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五年級下冊語文暑假作業答案蘇教版
參考譯文和答案】
《王勃故事》
譯文
譯文:九月九日重陽節,都督閻伯嶼要大宴賓客。為了讓自己的女婿在賓客面前顯示才華,早就囑咐他構思一篇序文,到時拿出來,又使人覺得是即席之作。宴會開始,閻伯嶼謙恭地拿著紙筆,一個一個地請客人寫序文,而客人都謝辭了。輪到最后一個客人,是小小年紀的王勃,料想也不敢來接紙筆,但仍然把紙筆送了過去,頗顯都督的"風度"。王勃卻毫不客氣地接過了紙筆。閻伯嶼一楞,但又莫可如何,然后滿臉慍色地借口上廁所離開了宴會廳,私下則教屬官觀察動靜,隨時通報情況。當第一次報"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時,閻伯嶼說,這是"老生常談";二次報"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時,未作聲;三次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閻伯嶼倏地站了起來:"天才!天才!他的文章可以傳世了。"
王勃寫文章,開始時并不仔細思考,先磨很多墨,然后喝酒,蒙被大睡,醒來后,提筆成文,不改動一個字,當時的人都以為王勃預先打好腹稿
答案
一、寐二、B三、都督想讓女婿在眾賓客面前"露一手",而王勃年少氣盛,不知謙讓,都督因而生氣。沒想到后來王勃文章越寫越新奇,都督也就心悅誠服地改變了態度。四、開始并不怎么著意構思,而是先研磨好幾升墨汁,接著痛快地喝酒,再將被子蒙在臉上睡覺,等到睡醒后提筆;一揮而就并且一字不改。
7月12日語文答案
【參考譯文和答案】 【譯文】
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做學問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的,不學習鉆研不可能發現疑難,不提問請教不能使知識廣博。只是喜歡學習但不愿時時向別人請教,還算不上是真正愛學習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許你還不能用于實踐,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東西,也許你還不了解它的細微末節,那么除了向別人請教,又從哪里去推斷解決呢?
1.①提出疑難②也許,或許③增加知識④判斷,解決2.C.3.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的。4.好學尤當勤問
7月13日語文答案
【參考譯文】
49、王積薪聞棋
王積薪下棋的功夫很高超,自認為天下沒有敵手。有一次他到京師去,路上借個小旅館過夜。熄燈以后,聽見旅館老板老婆婆隔了墻壁叫她的媳婦,說:"今夜氣候溫和,沒有什么消磨時光,和我下一局棋怎樣?"媳婦回答說:"好。"老婆婆說:"我在第幾道下了一子。"媳婦說:"我在第幾道下了一子。"這樣輪流說,各下了幾十子。老婆婆說:"你輸了!"媳婦說:"是我輸了。"王積薪把兩人下棋的過程記在心里。第二天,復驗那盤棋的局勢,發現兩人下棋用意之妙,都是他遠遠比不上的。
【參考答案】
49.王積薪聞棋
1.①匹配②京城、國都③已經2.①美好的夜晚難以打發;②第二天(按婆媳下棋的過程)恢復局勢。3.唐朝時下圍棋極普遍,水平極高。
7月14日語文答案
唐太宗論弓矢
皇上對太子少師蕭瑀說:"我年少時喜歡弓箭,得到好弓數十張,自認為沒有比這些更好的了,近來把它們給造弓的工匠看,卻說'都不是良材',我問那原因。工匠說:'木心不直,則木頭的紋理都不正,弓雖然強勁,但射出的箭不直。'我這才明白先前的分辨不精了。我憑弓箭平定天下,辨別它還不能詳盡,何況天下的事務,能夠都知道嗎?"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在中書內省值班休息,多次召見,向他們詢問民間的疾苦、朝政事務的得失。
一、1.教皇太子讀書的官員2.從前3.不正4.事務5.皇帝自稱箭
二、l.自認為沒有比這些更好的了。
2.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在中書省值
班休息,經常召見,詢問民間百姓的疾苦、國家政事的得失。
三、1.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矢不直。2.這段話說明唐太宗不但能正視自己的不足,而且善于觸類旁通,從自己的不足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教訓,以此來改進自己的執政手段,這樣他治天下可以說"雖不中,亦不遠矣"。這也是形成唐代貞觀之治的主要原因吧。
7月15日語文答案
【譯文】蘇軾私識范仲淹
慶歷三年,蘇軾正是十二三歲的年齡,到鄉里的私塾學習。有個來自京城的學者拿魯人石守道的《慶歷圣德詩》給私塾里的先生看。蘇軾在旁邊偷看,以便學習其中的詩詞,蘇軾問先生其中贊頌的那十一個人都是誰.先生說:"你為什么要知道他們?"蘇軾回答說:"他們是天上的神仙?那么我不敢知道。若也是凡人,那為什么不能知道。"先生對他的話感到很驚奇,就把那些人都告訴他了。并說:"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這四個人都是人中豪杰!"有生之年一定要認識他們。嘉佑二年,蘇軾中了進士,到了京城。正趕上范仲淹逝世,入葬以后,立上了墓碑。蘇軾讀完碑銘。痛哭流涕,說:"我聽說他的為人已經有5年了,可是卻見不了他一面,難道是命中注定的嗎?"
【參考答案】
37.蘇軾私識范仲淹
1.①京城②山東地方③私下、內心④死⑤已經⑥淚⑦大概⑧同"又"
2.①小孩子何必知道它呢?②那老先生認為蘇軾的言論與眾不同,所以把全部情況告訴了他;③當時雖然未能全部弄清。3.②
7月16日語文答案
【譯文及參考答案】
南轅北轍
剛才我來時,在大路上碰見一個人,臉朝北方手里拿著韁繩,駕著車,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往楚國去,為什么要朝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好,這不是通向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雖然多,這不是通向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車夫能干!"這些條件越好,離楚國就越遠了。
一、1.想要2.何、什么3.良好4.越
二、1.馬雖然好,這不是通向楚國的路啊。2.這些條件越好,卻離楚國就越遠罷了。
三、南轅北轍行動和目的相反