一篇散文,與第三單元配套閱讀。整個第三單元的課文都是優美的散文,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向同學們展示了包括江河天地、春風雨雪在內的多彩多姿的大自然美景,鳥飛魚躍,花開花落,日升日沉,乃至僵石枯樹,一切無不有生氣蕩乎其間,一切都充溢著活潑的生命。
通過閱讀,陶冶了學生們愛美的心靈,鍛煉了他們發現美的眼力。《北國秋葉》的作者薛爾康用他豐富的聯想,切深的感受、精致的語言,把北國秋葉的震撼人心的美,傳達給了讀者。作為一篇語言雋永優美、感情強烈真摯散文作品,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反復朗讀,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揣摩、欣賞精彩片斷和詞語,以達到感情上的共鳴。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通過情境體驗來理解《北國秋葉》的內容,感知《北國秋葉所傳達的意境和情感 ;理清思路,揣摩語言,發現語言表達的魅力;聯系實際,多閱讀,開闊視野。
2、過程和方法:經歷自讀感悟、合作探究的學生、文本、教師三者“對話”過程;提高對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懂得珍惜生活,熱愛生活。
教學基本思路:
通過“思考讀——探究讀——無聲讀的這幾個環節,有淺入深,有表及里,循序漸進的展開學生、教師、文本三者的“對話”。
教學過程概述:
一、導入——創設意境,感受情感
(大屏幕展示出秋葉的畫面,配以“秋日私語”的音樂)
師:聆聽著優美的旋律,欣賞著翻飛的落葉,你是否已經陶醉其中呢。今天,讓我們跨越時空,隨著沉醉于這美景中的薛爾康,和他一起好好愛一回這北國的秋葉。
二、思考讀——感悟文本
學生自我誦讀,初步感受理解文章的內容,老師要求學生在“北國秋葉”前加一個修飾語,并能說說這樣加的理由。
設計意圖:
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了解學生經過自讀了解課文內容的情況,突出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體性,調動學生閱讀感知教材的主動性,培養其主體參與意識。
過渡:在同學們聲情并茂的朗讀中,豐富精彩的答案中,我們原以為干枯的秋葉一下亮麗了許多,在作者的眼里,北國的秋葉是美的。美在它的色彩斑斕,美在它的飄灑飛揚。接下來,如果你們能潛心地讀課文,與作者靜靜地對話,那么,就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獲。你可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寫的最精彩的地方圈點批注,協商你想說的話。
(大屏幕顯示)
美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羅丹
三、探究讀——賞析文本
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力求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內心世界,看看除了色彩斑斕、飄灑飛揚,作者還有哪些感悟?
學生邊讀邊批注,邊交流邊討論,班內討論交流個人見解,學生說明作答理由
學生可能會從落葉的動態美、色彩美轉而談到追求自由、樂于奉獻、珍視生命之類的感悟,盡可能讓學生暢所欲言,并要注意提醒學生自己的體會應從文本中來。
(大屏幕顯示)
1、在大自然生命的啟悟下,我們應該懂得怎樣感謝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李丹
2、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宗璞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心理,真正做到與作者共鳴,而且本設計強調了學生從朗讀中感悟,強調了自己的感悟與文本的關系。學生既能客觀地說出自己的見解、看法,也能恰如其分地點評同學的意見;能誠懇地指出同學理解的不正確之處,也能接受同學善意的批評,這樣的練習,把學生置身一種開放、生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辯論、置疑,能充分展示學生自己的學識風采,挖掘自身潛在的能力,增強學習的信心。
四、無聲讀——超越文本
有聲的讀書是一種對話交流,無聲的讀書更是一種凝神思考,最后請同學們默默地讀課文,來質疑,向書本挑戰,向作者挑戰。請學生再讀課文。
在朗讀默讀過程中,學生相繼提了兩個問題:
1、既然提到了生命,我有一個困惑:為什么秋葉選擇生命最美好的時刻告別人世。是否意味著容顏的美麗比生命更可貴?
2、作者是因為“南方的秋葉凋落得遲緩,顯得不情愿,甚至,總有一些樹葉不知依仗什么神奇的原因,干枯發硬的還會掛在光禿禿的枝丫上”才討厭它,那難道那神奇的原因不能看作是對生命的渴求嗎?”提這個問題的學生甚至聯系到歐亨利的小說《最后一片落葉》,說掛在樹上的葉子是生命的象征。
設計意圖:
杜威認為:“知識不可能是固定的、永恒不變的,它是作為另一個探究過程的一部分,既作為這個過程的的結果,同時又是作為另一個探究過程的起點。”這一過程的設計旨在啟發學生的獨特感受,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學習過程中,不重具體結論,讓學生在比較中多一些思考,不迷信權威。新課程的學習對“教”與“學”的關系提出了新要求,教師不能是灌輸者、說教者、支配者,其作用在于組織、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學習、有效學習。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究過程。協助學生完成小組內的分工與合作,不要單打獨做。
作業布置:
對于學生提出的兩個問題,任選一個,尋找合作伙伴,找資料,寫看法,整理成一篇小論文。
要求:
1、學會廣泛查詢、下載相關資料。
2、寫作小論文或解決制作電子作品
3、探究題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學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結論,只要談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設計意圖:
作業的不統一是為了體現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給學生以自由發揮、發展的空間,使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不同的知識背景、不同的興趣愛好的學生能夠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和潛能。同時,通過探究活動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匯編 篇2
多元化的學生就有多元化的教學,多元化的教學就有多元化的設計。本執教者的說課教案是按照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本課教學目的,學生的學習目的,新課程設計的原則設計的。分為三大板塊:一、說教學設想;二、說教學流程;三、說板書設計。
【教學設想】
一、總體教學設想
1、把握新教材特點,理解本課編排的目的。
2、知曉學生學情,為共同學習奠基。
3、與學生同閱讀課文,同在一個平臺上探討人生的哲理。
4、在自讀中感知,在合作中領悟,在探究中啟迪,在實踐中運用。
5、注重讀寫過程的評價,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張揚個性,亮出自己。
教學設想闡述:
1、把握教材特點,理解課文編排目的:
(本課選自人教版教材七冊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是一篇學讀課文。這篇課文是著名的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寫的。它主要是寫了作者回憶自己童年8歲時一次脫險的經歷,其中蘊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但再大的困難,只要我們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將困難化解為一個個小的困難,最終戰勝困難。)
整個第四學段的教材編排的依據是《語文課程標準》,教材編排的外在線索是與生活的聯系,內在線索的是按三大板塊: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而本課是屬第一板塊:人與自我。這個單元都是談人生。寫的都是作者對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閱讀這些課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
2、知曉學生學情,為共同學習奠基:
(從教材的編排特點,看本課,它是新教材的第一篇學讀課文,它是第一二單元人與自我中的主要課文。作為一篇學讀課文,教會學生讀書,即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這是最主要的。而面對剛進入第四學段的(初中)學習生活的學生,從教育心理學的分析看學情:其一,天真、活潑,富于表現力。其二,面對著帶有故事情節的課文,喜歡讀。其三,喜歡討論,喜歡發問,喜歡探究。其四、喜歡說自己的故事。然而難點是對一件事或一個活動中蘊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難度。
面對學生學情的分析,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長處,采用多種學習方法引導、和學生同攻難關。為共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3、與學生同閱讀課文,同在一個平臺上探討人生的哲理:
(因為本文就是通過作者在童年時爬懸崖的一段感受,及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遇到困難,就應在懸崖上走下一樣,走一步,再走一步。那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共同的人生體驗,和學生同在一個平臺上,同讀課文,同探討人生的哲理。)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匯編 篇3
一、說教材:
《在山的那一邊》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首詩歌語言清新、凝練、意味雋永,因而既是指導學生朗讀的好材料,又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說目標:
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意在培養學生初步的語感。)2、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意在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及審美情趣。)3、聯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導學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其中目標1、2是教學重點,目標2同時又是本課的難點。
以上目標的確定依據了新課標、單元學習目標、詩歌特點及學生實際。
第一:《新課標》對詩歌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第二:本課所在單元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并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人生,還要提高朗讀能力。"第三:豐富的想象、濃烈的感情、簡約的語言是詩歌的基本特點。本文語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點也決定了教學的重難點。
第四:對于剛踏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對于詩歌的知識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能整體感知形象,初步體會作者情感即可。
三、說教法:
為達成目標,我準備采用的方法有:創設情境法、朗讀指導法、誘導點撥法。
1、創設情境法,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一種利于調動學生思維,引起共鳴的氛圍。如上課時,采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大山綿延不絕的畫面,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范讀時,以鋼琴曲《海邊的星空》配上優美的畫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講析中,采用直觀形象的板書,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2、朗讀指導法:
有感情地朗讀是詩歌朗讀的最高境界,但對初一學生來說較難達到,因而應加強朗讀指導,我將通過示范讀、指導讀等形式從停頓、節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給學生朗讀技巧。
3、誘導點撥法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因而誘導思維,指點迷津、宏觀調控應是教師的主要任務。
四、說學法
1、朗讀法:通過反復朗讀,理解詩歌的情感及凝煉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象法:學會展開聯想與想象,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煉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對詩中意象含義的理解,對語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應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通過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五、說教學程序: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們從小聆聽著黃河雄壯的濤聲長大,看慣了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氣勢,卻對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滿了向往。如果我們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頭看到的只有高聳入云的大山,蒼蒼茫茫,綿延不斷,你會想些什么呢?(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此環節意在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
學生暢所欲言,師適時導出課題:
詩人王家新從小生活在山里,他的童年,從未走出過山的世界。一片寂靜的校園,一條清澈的小溪以及無數座無言的群山,便構成了他幼小的心靈世界。面對大山,他又想了些什么呢?今天就讓我們共同翻閱《在山的那一邊》,去探尋人生的哲理。(師板書課題及作者)(二) 師生合作,制定目標:
學生根據自己了解的詩歌方面的知識,討論制定出學習目標,師作簡要板書:
1、 有感情朗讀;
2、 品味語言;
3、 感悟人生。
(三) 反復朗讀,整體感知:
此步驟共分三大環節:初讀,求流利;再讀,顯技巧;三讀,含感情。
第一環節以學生為主,通過反復朗讀達到正確、流利的要求;第二環節以教師指導為主,通過范讀、指導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第三環節需要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達到要求。
1、 自讀詩文,整體感知:
此環節要求掃除障礙,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初步感知詩歌感情。
2、 檢查朗讀:
指生朗讀,其余學生從語速、語調、停頓等方面進行評價,師做及時點撥。在評價過程中,找同學進行局部示范朗讀。
3、 教師范讀:教師配樂朗讀詩文(課件顯示重重高山、碧藍的大海及詩文內容,并配有較舒緩的音樂),幫助學生確立本課的感情基調,進一步體會重音、停頓等技巧。學生對比初讀情況查找不足,并總結出朗讀要領:
①停頓要合理 ②重音要突出 ③感情要飽滿。(師作簡要板書)4、 學生再讀,思考:
① 詩中的"山"與"海"各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② 作者借助"山"與"海"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在學生思考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把握意向的含義及文章的主旨,師作及時板書。
(四) 品味語言,探究賞析:
感情是以文字為載體的,在學生初步理解感情的基礎上,自然過渡到對語言的品味。學生嘗試從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或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細細品味,并隨時標記遇到的疑問。
(此環節的設計意在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體會語言的魅力。)學生可能涉及的問題有:
1、"鐵青著臉"怎樣理解?
2、"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如何理解?
3、"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輕的,怎么會扎下深根?
4、 為什么說"枯干的心靈"?
5、"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感情?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透過語言體會內涵,感悟人生哲理,明確只有樹立遠大的理想,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在理解詩句的同時,穿插朗讀,使理解與朗讀互相促進,融為一體。如:當學生理解了"鐵青著臉"是運用擬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心情的難過時,讓學生試著讀出難過的感情。
(一邊賞析,一邊將詩句要體現的情感補充在屏幕上的詩文中)探討完以上問題后,學生帶著對詩歌的深層理解再次齊讀課文。
(五) 聯系生活,體味人生:
對海的向往使詩人一次次翻越重重山嶺,相信他最終一定會看到心中向往的海。在同學們的生活與學習中,遇到過山嗎?你們又是怎樣面對的呢?請同學們打開記憶的閘門,談談類似的生活經歷。
(以上環節的設置,意在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的生活實際,進一步體會詩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激發學生面對困難、勇于進取的精神。)(六) 小結:
在學生暢所欲言后師作小結:
翻越重重高山的過程是艱難的,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藍的大海就會展現在你們眼前。最后讓我們再一次飽含感情的齊聲誦讀最后八句詩。
(在朗朗的讀書聲中結束本課的學習)
附:板書設計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